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紅梅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藝術(shù)學系,北京 100027)
文學敘事與文化建構(gòu)的沖突
——以《無名書》中印蒂形象為例
鄔紅梅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藝術(shù)學系,北京 100027)
出于文化建構(gòu)的目的,作為小說的《無名書》不惜犧牲了文學本身的敘事效果,作品主人公印蒂形象也顯得復(fù)雜難解。從象征維度來解讀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清晰看到文學敘事和理念建構(gòu)沖突的內(nèi)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潛隱的時代意義。
印蒂形象;文學敘事;文化建構(gòu);象征
無名氏的《無名書》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一部奇特的生命大書。①《無名書》是作家無名氏的代表作,是一部奇特的生命大書,全書六卷,分別為《野獸、野獸、野獸》《海艷》《金色的蛇夜》《死的巖層》《開花在星云以外》《創(chuàng)世紀大菩提》。全書六卷,共二百六十余萬字,篇幅的宏闊浩瀚和語言表達的激情滿溢,讓人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感性洪流和理性波濤。生命諸般形態(tài)通過作品主人公印蒂28年的追尋歷程展現(xiàn)出來,窮一部作品而對人生作全景式的藝術(shù)描繪,主人公印蒂形象顯得隱晦而復(fù)雜。
印蒂是追求靈魂深度的叛逆者。在《無名書》中,為“印證人生的根蒂”,印蒂穿越人生眾相,一路叛逆,自我與自由是他一直堅守的根本。16歲的時候,因為學校機械的生活方式,束縛了他內(nèi)在的自我,他毅然走出校門,悄然離家去尋覓屬于自己的道路;在革命中,當自我需要和組織原則相沖突的時候,他不能放棄的還是自我;為了找到自我,他投入宗教以求皈依,當他發(fā)現(xiàn)上帝是一杯酒,沉醉于其中時,同樣會迷失自我,于是他離開了。在《海艷》中,當印蒂和瞿縈的生命之愛己達到巔峰和極致時,出現(xiàn)了必然的困惑:在愛的最高峰上,是否還有自由和自我?再往前走是什么?生命美麗得叫人無法忍受時,自由和自我怎樣尋覓?他的答復(fù)是:只要靈魂的自由!較之同時代眾多追求自由的靈魂,印蒂的“自我”與“自由”具有一種大膽的反叛性。他違反常規(guī)的道德和社會體制,既不為世俗的溫情與幸福所累而停下追尋的腳步,也不因為有違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而龜縮不前。他的叛逆,是有意識的叛逆,是追求生命深度的叛逆。印蒂的反叛,不只在他能斷然拋棄過去,一步一步叛逆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更在他能不顧一切,堅持繼續(xù)追求,挺直肩膀,愿意擔當更大的孤寂與冷漠。他的人生,如他自己所說:“我將追蹤釋迦,在恒河邊彳亍獨行,一步一滴血。我將踏著穆罕默德腳印,在阿拉伯大沙漠上赤足奔走。沒有什么能攔住我的步子?!盵1](P307)他始終保持自己精神的的獨立性,為了心靈的自由,他不惜反叛一切既定的人生路途。
印蒂是交靈魂進染坊的墮落者。在《金色的蛇夜》中,印蒂拋開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淪為一個走私客,一個吸鴉片和姘女人的墮落者。《金色的蛇夜》是無名氏在整部書稿中寫得最滿意的一卷,浸透著“一種隋煬帝或莎樂美的深度”以及“中古傳奇加世紀末的病態(tài)刺激”。在這個遺忘“存在”遺忘“人的本質(zhì)”的時代,印蒂此時也陷入一種靈魂的絕境。在這種絕境下,印蒂如果想活下去,就得不擇手段,不顧目的,聽任自己精神最純潔的部分崩巖般解體,“為上天堂,先下地獄”,“他決定把自己靈魂送給染坊,徹底染另一種深色。”。[2](P25)他此刻的人生追求,表現(xiàn)為向欲望的深淵沉淪。他在欲望的深淵中打滾,將自己的身心都拋進社會底層的大染缸,任由自己的道德理念全然瓦解,徹底毀滅。這一切,并非印蒂的消積應(yīng)對,而是主動為之。他之所以要沉淪到底,正是緣于這樣一種辯證法:要使人達到最高點,就要知道作為人的最低點的下限。印蒂的墮落也是一種具有高度自覺的“墮落”,這與他對“最高實在”的追尋并不矛盾,而且是其必經(jīng)的階段。在他追尋和叛逆的任何時段,印蒂都沒有忘掉自己的使命,沒有喪失自己的清醒,所有的追逐和選擇,都是理性的產(chǎn)物。他在“惡”的地獄打滾,毫不猶豫的沉淪與墮落,并無尋常知識分子那種道德上的羞愧感。這一次沉淪,是徹底的,在他生命中是最缺乏拯救意味的,他義無反顧的毀滅現(xiàn)存的一切,在虛無中解構(gòu)固有的思想枷鎖,以求重構(gòu)新的精神。
