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的完善

2014-04-06 05:51:00周艷萍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4年8期
關鍵詞:公安院校法學公安

周艷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38)

論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的完善

周艷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38)

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教育改革突出表現為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灌輸教學模式,推廣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法。但是當前公安院校法學的案例教學表現出一些不足,例如在案例選擇上所選擇的案例缺乏真實性和典型性,在案例分析上缺少深入探討和充分討論以及案例教學過程中仍然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參與不足等等,因此,需要查找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完善,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公安法學;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按照公安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改革精神,公安院校圍繞“教、學、練、戰(zhàn)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目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作為公安院?;A教育的法學教育,肩負著對各種公安專業(yè)人才法學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在公安基礎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為滿足公安職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要,公安院校法學教育也相應地進行著改革,在教學方法上突出表現在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模式,探討并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方法。應該說,案例教學與公安院校公安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如果將案例教學方法真正用得準、用得好、用得到位,將極大地提高法學教學質量,并提升公安院校所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解決長期以來公安院校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弱的問題。但是,根據筆者的切身體驗,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的案例選擇、案例分析以及案例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所提出案例簡單隨意,案例分析討論不夠深入以及教學過程仍然是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講授等等,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案例教學尚未發(fā)揮出其應有作用,因此需要相應地加以完善,將案例教學法真正用好。本文著重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改善意見。

一、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在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

(一)所選擇和提出的案例簡單化、模式化

案例的選擇和提出是案例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案例教學的一個前提和基礎,拿什么樣的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直接影響到案例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當前案例教學首先在案例選擇、提出環(huán)節(jié)存在所選擇案例簡單化和模式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所選擇和提出的案例簡單化。很多教師使用案例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原理,認為使用案例只要能夠用來說明法學原理即可達到目的。在這樣的模式之下,選擇和提出的案例傾向于簡單化。

二是所選擇和提出的案例模式化,缺乏真實性和典型性。由于將案例當作是用來說明和理解法學原理的工具,因此,案例本身的重要性退于其次。很多教師習慣于從現成的案例集等教材中取案,這就導致所選擇的案例模式化,缺乏真實性和典型性。因為書本上編寫的案例出于說明法學原理的需要,往往并不真實,過于公式化,與法學實踐本身存在差距。

三是所選擇和提出的案例脫離公安實踐。這是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即在案例教學的內容上,與其他高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相比,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尚沒有表現出特殊之處。所提出和使用的是普遍性案例,沒有突出反映公安實踐中面臨的法學問題,與公安實踐聯(lián)系較少,沒有明顯反映公安法學教學的特殊性。

(二)對案例缺乏深入分析與討論

案例分析與討論是案例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是否能夠促使學生就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是否能與學生就案例所涉及的法學問題展開深入討論,直接決定了案例教學能否達到其效果和目的——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存在著分析簡單、討論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案例的分析討論缺乏必要的知識鋪墊和時間鋪墊,案例的提出與案例的分析討論之間的間隔較短。案例的提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事后給出案例的說明性案例教學,即課堂介紹完法學原理后,給出案例予以說明促進學生理解。另一種是事先提出案例的引入型案例教學,即教師先提出一個案例,提出問題作為引子,讓同學思考,然后再講解相關的法學知識,介紹完法學知識后回頭再去分析前面提出的案例。這兩種方式在案例的提出與分析討論間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以便學生有時間消化理解、查找資料并深入思考。而在當前的案例教學中,案例的提出與分析討論基本上一次完成,中間銜接較為緊密、倉促,同學們往往來不及消化吸收而囫圇吞棗。

二是在案例的分析上,缺乏深入挖掘與探討。由于多數教師局限于以案例說明法學原理,因此對案例限于介紹與說明,缺乏對案例所涉及法學問題的深入挖掘與充分探討,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和追問精神的培養(yǎng)。對于案例,學生更多的興趣點集中在案例所涉及的故事情節(jié)上,而不是對所涉及的法學問題進行法學思考與展開。

(三)案例教學過程仍然以教師為中心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案例教學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引導者身份而不是知識權威的教導者身份出現,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提出案例,輔之以相關的法學知識對學生加以指引,并與學生展開對話與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案例進行思考,對法學知識進行消化理解,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討論,并與教師展開對話與討論。而當前的案例教學過程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并沒有本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一是課堂上仍是教師按教學大綱一講到底,側重點仍在法學原理上,教師以案例來說明原理時,案例僅作為理解法學原理與活躍課堂氣氛的手段加以使用。課堂上教師仍然以灌輸為主,學生仍然是以聽為主。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主導課堂的形式與內容,學生消極被動理解,被動配合與接受。

二是學生參與不夠,不能與教師展開有效對話。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中師生間雖時有互動發(fā)生,但互動較少,而且形式也比較單一。師生間互動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提問,對于案例所涉相關法學問題教師時有提問,而由學生被動回答。并且學生的回答一般以理解教師講授內容答出“標準答案”為目標,鮮有質疑或是不同的觀點。

二、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

以上法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導致案例教學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案例教學的實質和意義認識不夠

