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風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鄭州450045)
人類在改造自然界過程中修建了不計其數(shù)的水利工程,每一項水利工程都對歷史和人類發(fā)揮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人們對這些水利工程命名大多是以工程所在地、地勢、時間、人名、文化寓意等等來稱謂。人們看到這些工程就想到它的名字,同樣想起這些名字就想到了這些工程。一個工程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包含了這個工程的價值和作用,甚至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符號。所以,一個水利工程的命名對這個工程來說,實質(zhì)上是一個水利工程文化精神傳承、創(chuàng)新的體現(xiàn),其本身應具有很高的精神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含量。
中國古代修建了許多偉大的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設者在修建工程中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仡欀袊鴼v史上的水利工程,其命名大致有以下幾類。
邗溝。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今天揚州開鑿了人類史上第一條運河——邗溝,目的是溝通南北交通。當時統(tǒng)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diào)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jīng)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jīng)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這應是世界上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運河[1](P91)。
菏水,又名深溝。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于今山東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入于泗水,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其故道相當于今山東西南成武、金鄉(xiāng)北的萬福河。菏水的開鑿使原來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濟四瀆(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得以貫通,成為中原地區(qū)東西往來的主要航道。古人把有獨立源頭,并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2](P64)。
浚儀渠。西漢重整鴻溝水系,自河南郡滎陽(今河南鄭州西北)引黃河水東流分為兩支,南支為蒗蕩渠,東南入潁水而注淮;東南支自陳留南分流至陽夏(今河南太康)入渦水。又疏汳水為汴渠。在黃、淮之間組成扇形漕運水系。因同受黃河水補給,屢遭河患侵害。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儀(今河南開封)分蒗蕩水東流至徐州入泗水,時稱浚儀渠。積石為堰,壘石門作渠口,使浚儀渠逐漸變成維系黃淮間漕運的骨干水道[3]。
睢陽渠。建安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陽渠。渠自浚儀西至官渡,東下睢陽(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鴻溝水源,浚儀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儀段為新開渠。睢陽渠修成,漕糧有濟,曹軍遂于官渡之戰(zhàn)大敗袁紹[4]。
白溝。又名宿胥瀆。建安九年,曹操欲攻袁紹據(jù)點鄴(今河北臨漳鄴鎮(zhèn)),下枋木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道[4]。
平虜渠。建安十一年,曹操東征烏桓,為解決漳河、滹沱河與泒河、潞河之間的水運聯(lián)系而開平虜渠。自平虜城(今河北青縣西南木門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4]。
泉州渠。建安十一年,曹操為解決泒、潞河與東北方?jīng)t河之間的水運聯(lián)系,又開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區(qū)以東海河下游北穿洼澤而接泃河、鮑丘水。因渠近古泉州縣(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4]。
揚口運河。西晉初,杜預鎮(zhèn)襄陽,在先秦運河基礎上,利用江漢多湖蕩的便利條件,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nèi)),穿渠西至荊州(今湖北江陵)城下,連通江、漢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廣西一帶)地區(qū)物資北運免去繞行漢水下游的迂遠和風險[5]。
山陽瀆。開皇七年,隋為平陳作準備,開山陽瀆,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東南經(jīng)射陽湖與邗溝相接,從而溝通了山陽、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自淮河入長江的運道[6]。
