景紅霞
在新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之下,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分為了教本和讀本兩個部分,并且規(guī)定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讀本必須與教科書同時使用,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讀本內容的閱讀。蘇教版讀本是以葉圣陶先生、張志公先生等教育家的語文教學思想為指導編寫的,江蘇省從2005年就已經開始使用,讀本詳細劃分了高中語文的各個板塊,并且在專題表達要求以及專題寫作要求上更加具體。在讀本中,模塊更為細化,對于課本教授內容的輔助性更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蘇教版語文教材在編寫時體現(xiàn)的詳細化和人性化等特點對我們利用讀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就目前普遍的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高中學校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對讀本和教本相結合利用的意識不強,造成了目前對讀本的利用度不高,或者荒廢讀本、或者隨意處理讀本的現(xiàn)狀。而現(xiàn)在各級的考試,小到區(qū)域性的階段性統(tǒng)考,大到全國性的高考,出的題目很多都是從讀本當中取材,導致多數(shù)學生在考試時由于教師對于讀本的一般性倡導而分數(shù)不高。
一、教本與讀本配合的必要性
學習教科書的內容是對現(xiàn)代高中生語文學習的首要要求。但是由于課時畢竟有限,在有限的課時和教學內容的限制下,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難以有效實現(xiàn)。因此必須加強學生的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積累。
蘇教版語文讀本與教本是互相聯(lián)系的。教本是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文本,讀本則是教本內容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能夠有效地引起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課堂學習中,通過教學的滲透作用,學生腦海中會不自覺地將所學到的知識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在遇到某個具體的問題時能夠迅速聯(lián)想到很多類似的問題,由此慢慢培養(yǎng)起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將讀本和課本聯(lián)系起來,應特別注意發(fā)揮讀本的重要作用,將讀本和教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機結合,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大有好處。
總的來講,教本和讀本的互相聯(lián)系和結合對學生而言是有著非常直觀的有利作用的,這里所說的有利作用,包括了功利和精神兩個方面:首先,將教本和讀本進行有效結合,在提高教師的教學績效的同時,使學生在面臨升學考試的情況下,直接地提高了學習成績;其次,學生在教本上無法得到的知識或者無法解答的內容,有時候在讀本上會得到延伸和擴充,使得關于教本內容的一些疑問也迎刃而解。教師有意識地將教本和讀本進行結合,能夠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歸納,借鑒和吸取二者結合為自己帶來的有用的東西,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種從功利到精神的遷移。
二、教本與讀本的配合方法
1.延伸主旨法
在每一篇文章當中,作者都會表達一種基本精神,這種精神可以稱作文章的主旨。教本和讀本之間有時會同時選用同一作者的一部著作當中的幾篇文章,這些文章之間的主旨一般會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聯(lián)系,學生在閱讀時應注意其中的共同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在立足教本的基礎上,通過讀本做適當?shù)难由臁?/p>
例如,讀本中選了《莊子》一書中的《逍遙游》來作教學課文,而教本中則選用了其《秋水》一文?!跺羞b游》中莊子通過貶抑大鵬追求絕對自由的做法,指出任何事物和人都是“有所待”的,沒有誰能達到“神人”和“圣人”的境界,然而文章中所拓展出來的“鵬程萬里”對后世人來說卻具有絕對的正面教育意義?!肚锼芬晃闹荚谛麚P事物具有相對性,而留給讀者的是有關視野的局限性以及謙虛的必要性,與課文一起說明了作者的主觀思想和作品的客觀意義互相“分裂”的文學現(xiàn)象。
2.豐富形象法
教本中的課文《季氏將伐顓臾》表現(xiàn)了孔子作為經師“當仁不讓”、在信仰和“主義”面前絕不退讓的形象。然而我們知道,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性格絕不會只有這一面,于是自然而然地將我們對于孔子形象的認知延伸到讀本之中去。讀本中選用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為人之師的另一面:對學生循循善誘,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志向和選擇。由此使學生感知孔子形象的多面性和立體性,豐富了孔子的形象。
3.人物性格比較法
舉個例子來說,在新的語文教材中,課文內容的講授是分章節(jié)進行的,比如有一章講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說客軼事,包括學生在課外閱讀時也有所接觸的鄒忌、燭之武、文種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這些人物的性格作出比較和分析之后,可以再引導學生在讀本中通過比較閱讀去尋找比較的點。比如《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荊軻不是說客,而是一名勇武之士,因其身份的不同使得其性格與課文中的說客的性格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勇敢無畏,后者以智取勝。再比如通過閱讀讀本上的《晏子故事兩則》,學生可以感受晏子使楚時機智幽默的外交辭令,從而體會晏子的性格特點。
4.作者感情基調把握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概括文章重點時,要注重學生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調以及傾向的把握。而學生在進行教本和讀本中的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過程中,能夠鍛煉這種把握文章要點的能力和眼光。
曹禺的戲劇作品《雷雨》節(jié)選,體現(xiàn)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對人性的思考,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生存的環(huán)境之間存在的矛盾與沖突,讀本中與之形成對照的文章有老舍的《茶館(節(jié)選)》以及莫里哀的《慳吝人(節(jié)選)》。三位作者對人性思考的角度以及感情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老舍通過描述劇中人物的日?;顒?,從細節(jié)處體現(xiàn)人性善惡,莫里哀通過對一位吝嗇之人的形象塑造表現(xiàn)了人性丑惡的一面。通過閱讀這幾篇文章,在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方面作出對比,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5. 強化考試需要法
前面說到,很多考試出題往往會從讀本中選擇,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最主要的需求則是分數(shù),那么讀本中的內容就與學生的成績息息相關了。因此,教師應該確立這樣一種觀念:考試是將教本和讀本內容結合起來考。明確考試的需求之后,教師與學生應共同確定措施,高度重視教本和讀本的結合,比如教師在課堂上配合使用讀本進行教學,課外讓學生做好讀本札記等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黃橋中學(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