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源
(溫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浙江溫州 325035)
明清吳語“咿”類字的用法及來源
陳源源
(溫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浙江溫州 325035)
明清吳語文獻中有一類讀音為“咿”的“咿”類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種寫法,其意義、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的“又”相同。通過對歷史文獻中有關(guān)吳語“又”字讀音記載的分析,聯(lián)系語音演變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結(jié)合現(xiàn)當(dāng)代吳語區(qū)松江、上海、蘇州、溫州等地方言“又”的讀音,可知“咿”類字其實是“又”的方言記音字?!坝帧薄皝怼钡壬瞎胖磕承┳衷诂F(xiàn)當(dāng)代吳語一些地區(qū)韻母仍讀[i]音。
明清吳語;之部;“又”;《海上花列傳》
明清時出現(xiàn)大量吳語撰寫的方言文學(xué)作品,不同作品在記錄同一方言詞時往往有不同寫法,以表示“又”這一意義的詞為例,就有“咿”“吚”“咦”“以”“夷”“伊”“亦”等寫法。其中,“咿”在文獻中的用法表現(xiàn)得最為豐富,我們暫且稱這類字為“咿”類字。我們以“咿”為切入點,比較其具體使用情況,對明清時吳語文獻中“咿”類字的用法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然后利用歷史文獻中有關(guān)吳語的記載及現(xiàn)代漢語方言材料,總結(jié)語音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探討“咿”類字的來源。
“咿”大量出現(xiàn)于《海上花列傳》①該書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人物對白多用吳語, 展示當(dāng)時吳語的若干面貌.胡適稱其是“吳語文學(xué)的第一部杰作”參見: 胡適.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 上海: 上海書店, 1980: 501. 此外, 劉半農(nóng)也高度評價其在文學(xué)和語學(xué)方面的價值, 認(rèn)為它是“吳語文學(xué)中的代表著作”“在語學(xué)方面, 也可算得個很好的本文”參見: 劉半農(nóng). 讀《海上花列傳》[C] // 劉半農(nóng)文選,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6: 131.人物對白中,主要有以下五種用法:
(一)表示重復(fù)某一行為或動作
(1)娘姨轉(zhuǎn)身向文君道:“難末好哉!三個局還勿曾去,老旗昌咿來叫哉!”(44回)[1]618
(2)高亞白要搭赸開去,顧見小贊一傍侍立,就問其菊花詩阿曾做。小贊道:“做末咿做仔一首,勿曉得阿對。”(61回)[1]858
(二)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行為或動作同時存在
(3)黃翠鳳當(dāng)著王蓮生,即向羅子富說道:“……我來里樓浪,剛剛聽見,咿氣末咿好笑?!保?8回)[1]669
(三)表示意思上的遞進
(4)多時,小紅始答道:“我故歇是勿曾說耐倽,得罪耐。耐來里說我勿快活,咿說是猛捫①“猛捫”又作“猛門”“猛悶”, 意為“蠻不講理”. 見: 吳連生. 吳方言詞典,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5: 455.閑話。耐末說仔別人倒勿覺著,別人聽仔阿快活得出?”(28回)[2]387
(四)用在否定句中,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5)小紅才向蓮生說道:“……時髦倌人生意好,尋開心,要去姘戲子。像我生意阿好嗄?我咿勿是小干仵勿懂事體,姘仔戲子阿好做生意?”(34回)[1]479-480
(五)有轉(zhuǎn)折意味,與“卻”意義相近
(6)癡鴛道:“怎曉得俚哚?一句閑話勿對末就打。打個辰光,大家勿讓。打過仔,咿要好哉。該號小干仵,阿要討氣!”(36回)[1]505另外,《海上花列傳》人物對白還會使用與“咿”有部分相同用法的“吚”,如下:
(一)表示重復(fù)的人或事
(7)雙珠道:“吚是阿金哚哉□,成日成夜吵勿清爽。阿德保也勿好?!保?回)[2]37
(8)阿招卻低聲告訴道:“昨日一夜天吚勿曾困。困好仔再要起來,起來一埭末咳嗽一埭,直到天亮仔坎坎困著?!保?7回)[2]242
