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薏蓓,劉尋峰,李馳,何俊男,張璐,查佳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心理學系,北京100084)
完美主義表現為對待自我或人、事的完美要求或態(tài)度,是一種穩(wěn)定的追求高標準的人格特質.在心理健康領域,完美主義一直是被關注的問題.完美主義有積極的成分,也有消極的成分[1].消極成分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過度的完美主義追求也會引發(fā)諸多的心理問題,因此積極調節(jié)完美主義心態(tài),有益于調整人們的心理健康并且有效的預防潛在心理疾病.
以往的研究大多為定量研究,并且多數為意識層面研究.但是完美主義同自尊、道德等方面一樣,存在潛意識的,內隱的部分.Greenwald等[2]于1998年提出內隱聯想測驗(IAT)法,它是一種通過測量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的評價性聯系,進而對個體的內隱態(tài)度等進行間接測量的方法.趙燕[3]采用IAT的方法證實內隱完美主義是存在的,且不存在性別差異;楊宏飛等[4]的研究也支持了IAT測量個體內隱完美主義的有效性.
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yè)、感情、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等諸多問題.為了獲得較高的社會認同,常常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或他人,從而使個體更好的發(fā)展自我,實現自我的既定及長遠目標.大學生運動員相對普通大學生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熏陶下,追求完美的競技意志也更為突出,而追求完美有時能幫助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但有時過于追求完美則會適得其反.連文杰等[5]研究發(fā)現,完美主義與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目標定向、鍛煉成癮、競賽焦慮及自尊有關.郝興昌等[6]用IAT對普通大學生與體育專業(yè)大學生的內隱攻擊性進行比較研究,認為普通大學生和專業(yè)運動員中內隱攻擊性不存在性別差異,但此兩類人群間的攻擊性程度差異顯著.運動員群體的攻擊性顯著高于大學生群體.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這兩類人群的完美主義進行探討研究.
然而,完美主義的研究在運動領域的研究結果是不盡相同的并未達到一致.有研究指出運動員成績會受到運動員完美主義的負面影響.運動員常常會過度的追求完美,常常對自己太過苛求并且傾向于過度的自我批評,會導致其自身的行為表現很難使其獲得滿足感[7].但有其他的研究的結果與其恰恰相反,研究結果指出完美主義對運動員是有積極方面的影響.Hardy等[8]發(fā)現“許多給人的刻板印象常常是這樣:世界級運動員偏向于將自己視為完美主義者;Daniel等[9]的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也揭示出奧運冠軍身上有一種特有的人格特質——完美主義.
內隱完美主義在國內的競技運動領域的研究到目前為止相對較少.本研究選取普通大學生和大學生運動員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采用IAT方法進一步研究內隱完美主義.基于前人關于完美主義的研究基礎,特提出如下假設:①普通大學生和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存在顯著差異,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傾向高于普通大學生;②表現難美型和其他項群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存在顯著差異,表現難美型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傾向高于其他項群.
隨機選取北京某體育大學在校學生69人,男50人,女19人,年齡為18至24歲,平均年齡21歲.其中包括普通大學生30人,運動員36人(速度型6人、表現難美型5人、隔網對抗型14人、同場對抗型11人).所有實驗參與者均為自愿參加的大學生,使用計算機程度為熟練,視力正常.
使用開放式問卷,題目是:請根據你自己的理解,盡可能多的寫出能夠表達完美的詞匯.利用課余時間,在某體育大學隨機選擇教室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份,有效問卷率94%.對實驗參與者所寫的詞匯(完美主義詞匯總數84個、非完美76個)進行整理評定,根據頻數,選出出現次數最多的表示完美主義屬性概念詞,和表示非完美主義屬性概念詞各八個.
篩選后確定的屬性概念詞及頻數如下:
表示完美主義屬性概念詞:
卓越(10)漂亮(19)無與倫比(17)十全十美(22)
優(yōu)秀(12)圓滿(12)完美無瑕(26)登峰造極(19)
表示非完美主義屬性概念詞:
缺憾(25)殘缺(11)半途而廢(12)抱憾終身(20)
失?。?4)惋惜(16)功虧一簣(14)擦肩而過(13)
內隱聯想測驗程序用Inquisi3.0.2專業(yè)心理軟件編制,測試程序界面大小、詞條字體大小、字體顏色等均采用默認設置.內隱聯想測驗均在聯想開天M6400計算機上使用Inquisi3.0.2專業(yè)心理軟件操作.
實驗分為兩部分,兩部分均為單因素設計.
