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群
他的摯友胡適說:“此人的學問道德在今日可謂無雙之選”;他的學生金耀基說:“他自十四歲做小學徒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工作,一生做了別人三輩子的事”;他曾經(jīng)的部下胡愈之說:“他既沒有學問,而且政治上也是一個很壞的人”;也是他曾經(jīng)的部下茅盾說:“他是官僚與市儈的混合物”……我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版“新世紀萬有文庫”的時候,就格外關(guān)注他的名字。但直到前不久,我仍然在文章中表達著內(nèi)心的困惑:“為什么一提到他的名字,人們就爭論不休;一拋棄他的名字,歷史就發(fā)生斷裂呢?”
現(xiàn)在好了,有了九州出版社《王云五全集》二十卷,總算清晰了我心中許多謎團。我認為,在變幻無常的政治風云中,雖然人們對王云五的評價有霄壤之別;但在人本的意義上,我堅稱:他是一位文化奇人、學界通人、事業(yè)巨人、政治達人和出版?zhèn)ト耍?/p>
王云五說,許多年來他填寫“個人簡歷”,在文化程度欄目中,只填寫兩個字:識字。確實,他沒有學歷,只讀過幾年小學,連私塾都沒有讀完。原因是他小時候先天不足,體弱多病,算命先生說他活不過十四歲。母親把他當作病人,怕他受人欺負,畏見生人。后來母親覓得一個偏方,用田雞蒸飯,他吃了一段時間,身體才好轉(zhuǎn)。再者因為他大哥讀書好,考上秀才,十八歲卻早逝。父母以為風水不好,王家不該出讀書人,只讓他識字,讀一點外語夜校,滿足將來經(jīng)商所需就可以了。
但王云五天資極好,早年他學東西進步飛快,十六歲進上海同文館學英文,十七歲就兼職做低年級的輔導老師了。十九歲他被聘去做中國新公學老師,他的同事是宋耀如;他的學生中有十七歲的胡適和二十一歲的朱經(jīng)農(nóng)。
由于沒有學堂可進,圖書館成為王云五一生最重要的去處。他進的第一座圖書館是同文館創(chuàng)辦人布茂林的私人藏書室,布茂林是英國人,他有近千冊英文藏書,大多是西方名著,有亞當·斯密《國富論》、斯賓塞《社會學原理》、孟德斯鳩《法意》、休謨《人類理解》和盧梭《社約論》等。在布茂林的指導下,王云五開始了他一生的自學追求。此后幾年,王云五通過分期付款,買下一套英文版《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一條條讀下去,邊學英文,邊學知識。這些事情都對他知識的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重要作用。胡適曾經(jīng)稱贊他是“有腳的百科全書”,知道事情最多,都與他博學強記,以及早年獨具個性的學習生活不無關(guān)系。后來人們請王云五介紹學習方法,他寫過 《中國古今治學方法》、《論學》等著作,其中講自己六十余年來,“寧可一日不吃飯,不肯一日不讀書”,還有讀書的五個問題、十四種方法,等等,處處妙筆生花,啟迪心智。
我總結(jié)他的神奇之處,可以用“一強四快”概括。一強是強記,四快是讀得快、記得快、譯得快、寫得快。強記是基礎(chǔ),讀他的《新名詞溯源》,四千字的文章,滿篇列舉新詞出處,信手所為,實在厲害。比如說:“浪人見柳宗元《李赤傳》,文部見《舊唐書·百官志》,意識見《北齊書·宋游道傳》,實體見《中庸·章句》,同志見《后漢書·班超傳》……”就這樣一直寫下去。那時沒有電腦檢索,全憑記憶與查找,沒有強記的天資和閱讀功底,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其余四快,各講一個故事為例。
讀得快:王云五《美國國會圖書館讀書記》中寫道,他于一九二〇年五月二日至十三日,曾在美國國立圖書館讀書十一日,每天讀到晚十點閉館,涉獵科學管理類圖書九百種,做筆記數(shù)十萬言?;貒笏寲|方圖書館按照他的記錄收購,幾乎購全,后來卻在日本人“一·二八”之役的炮火下化為灰燼。
記得快:王云五早年靠研讀《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自學成才,所以一生做出版,最希望編輯各類工具書。編辭書是一個辛苦活兒,需要記大量卡片,王云五做事原本就是一位親力親為的人,比如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編《中山大詞典》時,自己用七八年時間,做了八百余萬張卡片。另有記載,直到一九七九年,香港立信會計??茖W校在《大公報》上披露,當年王云五離開香港去臺灣前,曾在該處存放詞匯卡片數(shù)十萬張,擬編纂《中華百科全書》用。
