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光
(合肥市文藝家協(xié)會,安徽 巢湖 238000)
范增(公元前277-204),乃楚漢相爭之際的楚國重要謀臣,且在聯(lián)合諸侯抗擊暴秦的歷次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后因項羽中陳平離間計,乃削其權(quán),輕其計,而憤然離去。對其功過是非,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已有明確的記載,應可視為定論。但自宋代蘇東坡寫《范增論》后,由于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力加貶責,從而開了褒貶不一的歷史爭議。筆者不揣冒昧,想從范增其人,探究巢湖文化的文化品格,談一點淺陋的看法,以供參考。
巢湖文化指從遠古到現(xiàn)在,皖中地區(qū)的總體文化,考察其歷史淵源和文化的內(nèi)在整體性,其范圍大體接近于現(xiàn)在的皖中經(jīng)濟區(qū)域。以合肥為中心的環(huán)巢湖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概念,即指巢湖流域文化。巢湖文化史之悠悠,乃中國古文明的源頭之一。30至40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在這里發(fā)掘,將人類的發(fā)源地由黃河流域拓展到長江和巢湖流域;“中國最早的城市”凌家灘在這里誕生,又將中國城市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她因占據(jù)長江之天險和巢湖水陸之要沖,自古以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伍子胥從這里逃過昭關;楚漢相爭在這里劃上句號;曹操在這里“四越巢湖而不成”;俞廷玉父子在這里練就水師,救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一代淮軍名將在這里出發(fā),走向抵抗八國聯(lián)軍的疆場;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這里“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歷史風云變幻,不僅為這里造就了范增、周瑜、張籍、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nóng)、林散之等一批歷史名家,而且留下了古昭關、霸王祠、陋室、米公祠等眾多的文化遺存,由此而形成了極具巢湖特色的五大歷史文化:古猿人文化、古戰(zhàn)場文化、名人名居文化、淮軍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它們猶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輝,已成為今天研究大巢湖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巢湖籍歷史著名人物最早莫過于范增。范增(前 277年-前 204年),《史記·項羽本紀》 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計。”曾勸項梁立楚王族后裔為楚懷王。公元前207年,秦軍圍鉅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楚懷王命宋義、項羽救趙,他為末將。后歸項羽,為其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曾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中劉邦反間汁;削其權(quán)力,憤而離去,病死于途中。清雍正版《巢縣志》載:范增故居在巢縣東十里亞父山。巢縣城內(nèi)有亞父祠,祠前有亞父井(又名亞父泉),井旁有亭,縣治后有亞父墓。
關于范增其人,從《史記》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范增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低潮中崛起的起義軍——項家軍中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是項羽的亞父,而且早在起義軍與秦軍主力章邯四十萬大軍在巨鹿決戰(zhàn)前,就被楚懷王羋心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十月(夏歷)封為將軍——當時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十一月底,宋義死后,項羽被封為上將軍,范增被封為大將軍。鴻門宴上,張良向范增謝辭為:“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睆娗乇煌品?,諸侯在戲下大會,(公元前206年)一月(夏歷),范增以自己的卓越功勛,堅辭不王,為爭功欲王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再辭不過,被封為歷陽侯。