印蒂是拒絕平庸、追求詩意人生的浪漫者?!袄寺彼非蟮囊粋€理想就是詩意化的生活,讓一切“詩意化”是浪漫美學的深層愿望。印蒂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浪漫主義英雄,他沖破人生眾相的目的同樣也是為追求一種詩意化的人生境界。他厭惡日常生活的平庸平淡、千篇一律、無聊機械,追逐一種自我表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充滿激情、富有詩意、跌宕起伏的不平凡生活。追尋初期,他虔誠專注于共產(chǎn)主義信仰,因為在斗爭和流血后面,有著這個偉大理想的金色光芒,它預(yù)示一種嶄新的詩意化的生活;他投入愛情,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有美麗的女友瞿縈相伴,風光無限兩情相悅,他似乎進入了無邊仙境。但無論是政治理想還是唯美愛情,這種人為的短暫的表象性的詩意生活并不是印蒂所追求的,他所要的詩意生活來自于心靈的和諧與安逸。在《海艷》 中,印蒂甚至認為“結(jié)婚”是可怖的,是一個殘酷的玩笑,即便是和他最愛的女人在一起,他也難以接受這樣的生活:他披頭散發(fā)尋找,流血流淚奔走,就只為找一個女人和他同住在一個屋頂下,生一大堆孩子么?生命最高的“絕對”,難道只是給孩子換尿布,給老婆換柴米油鹽么?他不能忍受他的生命將和一個女人,一堆奶粉罐,和一堆尿布糾纏在一起。不管怎樣,自由仍是他唯一的聲音,除了它,他不愿意聽見家雞家鴨的咻咻聒噪。這種平凡的、千篇一律的庸俗日子不是他所要的,他要的是靈魂的和諧安寧。對他來說,靈魂的安息才是他最終的目標,最高的追求。此外,別無他求。
印蒂是擁抱苦難、狂熱救世的宗教者。印蒂曾兩次皈依宗教,但都因為宗教無法給他關(guān)于人生意義的滿意答案而最終逃離。在《死的巖層》 中,印蒂先加入天主教,皈依“簡單的單純”。當他感到天主會讓人喪失自我的時候,他離開了。之后加入佛教,感受東方式的空靈,當他感到過度嚴格的戒律使人壓抑、使靈感的泉源受阻時,他再次逃離。嚴格來說印蒂算不上一個宗教徒。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印蒂同時又是個真正的宗教者。這不僅表現(xiàn)在印蒂最終在華山之巔以宗教形式悟道,而且還表現(xiàn)在,無論他是否處身宗教,他都真切的感受著宗教帶給他的深層生命體驗,他深悟宗教精神的內(nèi)核,擁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印蒂以宗教情懷去思索人生,去拯救生命,去感受苦難。擁抱苦難、救世憫人的情懷是一種深刻的、內(nèi)在的、強大的人生動力,能帶給人極端強烈、極端輝煌的生命體驗。在無名氏看來:“整個一部人類史就是痛苦史”。[3](P189)對印蒂而言,痛苦和理想之間有了一種明確的指代關(guān)系,莫名的痛苦得到了理想的命名,身體的痛苦讓他感受到追尋理想的真切。他懷著一種宗教的、獻身救世的情懷,體驗著人生種種包括無邊的痛苦,賦予痛苦以神圣的含義。他由痛苦體驗到崇高,他思索著人類究竟應(yīng)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來生活,因為有一種救世的理想支撐。他的“救世”關(guān)乎的是個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拯救。他的追尋和最終的“悟道”,真正悟的是人的生活方式、生存境界的改變和提升。
由上可知,《無名書》中的印蒂形象,我們可以描述他為一個叛逆者、一個浪漫者、一個墮落者、一個宗教者、一個理想者,一個改革者,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一個哲人、一個圣者、一個瘋子,還可以說他是一個神、一個魔、一個人。在一個具體人物身上集中如此眾多的意義,使得人物形象難以豐滿和突出,甚至于難以整合。作為小說,《無名書》確實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主人公印蒂形象的復(fù)雜曖昧,小說情節(jié)設(shè)置的天馬行空,結(jié)構(gòu)安排上的拖沓隨意,人物對話的無所節(jié)制,意象運用的泥沙俱下……,從敘事理論角度而言,《無名書》的確算不上一部優(yōu)秀的敘事作品。
事實上,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目的并不在于寫出一部深具“文學性”的小說,或者成功塑造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因為這對他來說并非難事,《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的風靡一時就足以證明他敘事能力的確超群。在《無名書》中,他的敘事目的毋寧說是在于闡明其哲學思想,小說不過是他思想的一個載體而已。在《略談小說創(chuàng)作》一文中,他談到《無名書》:“它其實是一本文化小說,這種試圖反映東西文化精神的匯合、交融與相互滲透,因而可能孳生未來人類的新生命的新精神?!盵4]這種精神就體現(xiàn)在《無名書》主人公印蒂的上天入地的追尋歷程上。在小說中,無名氏讓印蒂經(jīng)歷西方式的哲思和東方式的了悟,融歷史文化、現(xiàn)代科學、東方智慧為一體,以一種超越的星球視野來構(gòu)建生命文化的新信仰。星球哲學“是一種整體生命關(guān)照,和綜合的人生哲學感覺,把國家或民族感覺,化成世界感覺,而且要變成星球感覺?!盵5](P163),由此求得生命的圓全之境。這是一個宏闊的構(gòu)想,是一種對人的理想生存方式的建構(gòu)。無名氏通過印蒂勇敢與堅定地擔承了時代精神救贖的責任,自覺地擔負起了新舊轉(zhuǎn)型時代文化價值重建的使命,并希望通過人的生存價值的重建,人類共同信仰的達成,來實現(xiàn)一種使人類得以安身立命、永久和平共處的理想。
