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燕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瑰寶,它以精練含蓄的語言,深邃優(yōu)美的意境,意趣無窮的主旨,影響和滋養(yǎng)了一代代中華兒女。
然而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卻令人擔憂:小學生古詩詞積累不足,學習興趣不濃,教師輕視古詩詞教學,還停留在逐句逐字講解詩詞大意、技巧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誦讀、引導感悟和課外拓展延伸等幾個方面,嘗試探索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具體而可操作的方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詩歌
由于用語習慣的差異和時代的距離,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缺少一定的語境,即使是相對簡易的五言、七言絕句,他們閱讀理解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充分把握教材,緊扣課堂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符合詩境、詩情的教學情境,引導他們融情入境,進而理解感悟文本,顯得尤為關鍵。如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通過設計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色彩鮮艷的圖片,播放古樸典雅的音樂,通過生動逼真的視頻等手段,營造出濃厚的中國古典文化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與所學古詩詞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近古詩詞,走進文本。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也可以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將古詩詞內容編成故事,通過巧編故事,吸引學生進入古詩詞學習的情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學習白居易的《池上》,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池塘中大蓮蓬新鮮清香,十分誘人,一個小孩偷偷撐船偷摘蓮蓬,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卻不想小船駛過,水面平鋪的密密匝匝的綠色浮萍分出一道鮮明的水線,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教師講得聲情并茂,引人入勝,學生便不知不覺進入了課文學習狀態(tài),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復誦讀,理解古詩詞大意
語文是“讀的學科”,不論語文教學方法手段如何改革更新,誦讀依然是語文教學經久不衰、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詩句式整齊,詞調抑揚頓挫,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特別適合大聲反復地誦讀,而且古詩詞往往語言精練、行文跳躍靈動,感情含蓄蘊藉,小學生只有經過反復誦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大意,感悟詩詞情感,進而在反復誦讀、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完成識記。
以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首先可以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讀出作者的狀態(tài)——夜晚泊船楓橋,愁聽鐘聲;其次可以指導學生們讀出作者的身份——作客他鄉(xiāng),漂泊在外的旅客;最后可以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的情感——羈旅的愁思。反復誦讀的教學方式,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它可以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理解詩詞大意,把握詩詞情感,最終熟讀成誦。這樣的教學效果都是以往教師講解知識點、學生識記背誦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無法企及的。
三、及時引導,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古詩詞教學除了要求學生理解文章大意,更重要的是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他們與古詩詞相適應的情感,讓他們產生共鳴和移情。小學生具有單純天真、活潑好動、注意 力不穩(wěn)定等心理特征,教師要根據古詩詞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及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情感體驗,入境悟情。如學習唐代李紳的《鋤禾》,可以讓學生們結合文本內容想象農民辛苦耕種的場景,并要求他們說說自己看到的農民辛勤勞作的場面,這樣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又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引導他們養(yǎng)成珍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
四、課外延伸,營造古詩詞學習氛圍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已不能局限于課堂的“40分鐘”,課堂教學的結尾也絕不再是句號式,而應變成問號式或省略號式,加之古詩詞內蘊豐富,感情委婉含蓄,因此語文教師要勇于把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空間延伸到更廣闊的天地,和學生一起營造課外古詩詞學習的氛圍。為了取得實效,我開展了一系列與古詩詞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活動,如古詩詞故事會、古詩詞書畫展、古詩詞朗誦比賽等,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古詩詞,通過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資料,編寫故事,進行小組間交流展示,拓寬學生的視野,鼓勵學生將古詩詞通過書法寫作和繪畫創(chuàng)作的形式,重現(xiàn)名家經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定期舉辦古詩詞朗誦比賽,增加學生的古詩詞積累,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應更新觀念,開拓創(chuàng)新,深入探究古詩詞教學新方法,還小學生一個開放而充滿活力的古詩詞課堂,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體悟古詩詞的情,感受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韜奮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