案例教學的實質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現實案例的呈現、思考與討論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自主學習的主體,從而極大提高學生對法學問題的興趣和關注,培養(yǎng)學生對法學問題的自覺、主動探索的習慣。案例教學最基本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法學知識的理解、應用和質疑能力。而當前許多教師沒有理解案例教學的實質,僅僅將案例視作傳授法學理論知識的手段,認為案例是為灌輸理論知識服務的,因此案例教學又回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老路,僅將案例教學的意義局限在以案例促進對法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以案例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興趣上。

對案例教學的實質和意義認識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源于對公安院校法學教育宗旨的轉變沒有明確認識。公安院校法學教育宗旨已發(fā)生改變,即由傳統(tǒng)的通識教育轉向職業(yè)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向上,也從培養(yǎng)學術研究型人才轉向培養(yǎng)實踐應用型人才。案例教學作為公安院校法學教學的基本方法,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應對復雜的公安實踐。公安院校法學教學宗旨的轉變要求案例教學過程必然轉向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所選擇案例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并盡量貼近公安實戰(zhàn),要求對現實案例進行充分探討以訓練學生法律應用能力。否則,仍然以傳統(tǒng)法學理論闡述為核心,僅以案例為手段的灌輸式法學教學,必然造成法律職業(yè)與法律教育脫節(jié),造成法律實務難以成為專業(yè)知識得以生長的溫床;書齋里的高頭講章與操作中的章法混亂反差強烈。[1]

(二)案例提出和分析討論的準備不足

要想對案例展開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師生間應進行充分交流和對話。這需要學生做一定的準備,包括時間上的準備和知識上的準備。當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中教師對案例的提出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的準備不足集中表現在案例提出與分析討論之間間隔太短:沒有給學生充分的理解、思考時間;沒有給學生必要的資料查閱、對相關信息整理、綜合的時間。這是造成學生無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更無法與教師展開平等對話與深入討論的直接原因。

案例提出與分析討論的準備不足,雖有課時有限的原因,但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教師對于深入案例分析與討論的輕視。由于長期受凱洛夫教學理論影響,多數教師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將師生關系視為一種傳授與被傳授、主導與被主導的關系。教師習慣于將自己看做是“知識權威”,是教育的主體,而將學生當作是教學的客體。其實,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同時也與學生一樣,共同作為探知認識和解決途徑的一員。只有如此,才能師生平等對話,教學相長。

(三)教師知識結構上存在缺陷

與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相比,案例教學更具有挑戰(zhàn)性,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正如學者指出的,它不僅對學生的智力、能力、意志力構成挑戰(zhàn),同時,教師的能力、書本知識等也受到學生的挑戰(zhàn)。[2]駕馭好案例教學,要求教師既要對相關法學原理在理論上深入理解,又要對復雜的法律實踐在實際上有親身體驗。許多公安院校法學教師沒有公安實際工作經驗,甚至沒有相應的法學工作經驗,而是高校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公安院校當教師。由于不了解公安工作,有些教師選擇案例具有普遍性而脫離公安實踐的特殊性。由于不了解法學實踐,有些教師所選擇案例不真實、不典型,習慣于在書本上尋找現成案例,用所理解的法學知識公式化地套用案例。由于沒有法學實踐經驗,或是經驗不足,教師本身對案例的分析與把握不足,不愿或者不能與學生就案例展開充分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前述幾個方面的問題,都與公安院校法學教師知識結構上的缺陷有關,近年來這一知識結構缺陷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三、對完善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的幾點建議

針對前面提出的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所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相應地加以完善。

(一)轉變觀念,加強對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要加強對案例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1910年于美國哈佛大學形成并應用于法學教學,故也被稱為“哈佛模式”。案例教學是通過現實案例的提出,就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學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在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的法學原理和精神的同時,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在現實中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思維習慣和能力。若干年的實踐證明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運用。我國高校近些年引入案例教學法,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理論注釋方法,即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單向灌輸的青少年教育模式,轉向重視大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重視大學生發(fā)現、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成人教育模式。當前,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培養(yǎng)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終結人才培養(yǎng)與市場不對接的扭曲格局。[3]公安院校為公安實務部門培養(yǎng)和輸送法學專業(yè)人才,其法學教育是職業(yè)教育。這就要求法學教學內容應圍繞突出公安實踐、突出公安專業(yè)特色,即“教、學、練、戰(zhàn)一體化”教學目標的轉變直接要求教學方法的改變,而案例教學法與公安院校職業(yè)教育的法學教學的宗旨相適應,與旨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相適應,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

其次,要加強對案例教學實質的認識,這直接關系到是否切實運用好案例教學,是否能使之真正發(fā)揮作用。案例教學的實質是以學生為中心,與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恰好相反。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作為引導者,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案例教學的過程,包括案例的提出、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以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等。正如學者指出的,大學教育應該教給學生“是什么”和“怎么辦?!薄笆鞘裁础睂儆谥R問題,“怎么辦”屬于方法與能力問題。[4]而案例教學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教給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法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因此,必須加深對案例教學實質的理解,轉變僅將案例作為說明法學原理、吸引學生興趣工具的認識,轉變僅將灌輸的內容局限于法學理論的認識,將案例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切實轉為以學生為中心。

