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瑞萍,葉會昌
(河北北方學院 文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當今的古詩教學主要以文字的解讀為主,雖然也涉及一部分音韻,但很有限,普通話中沒有了入聲字、清濁音,對于平仄聲的區(qū)分,也不很清晰,再加上現(xiàn)代朗讀的教學方式,抹殺了聲音長短、音高音低的區(qū)別,使原本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候蘊含在聲音中的意義盡被遮掩。所以,今天的讀者與古詩有隔膜,這種距離的產生,就源于人們的接受方式跟古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方式、古代讀者的接受方式疏離了。
何謂“吟誦”?“吟誦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對漢詩文的誦讀方式,自先秦開始,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它是古代教育系統(tǒng)(私塾和官學)中唯一的誦讀方式,也是創(chuàng)作詩詞文賦的方式。直到一百年前,所有的中國讀書人還都是吟誦的。”[1]139
孔圣人教授弟子們“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2]389。其弟子多善吟誦,如“曾子……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3]809。“孔子還善讀《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賞。孔子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吟誦家和吟誦教育專家?!盵4]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形容枯槁,披發(fā)行吟于澤畔”[5]1936。唐代詩人賈島談作詩甘苦時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6]6746。盧延讓在《苦吟》中寫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盵6]8293這都說明,古人是吟誦著創(chuàng)作詩歌的。朱熹曾敏銳地看到:“韓退之、蘇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處學。”[7]578魯迅詩云“吟罷低眉無寫處”[8]156,可見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以吟誦作為重要輔助?!?912年,民國成立,以新學堂為教育正宗,不承認私塾學歷。私塾開始退出教育體系,吟誦是跟著私塾一起退出的。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學使用白話文教材。至此,吟誦的命運被判定了。不管是多少千年的塵緣,前世已結,打下地獄,重入輪回?!盵9]可見在1920年之前,漢詩文的創(chuàng)作、學習、賞析仍以吟誦作為無可取代的重要方式。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道出了吟誦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無可取代的地位,而當今的古詩教學以現(xiàn)代朗誦取代之,實乃南轅北轍。原因何在?因為中國的“詩歌”并非西方的“poem”。適用于“poem”的朗誦用來取代延續(xù)千年的詩歌吟誦,問題多多?!啊畃oem’使用的是音部、重音和詞語,‘詩歌’使用的是聲韻、腔音和意象。中國的詩歌,其含義不僅僅通過文字來表達,更重要的是通過聲調、韻律、節(jié)奏、曲調等聲音的形式來表達”[1]139-140。吟誦里有平仄、有入聲、有長短、有高低、有急緩,古詩創(chuàng)作的格律都在吟誦里,而不在朗誦里。沒有這樣的積累,怎能學會寫詩呢。如果不在今天的古詩教學中采用吟誦的方式,可能連基本的讀懂都做不到,遑論寫詩。如能在古詩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吟誦進行輔助教學,必將事半功倍。筆者嘗試以《登鸛雀樓》為例,來探究古詩講授中吟誦起到的重要作用。
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首小詩《登鸛雀樓》,文字不多,理解起來似乎沒有多大障礙,但在解讀過程中若以朗誦取代吟誦,就可能誤讀這首詩。全詩如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盵10]61在當今的古詩教學中《登鸛雀樓》往往被解讀為勵志詩,這在關于這首詩的諸多賞析文字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如“這里有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11]74,“短短二十字,繪寫雄偉壯闊的時空之景,抒寫豪邁進取的人生之志,寄寓登高絕頂?shù)纳铄湔芾?虛實相生,實而不死,空(靈)而不泛,意韻之深遠可以說是超邁古今”[12]。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同樣認為,《登鸛雀樓》“詩境壯闊雄渾,反映出盛唐士人高遠開朗的胸襟”[13]213,總之,不外乎進取、壯闊、昂揚、積極等,筆者以為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也是以現(xiàn)代朗誦的方式學習古代詩文的問題所在。那么,在古詩教學中引入吟誦環(huán)節(jié)之后,這首詩究竟應該作何理解呢?在結合吟誦教學之后,筆者得出了以下認識。
