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貽琳
(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革命催生了種種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類型,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尤其近10年來,以互聯網為主要標志的全球信息化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借助手機、博客、播客、數字電視等新媒體形式,掀起了一場規(guī)??涨暗膫髅礁锩瑢⑷藗儙?1世紀的“新媒體時代”。①現代大學生作為伴隨新媒體成長起來的一代,受到新媒體環(huán)境的影響更加深遠,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令人擔憂的心理問題,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
1.定義
關于新媒體,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給出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早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過一個定義,即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 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個相對概念;新相對于舊而言,相對于報紙,廣播是新媒體;相對于廣播,電視是新媒體;相對于電視,今天的網絡又是新媒體。他認為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tài)。②宮承波認為,新媒體是指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包括網絡電視、虛擬社區(qū)、博客、電子郵箱、搜索引擎、手機短信、數字電視等。③綜合以上特質,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是有別于舊媒體的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所有人可以通過它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復合信息。
2.新媒體的特征
(1)受眾主宰媒介
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受眾只能單方面的接受這些信息,處于被動狀態(tài),并不能充分的參與其中。而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特別是網絡平臺、手機網絡的發(fā)展,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內容的生產者和發(fā)布者,新媒體使得受眾能充分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來,擁有控制權,從而主宰媒介,處于主動地位,傳播權力開始回歸。
(2)高度的互動性
傳統(tǒng)媒體是單項的點對多點的傳播,一般都是我說你聽、我寫你看的模式,信息反饋不方便。新媒體是直接的多點對多點的傳播,它使得每個人不僅有聽的機會,而且有說的條件。用戶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可將自己的觀點想法發(fā)送出去。新媒體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互動性,這是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備的。
(3)信息的深度、廣度和發(fā)散度
新媒體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的信息,現在我們無論在哪個新聞網站查看新聞,我們不僅僅能看到新聞本身,還能看到與此新聞相關信息,包括新聞的背景、相關話題報道、各種專家評論以及網友意見等,這些豐富的相關信息還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包含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無法給予的。不論從信息的深度、廣度和發(fā)散度其中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新媒體都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媒體。
(4)個性化信息服務
新媒體使信息傳播者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終端在網絡中都有一個固定的地址,如IP地址、手機號、電子郵箱地址、QQ號碼等,信息傳播者可以根據地確定一個或多個受眾向其傳播特定信息。另外,受眾對信息具有同樣的控制權,受眾可以通過新媒體訂制信息、選擇信息、檢索信息。這樣,每一個新媒體用戶都可以發(fā)布和接受完全個性的信息,大眾傳播轉變?yōu)椤靶”妭鞑ァ?。?/p>
3.新媒體的功能
據相關資料顯示,新媒體具有以下功能:增進信息交流,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沖破地域限制;改變人類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即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創(chuàng)造新的產業(yè)和新的商機;促使權利發(fā)生轉移,使權利更多地轉移到大眾及消費者手中;豐富人們的生活,豐富娛樂方式;促進經濟發(fā)展等。⑤
新媒體中,互聯網的發(fā)展最為迅速,可以稱得上是新媒體的杰出代表。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5.91億,較2012年底增加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2013年上半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1.7個小時,相比2012年下半年增加了1.2個小時。10~19歲、20Z~29歲年齡段人群占比分別是23.2%、29.5%。學生群體是網民中規(guī)模最大的職業(yè)群體,占比為26.8%。⑥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得知,互聯網在中國越來越普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也日益增長,網絡媒體在現代生活中的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從學生群體所占上網群體的比例來看,新媒體對學生群體的影響也最為突出。
一種媒介用戶發(fā)展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機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主要以移動新媒體為載體的新浪微博只用了13個月。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新浪和騰訊微博用戶數均已超過2億。⑦隨著新媒體的壯大,傳統(tǒng)媒體也在考慮自己的出路。在眾多的傳統(tǒng)媒體中,電視行業(yè)是最早向新媒體學習,建立自己的電視臺網站,將電視節(jié)目放在網上供用戶點播觀看,隨著科技的進步,還可以為用戶提供在線直播功能,用戶看到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還可以進行下載。傳統(tǒng)媒體不斷地向新媒體學習,汲取優(yōu)點完善自身,與新媒體融合共同發(fā)展,從而形成現代的新媒體環(huán)境。