(二)選擇真實性、典型性案例,并對案例分析做充分準備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真實、典型案例的提出,一是能夠增加生動性、趣味性,讓同學們更加感興趣;二是可以激發(fā)同學們對法學實踐的關注,關注現實生活中的法學問題;三是真正使法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是與公安實踐相結合,用法學理論去分析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同時,用不斷變化的法學實踐去豐富和完善法學理論。因此,法學案例教學應盡量選擇提出真實、鮮活,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避免使用簡單、陳舊、公式化的編寫案例。應該說,當前信息化時代為教師選擇案例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各種媒體及網絡等每天都披露新鮮案例、熱點案例,而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也為教師開展案例教學提供了設備保障,因此,法學案例教學應當充分利用這些便利條件,盡量選擇提出真實、典型案例進行教學。

案例分析討論不夠深入和案例提出與分析討論的準備不足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為使案例分析與討論更加深入,在案例的討論前應當給學生做充分準備。這種準備包括時間上的準備和法學知識上的準備。即在提出案例與討論之間,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查閱資料,整理和綜合相關法學知識,以便有一定能力對案例所涉及問題進行法學理性分析和思考,有能力與教師展開平等的討論和對話。對話和討論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發(fā)掘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5]

(三)打造一支既有法學理論、又有法學實踐的教師隊伍

“法律的生命一直并非邏輯,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經驗?!盵6]而經驗必須靠親身經歷獲得,不是書本上能學來的。教學內容貼近實戰(zhàn),要求教師首先必須了解相關領域的法學實踐。如前所述,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中存在的諸如選擇案例簡單化模式化、案例分析討論不深入以及學生參與不足等幾個方面的問題,一定條件下均與缺少一支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的教師隊伍有關,均與教學隊伍知識結構上存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失衡的缺陷有關。因此,要想完善公安院校法學案例教學,筆者認為,必須在教師隊伍上下功夫,在教師知識結構上下功夫,在對教師鼓勵機制上下功夫。

所謂在教師隊伍上下功夫,是指在諸如教師招錄等環(huán)節(jié),重視教師相關法學實踐經歷背景,例如,將是否具有在公、檢、法、司以及律師行業(yè)的工作經驗作為招錄的一個重要條件,從而在源頭上把好教師隊伍關。而在教師知識結構缺陷上下功夫,是指對現有沒有法學實踐經驗的教師,通過“走出去”以及“請進來”等多種形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彌補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白叱鋈ァ保附處熥叱鲂iT到相關法學實踐部門進行下派鍛煉、掛職鍛煉等。由于法學教師法學課程內容所涉及的實務部門較為廣泛,因此,鍛煉的部門可以不限于公安機關,也可以到法院、檢察院等部門。此外,法學實踐鍛煉必須定期進行,以便定期了解變化的實踐情況。鍛煉必須真正落到實處,真正體驗實踐工作,而不是淺嘗輒止,更不能走過場,走形式?!罢堖M來”,是指將實踐部門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理論功底的警察、法官、檢察院以及律師等請進公安院校,通過聘為客座教授、定期講課、作報告等形式,將實踐中遇到的法學新情況、新問題隨時傳遞進來。所謂在教師鼓勵機制上下功夫,是指在教師職稱評定以及諸如骨干教師聘用等環(huán)節(jié)上,重視教師的法學實踐經驗,將教師的法學實踐經驗作為必備指標,而不單純重視學歷和理論,從而鼓勵教師重視法學實踐,從單純向學歷和理論傾斜轉到實現學歷與經驗、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1]賀衛(wèi)方.中國法律職業(yè):遲來的興起和早來的危機[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5(12).

[2]王霖華.法學課程的案例教學理念探討[J].教育評論,2004(5).

[3]高等教育改革確定:600多所本科高校將轉向職業(yè)教育[EB/OL] http://news.ifeng.com/a/20140510/40233523_0.shtml,2014-05-10.

[4]朱九思.高等教育散論[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5][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6][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D631.1

A

1673―2391(2014)08―0186―04

2014-06-12責任編校:周文慧

猜你喜歡
公安院校法學公安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老公安”的斂財“利器”
我國公安院校水上教學課程的困境與出路
關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思考
“10歲當公安”為何能暢通無阻
公安報道要有度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基于科學計量學的公安院??蒲信c評價
論公安院校診所式法學教學模式的建構
富平县| 崇明县| 牡丹江市| 七台河市| 宁城县| 普格县| 锡林浩特市| 务川| 连州市| 大连市| 宁陵县| 青龙| 高邮市| 铜山县| 伊春市| 芮城县| 巴彦淖尔市| 海阳市| 土默特左旗| 普陀区| 临猗县| 万山特区| 思茅市| 曲阜市| 高邮市| 聂荣县| 芦溪县| 临洮县| 余姚市| 南充市| 根河市| 雷州市| 太原市| 万山特区| 大连市| 远安县| 布尔津县| 苗栗县| 河池市| 黄陵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