第一部分是探究普遍大學生和與其年齡相仿的專業(yè)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的差異,自變量為是否有專業(yè)運動經歷,分為2個水平(普通大學生、運動員),因變量為內隱完美主義的內隱聯想測驗得分.第二部分是探究不同項群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的差異,自變量為運動項群,分為4個水平(速度型、表現難美型、隔網對抗型、同場對抗型),因變量為內隱完美主義的內隱聯想測驗得分.
實驗進行時,每個實驗參與者單獨處于一臺獨立電腦前,實驗中要求實驗參與者的雙眼距離屏幕約65厘米.主試會給實驗參與者講解主要實驗要求,實驗參與者需要按照相應的指導語提示獨立完成測試,Inquisi軟件會記錄下實驗參與者的反應時(單位:ms)與準確率,同時計算出矯正后的IAT值.
第一步要求實驗參與者對目標概念詞匯的樣例進行快速辨別并按下相應按鍵(例如“E”或“I”)作出反應,如把一樣的“自我”的目標刺激詞匯歸為同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E”),把屬于“非我”的目標刺激詞匯歸為另外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I”).
第二步要求實驗參與者分類屬性概念詞匯(呈現在電腦屏幕的中間位置),要求實驗參與者對盡可能快的屏幕上呈現的詞匯的類別進行判斷并按鍵(例如“E”或“I”),如把屬于完美主義的“完美屬性詞”(例如,十全十美)歸為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E”),把屬于非完美主義的“缺憾屬性詞”(例如,功虧一簣)歸為另外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I”).
第三步要求實驗參與者聯結的辨別第一步及第二步出現過的所有刺激詞匯,也就是說將“完美屬性詞”和屬于“自我”的刺激詞匯歸為同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E”),把“缺憾屬性詞”和屬于“非我”的刺激詞歸為同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I”),這是對聯結的一個練習過程.
第四步與第三步相同,只是增加按鍵反應判斷的次數,這步是第一個正式聯結過程.
第五步是第一步的反轉,是將第一步“自我”目標詞和“非我”目標詞按鍵的互相交換,如表示“非我”的目標刺激詞匯歸為同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E”),把屬于“自我”的目標刺激詞匯歸為另外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I”).
第六步是第三步的反轉,也就是說將“完美屬性詞”和屬于“非我”的刺激詞匯歸為同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E”),把“缺憾屬性詞”和屬于“自我”的刺激詞歸為同一類即按下相同的鍵(例如“I”),這一步也是對聯結的一個練習過程.
第七步與第六步相同,只是增加按鍵反應判斷的次數,這一步是第二個正式聯結過程.
在以上七步中,如果實驗參與者的按鍵判斷出現錯誤,系統(tǒng)會給予錯誤反饋(屏幕出現紅色×號).當聯結辨別時,目標概念詞為白色,屬性概念詞為綠色,用于輔助實驗參與者進行判斷.在實驗中所有在屏幕的中間呈現的是需要實驗參與者進行分類辨別的刺激詞匯.而詞匯類別提示會呈現在屏幕的左上角以與右上角.實驗參與者在做出判斷并按下相應的按鍵之前刺激會一直在屏幕上呈現,按鍵反應后刺激消失.
實驗數據采用PASW 19.0和EXCEL 20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對普通大學生和大學生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的IAT得分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1)顯示,二者內隱完美主義的IAT得分的均值差異較大,而其得分的標準差、標準誤差異并不大.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顯示,二者內隱完美主義的IAT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1).由此表明:普通大學生和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存在顯著差異,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傾向高于普通大學生.
表1 普通大學生和大學生運動員IAT得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mmon college students'and college athletes'IAT scoring
表2 普通大學生和大學生運動員IAT得分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Tab.2 T-test of common college students'and college athletes'IAT scoring of independent sample
對不同運動項群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的IAT得分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3)顯示,不同運動項群間均值無較大差異,標準差、標準誤差異并不大,方差齊性檢驗p=0.818>0.05.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顯示,四個運動項群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的IAT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F(3,32)=0.345,p=0.793>0.05.
表3 不同運動項群運動員IAT得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sports athletes'IAT scoriong
表4 四個運動項群運動員IAT得分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Tab.4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f four movement type of athletes'IAT scoring
完美主義的成因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方面,由于個體人格特質的差異,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完美主義傾向.有人天生不拘小節(jié),凡事大大咧咧,有人關注細節(jié),事事力求完美.這種穩(wěn)定的內因可能是由于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也可能是長期耳濡目染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從而逐步內化形成的.外因方面,即環(huán)境因素.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一個高強度的競爭環(huán)境或是一個沒有競爭壓力的環(huán)境,都會使完美主義呈現出個體差異.