首先,來看入聲字。這首詩不僅以兩個入聲字“白”、“日”開篇,奠定了整首詩痛苦壓抑的基調,而且全詩20個字中有6個入聲字:“白”、“日”、“入”、“欲”、“目”、“一”,令讀者感悟到一種壓抑的情緒。為什么入聲字就能表達壓抑的情緒呢?因為入聲字的發(fā)音特點是讀得短促,有發(fā)音一半?yún)s要生生憋回去的感覺。作者能嫻熟地運用具有這種感覺的入聲字,其音色、音調往往感染著讀者,讓讀者感受到作者仿佛在有意無意地壓抑著自己,所以即使當代讀者認定其為勵志詩,筆者以為也是壓抑中的興奮,這種興奮不是空喊口號式的興奮,而是一種更深沉的興奮,說它“沉郁頓挫”也不為過。古人說杜甫的詩歌“沉郁頓挫”,什么是“頓挫”?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愛用入聲字,而且用得好。入聲字也可以用韻,柳宗元《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盵10]228押的是仄聲韻。岳飛《滿江紅》一開篇:“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盵14]997同樣如此。古詩的語音承載了表達語意的功能,《登鸛雀樓》中入聲字的運用已經(jīng)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非開闊昂揚,而是“壓抑中的壯闊動蕩”之緒。所以,不分析社會背景,不了解作者生平,不涉及文字內容,通過詩人在詩中入聲字的使用已經(jīng)把握了詩歌的情感走向。這種閱讀效果,得力于對該詩入聲字的感悟,是現(xiàn)代的朗誦所達不到的。
第二,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韻部與詩意之間的聯(lián)系也值得注意。這首詩押的是12韻部iou的韻,事實上,iou韻一般不會蘊涵奮發(fā)圖強之意。因為這個韻發(fā)音綿長,口型逐漸在合攏,同韻部的字有“秋”、“悠”、“游”、“憂”、“囚”、“仇”、“惆”,憂傷纏綿,幽遠憂郁,適合于表達不盡的憂思。今天讀詩不拖韻字,自然很難感悟到這種情緒蘊涵。抒發(fā)昂揚情感的韻部往往開口度較大,如a、ao、ang,一定是開闊的情感,李白的《靜夜思》雖則思鄉(xiāng),卻并不低沉,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明朗清爽的境界,因為他用的是ang韻。現(xiàn)代的漢語詞典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使人們很難領略漢字的韻律之美。如果能以韻部來排列,就會發(fā)現(xiàn)相同韻部的字,其語意風格和范圍大體一致。古人在學習韻部的時候,老師都會告訴大家,何韻豪放,何韻蕭散,何韻悲傷,何韻歡快。106韻都有自己的風格,不可亂用,古人寫詩詞之前用什么樣的韻一定是別有深意的。陸游的《釵頭鳳》上半闋都用上聲韻,因為上聲婉轉,表達珍愛之意。下半闋轉用去聲韻,因為去聲決絕,表達無奈的痛苦,同樣也承載著表意的功能?!兜躯X雀樓》這首詩的用韻已經(jīng)告訴了讀者,這首詩想要抒發(fā)的情感是悲傷、憂愁、壓抑的,但當代人為何感悟到奮發(fā)圖強之意呢?自然是詞語所蘊涵的意境所致。所以,筆者以為讀詩應全方位感悟之,而不拘于一隅。
第三,音之長短在古詩教學中也需注意。古詩的字音有3種:長音、短音、中音。“白日依山盡”,“白”“日”是短音,“山”是長音,“依”“盡”是中音,“黃河入海流”,“河”、“流”是長音,“入”是短音,“黃”、“?!笔侵幸?。按長短閱讀全詩,讀者馬上就會感覺到,那么大的黃河一下子入到海里去了。這兩句在講什么呢?太陽落山,黃河不返,詩人在感慨時光飛逝。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人們不會有這樣的感嘆,往往看到太陽落山就會感慨時間太快。那么壯闊浩蕩、長長的黃河也不能回返,何況自己,一下子“壓抑”的感慨就來了;但這“壓抑”之感慨的背景是“白日”“山”“黃河”“海流”,而不是“枯藤”“老樹”“小橋”“流水”?!墩撜Z》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盵15]98川是哪里,就是河邊,孔子望著河中奔騰不息的水,感慨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不會停歇?!坝F千里目”,“欲”、“目”是短音,“窮”、“里”是中音,“千”是長音,錯落有致。詩人不甘心時光如此離去,多想抓住飛逝的時光,“更上一層樓”?!耙弧睘槎桃簦案?、“層”為中音,“上”、“樓”為長音,文字的表面含義似乎還是積極的,可是鸛雀樓只有3層,而太陽即將下山,黃河在奔流不息,樓卻不能再向上了。這里面有什么?無奈和傷感。但是,固然無奈、傷感,卻深藏著一個“欲窮千里目”的強烈愿望,如此一波三折,不正如那壯闊動蕩的黃河嗎?