濟州河。始鑿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一月。至元十八至二十年,由奧魯赤主持引汶水、泗水,從濟州(今山東濟寧)西北到須城安山(今山東東平西南)開鑿一條一百五十多里的濟州河。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運河),經(jīng)濟州河北達安山,出大清河(即今黃河下游),經(jīng)東阿(在今山東東阿南)、利津入海,然后由海運入直沽(今天津大沽口)達大都。此后因??谟偕驰杖\道不通,又改由東阿陸運至臨清(在今山東臨清南)入御河。至此,元代南北航運已大致溝通,所不通者,僅東阿和臨清之間一二百里的旱路。會通河開成后,濟州河也通稱會通河。至元二十四年實行大規(guī)模海運前后,元朝主要是實行海運、水陸和海河轉(zhuǎn)運并重的辦法以解決漕運問題[7]。
古江南河。吳國在闔閭、夫差時期(公元前514—公元前473年)在太湖地區(qū)陸續(xù)開鑿的運河之一。水出吳都平門(今江蘇蘇州北門),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過梅亭(今江蘇無錫東南梅村)、入楊湖(今江蘇常州、無錫之間)、出漁浦(今江蘇江陰利港)、入長江而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蜀崗)。吳都以南,于今海寧境內(nèi)開“百尺瀆”會古錢塘江,以運送糧秣。古江南河和百尺瀆,系江南運河的前身[8]。
陽渠。東漢為解決洛陽供水及聯(lián)系黃河、洛水而建。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在洛陽城西開渠引洛水一支繞城而東,納谷、瀍二水,至偃師復注洛水以通漕,時稱陽渠。使山東漕船由黃入濟,經(jīng)陽渠直抵都下?!瓣柷敝Q謂,據(jù)有關資料和實地考證及分析,可以判斷為,“渠”,即人工開挖之意;“陽”,即水之北或山之南?!瓣柷保尻柖芜€另稱為“谷水”。由此可知,該水系屬邙山南面山谷匯流之水。同時,還有“南陽渠”、“北陽渠”之稱。通濟渠西段,位于東至黃河南岸,西至隋都洛陽的運河,屬古洛河的組成部分,古今多稱“洛河”或“洛水”。伊河、洛河匯流后稱伊洛河,但多稱洛河。曹植著名的《洛神賦》即為洛水之神而作。在大運河段的細分上,此段還稱為“陽渠”[9]。
浙東運河。古代錢塘江和姚江之間幾段運河的總稱。西晉惠帝時,賀循至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主持開鑿水道,疏浚舊河使其連接,自紹興城下東連曹娥江,西通蕭山縣錢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蕭山西興鎮(zhèn))建牛埭,挽舟過堰以入江,浙東運河已初具規(guī)模。兩宋在唐代原有纖路、斗門基礎上疏浚舊道,開挖新河,增設閘堰(西興、錢清北、錢清南、都泗、曹娥、梁湖和通明七堰)。浙東運河變成支撐南宋政權的生命線。
江南河。大業(yè)六年,隋煬帝在江都欲東巡會稽,又開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溝通長江與浙江間航運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來舊運渠而加以疏導,略同今大運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運河之南。全長八百余里,寬十多丈,使可通龍舟[10](P5)。
淮南運河。即邗溝、山陽瀆北端。雍熙年間(984—987年)自楚州(今江蘇淮安)末口至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甘羅城)磨盤口之間,開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陰西至洪澤鎮(zhèn)開四十九里洪澤渠。元豐元年(1083年)再自洪澤鎮(zhèn)傍淮水開渠五十里,西南至龜山鎮(zhèn)(今江蘇盱眙東北),稱龜山運河。這三段運河使汴河與淮南運河的聯(lián)系可免遭楚州山陽灣和長淮風濤之險。江南、淮南、兩浙、荊湖諸路租糴悉由淮南運河沿岸真(今江蘇儀征)、揚(今江蘇揚州)、楚、泗(今江蘇盱眙東北)四州置倉受納,分船入汴而抵汴京[10](P227)。
漕渠。西漢建都長安,“河、渭漕天下、西給京師”,但是渭水流淺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發(fā)卒數(shù)十萬開關中漕渠。自長安城西北(今陜西西安市郊魚王村附近)引渭水東流,截灞、沋諸水,經(jīng)今西安、臨潼、渭南、華縣以北,至華陰縣東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長三百余里,歲運四百萬石以上[1](P159)。
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有六段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
第一,北運河。通縣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第二,南運河。天津至臨清,利用衛(wèi)河的下游挖成。
第三,魯運河。臨清至臺兒莊,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經(jīng)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第四,中運河。臺兒莊至清江。
第五,里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第六,江南運河。鎮(zhèn)江至杭州[11]。
荊漢運河。荊漢運河把發(fā)源于荊山流入長江的沮水,與發(fā)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漢水的揚水連接起來[8]。
巢肥運河。巢肥運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與流入巢湖、經(jīng)濡須水入長江的施水連接起來[12]。