(二)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行為或動作同時存在
(9)雪香道:“我倪子養(yǎng)到仔實概大,吚會吃花酒,吚會打茶會,我也蠻體面哚,倒說我覅面孔!”(6回)[2]78
(三)用在否定句中,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10)韻叟乃以正言曉之,道:“耐覅去搭阿哥說。照耐年紀(jì)是該應(yīng)定親個辰光。耐吚無撥爺娘,生來耐阿哥做主。定著仔黎篆鴻個 仵,再要好也無撥?!保?4回)[1]753
這個“咿”或“吚”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又”的用法基本一致。
“咿”在《海上花列傳》之前或之后的吳語文獻中有多種寫法,早在明代馮夢龍的《山歌》中就出現(xiàn)與“咿”“吚”音近的“咦”字,如:
(11)熱天過子不覺咦立秋,姐兒來個紅羅帳 做風(fēng)流。(卷二《私情四句·立秋》)[3]55
(12)結(jié)識子個嫂咦結(jié)識子個姑,姑娘能白嫂能烏,深山 落葉弗要掃,腳桶寬來只要箍。(卷四《私情四句·姑嫂(之二)》)[3]89
(13)土地道:……咦弗知是文職武職,咦弗知是監(jiān)生舉人,咦弗知是糧長升級,咦弗知是書老人?咦弗來 作揖畫卯,咦弗來 放告投文。(卷九《雜詠長歌·山人》)[3]225-226
根據(jù)文意,例(11)的“咦”有輕微的轉(zhuǎn)折意味,例(12)“咦”表示幾種情況同時存在,例(13)“咦”用在否定句中,加強語氣。這些例句中的“咦”也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又”的部分用法相同。在《山歌》中還有“咦介”②“咦介”又可寫作“亦介”“伊介”“咿介”“已介”等, 詳見: 石汝杰, [日]宮田一郎. 明清吳語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715.一語,如:
(14)丟落子私情咦弗通,弗丟落個私情咦介怕老公。(卷三《私情四句·怕老公》)[3]74
例(14)中的“咦介”意思與“咦”相同,也是“又”的意思。其中,“介”無實在意義。
此外,明清吳語文獻中還有用“以”“夷”“伊”“亦”等字表示“又”這一意思的,如:
(15)昨日撞子一個洗馬,跪子了殺雞弗忌,朝庭以弗來欽取,吏部以弗來獎勵。(《六十種曲·鳴鳳記》三九出)①該例證引自《明清吳語詞典》第715頁“咦”條.
(16)哎,生意個月里夷弗濟,偏有許多阻隔。(《黨人碑》②據(jù)《明清吳語詞典》后所附的《吳語文獻資料書目》, 《黨人碑》的作者是邱園(1617-?), 江蘇常熟人.10出)[4]
(17)華生拆信看時,果然是李仲聲也抱著病……(華生)說道:“我勿寫信哉,耐轉(zhuǎn)去說,我昨夜轉(zhuǎn)來仔夷③此書所附“奇字”有“夷”字, 作者自注: “又也, 讀上聲.”發(fā)寒熱,今朝也勿能起來?!保ā逗L禅櫻┯洝?回)[5]
(18)秋谷對著寶珠姐等,把舌頭一伸,道:“阿唷!唔篤格先生兇得來,拿倪橫伊勿好豎伊勿好,倒直頭利害朶?!保ā毒盼昌敗?0回)[6]
(19)黛玉道:“自然倪要去格。奴倒是看俚格朋友,面孔亦黃亦瘦,像煞煙量野大篤?!保ā毒盼埠?回)[7]13
(20)寶玉道:“倪亦勿是小寶寶,想吃娘格奶奶佬,一夜天才困勿著。倷格套閑話,奴要相信點來呀?!保ā毒盼埠?4回)[7]72
例(15)“以”、例(16)“夷”、例(18)“伊”、例(20)“亦”都是用在否定句中,起加強語氣的作用;例(17)“夷”表示重復(fù)發(fā)生的事;例(19)“亦”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我們發(fā)現(xiàn)“以”“夷”“伊”“亦”等字與“咿”“吚”“咦”讀音相同或相近。這樣看來,明清吳語口語用“咦”這一讀音或與其相近的語音來表示“又”這一意義。
現(xiàn)代松江、上海等地方言仍用[?i]這讀音表“又”意?!端山窖灾尽分赋觥吧贁?shù)字文白異讀情況特殊,不易歸類”,舉“又”的例子,“又,白讀為[?i13],又氣又好笑?!盵8]《上海方言詞典》在記錄“副詞,又”這一意義時用“夷[?i13]”[9]31字,并在“又”條下注明:“老派多用‘夷’,新派多用‘又’?!盵9]197《上海西南方言詞典》也記作“夷”字,如:“伊拉夷孛相去拉哉?”[10]《上海話大詞典》則直接記作“又”[11]字,讀[?i?23]或[?i23]音。蘇州方言表“副詞,又”這一意義的詞讀[?i??33]音,詞典記作“亦”字,如“亦要面子,亦要夾里”[12]等?!耙唷弊钟疑辖怯幸恍〉忍枴?”,表該字是個同音代替字。可見“亦”僅是個記音字。鄭張尚芳記南部吳語溫州話表“又”這一意義的詞時用“貤”“亦”兩字,讀為[ji11][13]330,并指出:“(溫州方言)在詞匯方面也有不少底層遺留。溫州‘又’說ji6,而壯語‘也’說ji6。”[13]25據(jù)此,明清吳方言中表“又”意的字讀為“以”“夷”“異”這一情況仍保留于現(xiàn)在吳語區(qū)的松江、上海、蘇州、溫州等地方言,我們推測明清吳語文獻中“咿”“吚”“咦”“以”“夷”“伊”“亦”等是“又”的方言記音字。
