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友,劉 斌,王 琳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馬克思主義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理論若干問題的認識
張嘉友,劉 斌,王 琳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長期的親密合作中,通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的發(fā)現揭示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固有矛盾,并通過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批判,發(fā)現新世界,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和寬闊大道。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闡釋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哲學基礎的。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若干問題認識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經典作家對于社會主義的早期思考成為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邏輯起點。
經典作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問題;認識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向人們展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美好前景。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刻而富有見解的思考。兩人通過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充分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對資本主義舊社會固有矛盾的有力剖析,就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建設道路、方法、手段和目標進行了一般性的概括和總結。這些普遍的認識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歷史淵源。
19世紀40年代歐洲各國進入資本主義機器工業(yè)時代,但隨著機器大工業(yè)轟轟烈烈的發(fā)展,產生于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經濟危機也隨之而來。在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中期,產業(yè)革命的爆發(fā),進一步推動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更為快速的發(fā)展。正如《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277,但在生產方式迅速發(fā)展的同時,各國經濟危機也周期性爆發(fā),進一步加劇了無產階級的困難和社會財富的分化和集中。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揭示社會存在的固有矛盾,并提出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關注,也進一步從社會經濟層面促進了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
第一,無產階級政治斗爭的開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政治條件。在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發(fā)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但無產階級在斗爭中逐步放棄了破壞機器的手段,而使用政治性的斗爭方式,以罷工、示威、游行、武裝起義等方式,直接針對現存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一方面反映了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無產階級的斗爭從簡單感性進一步走向科學理性。尤其是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紡織工人運動、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運動,將斗爭矛頭直接指向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這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重要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
第二,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重要成果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重要理論基礎。19世紀上半葉,三大規(guī)律(能量守恒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的發(fā)現進一步深化了人類對于自然界的發(fā)現和認識,同時也有效地支撐了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誕生和創(chuàng)立,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的揚棄,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勞動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對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和借鑒,在此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并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正式確立。
同19世紀流行的社會主義其他派別比較而言,科學社會主義有十分突出的區(qū)別,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研究、分析,以討論、批評、斗爭的方式揭示了其他派別的實質,進一步擴大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
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非科學社會主義流派主要有封建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民粹派社會主義等。蒲魯東主張以極端個人主義為基礎,以契約代替法律,自愿協商代替國家仲裁,公道和平代替司法,建立自愿合作、沒有任何權威和統(tǒng)治的無政府主義社會。巴枯寧也反對權威,消滅國家,取消繼承權,廢除常備軍,自下而上地組織社會,實行聯邦制;拉薩爾的國家社會主義則否認國家的階級性質,強調國家的自由性質,認為可以依靠君主制國家干預經濟使資本主義獲得發(fā)展,通過實現普選權就能實現社會主義;俄國民粹派則把實現社會主義的希望寄托于農民起義推翻沙皇專制政府,指望依靠俄國村社建立村社聯合自治,超越資本主義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恩格斯于1847年,用階級標準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分為“反動的”“資產階級的”和“民主主義的”三類,劃清了反映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同其以后出現的諸如封建的、小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主義派別的局限。恩格斯強調,在改造資本主義、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方面,空想社會主義并未找到具體的現實力量和正確路徑。把無產階級的解放寄希望于理性的力量;封建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流派,否認無產階級進行政治斗爭、改造資本主義,建立無產階級統(tǒng)治的現實需要。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蒲魯東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從經濟現實向法律空話的這種救命的跳躍上的?!吞拥椒囝I域中去求助于永恒公平”。[2]242無政府主義理論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國家觀,顛倒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否認國家是經濟發(fā)展一定階段的產物,否認國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強調了消滅階級差別、消滅各式各樣的私有制,徹底實現科學社會主義。19世紀90年代,恩格斯否定了俄國村社存在著向公有制過渡的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在對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領導中,部分使用各種流派可以接受的概念與用語,巧妙地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滲透到這些組織的綱領中,使科學社會主義逐漸傳播開來,并進一步指導各種派別統(tǒng)一思想共同進行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使工人運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19世紀七八十年代至20世紀初,資產階級出于發(fā)展資本主義和鞏固自己統(tǒng)治的需要,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作了某些改革和“讓步”,導致了科學社會主義內部的分歧,分化出了伯恩施坦、費邊社會主義等派別。