關于范增的功績,有目共睹。在農(nóng)民起義低潮時期,正是范增建議立楚王后裔為楚王獲采納,故楚民眾蜂擁爭附,義軍勢力才得以大長。范增不僅幫助項梁組建訓練出無敵之軍,而且策殺李由、計除李斯,更輔助項羽定下了“破釜沉舟,速戰(zhàn)速決”的妙計,和項羽一道。親率大軍,繞過勁敵章邯,在三天里以少勝多,九戰(zhàn)九捷,打敗了圍攻巨鹿的秦王朝王離、蘇角大軍,然后回頭收復章邯,取得了推翻強泰的決定性戰(zhàn)役的勝利。
值得說明的是,范增在鴻門設宴欲除劉邦,是他高瞻遠矚,為避免內(nèi)戰(zhàn),防人民生靈涂炭而采取的權(quán)宜之計。歷時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證明他是英明正確的。作為偉大的政治家,作為一位愛國忠君的大賢,范增既要尊重楚懷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約定,又要統(tǒng)一天下,保持天下和平安定。他精心策劃了“尊楚懷王為義帝,尊項羽為霸王,畫天下為十九王地,封十八王”的劃時代格局。
說實在的,范增在史記里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是很多,只在項羽本紀里做為一個配角被匆匆?guī)н^。然而,正是這個舉足輕重的配角的存在,在一開始就預示了項羽的悲劇英雄的命運。在史記里,范增沒有獨立的傳記?!俄椨鸨炯o》中范增的出場也是極為簡單的一句話帶出的,史記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那么我們從這里應該看到,范增隱居七十年,秦末大亂出山相助項梁,此人十分有洞觀時事的才能,因為他所長在于奇計,對于當權(quán)者,是無用武之地的,只有伺機出山。那么他為什么不選擇陳勝吳廣呢?我們就應該看到陳勝吳廣與項梁之間的差異:一個是戍邊的農(nóng)民出身自大自傲容不下人,《陳涉世家》中記載有陳勝殺死嘗與庸耕者……陳王故人皆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就充分道出陳涉政治生命短命的根本原因。而另一個是名將項燕之后,飽讀詩書,“吳中賢士大夫皆出梁下”。范增不投靠陳勝而投靠項梁的原因,可能就在此,范增自己也說,“陳勝固敗當”又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也?!边@句話,一方面道出了陳勝失敗的原因,一方面指導了項梁該怎么做,足見范增的雄才不下諸葛孔明的隆中對。事實也證明了范增的話,也證明了范增的選擇“于是項梁然其言”。自己的意見被采納了,說明范增這個良禽擇對了高木。
項梁死后,范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表示對范增僅次于對自己的父親。項梁死,宋義主事,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后來項羽殺宋義,大破秦軍,范增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秦朝統(tǒng)治集團不得人心,項羽軍隊勢如破竹,是民心所向,范增雖然隨項羽于軍中,但在滅秦戰(zhàn)爭中似乎沒有多少作用,但在楚漢之爭中,他的才能就漸漸顯露。
鴻門宴中,范增勸項羽的一番話中,充分說明了范增的先見之明。他料到劉邦居心叵測志在天下“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可惜這句話項羽沒有太在意,終究使范增的話再次成為對項羽滅亡的預言。
鴻門宴當中“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項羽卻視而不見,沒有辦法,只好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痹趧顒萘€很弱小的時候,范增就有這樣的預見,充分說明他的見識不凡。最后,鴻門宴結(jié)束后就有“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钡母艊@。
但范增此時仍然不放棄輔佐項羽的大業(yè),在項羽想和劉邦自滎陽東西分天下時,是范增及時阻止,他知道“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所以“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眲钤诖藭r知道,他最大的敵人不是項羽,而是范增,于是“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此時范增已經(jīng)七十四歲,項羽的懷疑,無疑傷了這位為楚國天下鞠躬盡瘁的老忠臣,于是,范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焙康捻椨鹁谷淮饝怂囊螅对鲈诨嘏沓堑穆飞?,“疽發(fā)背而死”。
范增死后,楚軍中再無可于他比肩的謀士,所以,在和謀士如云的劉邦的戰(zhàn)斗中節(jié)節(jié)敗退。由此可見,范增一人之才,足以抵過劉邦帳下所有謀士。在劉邦做了皇帝以后,他說的一句話,也充分說明了范增在項羽軍中的重要性以及范增的才能,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碧K軾在《范增論》里面說“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杰也哉!”說的確實很中肯。司馬遷作為西漢的史官,能夠客觀的評價范增的才能和功績,更是難能可貴。