(一)明清及民國文獻有關(guān)“又”字讀音的記載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一書已有對“又”的吳音記載,卷九:“先儒謂詩傳有本韻不必葉而葉者,今細察之,信然。如《吉日》三章‘其祁孔有’,‘或群或友’,‘悉率左右’皆葉羽已。然有、友、右皆從又,吳人自來呼‘又’為‘以’音,但不通于天下耳,不必葉也?!盵14]該書記錄了明代吳音中呼“又”為“以”音的情況。
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清代、民國時期的方志中也有關(guān)于“又”字方音的記載,如:
乾隆十一年(1746年)序刊本《震澤縣志》:“又音若異,則宥韻入寘?!盵15]61④乾隆十二年(1747年)序刊本《吳江縣志》、民國十六年(1927年)序刊本《吳江縣志》所記同.
乾隆十五年(1750年)序刊本《寶山縣志》:“又,俗呼又與以音同?!对姟べe之初筵》‘矧敢多又’、‘室人入又’并葉於記反?!盵15]294
乾隆十五年(1750年)序刊本《昆山新陽合志》:“又音同亦?!盵15]277
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十七《風(fēng)土下·方言》:“又與異同,死與洗同?!盵16]
光緒七年(1881年)刊本《崇明縣志》:“又為異。以上蘇太屬所同?!盵15]157
光緒八年(1882年)刊本《寶山縣志》:“又,俗呼如以,音葉於記反。”[15]141
民國八年(1919年)排印本《太倉州志》:“又音同異?!盵15]69
民國十八年(1929年)排印本《崇明縣志》:“又,音異?!郑粲鹨馇?。”[15]379
民國年間重刊本《烏青①據(jù)朱子彥, 張潔明對烏青鎮(zhèn)歷史沿革的研究, “烏青鎮(zhèn)位于湖州府東南九十里, 嘉興府西五十四里, 為江浙二省,湖、嘉、蘇三府, 烏程、歸安、石門、桐鄉(xiāng)、秀水、吳江、震澤七縣的錯壤之地.” 見: 朱子彥, 張潔明. 明清時期烏青鎮(zhèn)的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風(fēng)尚[J]. 學(xué)術(shù)月刊, 1988, (12): 64-71.鎮(zhèn)志》:“又音若異?!盵17]257
這些方志記載了吳語中“又”俗讀為“以”“異”“亦”的讀音,乾隆時期的《震澤縣志》《吳江縣志》不僅記錄“又”有近似“異”的音,還據(jù)此認(rèn)為當(dāng)時震澤、吳江有宥韻字入寘韻的情況。據(jù)此,明清時期吳語中“又”讀為“以”音或“異”音,那么《山歌》中的“咦”、《海上花列傳》中的“咿”和“吚”、其它文獻中的“以”“夷”“伊”“亦”等字應(yīng)該是“又”的方言讀音寫法。
(二)上古之部字在古書及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
“又”在上古屬匣母之部上聲字,與之音韻地位相同的有“有”“友”等字,另,“否”“母”等也屬之部上聲字。依據(jù)文獻記載,這些字或讀為“以”音,或反切注音時反切下字用“以”。如元代劉玉汝所撰《詩纘緒》卷一《關(guān)雎》注就記載了“友”古讀“羽已反”,“今吳氏《補韻》以正音為葉韻,則是以后來之俗音為古人之正音,豈其然哉!今葉音之‘葉’字,竊謂當(dāng)以‘古’字易之,如‘友’下云‘古羽已反’,謂之‘古’,庶幾人知音韻之正,以復(fù)先王之舊,以本天地聲氣之初,以終朱子厘正未盡之說,而未知然否也?!盵18]明代陳第直接指出“有”的古音為“以”,卷二《懷沙》“材樸委質(zhì)兮,莫知余之所有”句“有”下注:“古音以。”[19]清代顧炎武在《詩本音》中注“友”“有”的古音為“以”,“否”音“房以反”,“母”②在其它一些語言中, “母”韻母仍讀作i, 水語、毛南語、仫老語“母”讀音為ni4. 見: 丁邦新, 孫宏開. 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二): 漢藏、苗瑤同源詞專題研究[M].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1: 8.音“滿以反”,如卷一《國風(fēng)·周南·關(guān)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句“友”下注:“古音以?!盵20]56《國風(fēng)·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下注:“考‘否’字《詩》凡六見,《易》三見,《楚辭》一見,并房以反?!盵20]56“母”下注:“古音滿以反。”[20]56《國風(fēng)·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句“有”下注:“古音以?!盵20]58這些之部字的韻都讀為[i]。