譯得快、寫得快:王云五寫作,落筆飛快。在《王云五全集》中,多處記載他的著譯速度。例如,他五十歲時,翻譯《在鐵幕之后》,平均每天譯五千字。他一九六三年辭去政務(wù)后,開始著書立說,到一九七〇年止,至少完成了一千萬言的著作。他說“每日寫作不下四千言”。他說這樣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性去完成的。此后因心臟病影響,他才放緩了自己的寫作計劃。
稱一位大學問家為通人,要看他成名成家、蓋棺定論時,有幾個“家”可以得到公認。就學界而言,王云五許多領(lǐng)域內(nèi)都稱得上是優(yōu)秀的專家。
其一是出版,這里說的不單是商業(yè)問題,也不單是企業(yè)經(jīng)營問題,而是王云五把出版做成了學問。比如他發(fā)明四角號碼檢字法,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法,云五檢字架,圖書影印法,等等,都是極好的范例。進一步,它對與出版密切相關(guān)的一些學科,諸如圖書館學、版本學、目錄學、百科全書理論等,都有深入研究。其功力之深,涉獵之廣,都是今天許多出版人無法做到的。比如一九三七年,他為出版“中國文化史研究叢書”,曾經(jīng)著文《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論說文化與文化史、中國文化史料之豐富、中國文化史料之缺點、外國學者編著之中國文化史、外國學者編著之世界文化史和編纂中國文化史應(yīng)用如何方法。其中列出歐、美、日學者論說中國文化史著作二百三十四部,還詳細介紹了法國“人類演進史叢書”五十巨冊,以及英國“文化史叢書”擬編二百余種的計劃、分類和書目。最后列出擬編“中國文化史叢書”八十種目錄。這套書出版后影響巨大,無須多言,只是王云五為這套書的啟動所做的功課,實在是一篇很有價值的學術(shù)論文。還有他為出版“叢書集成”、“萬有文庫”、《中山大詞典》和“國學基本叢書”等所作的研究文章,其中大有可以圈點之處。
其二是翻譯,王云五英語好,我注意到他一生中三次比較集中的翻譯活動。第一次是他十七歲時,就為上海南方日報翻譯文章。第一篇是雨果《可憐的人》節(jié)譯本,數(shù)千字在報上連載。此后以隔日千字為度,翻譯有關(guān)世界珍聞,持續(xù)了兩三年之久,署名曰出岫或岫廬。第二次是一九二〇年,王云五為公民書局主譯 “岫廬公民叢書”,分國際、社會、政治、哲學、科學、經(jīng)濟和教育七類,他首譯羅素《社會改造原理》,后來每月出版兩種,先后出版二十余種。第三次是一九四九年他來到臺灣之初,創(chuàng)辦華國出版社,以譯書為主,他自己也參加翻譯了許多書,如《工業(yè)心理學》、《波蘭怎樣變成蘇聯(lián)衛(wèi)星國》、《現(xiàn)代武器與自由人》、《俄國人眼中的俄國》和《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等,署名曰龍倦飛,取意于“龍從云”,以及“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其三是著述,王云五一生忙碌,他學術(shù)著述的高峰期,發(fā)生在一九六三年他退出政壇之后。那時他已經(jīng)年近八十,他在不到七年的時間里,寫了一千多萬字的著作,涉及論證、論學、論管理、論世局、論教育、論國是、論經(jīng)濟、論為人等,還有回憶錄。其中最重要的學術(shù)著作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七卷和《中國教學思想史》六卷,他原本還要續(xù)寫《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和《中國哲學思想史》,由于年齡問題,壯志未酬。
這些大著有兩點引起我的思考。一是寫法,王云五采取縱橫交錯的方法,先是以人為綱,羅列出歷朝歷代的思想家,摘錄他們的言論,并加以點評;然后再以事為綱,將那些思想歸類解說。王云五著述始終堅持“述而不作”的古訓,大量摘抄古人言論,足見他博學強記。但如此寫法,與時下既定的學術(shù)專著格式大相徑庭,我甚至想到,會有人質(zhì)疑其是否為學術(shù)著作。二是選取人物,王云五選取的古代人物與通常學說大同小異,但他選取的民國政治思想家只有五位: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胡適和張嘉森;他選取的革新時代的教學思想家也是五位:張之洞、孫中山、梁啟超、蔡元培和胡適。如此框定與論說,就很值得我們閱讀與思考了。