京杭運河。又稱“大運河”,始建于隋代(581—618年)。它始于北京,止于杭州,貫通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江河,全長2 7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人工河。京杭大運河分8段:北京到通縣稱通惠河;通縣到天津稱北運河;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或衛(wèi)運河;臨清到黃河北岸稱山東北運河;黃河南岸到韓莊稱山東南運河;韓莊到清江稱中運河;清江到六圩稱里運河;鎮(zhèn)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13]。
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下游從頤和園昆明湖通到玉淵潭八一湖的水道,長約10公里。京密引水渠是為了把密云水庫的水引進北京城區(qū)做飲用水的人工渠。
子胥瀆。又稱揚水、江漢運河。楚昭王(前515—前489年)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疏浚此運道,故稱“子胥瀆”。
伯瀆港。公元前486年泰伯奔吳帶人開鑿伯瀆港即邗溝江南段(古運河無錫段),又稱古吳水,為古運河重要的組成部分。
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灌溉面積號稱 4 萬頃)[1](P118)。
桓公溝。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北伐前燕,率水軍溯泗水至金鄉(xiāng),值大旱,菏、濟水斷流,命毛穆之開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東魚臺附近),北通巨野澤,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濟三水相連,史稱桓公溝[1](P281)。
賈魯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臣工部尚書(掌管各項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的長官)賈魯奉詔為總治河防使,開始加固整修、清淤疏浚小黃河已有古道,勘測挖掘部分新河床。為感賈魯治水之恩,民謝賈魯之德,從此就把這條河叫成賈魯河。這個名稱后來變成了從源頭繞經(jīng)鄭州到入潁河河流的總名稱,流傳至今[14]。
隋朝大運河。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直轄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guī)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xù)時間最久且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隋大業(yè)元年(605年)拓寬開深山陽瀆(今里運河),又開通濟渠,連結洛、黃、汴、泗諸水達于淮河。大業(yè)六年(610年)拓寬浚深江南運河以達杭州。同時由洛陽附近鑿永濟渠通衛(wèi)河,經(jīng)臨清轉(zhuǎn)今天津,全線溝通,長約 2 700 公里[15]。
開元新河。開元二十九年至天寶元年,陜郡太守李齊物在三門峽的人門以東巖石中開鑿了一條人工渠道,史稱三門運渠或“開元新河”、“天寶河”。又在山頂上鑿成纖路,候河水漲,使纖夫挽舟通過渠道,從而開創(chuàng)了從江淮至關中全程水運之局。
鴻溝。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自今河南原陽縣北開大溝引黃河水南流入圃田澤(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又自圃田澤引水至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城北,繞城趨南,經(jīng)通許、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陳(今河南淮陽)東南入淮河支流潁水。鴻溝的開鑿聯(lián)結了河、濟、濮、泗、菏、瞧、潁、汝、渦等數(shù)條河道,形成黃淮平原以人工運河為干流,以自然河流為分支的水運交通網(wǎng)。鴻溝水系的形成是先秦運河草創(chuàng)時期的總結[1](P93-95)。
靈渠。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廣西興安境湘水上游開鑿靈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經(jīng)今興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溝通湘、漓二水,今稱興安運河。靈渠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接通,從此黃、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運河相連,黃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嶺南地區(qū),這是中國水運史的一大發(fā)展[9]。
新河。曹操為解決泉州渠以東至灤河間的水運聯(lián)系,自泉州渠北會鮑丘水東側(cè)的鹽關口(今天津?qū)氎媪滞た谝粠?引水東絕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還鄉(xiāng)河)、封大水(今陡河)、緩虛水(今沙河)、素河(今泝河)、清水(今清河),會于濡水(今灤河)。此運河橫截數(shù)條自然河流,必筑堰閘方得通過,開鑿工程比較復雜[16]。
利漕渠。曹操為解決鄴都的漕糧和交通,開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自今河北曲周縣南至館陶縣西南。此渠開通,白溝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駛鄴城城下[16]。