這種理想是如此的宏偉艱深,使得文學表現(xiàn)與哲學建構(gòu)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突。這種沖突的結(jié)果在于,一方面,小說難負重任,失去了其敘事魅力,成為了哲學化的小說,或者稱之為詩化哲學。首先表現(xiàn)在作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販夫走卒抑或是是妓女老婦,人人皆可長篇大論,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如此則不僅主人公形象不完滿,其他人物形象亦有單一化類型化傾向。同時從敘事角度而言,敘述人直接在作品中發(fā)言和評論,甚至于無所節(jié)制,使得作品時而感性泛濫,時而理念逼人。其次在于《無名書》的文體難辨。以小說的標準和要求去評定,《無名書》雖也敘事,有故事和情節(jié),但各種文體摻雜其中,算不上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說。同樣,以哲學、散文、詩歌等各種文體去對應(yīng)它,都難以符合?!稛o名書》走出常態(tài)的文體路線,淪為了“四不像”。另一方面,《無名書》的文化建構(gòu)也呈現(xiàn)出一種濃厚的“烏托邦”色彩。因為作品敘事的不涉理路,整部作品給人一種凌空飛行之感,而寄托無名氏理念的印蒂,則如一個現(xiàn)代仗劍獨行的英雄,顯現(xiàn)出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式的浪漫主義風格。印蒂理想的“夢之國”不是落腳于世俗的土地上,也不是落腳于某種具體的社會政治理想之上,而是落腳于一種人的詩意存在、人的生存境界的提升上。他關(guān)注的是純粹精神,是理想價值,他像一個理想漫游客,行走在險惡夜色的荒野上,盡管前途荊棘叢生,他似乎視若無睹,呼喊著午夜曠郊孤獨的聲音。因此,《無名書》的文化建構(gòu)顯得莊嚴宏闊卻缺乏現(xiàn)實感。
無論印蒂的故事看起來多么的具體真實,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都符合當時時代的史實,實則他是在抽象的文化層面上追尋。在印蒂的尋求過程中,可以看到普羅米修斯那種永遠懷疑和反叛現(xiàn)存環(huán)境的進取精神,看到但丁上天入地追尋真理的探索思辯,更看到浮士德為追求人生的意義將靈魂抵押給魔鬼的癡狂,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著一種神性與魔性的遇合。神性、魔性和人性的三結(jié)合,使印蒂形象變得復(fù)雜而難以理解。也使得《無名書》的整體理解產(chǎn)生困難,這部作品到底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xiàn)實主義的,學界對此爭議頗大。
如果從象征的角度上來理解,可以為這種敘事和理念的沖突找到一點內(nèi)在的原因。黑格爾把藝術(shù)分為三種類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在本文中,我們無意于為《無名書》劃分類型歸屬,但黑格爾關(guān)于內(nèi)在理念及其表現(xiàn)方式的論述對分析本文不無益處。首先,從藝術(shù)形象表達方面說,《無名書》中的文化建構(gòu)僅是一種玄想,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抽象的、未受定性的”,還在摸索它正確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必須要通過一種具體的客觀事物和人類事跡來表現(xiàn)。“理念既然要用這種客觀事物隱約暗示出它自己的抽象概念或是把它的尚無定性的普遍意義勉強納入一個具體事物里,它對所找到的形象就不免有所損壞或歪曲?!盵6](P5)在這種狀況下,意義和形象就很難做到融合一體,只能達到遙相呼應(yīng),乃至僅是一種抽象的協(xié)調(diào)?!八囆g(shù)形象的缺陷也就顯出理念的缺陷,因為理念本來就是外在形象的內(nèi)在意義,理念在這外在形象里才把自己實現(xiàn)出來?!盵6](P4)就此意義而言,我們就可以理解《無名書》在犧牲了人物形象的同時,作品的理念傳達也并未因此更豐滿,反而更高的懸浮于哲理的高空。其次,從理念傳達方面而言,《無名書》中的文化建構(gòu)作為一種獨立自由的理念,“它的自由的精神性的內(nèi)容意蘊所要求的超過了用外在形體的表達方式所能提供的”,[6](P6)形象就變成一種無足輕重的外在因素,理念因而只能回歸到其本身,作為一種哲學精神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名書》毋寧是在建構(gòu)它的哲學體系,文學敘事僅是一種附庸。
但是,將《無名書》置于當時文化救國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多少可以理解一些無名氏為中國文化尋找出路的苦心。如果把印蒂看作是一個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那么他濃縮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心靈的求索歷程。印蒂一路叛逆和追尋,一方面來自于對生命的神秘呼喚,另一方面也來自于一種對時代失落了的信仰精神的救贖。他的意義,如他的愛人瞿縈所說:“只有通過你一生靈魂旅程,人們才能了解一個現(xiàn)代浮士德的命運,他的精神歷程,他的終點,特別是,他最后所達到的靈魂深度,生命深度。一種人生理想不在幾句話,一套理論,而在整個人格的開展,以及他無窮盡的探求和探求態(tài)度?!盵5](P919)黑格爾指出:“象征就不只是一種本身無足輕重的符號,而是一種在外表形狀就已可暗示要表達的那種思想內(nèi)容的符號。