其四是企業(yè)管理,王云五有“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之父”的稱號,原因是他最早將西方先進的企業(yè)管理方法引入中國。那是在一九二九年,王云五剛從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的職務(wù)上卸任。翌年商務(wù)印書館總經(jīng)理鮑咸昌突然病逝,張元濟等人力主,請王云五回來出任總經(jīng)理。開始王云五再三推辭,后來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取消現(xiàn)行的總務(wù)處合議制,改為總經(jīng)理獨任制;二是接任后立即出國考察半年,回國后實行負責。沒想到商務(wù)印書館接受了這些苛刻的條件,王云五在半年的時間里,訪問了日、美、英、德、法、比、荷、瑞、意九國,參觀了近百家企業(yè)工廠,咨詢管理專家六十余人,閱讀相關(guān)管理期刊無數(shù)?;貒笙蚨聲峤弧犊茖W管理方法》計劃,率先在商務(wù)印書館推行。其間雖然遇到困難,但王云五此舉,已經(jīng)奠定了他開創(chuàng)中國企業(yè)科學管理的先發(fā)地位。其代表作為《論管理》與《論經(jīng)濟》兩部著作。
其五是教育,王云五在《岫廬八十自述》后語中說,他一生出版為主,教學次之。前已敘及,王云五早年即從事教育工作。到臺灣之后,直到晚年,他在從政之余,還兼職在臺灣政治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典籍研究、現(xiàn)代公務(wù)管理和中國行政問題研究等課程。曾指導碩士、博士論文三十余篇。臺灣最早的五位法學博士周道濟、雷飛龍等,都是他的學生;還有金耀基也是他的博士生,論文題目是“中國民本思想之史的發(fā)展”。又由于王云五最早倡導中國設(shè)立博士學位,所以有“中國博士之父”的稱號。
說到博士學位,王云五八十二歲時,被韓國建國大學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他風趣地說:“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張文憑。韓國學校提前來信要尺寸,為我訂制博士服。我很慚愧地告訴他們,身高只有一百五十公分。他們做的袍子頂合身,帽子太小,他們沒想到這個矮個子的人,有這么大的頭?!比ロn國領(lǐng)取證書時,韓方同意資助他帶一位秘書陪同。他不肯,堅持只身前往。他安全歸來后,還與夫人開玩笑說:“古語說,七十歲以上的人出遠門要帶著棺材,我不是好好地回來了么?”
王云五一生,一直在商政學之間游走。說到商業(yè),人們一定會說到出版,一定會說到商務(wù)印書館。這不奇怪,他十八歲正式就業(yè),到九十歲工作七十余年,有四十余年都花費在出版上,而其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商務(wù)印書館。在中國百年出版史上,商務(wù)印書館是創(chuàng)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出版機構(gòu),抗日戰(zhàn)爭之前曾為世界三大出版機構(gòu)之一(徐有守語)。王云五自一九二二年由胡適舉薦,出任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所長,一九三〇年至一九四六年出任商務(wù)印書館總經(jīng)理,一九六四年出任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董事長,直至終年。
王云五回顧往事,多次提到他曾經(jīng)四度帶領(lǐng)商務(wù)印書館走出危機,實現(xiàn)復(fù)興。第一次危機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攻擊上海,重點攻擊商務(wù)印書館總館、總印刷廠、編譯所、東方圖書館,至全毀于火。時任總經(jīng)理的王云五沒有倒下。他后來在回憶中寫道:“敵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圖再起,這是一個怯弱者。他又一念,一倒便不會翻身,適足以暴露民族的弱點,自命為文化事業(yè)的機構(gòu)尚且如此,更足為民族之恥?!苯?jīng)過半年多的努力,商務(wù)印書館終于宣告復(fù)業(yè)。他們懸掛著王云五擬定的巨幅標語:“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斗”。張元濟致信寫道:“去年公司遭此大難,尚能有此成績,皆屬辦事人之努力,極當佩慰,特代表股東向辦事人致謝?!睆堅獫€有言曰,高夢旦當年引王云五張元濟入商務(wù)印書館,卒成為商務(wù)印書館的救星。