另據(jù)艾約瑟所記,19世紀(jì)中葉上海方言“又”讀[?i?],主要用法有:第一,比較級的一種表達方法,相當(dāng)于“again”,如“第個人又?i?好(這個人又好)”,還可與“加”組成“又加”,相當(dāng)于英語“still more”,前面常用上“比?pi”,如“比我又?i?加明白”[21]110;第二,相當(dāng)于other different,表“兩樣(不一樣)”,如“又?i?是一個”[21]128;第三,作時間副詞,如“又?i?③但作者在這些時間副詞之后的說明中將“又”的讀音標(biāo)成[i?], 與前文不同, 疑在當(dāng)時的實際語音中[?]讀音已有弱化的傾向.來者(又來了)”[21]181;第四,“連續(xù)地表達兩個并列的意思”,“相當(dāng)于both…and…(既……又……)”,如“又?i?是長又是闊”[21]250。
除“又”“有”“友”“否”“母”等上古之部字的韻讀為[i]外,上古平聲之部字“來”也保留讀“厘”音的現(xiàn)象,如《宋刻集韻》之韻收有“來”“厘”二字,且這兩字屬同一小韻,反切為“陵之切”[22]。此外,宋人筆記中也有記載,如《野客叢書》卷六“來南協(xié)聲”條:“今吳人呼來為厘,猶有此音。”[23]《中吳紀(jì)聞》卷四“俗語”條:“吳人呼‘來’為‘厘’,始于陸德明?!r我來牟’‘棄甲復(fù)來’皆音‘厘’,蓋德明吳人也。”[24]都明確指出在吳音中“來”讀為“厘”。林季仲(今溫州人)《袁居士來自桐廬索詩贈二絕句》之一:“霜髯垂臆杖過眉,得得桐廬江上來。對我休談釣臺好,姓名方掛北山移?!盵25]作者在“來”下自注“力之反”,且與“移”押韻。
明清方志材料也記載了吳人讀“來”為“厘”的現(xiàn)象,如洪武十二年(1379年)序刊本《蘇州府志》:“風(fēng)土不同,語言亦異。吳人以來為厘,蓋有所本。范蠡曰:‘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吳氏《補韻》云:‘怠讀作怡,來讀作厘。’又本于陸德明‘貽我來牟’‘棄甲復(fù)來’皆音厘。德明,吳人,豈遂以鄉(xiāng)音釋注,或自古本有厘音邪?”[15]1
民國時期“來”字在吳語某些地區(qū)仍讀為“厘”,民國七年(1918年)重修本《新昌縣志》:“今俗人以來為厘?!盵17]197又民國四年(1915年)排印本《金華縣志》:“來,里之切,音厘。邑鄉(xiāng)人謂來曰厘,仍遵古音,城中則如今音,落哀切?!盵17]214
在現(xiàn)代吳語區(qū)的一些地區(qū),仍將“來”讀為[li]音,如常山、廣豐、云和等地讀為[li2][26]226,平陽白話音讀[li2][27],蒼南錢庫話白讀音為[li213][28],蒼南龍港話“音梨”[li21][28]334,與“厘”同音。又如平陽甌語“在”讀[z?243][29],常山話“杯”讀[pi1][26]229。上海方言“友輩”讀為[?i?13-11pe31-55],意思是“舊時對小輩的客氣說法”[30]。這說明上古之部某些字在現(xiàn)代吳語區(qū)仍保留韻母讀[i]音或類似[i]音的現(xiàn)象。
明清吳語文獻中有一類讀音為“咿”的字,有“以”“夷”“伊”“亦”“咿”“吚”“咦”等多種寫法,其意義、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的“又”相同,我們稱這類字為“咿”類字。聯(lián)系現(xiàn)當(dāng)代吳語區(qū)松江、上海、蘇州、溫州等地方言“又”的讀音,我們推測“咿”類字是“又”的方言記音字。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又”字韻讀為[i]外,“有”“友”“否”“母”等字或讀為“以”音,或反切下字為“以”?!皝怼?、“杯”等一些上古之部字在現(xiàn)代吳語區(qū)仍保留有韻母讀[i]音或類似[i]音的現(xiàn)象。這說明上古之部某些字在吳語某些地區(qū)韻母仍讀[i]音,“又”就是一個代表,“咦”“咿”“吚”“以”“夷”“伊”“亦”等字是“又”的方言記音字。
[1] 花也憐儂. 海上花列傳: 下[C] // 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 古本小說集成. 第2輯. 影印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2] 花也憐儂. 海上花列傳: 上[C] // 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 古本小說集成. 第2輯. 影印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 馮夢龍. 掛枝兒 山歌[M]. 魏同賢. 馮夢龍全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4] 邱園. 黨人碑[M]. 張樹英, 校點.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38.