同時,象征所要使人意識到的卻不應(yīng)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盵6](P11)這種普遍性的意義使作品厚重。以印蒂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通過暢想東西文化的大融合,為未來人類提供一種可行的全新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看似逃避時代的血雨腥風,實則是回應(yīng)著時代最深的焦慮與抗議,探求著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新路途。雖然如此艱深的理想使小說承載了不能承受之重,甚至為此犧牲了小說的敘事本身,但在信仰缺席的時代,這番思索和探討是可敬可贊的,《無名書》也因而應(yīng)有其合理的文學史位置。
綜上,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印蒂和《無名書》,我們就可以不必苛求其敘事性及文學性。與其說印蒂是一個難解的人物形象,毋寧說他是無名氏宏大哲學思想的載體,是一種經(jīng)過抽象化的人物形象,他代表一種精神類型、一種人生選擇、一種生命境界。當文學敘事與宏偉的文化建構(gòu)發(fā)生沖突時,我們固然可以尋找一種合理的角度去理解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但其對立與沖突并不因此而消弭,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懷著“理解之同情”,作品將獲得我們更多的敬意。
[1] 無名氏.金色的蛇夜(下)[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2] 無名氏.金色的蛇夜(上)[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 無名氏.野獸、野獸、野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9.
[4] 陳思和編.《無名書》精粹[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
[5] 無名氏.創(chuàng)世紀大菩提[M].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4.
[6] [德]黑格爾.美學(第二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2.
責任編輯:馮濟平
The Confl ict Between Literary Narrativ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image of Yin-Di in Nameless Book
WU Hong-mei
( Department of Art,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7, China )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literary forms loaded with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are not uncommon, Nameless Book being a unique exampl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Nameless Book as a novel abandons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literature itself, the protagonist's image also appears complex and puzzling. To interpret this work from the dimension of symbol, on the one hand, can help us see clearly the cause of the confl ict between literary narrativ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on the other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ignifi cance of the times embodied in the work.
Yin-Di's image; literary narrativ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mbol
I207.4
A
1005-7110(2014)06-0019-04
2014-08-23
鄔紅梅(1977-),女,河南信陽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藝術(shù)學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與文學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