第四,這首詩的核心意象別有深意。登樓在古人心中、筆下意味著什么呢?學習詩歌為什么要關注意象呢?那是因為古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意象的選擇就是情感的選擇,這既有一脈相傳的淵源,也有約定俗成的習慣。杜甫說“花近高樓傷客心”[10]151,辛棄疾說“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14]1268,在古代,登樓一般就是傷心的意思!王粲登樓而悲,這是典故?!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盵10]151在古代,人們每逢心中愁思郁結,情緒難平時,往往登高遠望,試圖消解塊壘,但實際上卻增加了內心的憂思。所以,宋代詞人會有懼怕登樓的心理傾向,柳永《八聲甘州》“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14]74??傊?,登樓是一個較有張力的意象,嘆老、思鄉(xiāng)、懷人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懷都可以與它建立聯(lián)結,但是,它是一個以憂念為基調的情感抒發(fā)?!兜躯X雀樓》也在用登樓的意象表達愁思,希望能挽留時間,卻又因為時光無法挽留而帶來很深的傷感,所以這首詩更多的是無奈,是傷感,或者是絕望,即使能領悟到讓人奮進的情緒,也不是直線發(fā)展的情緒,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奮進”,說它“沉郁頓挫”也不為過。
通過對這首詩的分析,人們會有一個很深的困惑,為什么自以為如此簡單的一首詩,卻產生了如此大的解讀偏差,根源在哪里?這就關乎到古詩的學習方法問題,一方面今天的人們不再那么關注語音,不再能夠解讀語音??墒牵斎藗儝侀_了語音,語意也距離人們越來越遠了。另一方面,智性地純知識性的輸入式學習,對于人文學科學習來講,弊病過大,尤其是文學,特別是古詩。文學作品應該以直接的感性熏染和情感潤澤為主,可是太過于重視知識的記憶,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害莫大焉。
筆者以為,古代詩詞有“識”、“吟”、“想”、“味”4個方面的學習方式。首先來看第一個方面:“識”。雖然詩歌的學習應該更多地運用感性的滲透式學習,如“吟”、“想”、“味”,可是,“識”是基礎。與《登鸛雀樓》這首詩一樣,人們的古詩學習和鑒賞更側重于其中表達的思想情感,詞句的含義,典故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然后就是背誦。這些都屬于智性的學習,屬于“識”的范疇。雖然之前對這一部分最為重視,但關于語音部分的解讀是非常不足的。普通話中消逝的入聲字、需要文讀的字、用韻的用心所在等,今天的教學大都視而不見,甚或熟視無睹。“識”這部分太多地著力在文字,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音韻方面的知識。通過分析《登鸛雀樓》這首詩,這部分消逝掉的語音對于理解詩歌的意義就毋庸諱言了。
再來看“吟”,就更為不足了?!耙鳌笔恰耙髡b”,是瀕臨失傳的中國式讀書法。在100年之前,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吟誦著讀書的,在現(xiàn)代教育向西人取法之后,朗誦取代了吟誦。吟誦在20世紀初退出教育體系,目前瀕臨失傳,最后一代會吟誦的老先生都在80歲以上,大陸吟誦的專業(yè)人士不過十幾人而已。令人遺憾、憂思并不得不指出的是,海外漢詩文吟誦卻傳承未衰。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有優(yōu)良的吟誦基礎,其中最好的是日本,吟詩社社員竟有500多萬人。
可能有人會質疑,一種已經(jīng)“過時”的教學方式還有復興它的意義嗎?筆者對這種質疑不以為然。吟誦絕不應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它是沿襲了幾千年的漢詩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誦讀方式、學習方式,中國的古人就是這樣一代代口傳心授下來的。宏觀而言,其中承載的是中國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微觀而言,它是解讀古代詩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之一,將其復興于當代古詩教學是必要的。
關于吟誦教學的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對于古詩體的演進,很多學生曾經(jīng)問過同樣的問題,古詩從三言發(fā)展到四言,到五言,到七言,為什么是一種進步。這個問題如果從學理上分析特別復雜,教師一般不會跟大家解釋。學生在聽詩詞吟誦之時,馬上就會清晰地感覺到雖然只多了一個字,兩個字,詩歌的旋律音韻卻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當詩歌停留在三言的時候,渾厚樸拙,如“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16]8。從四言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16]93,到五言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16]180,直至“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10]255的七絕,老師一路吟誦下來,對于詩歌的發(fā)展和演進,學生自然心領神會。這說明感性式的滲透式學習在理解文學作品上,要比純粹知識性的灌輸更為有效。而文學是一門非常具有美感的藝術,純粹的填充式知識性的灌輸怎么能體會古詩的美妙呢?