破崗瀆。三國時,孫吳遷都建業(yè)(東晉改稱建康),為避長江風濤之險,加強首都與主要經(jīng)濟區(qū)太湖流域的聯(lián)系,于赤烏八年(245年)發(fā)屯田將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以通吳(今江蘇蘇州)、會(今浙江紹興)艦船,號破崗瀆。南梁時,因破崗瀆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開一條“上容瀆”,采取“頂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條件。破崗、上容瀆的開鑿,使太湖地區(qū)船只一度不需經(jīng)京口入長江而直至建業(yè)[17]。
永通渠。隋文帝楊堅以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故于開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愷率領水工另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余里,名廣通渠。自此漕運通利,關中賴之,故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
通濟渠。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楊廣營建東京(今河南洛陽),又征發(fā)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余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西段自東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東漢陽渠故道東流,至偃師東南入洛,由洛入河;東段從板渚(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東北牛口峪附近)引黃河水東流,循汴水故道至浚儀(今河南開封)東,折而東南流經(jīng)陳留、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東南入蘄水故道,經(jīng)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縣(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蘄縣(今安徽宿州東南)、夏丘(今安徽泗縣)至徐城(今江蘇洪澤湖西鮑集附近)東南今盱眙對岸處入淮[15]。
永濟渠。大業(yè)四年,隋煬帝又征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又在沁水下游東岸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溝、清河故道東北至今德州(自內(nèi)黃至武城,渠在衛(wèi)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衛(wèi)河之東),沿今南運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與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長兩千余里。大業(yè)七年,隋煬帝準備親征高麗,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溝、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直達涿郡;又“發(fā)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里”[15]。
金水河。北宋開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年)開渠導滎陽黃堆山京、索二水東過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橫絕汴渠,入城東匯于五丈河,名金水河。
御河。北宋時對隋唐永濟渠之別稱。河道走向基本未變,北段因宋遼對峙,自乾寧軍(今河北青縣)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負擔宋朝河北邊防軍糧之送達,江南漕糧由汴入黃,運至黎陽(今河南??h)轉(zhuǎn)入御河,至大名府東、西濟勝倉下卸存儲分配,再自大名順御河轉(zhuǎn)入胡盧、滹沱河及新開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諸運河分別送至沿邊州軍。歲運近百萬斛,乃備邊之命脈[18]。
惠民河。北宋開封西南閔水、蔡河諸運河的統(tǒng)稱,“漕運四河”之一。建隆二年(961年)始鑿閔河。起自今河南新鄭縣,導洧水(今雙洎河)東北流,經(jīng)宋樓(今河南尉氏洧川鎮(zhèn)南)、朱曲(今尉氏朱曲鄉(xiāng))二鎮(zhèn),至開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溝(即蔡河上源),由東京開封府外郭南垣普濟水門入城,復由廣利水門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蕩渠、鴻溝。蔡河南流貫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鎮(zhèn)(今河南淮陽豆門集至項城一帶)入潁水。乾德二年(964年)又自長社(今河南許昌)北開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閔,以廣水源,閔水的開鑿不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將許、汝州的物資輸往京師。開寶六年(973年)改閔水為惠民河,其后又作為閔、蔡二水的統(tǒng)稱[19]。
