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禮鳳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課部,廣東 深圳 518029)
各種文體之間的互相滲透交融,是文學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文體滲透對作家創(chuàng)作和文學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嘗試以徐訏小說的文體互滲為例,探討現(xiàn)代文學中的文體互滲現(xiàn)象。
“文體互滲是指不同的文體在同一種文本中使用或一種文體代替另一種文體使用的現(xiàn)象。”[1](P323)“文體互滲指的就是不同文本體式相互滲透,相互激勵,以形成新的結構性力量,更好地表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豐富而別樣的人生經驗與情感。文體互滲無疑是一種古老的現(xiàn)象,不同時代的文學中均存在著文本滲透情形,它彰顯著特定時代的文化精神與審美取向,折射出作家的思維方式、情感表現(xiàn)特點及其審美創(chuàng)造力。”[2]由此可見,文體互滲就是一種文體越界和文體聯(lián)姻現(xiàn)象。它要求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敢于打破常規(guī)的文體界限和文體壁壘,將一種文體的某些特質或因素,融入另一種或多種文體中,從而形成一種混有多種文體因素的新文體,如在小說中混入詩歌、散文、戲劇元素,在詩歌中混入小說、戲劇元素等。文體互滲,是文體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是文學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文體的互滲互融,古今中外皆有之。古代文體中的辭與賦、賦體與駢文、賦與散文、詩與詞、詞與散曲之間,就處于一種交融互滲的開放狀態(tài)。兩宋文壇上,“以文為詩、以賦為詩、以古入律、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賦為文、以文為賦、以文為四六等,令人目不暇接,其風氣日益熾盛”[3](P67)。伍爾夫的小說《到燈塔去》,就雜糅了詩歌和戲劇的因素,以至于她自己評價道:“它將有詩歌的特征,但更多還是無韻文體的平凡。它將具有戲劇性,然而卻不是一部戲劇?!盵4](P19)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文體互滲現(xiàn)象就更加明顯了。魯迅是典型的文體滲透家。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者的證明。許祖華在其專著《魯迅小說的跨藝術研究》中就明確指出:“作為文學經典的魯迅小說,不僅受到古今中外小說的影響,還受到了其他多種非小說藝術,如詩歌、散文、美術、戲劇、電影、音樂等的影響和滲透?!盵5](P1)廢名、沈從文的小說,體現(xiàn)出明顯的散文風格。汪曾祺的小說,更明顯地表現(xiàn)出一種散文化、詩化傾向。新月派諸人在新詩散文化、戲劇化的倡導下,創(chuàng)作了許多雜糅戲劇、散文因素的新詩。不同文體之間的交叉、兼融與會通,賦予了作家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由,使作家能積極主動地改進、轉化某類瀕臨滅亡的文體,并使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對于中國小說而言,在小說文體中滲入其他文體因子,可以擴大小說的社會生活容量,豐富其審美內涵,拓展其審美畛域,能使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多方面地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
豪澤爾曾說:“如果一件藝術作品依賴于純粹的陳規(guī),不冒一點險,那么它將毫無動人之處;如果它完全是創(chuàng)新的,那么又會變得不可思議。”[6](P19)一個時代的作家,必須在因襲中求變異,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創(chuàng)作出令人為之振奮不已的作品。一個時代的文體也是如此。文體必須不斷突破陳規(guī),滲入他體精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魯迅也說:“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盵7](P3)由此看來,文體的交融互滲,應該是文學發(fā)展的一種方向。它可以避免一種文體因因循守舊而逐漸邊緣化,乃至于淪入失語狀態(tài)。
徐訏被認為是“小說、新詩、散文、戲劇,樣樣都來,也樣樣都精”[8]的全才作家。正因樣樣都精,徐訏才可以在各種文體之間自由穿梭,創(chuàng)作出令讀者嘆為觀止的文體互滲作品。