第二次危機是一九三七年上海淪陷,淪陷區(qū)逐漸擴大,多數(shù)分館先后陷敵,財產(chǎn)損失慘重。第三次危機是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襲擊香港,使抗戰(zhàn)四年間商務(wù)印書館印刷重心之香港印刷廠陷敵,財產(chǎn)損失奇重。在此期間,王云五為之殫精竭慮,一次次拯救商務(wù)印書館于水火之中。比如第三次危機后,王云五從香港來到重慶,當時商務(wù)印書館重慶分館存款只有十三萬法幣;到五年后抗戰(zhàn)勝利,現(xiàn)款已經(jīng)達到四五億法幣,成就巨大。所以當王云五提出辭職時,張元濟寫信挽留道:“羅斯福豈戀戀于白宮,其所以再三連任者,亦為維持大局,貫徹已之計劃也?!?/p>
第四次危機是一九六四年王云五辭政后。他不顧七十六歲高齡,出任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董事長,在他的主持下,一年后就使營業(yè)額增長了四倍,盈余增長了二十多倍,一年出書近三千種,而此前十六年間,臺灣商務(wù)印書館總共出書才七百余種。
就企業(yè)經(jīng)營而言,王云五確實是一位奇才。另外他到臺灣后,很看重基金會之類的社會活動,做了許多有影響的事情。略舉幾例:其一,一九六〇年臺灣嘉新水泥公司投資一千萬成立文化基金會,王云五任董事長,第一屆特殊貢獻獎授予吳建雄博士。其二,一九六四年臺灣為舉行“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成立“中山學術(shù)文化基金會”,王云五任委員會主席,籌集資金,旨在建立文化教育基金,興建國父紀念館,出版學術(shù)著作等。最終獲得捐款近八千萬新臺幣,前三名為臺灣水泥廠、新竹玻璃廠和軍隊。該基金會第一屆“學術(shù)著作”獎有《三民主義新解》、《國父孫中山先生傳》、《從容共到清共》和《中國諺語論》等。其三,一九六七年成立“云五獎學基金會”。其四,一九七一年任“孫哲生學術(shù)基金會”董事長。其五,一九七二年成立 “云五圖書館基金會”。
王云五早年論事,就顯示出政治熱情。八歲時哥哥教他古文“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他便想到表兄陸?zhàn)〇|跟著孫中山鬧革命被清政府所殺,表示憤憤不平。所以那時哥哥就提示父親:“弟弟讀書不差,只是要防他走錯路?!彼臍q(一九一一)時,在旅滬香山同鄉(xiāng)會歡迎宴會上,認識了孫中山,孫當即請他去南京任總統(tǒng)府秘書。那一年他加入了國民黨,但一九二七年國民黨重新登記時,他稱“今吾黨功成,我不妨引退”,決計放棄登記。原因是在那個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王云五像胡適、張元濟、鄒韜奮等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力求保持無黨派人士身份,旨在堅持獨立人格,同時避免為各方政治勢力裹挾。后來王云五就職商務(wù)印書館,該館一直堅持“在商言商,政治中立”的原則。那時王云五對于人格獨立性或曰自由主義的追求,是與商務(wù)印書館辦館主旨基本一致的。
不過從抗戰(zhàn)時期開始,王云五即以社會賢達的身份,頻繁參加政治活動。他參加了歷次國民參政會,以及后來的政治協(xié)商會、制憲國民大會、行憲國民大會等。直到抗戰(zhàn)結(jié)束,王云五辭去商務(wù)印書館總經(jīng)理職務(wù),正式加入南京民國政府。先任經(jīng)濟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行憲以后,任首任財政部長。到臺灣后,出任“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考試院副院長,然后再度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一九六三年因年齡原因請辭,獲準后任“總統(tǒng)府資政”。除此而外,他還曾出任臺灣故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長、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化復(fù)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等職。
王云五在總結(jié)自己一生時說:“公務(wù)、政務(wù)殆如客串?!泵嫔虾芸摧p自己從政的人生經(jīng)歷,其實不然。他政治上成就是很輝煌的,尤其是到臺灣之后,沒有了政治中立的回旋余地,他為臺灣的政治體制改革、文化事業(yè)建設(shè)等,做了許多出色的工作。比如一九六六年臺灣開展的文化復(fù)興運動,確定每年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同時為中華文化復(fù)興節(jié),成立中華文化復(fù)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蔣介石為會長,王云五等人為副會長。其主旨在倫理、民主與科學三要項。開宗明義,陸續(xù)推出“青年生活規(guī)范”、“國民禮儀范例”等。此時大陸“文革”初起,紅衛(wèi)兵運動風起云涌。如今回頭來看,那一代臺灣青年耳濡目染,舉手投足都可以見到那個時代的文化痕跡。