范增的失敗是歷史的悲哀,其悲哀無怪乎有二,其一悲哀是鴻門設宴,范增數(shù)目項羽,要除掉劉邦,是有一統(tǒng)宇內(nèi)的心志的。而一心只想當西楚霸王的項羽,施婦人之仁后,忙不迭地收拾金銀細軟,一把火燒了壯麗的咸陽宮,衣錦還鄉(xiāng)去了。凡讀過《鴻門宴》的人估計一般都會記得,范增在得知劉邦已逃跑后感慨的那句話“哎!豎子不足與謀!”人們?yōu)楹斡浀眠@句話呢?因為人們從范增的這句話中,似乎感覺到了范增的失望心態(tài)和萬般的無奈。當然,也正是這句話,長期以來被當成“項羽不會用人”的一個注腳。因為,從“鴻門”到“鴻溝”,大楚王業(yè)功虧一簣,這不能不是一個想在政治上大有作為的政治家的最大悲哀。其二悲哀是范增的另一個致命失誤在于沒有諫止項羽殺義帝。義帝之立,是范增的首謀,諸侯以此服從,劉邦亦聽從義帝的號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功效本來就顯露了山水。只是項羽怨義帝沒有派他西入咸陽,讓劉邦拔了頭籌,遂弒之。致使上上之謀付之東水,范增亦功業(yè)未成,身先志殞,又怎能不常使英雄淚滿襟呢。
對于范增的認識和評價歷來是聚訟紛紜,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范增。有關對范增的評論,影響最大的是蘇軾的《范增論》,蘇軾在《范增論》中認為,項王對范增的不信任始自項羽殺義帝時,“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蘇軾在《范增論》中,經(jīng)過分析、推理,充分披露了項羽的驕橫、多疑、霸道之后,對范增于項羽弒義帝之后而憤然離去,大加稱贊,并在文章結(jié)束稱:“增亦人杰也哉?!痹谔K軾之后的101年后,洪邁以《范增非人杰》的文章,對范增進行了評論。文中道“世謂范增為人杰,予以為不然。夷考平生,蓋出戰(zhàn)國縱橫之余,見利而不知義者也。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于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中,則當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徙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忧亟底?,殺秦降王,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至于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后發(fā)怒而去。嗚呼,疏矣哉!東坡公論此事偉甚,猶未盡也。”顯然洪邁對范增的評論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傳統(tǒng)的觀點大體都是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終于失敗,但洪邁在《范增非人杰》一文中列舉范增不為人杰的種種方面,倒不失為另一家之言。
千百年來,哀嘆詠誦范增詩篇不計其數(shù),宋·王安石《作范增二首》:“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zhàn)紛紛此一時;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鄛人七十漫多奇,為漢驅(qū)民了不知。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元·陳孚《范增墓》:“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保ā对娺x》二集.丙集)明·高啟《讀史·詠范增》:“不識興亡自有真,尊前示玦謾勞神。當時誰道翁多智,不及王家老婦人?!泵鳌菚[《亞父?!罚骸昂記Q川原幾變更,高丘何事獨崢嶸?五陵王氣銷煙草,玉斗千年恨未平?!逼查_蘇軾的《范增論》不談,上下數(shù)千年,對歷史上的英雄項羽敗給了流氓劉邦,惋惜者有之,感嘆者有之,不屑者有之……但說起項羽失敗的原因,總是要加上一點“有一增而不能用”!似乎范增不去則不亡。足見范增影響之大,尤其是對“鴻門宴”這個范增政治生涯的一大轉(zhuǎn)折點,史冊上對此更是評述頗多。1964年初夏,郭沫若路經(jīng)安徽巢湖曾即興書寫了四首絕句,其中關于范增的論述寫道:“當年亞父出居巢,七十老翁氣未消。對友只能圖暗殺,看來奇計未為高。”又云:“暗殺陰謀未遂圖,居然一怒返巢湖。未到彭城疽發(fā)背,空余孤冢在湖濡?!笨磥砉艉秃檫~一樣,對范增的評價所持的都是否定態(tài)度。評說英雄,尤其是王朝的搭建者,往往見歷史的波瀾與縱深,其間仿佛是立體的水墨畫,濃墨淡化,評說者見仁見智。尤其對于范增的了解,由于史筆寥寥,欲詳其事,欲知其人,還有待史學家作深入探討。但從巢湖文化角度來探討范增的文化品格,卻有著別一番深刻意義。
鴻門宴,家喻戶曉,導演鴻門宴的范增名聞天下。在這場威武雄壯的歷史大片中,表現(xiàn)的是張良與范增的斗智斗勇,此兩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但是,兩人畢竟只是謀臣,唱主角的是雙方的決策者,是項羽和劉邦。所不同的是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舉棋不定,優(yōu)柔寡斷,他始終將張良放在絕對信任的謀臣位置上,放手讓之處置。結(jié)果張良成了“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演,而本來是總導演的范增卻成了賠光輸盡的制片人。
