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劍
[主持人語]
社會風俗與文學研究
張 劍
錢谷融先生曾說:“文學是人學?!弊鳛椤叭藢W”的文學與社會風俗聯(lián)系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清末鄭觀應《盛世危言》論天學、地學、人學,曰:“所謂人學者,以方言文字為綱,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貨、制造、商賈、工技諸藝,皆由人學以推至其極者也?!?風俗從人類生活的種種事象中滲透出來,又播散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多樣性、變化性、復雜性,也滲透進文學作品,使文學顯得更加意蘊豐富和風姿搖曳。本欄目所選四篇論文,都屬于社會風俗與文學關系的交叉研究,帶有一定的學術前沿性。
大傳統(tǒng)(精英文化)與小傳統(tǒng)(大眾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是社會風俗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在古代中國,大量書生因科舉而常年奔波在廣袤的國土上。所至之處,書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與地方的風俗、信仰發(fā)生碰撞,為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互動提供了可能。李萌昀的《除魅與遇仙——唐代小說中的書生旅行故事》選取唐代小說中的書生旅行故事,結合歷史與文化背景,分析了除魅與遇仙主題中隱含的思想困境,同時揭示了精英與大眾之間文化交流的復雜性。書生的旅行實際上是一種雙向的信息傳遞:書生不僅是啟蒙者,有時也會成為被啟蒙的對象。視角新穎,令人耳目一新。古代政權(教權)合法性中,器物合法性是重要一環(huán),吳真的《正一教權象征“天師劍”的興起與傳說》揭橥出天師劍形成的復雜性,即從晉唐時期道士隨身佩戴驅鬼辟邪的法劍論起,考察宋前“道士與劍”的故事類型,追尋寶劍傳說的主角從道士群逐步落實到張?zhí)鞄煹难葑儦v程。從故事學的維度,論證了“天師劍”專名的由來;從信仰史的角度,論述了神劍被賦予的“政權與教權”含義;從符號學的角度,揭示了神劍作為政治符號的隱喻傳統(tǒng)。魯迅有句名言:“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遍喿x吳真一文,是否又可以引發(fā)我們對隋唐時期“仗劍去國”“看劍引杯”之風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呢?楊曉靄的《唐代祈雨詩文罪己咎責主題及其現(xiàn)實意義》,以唐代祈雨詩文為考察對象,通過文本分析,概括主題思想,聯(lián)系現(xiàn)實,揭示此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價值和社會效應。天旱傷農(nóng),歷代頻發(fā)。祈雨禮儀,古風猶存。大量事實和科學數(shù)據(jù)證明,中國是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蔓延最快、危害最大的國家。干旱和荒漠化的加劇現(xiàn)實,難道還不能引人警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边@或許正是文學研究者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應該是文學研究的“終極關懷”。蘇岑的《明使的“金四月”題唱和朝鮮的“斷指療親”風俗》一文把我們帶向了異域。論文梳理了明代近二百年間出使朝鮮的文臣所作關于金四月孝行的詩歌。這些詩歌褒揚金四月,弘揚孝道,既揭示了中華禮樂文明對外邦的影響,又揭示出朝鮮民俗對中華士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中朝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和聯(lián)系緊密。朝鮮斷指療親風俗,自1412年起,即史有記載,流傳廣遠;與流傳明代的割股療親相比,反映出中朝兩國信奉儒家孝道思想的一致性和文化的趨同性,而對異域不同療法的比較,也反映了文化風俗在時間上的延展和空間上的分布,提醒人們雖然同屬漢文學,但在不同地域和民族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應該注意區(qū)分漢文學的民族性和多邊性,不能簡單以同一性視之。
風俗之于文學,乃孕育孵化之母;文學之于風俗,則可以承擔先秦儒家所倡導的“移風易俗”。文學應盡的責任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優(yōu)化、美化、雅化,從而凈化社會,建設文明,這正是我們當代文學研究者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張劍(1971—),男,河南遂平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
【責任編輯:王建平、肖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