往事如煙。金耀基評價,他如果不是無黨派人物,可能會做更大職務(wù)。王云五八十歲時,蔣還親自到他家中祝壽,送上牌匾“弘文益壽”。周恩來曾經(jīng)與張元濟開玩笑說:“商務(wù)印書館出了三位總理級的人物,有鄭孝胥、王云五和陳云?!?/p>
另外,王云五是文人從政,參與之間,總保留著一些知識分子的獨立與冷靜。尤其是他勤于筆耕,逢事必記,許多政治事件都要記錄。比如他參加了歷次參政、制憲、行憲會議,將會議中討論紀實、媒體報道、花邊新聞、重要發(fā)言、投票結(jié)果等,都記了下來。像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在選舉主席團成員時,有效票一千三百九十九張,得票數(shù)最高的蔣介石一千三百七十一票,少了二十多張;當選的吳貽芳、陳誠和陳立夫,當即請求辭職;大會遞補邵力子等人做主席團成員,邵先生拒不接受。熱鬧啊,許多細節(jié)實錄,幾乎讓我聯(lián)想到麥迪遜 《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
關(guān)于王云五出版,人們談?wù)摰米疃?。此番讀《王云五全集》,我覺得有三個要素,構(gòu)成了他成為出版?zhèn)ト说幕竟羌?。即讀得多,藏得多,編得多。
先說讀得多。一九六九年,臺灣中央日報記者采訪時年八十二歲的王云五,他對記者說:“我可以不客氣地說,沒有人讀的書比我多?!彼麑⒆约旱淖x書分為兩個階段,少年時憑興趣,沒有方法;后來有了方法,學會記卡片,讀的書就更精更專了。比如王云五從二十幾歲讀英文原版三十五巨冊《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起步,“用三年時間,將這樣一部大書讀透了七八成”,連胡適都贊揚他實在厲害。但王云五自己卻感到慚愧,認為“如果用來專攻一科,收獲將會更大?!辈贿^這樣的早年閱讀,卻為王云五后面的人生帶來意外收獲。他事實性地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自學方法,使他雖未成為專家,卻走向雜家、博學家與出版家的道路。
再者,人們說王云五一生最大貢獻是“四百萬”,即:“四”是指四角號碼檢字法;“百”是指百科全書建設(shè);“萬”是指“萬有文庫”。這些事情,無一不來自于他的閱讀體驗。像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發(fā)明,以及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方法的研究,正是他苦于讀書太多,翻檢困難,才專心研究圖書檢索方法的結(jié)果。還有王云五立志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更是早年閱讀留下的伏筆。他從一九二〇年代籌備出版《中國百科全書》,初擬一億字,數(shù)年間已經(jīng)完成五六千萬言,不幸毀于“一·二八”之役。此后擬編《中山大辭典》,收字六萬,《康熙字典》是四萬余,《集韻》是五萬三千余,收辭語六十萬余,當時的《辭源》正續(xù)編僅收約六萬。最終先行出版《一字長編》也不下一百萬言。另外,王云五自己也要編辭書,他從一九三〇年編纂《王云五大辭典》,接著有《王云五小詞典》和《王云五小字匯》。到臺灣后,他還推出《王云五綜合詞典》和 《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等。
再說藏得多。一九二一年,張元濟、高夢旦邀請胡適來商務(wù)印書館做編譯所所長,胡適不肯去,卻推薦王云五。他七月十三日在上海拜訪王云五,然后在日記中寫道:“他是一個完全自修成功的人才,讀書最多、最博。家中藏西文書一萬兩千本,中文書也不少……”此時,王云五只有三十幾歲,胡適借此贊揚王云五,也可見那是讀書人對個人藏書的看重。到商務(wù)印書館后,王云五出國考察,買過許多書刊,多放入東方圖書館中,“一·二八”之役全部被毀。直到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之前,王云五個人藏書達八萬多冊。其中中文木版書四萬余冊,中文鉛印影印書三萬數(shù)千冊,西文書約七千冊。他去臺灣時行色匆匆,資產(chǎn)無法移出,只帶走少量圖書和字畫,為數(shù)不及收藏圖書總數(shù)的二十分之一。不久他被大陸方面宣布為“戰(zhàn)犯”,留在大陸的資產(chǎn)蕩然無存,藏書自然也沒有了。讀王云五到臺灣后的文章,他對其他財產(chǎn)散失并無多言,只是藏書遺失一事,逢有人問,他都會為此嘆息一番,一直叨念到去世。