廣濟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運四河”之一。五代時,為加強京師開封與山東北部濱海地區(qū)的物資運輸,后周世宗柴榮疏汴水北入白溝(南濟水故道),東流入濟水,以通齊魯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稱“五丈河”。北宋中期以后,黃河多次南泛,廣濟河水道淺澀,運力大減,金代堙廢[20]。
汴河?!颁钸\四河”之一,即通濟渠,線路基本未變。開封以西,自河陰縣汴口(今河南滎陽劉溝村北黃河灘)引黃河水東流,入開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門(今河南開封鄭門口村北),穿內(nèi)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門(今揚門村北)出城。開封以東河段大體沿今惠濟河大勢,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蘇盱眙東北,已沉于洪澤湖)[20]。
通惠河。北京市區(qū)至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早在中統(tǒng)二年(1261年),郭守敬即上水利條陳六條,其中之一是建議引水通金代中都(今北京),東至通州的舊漕河,南向開河至楊村(今天津武清),但通州至大都五十里之間,水源缺乏,仍然需要陸路運輸。因此,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又建議疏導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榆河,引一畝、玉泉諸水(在今北京昌平境)至大都西門入城內(nèi),匯為積水潭(亦名海子),再東南出文明門(今崇文門)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全長一百六十四里,置壩閘二十一座。隔年河成,賜名“通惠”,這樣,漕船即可一直開進大都城[21]。
會通河。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開鑿。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境內(nèi))的安山,全長二百五十里,歷時六個月完成。中建壩閘三十一處。至此南北航運已全線溝通。
龍首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于西漢武帝年間。從今陜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今陜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jīng)過商顏山。這里土質(zhì)疏松,渠岸易于崩毀,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勞動人民發(fā)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1](P134)。
洛惠渠。洛河最上游的人工渠,因受洛河惠澤而得名。洛南縣城西去約30公里,在洛源鎮(zhèn)張坪鄉(xiāng)五龍村二組可見洛惠渠渠首閘門。1958年,洛南人拿著鐵鍬、鐵鎬,歷時一年建閘門,沿著山腰劈山鑿嶺、架設渡槽,修起了這條引水渠。
紅旗渠。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林州原名)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汗謨拉比渠。古巴比倫王國修建于幼發(fā)拉第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
赤約斯大壩。赤約斯是音譯,英文Chief Joseph的意思是“約瑟夫酋長”,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印第安酋長之一。
胡佛大壩。胡佛水壩的命名還經(jīng)歷過一番曲折。1936年水壩落成時,共和黨領袖胡佛正在臺上,水壩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民主黨人對此耿耿于懷,很不服氣。之后胡佛下臺,他們便把胡佛水壩更名為鮑德水壩,鮑德是附近一個城市的名字。此后共和黨人重新得勢,鮑德水壩又變成了胡佛水壩[22]。
“查理曼大壕溝”。公元793年開挖,溝通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運河。
嘉德水道。羅馬帝國時期建設的一系列城市供水系統(tǒng)以及引水渠道,位于法國。大約在公元50年,處于鼎盛的羅馬帝國已把地中海收為內(nèi)湖,為了把Uzès的水送到當時的重鎮(zhèn)尼姆,他們建造了一座50公里長的水道。這座以拱形為基礎的水利工程共動用500多工人,耗時15年,用高超的工藝,將山間的泉水,穿過崇山峻嶺,運抵尼姆市,每公里落差僅24厘米。為了保證每一段流程的坡度,工匠們在有些地段需要開山鑿石,而工程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水從嘉德河谷上經(jīng)過,由此就產(chǎn)生了嘉德水道橋[23]。
加州水道工程。該工程原稱為費瑟河及薩克拉門托——圣華金三角洲引水工程,于1951年由加州議會批準,由加州政府投資興建。全部工程分兩期完成,主要調(diào)水路線是在薩克拉門托河支流費瑟河北支上游興建5座小型水庫(費倫奇曼湖、安蒂洛普湖、戴維斯湖、阿比橋湖和迪克西雷夫奇湖,總庫容2.76億立方米),在費瑟河干流上游興建大型蓄水庫——奧羅維爾湖(Oroville,總庫容43.6億立方米)。
蘇伊士運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海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
阿斯旺高壩。阿斯旺水壩(Aswan High Dam)位于埃及境內(nèi)的尼羅(Nile)河干流上,在首都開羅以南約800公里的阿斯旺城附近。