我們不妨再認真分析一下當年的鴻門宴,鴻門宴之所以成為范增的政治敗筆 (也可以說項羽)。至少有三個不足之處:其一設局不干脆。鴻門宴設局目的明確,其意就是干掉劉邦,既然是這么個目的,其行動就應該干脆利落,根本就不能觀望猶豫,通常做法就是:一摔酒杯,伏兵就沖過來動起刀槍,一陣亂戳亂砍,將對方剁成肉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崔慶殺齊殤公時,就是這種辦法。其二考慮欠周詳。刺殺劉邦的事,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zhàn)略決策,否則后患無窮。范增開始是等項羽下命令。結(jié)果半天過后,項羽不肯動手。于是,他沒派一群精兵一涌而上,將劉邦剁死,他竟兒戲般的派出一個武夫——項莊來舞劍。結(jié)果是,沒有殺成劉邦,反而讓劉邦有了警覺。于是,“項莊舞劍”,也就只能成為一次“舞劍”。其三防守不嚴密。從軍事角度看,殺掉劉邦,在當時應該算是一項重大的軍事行動。作為軍事行動,最大的忌諱就是:事前要保密,事中要協(xié)調(diào)一致,事后不留任何疏漏。但是范增沒有做到,他竟然事前讓項伯事前知道,還讓項伯泄了密。既然做殺人之事,范增就該知道,在那種場合,誰可以進出,誰不可以進出。但是,范增沒有做到。他的整個“鴻門宴”,就像一個真正的“宴樂場”,誰都可以進,誰都可以出。尤其是,他讓劉邦的謀士——張良一進一出,把樊噲給帶了進來,而這讓刺殺劉邦更成了一件難事!更致命的是,范增竟然沒有料到劉邦受驚后會逃跑,沒有繼續(xù)派人去“保護”劉邦上廁所,當然他更沒派人把劉邦殺在廁所中,再來一個先斬后奏。結(jié)果,讓劉邦從他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以致成千古遺恨。
范增的性格中的致命弱點,正是蘇軾在《范增論》文所指出的:“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項羽以成功名,陋也。”關于項羽失敗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項羽性格使然,所謂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喜歡殺戮以至喪失天下民心,吝于賞賜而不獲將士擁戴。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 “歷史必然”,認為秦王朝已經(jīng)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了,是歷史潮流所在,項羽卻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為潮流所拋棄。項羽其人剛愎自用,世人皆知。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zhàn)爭的歷史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明顯的現(xiàn)象,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大家可以掰著指頭算算,張良,陳平,蕭何,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酈食其之類就不說了。還有那些草根、草民。反過來看項羽,項羽手下謀士有誰?大家只知道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范增。所以可以說,劉邦手下人才濟濟,項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說武將,單看文臣謀士,項羽手下基本無人。這個現(xiàn)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項羽手下沒有謀士,只有一個范增?這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太有關系了。比如韓信。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的,項梁死后歸了項羽,他在項羽手下干過,提過不少建議。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那段生活很傷心。韓信攻占了齊國以后,項羽派人去游說他,勸他叛漢,要么歸楚,要么中立。韓信當時很傷心地說了這么幾句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睋Q成現(xiàn)代話說就是我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職位只是執(zhí)戟;言不為項王所聽,計不為項王所用。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所以我當然要跳槽轉(zhuǎn)會了。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楚漢戰(zhàn)爭所有的軍事將領,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天才的只有兩個人,就是韓信和項羽。劉邦充其量只是個二流。身為好奇計的范增,追隨這種人身后,哪有不失敗的。但反過來說,如果范增象韓信一樣轉(zhuǎn)會劉邦,那范增就不是范增了。
洪邁所言:“夷考平生,蓋出戰(zhàn)國縱橫之余,見利而不知義者也?!边@句話道出了范增的性格有著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