徐訏的作品,總是在有意無意間,露出那么點文體互滲的味道。徐訏的一些小說,雖被編在小說集里,但讀來卻不大像小說,如其《時與光》、《星期日》、《字紙簍的故事》、《黃昏》等,大都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果嚴格按照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環(huán)境)來考察,這些作品是不能稱之為小說的,而更像獨語散文。反過來,徐訏的有些散文,我們又完全可以當作小說來讀。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出版的《徐訏文集》(第12卷)(該卷是散文集,主要收錄了徐訏不同時期的散文)中,收錄了一篇《英倫的霧》。這篇散文寫“我”與妻子為了聲援西班牙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參加了倫敦的一次義演。在義演上,妻子結識了一位西班牙青年,并墮入情網。妻子覺得對不住“我”而內疚痛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極為大度,果斷地與妻子離婚,成全了妻子和那位西班牙青年。后來,西班牙青年在反法西斯戰(zhàn)斗中犧牲,妻子滿懷傷感地回到倫敦,恰好遇上“我”正與一名英國女青年舉行婚禮。為了不影響丈夫,妻子決定回國照料孩子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全篇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豐滿,完全符合小說文體的特征。其類似的作品還有《馬來亞的天氣》、《打賭》等。
徐訏的有些戲劇也不完全是戲劇。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不是從現(xiàn)實,而是從哲學的高度審視人生,從純美學的角度表現(xiàn)人生,而且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劇作家的主體意識極強。這些表明,徐訏劇作是詩,是‘詩化之劇’”[9],如其《多余的一夜》、《雪夜閑話》、《獨游》等。他還有些戲劇又可當作小說來讀,如《月亮》。劇中三個男人李勛位、張盛藻、李聞天都喜歡女主角月亮,李勛位想娶月亮做姨太太,張盛藻想邀月亮私奔,李聞天則把月亮當作自己的理想,追求純潔的愛情。全劇就在一女三男的愛情角逐中展開,有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人物性格有棱有角,頗像篇小說。相反,徐訏的有些小說又充滿了戲劇味道。《阿刺伯海的女神》是在海輪甲板上上演的一場愛情故事。全篇充滿了男女主人公的對話,儼然一部獨幕劇。其《風蕭蕭》在臥室、賭窟、舞場、夜總會、咖啡廳、餐館等場景的置換中,演繹著一場愛情故事兼間諜戰(zhàn),又似一部多幕劇。而其《彼岸》,則是一部雜糅了散文、詩等多種文體元素的小說。該小說不注重情節(jié)的描寫和人物刻畫,全篇籠罩著一種強烈的哲理探索和生命追問。這樣的作品,與其說是小說,還不如說是一種雜糅了散文和哲理論文的新品種。
讀徐訏的小說,你總能感覺到因各種文體混雜而帶來的魅力:小說中既有詩歌的語言與意象,散文的蘊藉與意境,戲劇的對話與布景,還有哲學的沉思;既有低俗文體向高雅文體的滲透,高雅文體向低俗文體的滲透,也有各種文體的混合互滲。以詩歌的詩情畫意入小說,營造小說的詩意氛圍,是徐訏小說文體滲透的一大特色。徐訏的小說具有濃厚的詩化特征。在整體審美趣味上,他追求的是一種純美和諧的詩化境界。一個意象的裁剪,一幅意境的營造,一種色彩的選擇,在徐訏小說中都頗具匠心。他要以他寫詩的筆來寫小說,以他詩人的氣質來浸染小說。他的小說故事,都是在詩意的背景設置中展開的:《鬼戀》在一個“天空上有較好的月亮,稀疏的星星,還有幽幽的西流的天河”的靜謐月夜發(fā)生奇遇;《阿刺伯海的女神》故事發(fā)生在“天色發(fā)白,海色發(fā)藍,那金黃的陽光掀起了閃耀的金波,像繡金的路氈一樣,從天邊直到船邊”的神秘的大海上;《荒謬的英法海峽》的背景則是“天上有零亂的云彩,太陽發(fā)著黃色,天空里飛翔著海鳥,海上點點的金波,翻成一條燦爛的大道……天象征著博愛,云象征著詩,太陽象征著熱情”。月亮、星星、太陽、云、海水、海鳥等這些古老而永恒的意象,共同營造出一幅幅優(yōu)美而靜謐的意境,再配上各色顏色,儼然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真正有一種詩歌才有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從而使小說獲得了詩歌才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審美效應。由此可見,在小說文體中滲入詩歌元素,將詩歌的思想因素、文化因素、美感因素、音樂元素輸入小說中,不但擴大了小說的張力和藝術感染力,還能帶給讀者一種迥異于小說的審美感受。