因皮里爾灌區(qū)。該灌區(qū)是整個北美洲西部最大的一個灌區(qū),引胡佛壩20%的水量灌溉土地。因皮里爾地區(qū)原是一片沙漠,但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多種作物生長。開發(fā)這個地區(qū),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經(jīng)過100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設,大力發(fā)展灌溉,當?shù)氐淖匀痪坝^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獲得迅速發(fā)展,農(nóng)業(yè)年均收入達10億美元,排在美國前10名。
特里壩。位于印度特里城附近巴吉拉蒂(Bhagirathi)河與其支流比倫格納(Bhilangana)河交匯處下游約1.5公里處,最大壩高260.5米,為斜心墻堆石壩。水庫庫容35.5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6.2億立方米。工程控制流域面積7 511平方公里,設計洪水流量15 540立方米/秒。
科羅拉多——大湯普森工程??屏_拉多河——大湯普森河調(diào)水工程于1938年開工,1959年完工,將科羅拉多河上游格蘭比水庫、影山湖威洛河水庫和格蘭德湖的水量經(jīng)21.1公里長的隧洞,穿過落基山脈調(diào)往東部,每年可調(diào)水3.8億立方米,其中城市用水8 000萬立方米,灌溉農(nóng)田28萬公頃。該調(diào)水工程建有水庫10座(總庫容超過12.25億立方米)、泵站4座(總揚程187.5米)、發(fā)電站7座(總裝機18.4萬千瓦,年發(fā)電量7.59億千瓦·時)。經(jīng)多年運行,該工程實際調(diào)水量為2.84億立方米[24]。
中央河谷工程。中央河谷工程是美國為解決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和南部干旱缺水及城市發(fā)展需要而興建的4項調(diào)水工程之一,1937年開工,1982年大部分工程竣工。
伊泰普水電站。流經(jīng)巴西和巴拉圭的巴拉那河,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the singing boulder)[25]。
卡拉庫姆運河。長約840公里(520哩),從阿姆河沿卡拉庫姆(原意為黑沙)沙漠邊緣延伸到阿什哈巴德(Ashgabat)西面的蓋奧克泰佩(Geok-Tepe)。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延伸到海海濱地區(qū),全長1 400公里(870哩)。其中450公里(280哩)適于航行。河水主要用于灌溉;運河上捕魚也已有所發(fā)展[26]。
“異教徒壩”。尼羅河流域的一系列古代水利工程,是公元前2650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馬拉(Mala)水庫。公元前3世紀建設的水利工程。
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和“世界橋梁”。
南水北調(diào)工程分東中西三線,東線工程已峻工通水,中線工程2014年通水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通水的那一刻,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及中線工程作為一項偉大工程的建設使命已經(jīng)結束,隨之進入的是一個新的生命周期。況且,原來的名稱字數(shù)較多,不易順口。因此,我們這些深受其恩惠的人們有責任給它起一個既響亮又有歷史意義的名字。希望這個名字能夠寄托起決策者的期望、規(guī)劃者的厚望,能夠承載住建設者的愿望,能夠擔當起這項工程的歷史責任,能夠代表人們的心聲,能讓人們記住這個時代,能表達中國運河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诖?,我們對南水北調(diào)工程命名有以下建議。
渠:人工開鑿的水道。溝渠或水渠,用來引水排灌的水道,開挖渠道,水到渠成。《說文》:“渠,水所居?!保?7](P315)《爾雅·釋水》:“渠,坑也?!薄抖Y記·曲禮》:“門閭溝渠必步疏:‘溝也。’”[28](P2)《國語》:“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p>
第一組,是否以工程發(fā)源地和工程終點命名,如:
東線:蘇津渠,意寓江蘇到天津。
中線:豫京渠,意寓河南到北京。
西線:江河渠,意寓江河相連,共濟西北。
第二組,是否以工程終點命名,如:
東線:通津渠。
中線:通京渠。
西線:通天渠。
第三組,是否以工程起點命名,如:
東線:楊福渠(揚州市為起點)。
中線:丹福渠(丹江口為起點)。
西線:江福渠(長江源為起點)。
第一組,用“濟”字組合?!独m(xù)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又于清苑界開徐河、雞距河五十里入白河,由是關南之漕悉通濟焉?!泵鞔虻路兑矮@編·河漕·宣大二鎮(zhèn)漕河》:“又自懷來運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達古淀橋,則河之通濟甚便?!保?9](P347)渡水到達彼岸。唐代王度《古鏡記》:“績攜鏡上舟,照江中數(shù)步,明朗徹底;風云四斂,波濤遂息;須臾之間,達濟天塹?!睗竦囊馑?,語出《書·武成》:“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保?0](P221)孔傳:“神庶幾助我渡民危害,無為神羞辱。”后因以“濟民”謂救助百姓。晉代葛洪《抱樸子·備闕》:“責其體而論細禮,則匠世濟民之勛不著矣。”元代許衡《訓子》詩:“身居畎畝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濟民?!崩?