據(jù)史料記載,現(xiàn)今的巢湖地區(qū),在商代地屬南疆,史稱南巢.《尚書·仲虺之誥》云:“成湯放桀于南巢?!薄独ǖ刂尽肪砥撸骸皬]州巢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桀于南巢者也?!币话闶返貙W家認為此域即為南巢地。周時為巢伯國,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居巢縣,古巢國也”。春秋戰(zhàn)國時為楚屬小邦國,歷史上巢國曾多次被吳侵占,時吳時楚。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滅吳,巢國還楚,直至戰(zhàn)國晚期,此地均為楚國的領地。
巢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時吳時楚的文化。法國學者賴明(GustaVe Le Bon)提出:“每一民族具有一種心理組織,如像其解剖學上之性質(zhì)一樣固定,并且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與其藝術等都是從其中所引出者?!币粋€民系具有區(qū)別于他民系的心理素質(zhì),表現(xiàn)為該民系共有的文化心態(tài)、道德情操、思維方式、性格特征和行為特征,因而構(gòu)成了民系文化深層次的底蘊,這就是民系的文化風格,有的史籍則稱之為“民風”,也有稱之為“風俗”的。地域文化風格之所以形成,既受地理、經(jīng)濟、歷史條件之制約,又是發(fā)展的,在同一民系中的不同人群(因職業(yè)、居住地區(qū)、經(jīng)濟狀況、文化水平不同而組群)也表現(xiàn)出大同小異,但是文化風格一旦凝煉形成之后,又相對穩(wěn)定,有較為一致的立世處事的行為形象,使整個民系呈現(xiàn)出一種引人注目的氣質(zhì)和風度。民性、民風因地而異的現(xiàn)象,古之已有人注意。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分析當時各地民風之不同:有“好稼穡,殖五谷地重,重為邪”的(重農(nóng)事,不易走上邪路);有“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未”的;有“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nóng)商”的……其中說到“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yè),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及其衰,好賈趨利,甚于周人”。這里所指的就是地域的文化風格。直面、解剖巢湖文化品格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非凡的凝聚力與凝固結(jié)伴相連;二是適應力和務實精神,同時也帶來經(jīng)濟生活的投機性,政治生活的缺乏理性信念,社會生活的庸俗實用主義;三是精巧陰柔,輕婉的文化風格的雙重性,多媚俗柔軟委婉之風,少蒼涼悲憤豪放之氣,既不乏精明、機巧、細致、溫和、沉穩(wěn)的一面,卻又缺少剛烈、魄力、豪放、憂患、勇猛的另一面;四是閑適安逸的“工夫茶”心態(tài)。總體上講,巢湖人的生活節(jié)奏是緩慢的,深層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特點是閑適安逸的,這與凝固呆滯的特點是相應的。由此而論:巢湖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它優(yōu)劣并生,長短共存,精華與糟粕交織。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一書曾評價說:“平心論之,‘桐城’開派諸人,本狷潔自好,當‘漢學’全盛時而奮然與抗,亦可謂有勇。不能以其末流之墮落歸罪于作始。然此派者,以文而論,因襲矯揉,無所取材;以學而論,則獎空疏,閼創(chuàng)獲,無益于社會?!贝_實擊中了巢湖文化的文化品格的不足。范增之后,歷覽巢湖這一方水土養(yǎng)育的文人,無論周瑜、李鴻章、丁汝昌,還是馮玉祥、孫立人等都帶有這一方水養(yǎng)一方人的悲劇性格。開展對巢湖文化的研究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我們既要看到巢湖文化心態(tài)中存在著勤儉與奢侈、開拓與保守、務實與虛榮的巨大反差現(xiàn)象,又必須承認宗族觀念、狹隘地域觀念、神鬼迷信、行幫習氣以及思維方式上的遵古法制等等這種保守性的冥頑不化表現(xiàn)存在。從而更進一步的解放思想、弘揚先進文化的理念、又好又快的發(fā)展巢湖經(jīng)濟。
總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形成了巢湖文化中的一種開放性與保守性并存的情況。從而使巢湖文化形成特有的二重性,即更替式輻射文化、傳統(tǒng)文化、開放性的型變文化以及經(jīng)驗性文化的特點。我們只有用理性的感情而不是感情的理性態(tài)度對巢湖文化的文化品格進行深入層次的研究,才能夠讓巢湖文化更好的發(fā)展、成熟。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3]賴明著,張公表譯.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4]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