伯恩施坦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分析已經“過時”,鼓吹階級合作,提倡改良,反對無產階級以暴力方式改造資本主義、實現無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社會主義,強調通過議會斗爭的方式,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和平轉變。費邊社會主義則認為,依靠輿論的力量,通過向政治機關提意見的方式,當國家采納意見、雇主承認集體議價并接受國家和工會組織的干涉時,就有了進入社會主義的希望。恩格斯揭露了這些主張的實質,指出“他們這樣做不是使自己受欺騙和受愚弄,就是欺騙社會主義”[3]8,堅定地捍衛(wèi)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對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提出具體而明確的概念界定,但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過程中,通過對舊世界的批判,進一步闡述了新世界的特征。通過對社會主義形態(tài)和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差異研究,在多個層面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普遍的一般性闡述。
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對此進行了一般的普遍性論述: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社會主義高于資本主義,同時在生產方式上消滅各種私有制,一切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分配制度更加科學,全體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一切階級和階級差別不再存在,國家不再具有階級性,僅具有社會管理功能。普遍的商品經濟關系被廢除,統(tǒng)一實行機會經濟,“社會內部的無政府狀態(tài)將為有計劃的組織所代替”[4]441。在普遍性概述的情況下,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點:作為高級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產品極端豐富,勞動成為必需,三大差別(工農、城鄉(xiāng)、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消失,社會分工更加科學更為自覺合理,社會資源按需分配。個人的體力、智力發(fā)展充分而自由,自身覺悟和道德品質大幅提高,國家消失,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成為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個體結成自由的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這些描述,包含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的科學論證:
第一,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以此消滅資料占有不均和階級差別產生的剝削。生產資料所有制由于其在經濟層面的決定意義,成為決定社會制度的本質因素和區(qū)別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把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未來的新社會“把資本變?yōu)閷儆谏鐣w成員的公共財產”[1]266,是“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5]12,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1]129-130。馬克思、恩格斯說明了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只有通過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把用于奴役和剝削勞動的工具的生產資料變成集體勞動的工具,“在聯合的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既體現為個人所有,又體現為社會所有,實現了集體與個體的相互統(tǒng)一,滿足了勞動者之間在生產資料所有權上的平等關系。否定了任何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對他人剝削的特權。
第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決定社會發(fā)展的最終因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只有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私有制變成生產力的桎梏時,分工才會消滅。才能提供“一舉永遠消滅階級差別的可能性”,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為前提的。無產階級發(fā)動革命掌握國家政權的實質是解放生產力,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生產總量,成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只能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實現”[4]12。
第三,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區(qū)別資本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標準,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實現統(tǒng)治的無產階級,將“使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具有的資本屬性,使它們的社會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實現。從此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的社會生產就成為可能的了。生產的發(fā)展使不同社會階級的繼續(xù)存在成為時代的錯誤。隨著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消失,國家的政治權威也將消失。人終于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759-760。把社會主義社會提高勞動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生存狀態(tài),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全部價值,找到了到達理想社會的最佳切入點。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社會主義實現方式的探索過程中,充分闡述了要實現社會主義這一宏偉目標的長期性和必然性,通過對社會主義的建立方式、主導力量、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構想,對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和條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第一,強調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條件即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高度發(fā)展。馬克思指出,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和發(fā)展是決定社會變遷和影響政治變革的最終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持續(xù)發(fā)展,使“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1]832。恩格斯進一步強調,生產社會化已經使生產資料和生產實質社會化,“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鮮明地表現出來”[6]83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經濟的沖突達到了頂點: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方式,生產力起來反對已經被它超過的生產方式”[7]627,“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就讓位于按照全社會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jié)”[4]319,社會主義成為了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最后產物?!盁o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8]83,其實現必然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第二,指出實現社會主義以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為階級前提。