從表1和表2的結果可看出,普通大學生和大學生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存在顯著差異,大學生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傾向高于普通大學生.這與我們的第一個假設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現實情況.運動員是處在“競技運動”大背景下的個體,各種形式的追求完美主義無時無刻影響著他們,不管是在平時的訓練中還是比賽中.相關研究指出: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其子女更有可能也同樣具有完美主義傾向[10].子女的完美主義有內因的遺傳成分,但給孩子更大影響的是平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孩子會在環(huán)境的作用下無意識的“繼承”父母的完美主義人格特質[10].同樣的,運動員大部分的生活與教練在一起,教練的完美主義要求必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運動員.如果教練是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其所執(zhí)教的運動員也會同樣具有完美主義傾向.首先,教練員們常給他們灌輸“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比賽”等觀念,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們也對他們苛刻要求,一絲一毫都不容有失,精益求精,這一方面也促成了運動員較高的內隱完美主義傾向.其次,運動員自己在訓練中和隊友的競爭相當激烈,而他們不愿服輸、永不言棄的精神也促使他們自己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奔向更高的目標.有研究驗證完美主義是運動員在良好表現的重要人格特質[11].當追求卓越、完美內化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那么就會在實驗條件下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繼而獲得內隱完美主義的高分,我們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而相對于運動員,普通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則更為溫和.在大學里,學業(yè)上的競爭壓力較小,也沒有進入社會后的生存壓力,大家有充裕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使普通大學生不需要對自己進行嚴格的、高標準的要求,故而內隱完美主義的傾向不明顯.因此,生活環(huán)境會成為一個外因來促使運動員比普通大學生形成更高的內因完美主義傾向.
Parker[12]的研究中指出個體的完美主義程度以及個性中焦躁、競爭性、控制力、武斷等因素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不同,男性相較于女性有更高的完美主義傾向.褚躍德等[13]采用IAT內隱聯想測驗法,選取某體育院校對抗類(乒乓球、籃球、跆拳道)、非對抗類(游泳、體操、田徑)和學科專業(yè)(外語、管理、心理)不同類別的研究參與者共90人進行測試,探討不同類別體育大學生之間的內隱攻擊性差異,結果顯示對抗類項目運動員內隱攻擊性顯著高于其他組,非對抗項目運動員與學科學生內隱攻擊性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不同類別體育大學生的內隱攻擊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我們立足于不同訓練特點的不同項群運動員,提出假設認為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義.從表3和表4的結果可看出,這四個運動項群(速度型、表現難美型、隔網對抗型、同場對抗型)運動員內隱完美主義的IAT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這部分與我們的假設并不符合,可能原因如下:一、運動員不論從事哪個項目,由于長期的訓練,對自身嚴格要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內化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并不因為運動項目的差異而發(fā)生改變,所以運動員們在內隱完美主義得分上并無明顯差異.二、選用的項群的代表性不夠強,表現難美項群中只選取了武術套路,而像跳水、體操這種對于動作要求更精確更苛刻的項目由于難以找到參與者而作罷.因此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是IAT高分中的地板效應.
大學生運動員比普通大學生有更高的內隱完美主義傾向.
速度型、表現難美型、隔網對抗型和同場對抗型的運動員在內隱完美主義傾向上沒有差異.
[1] 楊宏飛,張小燕,趙燕.大學生一般完美主義量表的編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2):107-110.
[2]Greenwald A G,Jordan E M,Schwartz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81-198.
[3] 趙燕.內隱完美主義作用機制及其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6.
[4] 楊宏飛,趙燕,沈模衛(wèi),等.內隱完美主義效應及其與外顯完美主義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9,32(2):284-287.
[5] 連文杰,毛志雄,閆挺.運動領域完美主義的研究及進展[J].體育科學,2007,27(2):54-57.
[6] 郝興昌,佟麗君,楊治良,等.運動員與大學生兩類人群間內隱攻擊性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1):75-78.
[7] Hall H K,Kerr A W,Matthews J.Precompetitive anxiety in sport:the contribution of achievement goals and perfec?tionism[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2):194-217.
[8] Hardy L,Jones J G,Gould D.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port: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ite perform?ers[M].John Wiley&Sons Inc,1996.
[9] Knisten D.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Olympic champion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2,14(3):172-204.
[10] Vieth A Z,Trull T J.Family patterns of perfectionism:An exami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9,72(1):49-67.
[11] Gould D,Dieffenbach K,Moffett A.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Olympic champion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2;14:172-204.
[12] Parker W D.Perfectionism and adjustment in gifted chil?dren.In G.L.Flett&P.L.Hewitt(Eds.),Perfectionism:Theory,research,and treatment[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133-148.
[13] 褚躍德,吳陽,張東.體育院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的比較[C]//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三卷).福州,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