目前在校的大學生都是伴隨著新媒體成長起來的,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還處在青春期的后期,心理還未完全成熟。這段時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轉折時期,是為步入社會做的準備,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會在這個時期受到很大的影響,特變是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大學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獲得知識和信息,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除了有學習壓力,他們還有家庭和經濟壓力、感情問題、職業(yè)規(guī)劃問題、就業(yè)壓力。在校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大部分是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在網上瀏覽新聞、收看電視節(jié)目、觀看電影電視、接收發(fā)送電子郵件、在線購物、實時聊天等。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媒體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不良信息,同樣會給大學生帶來困擾,如沉溺網絡、產生焦慮、角色轉換困難等。
新媒體的傳播過程延生了大學生的認知感官,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使得大學生能夠及時準確的把握這個社會,加深和擴大了大學生認知這個社會的深度和廣度;新媒體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新媒體信息不受時空的限制,它的傳播也消除了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邊界,傳播權力回歸到大學生自己手中,使大學生有了表達權和話語權;新媒體所表現出來的平等、自由、開放正是大學生們所追求的;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有不良情緒,而新媒體恰好為大學生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緒的場所,大學生們可以在網上發(fā)表自己的心情、與網友交流等獲得一定的心理自療效果。
新媒體傳播的信息豐富量大,良莠不齊。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認知能力不強,對于新媒體的各種信息,大學生容易收到影響,分辨不清信息的真假虛實,出現認知失衡;網絡給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很多便利之處,可以在網上認識新朋友,進行實時聊天和互動,釋放自己的情感,但也會使大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與現實社會隔離,使得人際交往能力下降;網絡世界是虛擬的,沒有國家和地域的限制,性別、年齡、職業(yè)、長相都可以完全隱藏起來,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以匿名的方式在網絡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需要承擔責任,這使得大學生易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削弱了社會責任感。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迅速快捷,呈開放性狀態(tài),任何人都可以快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了解的信息,同時也可以發(fā)布自己的信息,這使得不良信息有的可乘之機,包括消極信息、色情信息、反動信息等。大學生的心理長時間的浸泡在雜亂的信息中,在信息選擇方面會感到無從選擇和束手無策。豐富大量的信息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迷惘。新媒體的傳播“去中心化”也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再加上大學生辨別信息的能力并未成熟,極大的可能造成大學生的價值觀沖突,價值定位和價值取向混亂。
角色定義包含四種社會心理學要素:角色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會期望(社會規(guī)范、責任、義務等)的。角色即為一定社會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為方式及其內在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基礎。⑧網絡是虛擬的,大學生在網絡上的交往是非直接的,多數都是通過文字的形式交流,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來偽裝現實中的“我”,在網絡上塑造理想中的“我”,通過網絡可以得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得不到的尊重、慰藉和滿足。網絡身份的虛擬化會造成大學生角色混亂,在現實和網絡虛擬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出現心理錯位。
道德失范是指社會生活中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缺失與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到的調節(jié)作用的弱化以及失靈,并由此產生整個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無序。網絡信息傳播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信息發(fā)布者的道德失范、信息接收者的道德失范、網絡道德評價標準的失范、網絡道德控制機制的失范。新媒體使得信息傳播權力回歸到人們自身手中,強調了平等性,強化了大學生的平等觀念,但同時網絡上的欺詐行為、黑客行為、窺探行為等不良行為也影響到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新媒體的匿名性,使得用戶社會責任感下降,道德意識弱化,而大學生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難免會做出道德失范的行為。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抒發(fā)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得到來自網絡的關愛和理解。新媒體交往可以忽略現實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身份,一切都可以偽裝起來,網絡和現實的落差更加促使大學生追求網絡交流,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現實交往能力驟降。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生活中一個常見的有趣的現象,人們聚會時都是自顧自地埋頭玩手機,通過手機網絡聯系著他人,卻忽視了眼前的人。一味的追求網絡交往,現實社會交往能力下降,不能適應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交際,大學生可能會出現溝通欠缺和離群的現象,這使得大學生心理封閉狀況愈加嚴重,情感淡漠、人際缺損、內心孤獨。