古人閱讀豎排繁體沒有標點的古詩,怎么讀呢?老師教學先教怎么讀,講詩就是教學生吟詩,示范幾遍之后,學生自己學吟。哪個字應該拉長,哪個字音要縮短,哪個字調高,哪個字調低,哪個字要急,哪個字要舒緩,哪個字讀得輕些,哪個字讀得重些,都清清楚楚之后,再加上文字的輔助,詩意不言自明。蘇軾也說“三分詩,七分讀”[17]388,可見“讀”對理解古詩的重要。蘇軾所謂的“讀”就是吟誦,而不是今天熟知的朗誦。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18]420,指的也是吟誦,今天的朗讀對于現(xiàn)代白話文教學自然優(yōu)勢多多??墒?,對于古詩,相較于吟誦,就有很大的劣勢了。對于古詩,作者想要傳達的意義,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聲音表達的,可是,現(xiàn)代朗讀抹去了絕大部分原本蘊含在聲音中的內容,怎么會不對理解詩文造成障礙呢!古漢語的音長、音強、音高、音質,都對語意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具體表現(xiàn)為:平聲、仄聲、入聲,平聲字要吟得長,仄聲字要吟得短,入聲字則要極為短促,它們在表達情感上各有優(yōu)勢,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一定是要慎重使用的;另如清音與濁音,高音與低音,輕音與重音,開口音與合口音等,如此豐富的語音意義,在今天的教學當中卻被全部丟棄了。普通話朗讀體現(xiàn)不出古代音韻上的主要特點,如若在教學中施之以吟誦的話,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理解古詩困難的現(xiàn)狀,避免誤讀詩歌。
古詩教學的方法,第三是“想”,這要建立在吟誦的基礎上。何為“想”呢,就是想象和聯(lián)想,在吟誦的同時,要能情通古人,一遍遍精進吟誦的時候,也在想象著詩中所呈現(xiàn)的畫面,仿佛自己也站在了鸛雀樓上。
在這個過程里,取法中國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明智之舉。在古代,讀書要求是讀進去,再跳出來。先讀進去,最重要。什么叫“讀進去”?就是化身作者,融入詩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讀杜甫之詩,你就是杜甫。讀李清照之詞,你就是李清照。吟誦的時候就要切身體會詩人那時那刻體會到的那些情感,去體會詩人的心跳、心痛,每一個細小的波動。比如《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吟誦的時候,要化身王之渙,站在高高的樓上,看到落日即將落西,浩大的黃河也終將歸海,時間這么的無限,天地如此的無邊,而你獨立在這個世界之上,越發(fā)感覺自己的渺小,越發(fā)體會到自己的無助,越發(fā)引起自己內心的感傷,這就是“想”的初級階段。除此之外還要聯(lián)想到自己,聯(lián)想到他人,是不是也曾經(jīng)在彼時彼地有過類似的感傷,或者別樣的感受,如此等,這就是讀詩“想”的階段,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讀進去”的階段。一定要情通古人,非如此不能真正理解詩人和作品。
最后,“讀進去”的目的是跳出來。讀進去的時候,實際上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的,跳出來就涉及古詩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味”。要不斷回味、體味詩歌的言外之意,掌握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部分。體味不到怎么辦,這是要求最高的階段,開始時,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沒有別的快捷的辦法,就是要靠不斷的訓練,在吟誦的基礎上,在想象的同時,嘗試著一點點去提升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自然就能體味古詩更多的美好。
總之,“識”、“吟”、“想”、“味”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在這4者之中,又以“吟”為核心,“識”是“吟”的基礎,而“想”和“味”又是“吟”的升華和提煉。如能在教學中,將這4個方面貫徹以實施,一定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在以吟誦教學為核心的私塾教育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要在當代課堂教學中真正理解古人在詩中寄寓的喜怒哀樂,不注重音韻是絕對不行的。僅僅滿足于介紹背景、解釋詞語、總結大意、背誦詩歌,只會離傳統(tǒng)文化漸行漸遠。吟誦這一沿襲了幾千年的讀書方式,如果能在當代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將有利于中國古典詩歌走入當代讀者心中。
參考文獻:
[1] 徐健順.我愛吟誦——小學初級[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2.
[2] 譚家健,孫中原.墨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陳少松.吟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門絕學——漫談古詩詞文吟誦(一)[J].古典文學知識,2005,(1):91.
[5]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 (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 魯迅.魯迅散文·詩全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9] 徐健順.吟誦的前世今生[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011-10-01/2014-04-01.
[10] 葛兆光.唐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11] 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12] 文非.景入理勢意韻高遠——重讀王之渙《登鸛雀樓》[J].名作欣賞,2000,(1):41.
[1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 周汝昌.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5] 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 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7] (宋)周密.齊東野語校注[M].朱菊如,校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7.
[18] (晉)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