到臺灣后,王云五舊習不改,又開始個人藏書之旅。并且建有三個書齋:外書齋、內(nèi)書齋和疏散書齋。到一九七〇年代初,王云五在二十余年間又藏書達到三四萬冊,他成立“云五圖書館基金會”,自己另捐一百萬新臺幣,買了一所房子,成立云五圖書館,將個人藏書全部放置其中,向社會開放。此時,王云五已經(jīng)八十五歲。
顯然,收藏圖書是王云五人生的一大樂趣。他晚年曾經(jīng)寫過文章《我的書齋》,其中提到一生中七次最得意的購書經(jīng)歷。有一次寫道,他一九四四年訪英,在英國博物院附近一舊書店,以五英鎊購得趙孟頫所書嵇叔夜絕交書真跡。但他內(nèi)心中潛藏著最大的樂趣,還在建立公共圖書館,服務(wù)社會,實現(xiàn)他一生的夢想。
最后說編得多。我曾寫文章說王云五是一位出版狂人,他一生所列出版計劃,動則幾百本、上千本,那樣的氣魄,直到今天國內(nèi)也無人能夠超越。總結(jié)他的志向,大約有兩比,一是與國外比。據(jù)徐有守說,在抗日戰(zhàn)爭之前,商務(wù)印書館的規(guī)模,已經(jīng)是世界前三名了。當年編“萬有文庫”,紐約時報稱贊,那是“在界定和傳播知識上,最具野心的努力”;編“幼童文庫”二百冊,直到前不久,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還在他的著作《我的圖畫書論》中評價:“中國兒童書的出版,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達到了相當高的國際水平?!倍桥c古人比。前面已經(jīng)談到,王云五編辭書時的志向,一定要超越古人。編“萬有文庫”,他的志向之一是追趕“四庫全書”七億字的規(guī)模,他說“萬有”一、二集加起來有四千冊,合二億四千萬字,再加上參考書,總字數(shù)已經(jīng)達到“四庫”的一半。他的另一個志向是借“萬有文庫”為依托,將東方圖書館藏書整理翻印出來,使之化身成千萬個小圖書館。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王云五用五年時間出版的“萬有文庫”,使“其借本文庫而新辦之小圖書館不下二千所”。
總之,王云五一生編書太多,好書太多。直到一九七〇年,他八十三歲時,還在臺灣商務(wù)印書館主持日常工作。有一天,他開始在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月會上,向全體館員講述自己對書的認識。他將商務(wù)印書館成立七十四年間所出書作了一個總結(jié),認為“創(chuàng)造性出版物”只有三十種。第一種是《華英初階》及進階共五六冊,那是該館幾個印刷工人出版的第一種書。第二種是張元濟主持的《中小學教科書》;接著是《東方》雜志、《辭源》、《中國人名大詞典》等學科詞典,《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百科小叢書”、“各科小叢書”、《百科全書》、《四角號碼檢字法》、“學生國學叢書”、“萬有文庫”、“大學叢書”、《四庫珍本》、“中國文化史叢書”、“自然科學小叢書”、“叢書集成”、《中山大辭典》、“各省通志”、“年譜集成”、“小學生文庫”及 “幼童文庫”、“中學生文庫”、“人人文庫”、“各科研究小叢書”、“國學基本叢書”、“古書今注今譯”、“新科學文庫”和《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需要指出,這里面有些“書”并未出版,只是選題,比如《百科全書》和“年譜集成”等。另外,這些書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王云五主持出版的。
讀《王云五全集》,好像是在翻看一部歷史的兩面觀感:此岸批林批孔,彼岸聲討中共將聯(lián)合國刻有《禮運·大同》的大理石匾額拆除;此岸批判蔣介石是獨夫民賊,彼岸卻說蔣 “內(nèi)圣外王、典型儒者、英雄意志、圣賢性格”,他去世時,靈柩中放著五本書:《三民主義》、《圣經(jīng)》、《唐詩》、《四書》和《荒漠甘泉》;此岸研制核彈,志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彼岸卻在疾呼,在大陸還未生產(chǎn)出核彈之前,已經(jīng)是復(fù)國的最后機會;此岸判定王云五為戰(zhàn)犯,彼岸卻稱其為“世界一流的出版家”(黃仁宇語)……歷史的輪回啊,種種事情的發(fā)生,常常讓后人感慨莫名。但此時,我的心中總算漸漸清晰了王云五的形象:他矮矮的個子,壯壯的身材,站在那里侃侃而談,聲音洪亮,滔滔不絕,活像一座洪鐘,更像一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