徐訏小說文體滲透的另一特色,是小說中戲劇性因素的介入,即將戲劇文體中的矛盾沖突、對話、獨白、場景等因素引入小說中,使得小說呈現(xiàn)出戲劇化傾向。《阿刺伯海的女神》中,單一的場景,單純集中的情節(jié)安排,清晰緊湊的時間設置,恰如搬演了一出獨幕劇。其作品中,神秘莫測的人物和超然詩意的對白,再加上跌宕回環(huán)的情緒之流,這些戲劇性因素更是不容忽視;而這一切,又都糅合在愛與死的劇烈沖突之中。對話、獨白、戲劇矛盾的加入,使得小說更有戲味,更好看。場景的不斷轉換,改變了小說固有的封閉性,使小說更靈活更自由。此外,將散文的文體質素滲入小說中,也是徐訏小說文體滲透的一大特色。其小說《時與光》由主人公“我”的回憶與自白構成。這是一個徹底棄置生命的孤獨靈魂向上帝的懺悔,一個剛把痛苦的肉體遺留于塵世,而在虛空中飄蕩的靈魂向神的傾訴,一個虛擲于“時與光”中的偶然生命的訴說。其小說《星期日》寫一個待字閨中的未婚女青年,星期日早晨醒來,無事可做,由此展開由眼前到過去乃至未來的胡思亂想。在徐訏看來,小說也可以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豐滿的人物形象;小說可以像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散文質素的加入,使其小說打破了原有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的限制和束縛,從而獲得了散文文體才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韻味。徐訏的小說完全打破了各文體的界限,呈現(xiàn)出一種各體兼?zhèn)洹⒒烊诮浑s的狀態(tài)。徐訏以他出色的文體滲透能力和跨文體創(chuàng)作能力而贏得了贊譽?!靶煊拰Χ喾N藝術門類均有涉獵,并均有建樹,各種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融,大大豐富了徐訏的創(chuàng)作素養(yǎng)和藝術表現(xiàn)力。”[10](P320)這是對徐訏勇于打破陳規(guī),努力進行文體創(chuàng)新和實驗的最好的贊譽。
徐訏是個出色的文體滲透專家和文體革新專家。他一生都在進行著文體實踐與創(chuàng)新。他的小說中滲透進了詩歌、散文、戲劇、哲理論文、游記、新聞、電影、繪畫等各種藝術的質素;不僅如此,他還把眼光投向異域,從異域尋找文體因子,從西方哥特小說中尋找文體質素,以充實中國傳統(tǒng)的聊齋小說。在一種文體中進行如此多的文體滲透與實驗,這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徐訏小說打破了各種文體之間的壁壘,擴大了文體的張力,真正實現(xiàn)了不同文體之間的互滲互融,互利互惠。從這個意義上說,徐訏小說的文體滲透,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意義重大。其成功的文體滲透經驗告訴我們,對文體互滲現(xiàn)象,我們應該用一種開放包容的積極心態(tài),客觀辯證地看待它:一方面,我們要反對那種一味地追趕時代寫作潮流,或為了求新求異,無視文學獨立的審美地位和角色,而把文學創(chuàng)作蛻變?yōu)槟w淺的文類拼接和文體雜糅的不良傾向;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因固守文體的獨立性,而拒絕文體滲透和被滲透,尤其是在表達媒介日益豐富,社會發(fā)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凡是那些有助于情感表達,有助于文學生命力張揚的文體滲透現(xiàn)象,我們都是要提倡和鼓勵的。
參考文獻:
[1]董小英.敘述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方長安.悖論與焦慮:新文學中的“文體互滲”[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4]楊星映.中西小說文體形態(tài)[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5]許祖華.魯迅小說的跨藝術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6](匈)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M].居延安,譯.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7]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莊若江.論善變“鬼才”徐訏的小說——兼比較香港時期與大陸時期的創(chuàng)作異同[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2).
[9]盤劍.論徐訏的“詩化之劇”[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2).
[10]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