東線:達濟渠。
中線:和濟渠。
西線:共濟渠。
第二組,取水利“利”民之意,有利于民?!兑葜軙ね跖濉?“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保?1](P409)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舜之祠田云:‘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頗形於言矣?!保?2](P118)如:
東線:濟民渠。
中線:惠民渠。
西線:利民渠。
第三組,取具有時代意義的名字,如:
東線:和諧渠。意寓和諧社會實現(xiàn)的意思。
中線:夢成渠。承載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設想。
西線:天福渠。意寓是高原人民的福祉。
1.第一組
東線:運新渠。意寓古老大運河獲得了新生。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承載著中國歷史1 400多年的文明,而南水北調(diào)則是運河文明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其功能由歷史上的通航轉(zhuǎn)化成輸送生命之水。
中線:丹頤渠。從丹江口水庫到頤和園的團城湖。頤者,養(yǎng)也?!兑住ば蜇浴?,《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七卦,意寓從丹江口水庫北上之水將養(yǎng)育北方萬民。
西線:江河渠。從長江上游通天河、長江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采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diào)水入黃河,是從長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黃河上游的跨流域調(diào)水的重大工程,是補充黃河上游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地區(qū)干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fā)的重大戰(zhàn)略工程,同時,也是實現(xiàn)我國西部大開發(fā)中的重要步驟。江河相連,共濟流域。
2.第二組
東線:東澤渠。雙重寓意。一是紀念毛澤東主席對南水北調(diào)的偉大構思,二是南水北調(diào)工程將世代恩澤居住在世界東方的中國人民。
中線:中澤渠。雙重寓意。一是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大主題,同時包含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guī)状I導人對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決策、規(guī)劃的智慧和勇氣,也包含著對工程建設者犧牲和開拓精神的敬意,還包含著對為了南水北調(diào)工程無私奉獻的移民的尊敬。二是寓意江水北上,恩澤北方萬民。
西線:西澤渠。雙重寓意。一是紀年孫中山先生。為了開發(fā)西部,孫中山主張充分利用西部的資源優(yōu)勢,合理布局,科學規(guī)劃。他從西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和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局出發(fā),對西部地區(qū)的產(chǎn)業(yè)布局、發(fā)展重點提出了詳細的構想。孫中山在1891年前后寫的《農(nóng)功》中就提出:“俄國移民開墾西北,其志不小。我國與彼屬毗連之地,亦亟宜造鐵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凡于沙漠之區(qū),開河種樹,山谷間地,遍牧牛羊,取其毳以織呢絨、氈毯?!倍窃⒁庠谥袊拇笊街薪ㄔ斓娜斯で?。
第一組:南水北調(diào)東渠;南水北調(diào)中渠;南水北調(diào)西渠。
第二組:南水北調(diào)一渠;南水北調(diào)二渠;南水北調(diào)三渠。
以上所言所慮,或?qū)儆拚咔],或作拋磚引玉,如果不是多此一舉,此文心愿足矣。
[1]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上冊)[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
[2]朱學西.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3]張愛存.汴水考[J].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
[4]陳代光.曹操開鑿運河及其影響[J].中原地理研究,1982(1).
[5]何榮昌.六朝隋唐時期長江流域航運交通的開發(fā)[J].蘇州大學學報,1993(2).
[6]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4).
[7]袁靜波.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濟州河”和“會通河”探析[J].濟寧師專學報,1996(2).
[8]王育民.先秦時期運河考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3).
[9]崔吉學.試論秦漢時期運河的開鑿及其影響[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10]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中冊)[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
[11]廖高明.大運河名稱的變化[J].海河水利,1993(1).
[12]楊鈞.巢肥運河[J].地理學報,1958(1).
[13]顧建國,范新陽.“大運河”稱謂的歷時性考察[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2).
[14]安國樓,王麗杰.漫話賈魯河[J].中州今古,2003(1).
[15]趙權力,王坤.隋朝大運河的重要工程——通濟渠和永濟渠[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7(4).
[16]黃盛璋.曹操主持開鑿的運河及其貢獻[J].歷史研究,1982(6).
[17]耿戈軍.孫權與破崗瀆[J].水利天地,1999(5).
[18]李月紅.北宋時期河北地區(qū)的御河[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4).
[19]陳有忠,陳代光.北宋時期的惠民河[J].史學月刊,1983(2).
[20]周建明.論北宋漕運[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0(2).
[21]張帆.郭守敬與通惠河[J].文史知識,2003(7).
[22]楊平.胡佛水壩[J].水利天地,2002(9).
[23]江北.嘉德水道橋——重現(xiàn)羅馬人的輝煌年代[J].文化月刊,2013(1).
[24]王小京.美國大湯普森西水東調(diào)工程[J].陜西水利,1996(6).
[25]張志會,賈金生.水電開發(fā)國際合作的典范——伊泰普水電站[J].中國三峽,2012(3).
[26]楊峰.走近卡拉庫姆運河[J].絲綢之路,2001(2).
[27]許慎撰,柴劍虹,李肇翔.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28]陳戍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9]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30]李民,王?。袝g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1]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32]劉勰.文心雕龍[M].孔祥麗,李金秋,何穎,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