[5] 李伯元. 海天鴻雪記[C] // 李伯元. 李伯元全集: 第3卷.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31.
[6] 張春帆. 九尾龜: 上[C] // 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 古本小說集成. 第5輯. 影印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07.
[7] 夢花館主. 九尾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8] 張源潛. 松江方言志[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114.
[9] 許寶華, 陶寰. 上海方言詞典[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
[10] 褚半農(nóng). 上海西南方言詞典[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76.
[11] 錢乃榮, 許寶華, 湯珍珠. 上海話大詞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298.
[12] 葉祥苓. 蘇州方言詞典[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3: 289.
[13] 鄭張尚芳. 溫州方言志[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14] 陸容. 菽園雜記[C] // 佚之.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114-115.
[15] 波多野太郎.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 卷六[M]. 橫濱: 橫濱市立大學(xué), 1968.
[16] 王昶. 直隸太倉州志[C] // 顧廷龍, 傅璇琮. 續(xù)修四庫全書: 第697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83.
[17] 波多野太郎.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 卷七[M]. 橫濱: 橫濱市立大學(xué), 1969.
[18] 劉玉汝. 詩纘緒[C] // 紀(jì)昀, 永瑢.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77冊. 影印本. 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 1986: 579-580.
[19] 陳第. 毛詩古音考 屈宋古音義[M]. 康瑞琮, 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216.
[20] 顧炎武. 音學(xué)五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21] 艾約瑟. 上海方言口語語法[M]. 錢乃榮, 田佳佳, 譯. 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11.
[22] 丁度. 宋刻集韻[M]. 影印本. 2版.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16.
[23] 王楙. 野客叢書[M]. 王文錦, 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64-65.
[24] 龔明之. 中吳紀(jì)聞[M]. 孫菊園, 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25] 林季仲. 竹軒雜著[C] // 紀(jì)昀, 永瑢. 四庫全書: 第1140冊. 影印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89.
[26] 曹志耘.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02: 327.
[27] 陳承融. 平陽方言記略[J]. 方言, 1979,(1): 47-74.
[28] 溫端政. 蒼南方言志[M]. 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1: 226.
[29] 顏逸明. 浙南甌語[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0: 179.
[30] 李榮.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534.
The Usage and Origin of the words that sort of Yi(咿)
CHEN Yuan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the words that sort of Yi(咿) in Wu dialect. The words had various written forms and their meanings and usage were the same as the word You(又) in modern mandarin. By analyz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u dialectal word You(又) in historic documents and linking the regular pattern of phonological evolution, we find that the sort of Yi(咿) is the recording voice of the word You(又). It can be proved by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 You(又) in Wu dialectal districts of modern times and contemporary era, such as Songjiang, Shanghai, Suzhou, Wenzhou and so on. In modern Wu dialectal areas, people pronounce the words of You(又) and Lai(來) “i” , which belong to the rhyme group of Zhi(之).
Wu Dialec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Rhyme Group of Zhi(之); You(又); Haishanghual iezhuan(《海上花列傳》)
H171
A
1674-3555(2014)06-0094-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6.01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3-12-0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740009);浙江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課題(10CGZY05YBQ);浙江省2013年高等學(xué)校訪問學(xué)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FX2013129)
陳源源(1982-),女,安徽寧國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