他們通過對社會階級的分析,發(fā)現了無產階級蘊含的巨大革命潛力,并意識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政治地位,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保?]278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揭示出歷史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和實際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而剩余價值學說的創(chuàng)立更系統(tǒng)能夠論述資產階級對無產者進行剝削壓迫的潛在邏輯和內在原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強調了無產階級所受壓迫的根源和剝削的殘酷,指出了無產階級徹底的革命性、鮮明的階級性、強烈的革命潛力和革命動機,強調無產階級是能夠解放自己的先進力量。同時他們還強調,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工人階級的數量和質量將會有大幅度的提高,他們有能力奪取生產經營的管理權,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社會化的發(fā)展,將促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三,他們結合資本主義和歐洲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指出了社會主義到來的長期艱巨性,馬克思專門指出,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命力發(fā)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細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8]83,“只有在廢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1]219。恩格斯在關注資本主義過渡階段的新變化時,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和社會主義到來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指出:1848年“歐洲大陸經濟發(fā)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9]512,西歐工業(yè)化的資本主義在1848年時尚且具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第四,論證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方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奪取現存政權,必須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強調共產黨人的目地是通過對現存社會制度暴力推翻而實現的,強調無產階級對國家正確挑戰(zhàn),指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8]256。新生的社會主義革命要面對各國反動政府的聯合鎮(zhèn)壓,就需與西歐發(fā)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聯合并取得勝利。在巴黎公社時期進行的試驗失利后,馬克思、恩格斯并未放棄對革命方式的持續(xù)探索,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提出了在可能的條件下進行普選權爭奪并以和平方式進行斗爭,奪取政權的策略。強調“如果舊的東西足夠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10]307,尤其是民主發(fā)展程度較高,對于組織議會斗爭有利的資產階級制度,對于合法的斗爭比如普選權、議會席位的獲得與爭取不應該一律排斥。作為無產階級的代表性政黨,應意識到開展政治性的議會合法斗爭是“一件新武器”。無產階級對于革命方式和手段的運用,應該根據各國情況的差異和現實條件自主選擇。
第五,提出了落后國家跨越卡夫丁大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的構想。在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發(fā)展進入新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資本主義得到發(fā)展所需的新條件,指出:“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yè)比較發(fā)達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yè)比較不發(fā)達的國家內部產生類似的矛盾?!保?]61-62并指出無產階級的革命具有在經濟不發(fā)達的落后國家爆發(fā)的可能性。在回復俄國查·蘇里奇的信中,馬克思對俄國社會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初步判斷:“如果俄國繼續(xù)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11]129而且,在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俄國可以利用村社的公有制形式作為起點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然后在公社中應用一切由資本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積極成果,然后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大峽谷”。俄國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過渡時期,才能逐步建成合格的社會主義。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本質和基本規(guī)定性的原則預測和普遍性設想,指出了一切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具有的共性。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立后,他們再次指出:“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qū)別于現代社會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fā)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12]420而且強調,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以具體的歷史為前提的,因此,其特征也不能作為單一的絕對原則,由于不同國家的歷史現實的差異,其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繼承者來講,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的具體路徑和現實條件進行與時俱進的思考和總結。
[1][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責任編輯 王炳社】
On Marx and Engels’Some Theories about Socialism
ZHANG Jia-you,LIU Bin,WANG Lin
(College of Politic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Marx and Engels are in close cooperation in the long term,and their historicalmaterialism and surplus value reveals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exists.They founded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criticism of capitalism,showing the bright future of socialism and golden road to human.Marx and Engels’theories on socialist society with dialectical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materialism a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because its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s on socialism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scientifically,the classicalwriters’thoughts about the socialism in early time became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for China socialism.
classicalwriters;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problem awareness
A8
A
1009-5128(2014)21-0005-04
2014-07-14
張嘉友(1964—),男,四川邛崍人,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劉斌(1987—),男,山東濰坊人,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王琳(1989—),女,山西定襄人,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