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晨
“錯誤”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思維障礙或認識有誤差而產生的。在倡導“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分析學生錯誤成因并巧妙地加以處理和利用,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內涵更為深刻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思想方法更為獨特的感悟。
一、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出錯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泵總€人都可能出錯,更何況是知識結構和思維水平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小學生。教師要從兒童的視角審視學生的錯誤,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更不應去追求學生回答問題的絕對正確?!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币虼?,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學生的錯誤,盡可能挖掘錯誤的潛在價值,并輔之以策略引導,讓學生心情舒暢、情緒飽滿地投入到后續(xù)的學習中,把學習錯誤變?yōu)榇龠M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動力。
二、延遲判斷,分析錯誤原因
(一)舊知干擾產生錯誤
新知的學習往往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密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受到舊知的干擾,出現(xiàn)一些錯誤。如“一塊長方形硬紙板,長16厘米,寬8厘米,假如用它剪成半徑是1厘米的圓紙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學生根據“長方形硬紙板剪成小正方形紙板”的解題經驗,通常會用大面積除以每塊小面積,即(16×8)÷[3.14×12]≈41(片)。然而,本題長方形剪成圓紙片后,有剩余的廢紙片。所以不能用這種方法解答。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先分析題意,然后畫圖驗證。經過這樣的思考和操作后,學生豁然開朗,很輕松地就找到正確的解法:(16÷2)×(8÷2)=32(片)。
(二)概念理解產生錯誤
學生在概念學習中,常因概念理解不到位而產生錯誤。如:“因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所以4和0.25是倒數”,學生受理解能力的限制,認為這句話是對的。但這是因為他們在這里沒理解“互為”的意思,才錯誤地認為“4和0.25是倒數”。
(三)生活經驗產生錯誤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場景。當解決實際問題時,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往往會產生一些錯誤。如:一杯飲料,果汁和水的比是1∶2,喝掉半杯飲料后,果汁和水的比是多少?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喝飲料,隨便怎么喝都不會改變這瓶飲料1∶2的濃度??稍趯嶋H教學中,多數學生會認為果汁少了一半,因此得出果汁和水的比是1∶4這一結論。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缺失生活經驗而會導致解題出現(xiàn)錯誤。
三、巧妙糾正,開啟學生智慧
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議錯、理錯后,可以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并通過適時、巧妙的引導,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重要的課程資源,促進共同提升,開啟學生智慧。
(一)把握錯誤,尋找起點
學生的錯誤本身是課程資源要素之一,是教學的真正起點。教師應以生為本,順應學情,摸清錯誤根源,對“癥”下藥。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練習中有一道題:一個三角形中有兩個銳角,這個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嗎?一個學生回答:“這個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苯處熚⑿Φ乜粗骸罢f說你是怎樣想的?”他大膽說:“兩個角是銳角,那么另一個角也是銳角?!苯處熥穯枺骸傲硪粋€角一定是銳角嗎?”他猶豫了一會兒:“不一定?!痹诮處煹囊龑Ъ肮膭钕拢樌乩砬逅悸?,找到了錯誤根源,解決了知識難點。
(二)將錯就錯,舉一反三
教師有時可以“將錯就錯”,啟發(fā)學生針對錯誤去思考,而不是將答案強加給學生。教師適時點撥,引出學生正確的想法,進而舉一反三,深化學生思維。如教學“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之后,教師設計一道實際問題:樹人學校今年春季植樹,四年級栽樹58棵,比三年級栽的2倍還多6棵,三年級栽樹多少棵?結果學生出現(xiàn)三種做法:58×2+6;(58-6)÷2;(58+6)÷2。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后,教師請三位學生分別說出列式的理由,請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并寫出題目的數量關系,找出正確列式應是(58-6)÷2。在這之后,還要求他們針對原先的錯誤列式改編題目,并進行比較。這樣的“將錯就錯”,教師引導學生從錯誤列式出發(fā),分析原因,改編題目,舉一反三,既理清了錯誤原因,又提高了學生的辨析能力。
(三)設置記錄,提醒自己
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每位同學都有一本“錯題記錄本”。同學們把自己遇到的一些易錯的、常錯的、易混淆的題目記錄在本子上?!板e題記錄本”每頁分左右兩部分,錯題整理在本子的左邊,用紅色筆在錯誤之處做上標記,寫明錯誤原因,在右邊空白之處加以訂正。每周組織學生在組內、班內進行兩次錯題交流會,讓學生在交流、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內化知識。
錯誤是教學中的特殊資源。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且正視學生的錯誤,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導化解,讓學生在錯誤中總結原因、收獲成功、獲得發(fā)展,全面提高數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