網絡依賴是指大學生對網絡的使用呈習慣性趨勢,容易沉溺其中、難以自拔。中國青少年網絡協(xié)會發(fā)布的《2011年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網絡青少年網癮的比例高達26%,網癮傾向比例高達12%。在所有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13~17歲青少年網癮比例最高,為30.5%;其次為18~23歲青少年網民,網癮比例為26.6%。⑨現實生活中,網絡成癮的消息不絕于耳,大學生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時不時地、無節(jié)制地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聊天、游戲、瀏覽上,以至于影響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損害身心健康,如造成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興趣喪失、思維緩慢等癥狀。
新媒體的高度開放性造成了新媒體環(huán)境的復雜化,每個人都有權力參與到信息的傳播和發(fā)布當中,進一步造成參與主體的復雜性和信息的復雜性,加大了大學生甄別信息的難度;新媒體的虛擬性造成大學生現實和網絡身份的不斷轉換,網上網下差異變化,容易造成大學生對現實和虛擬界限模糊;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之快、數量之巨大、獲取之便捷易使大學生思維能力下降、缺乏思考、寄托網絡;新媒體還為大學生提供了各種娛樂休閑活動,導致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的依賴性劇增。新媒體的自身特性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條件。
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負面信息,特別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更容易受到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心理問題的進一步催化。大學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對社會中發(fā)生的負面事件易產生濃厚的興趣,給予很大的關注,大學生群體缺乏冷靜和理性,遇到社會不良事件容易激動過激,我行我素,在處理問題上過于主觀、武斷,容易感情用事,一旦遇到打擊,又往往會表現出大學生群里心理脆弱的一面??墒钦f社會不良環(huán)境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催化劑。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內在原因還要歸咎于大學生自身。新媒體的特性和社會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是外在原因,大學生心理矛盾發(fā)展則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內在原因。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理,但是心理發(fā)展又并未成熟,對事物好壞的甄別能力不強,易產生大學生群體求知欲和辨別力的矛盾;大學生一方面希望與他人交往,但一方面又極力保護隱私,心理封閉和交往需要發(fā)生矛盾;大學生容易感情用事,遇事激動、主觀武斷,又追求理性思考和理性處事,這就造成大學生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是學習和塑造成為社會人的重要時期,是將現實的“我”逐步轉變?yōu)槔硐氲摹拔摇?,在這塑造的過程中,現實和理想難免會產生矛盾,引發(fā)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亟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對于新媒體,大學生要了解傳播媒介的基本知識,了解其類型、運行方式,提升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利用網絡帶給我們的便利之處,取之精華剔除糟粕。大學生應該根據切身需要,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和內容,在選擇中占有主動性和目的性,而不是盲目性和被動性。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人生價值觀和網絡觀的樹立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外,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和引導也尤為重要。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發(fā)展需要,新媒體是個全新的領域,我們有必要建立與之相關的教育體系,加強與之相關的研究,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關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對于大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學??梢酝ㄟ^宣傳教育進行提前預防。學校還應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通過各種形式對大學生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如網絡咨詢、面對面咨詢、電話咨詢、BBS討論等,保證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的解答和幫助。
新媒體的傳播和受眾都是存在于社會之中,社會具有一定的制度和規(guī)范,社會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去制定規(guī)范、頒布措施、通過立法等約束網絡和受眾行為。加大對信息源的管理,加強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監(jiān)控。國家加強網絡立法,規(guī)范網絡行為,強化人們的網絡法律意識。對于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要加大懲處力度。廣大用戶也應該參與到新媒體的傳播和管理中來,和有關部門一起,糾正錯誤的行為和言論,降低不良影響,凈化網絡空間,健全管理機制,為大學生建立和維護一個良好的社會和網絡環(huán)境。
注 釋:
① 中國教育網。
② 熊澄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發(fā)言》,www.cctv.com.2003-6-18。
③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④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第5頁。
⑤ 唐輝,周海明:《新媒體研究述評及心理學研究取向》,《社會心理科學》,第22卷,總第91-92期,2007年第3-4期,總第340頁。
⑥ 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http://it.sohu.com/20130717/n381857937.shtml。
⑦ 徐尚青,顧雨霏:《移動新媒體對當代人格心理的負面影響》。
⑧ 《社會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頁。
⑨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xié)會發(fā)布的 《2011年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報告》http://d.youth.cn/shrgch/201208/t20120807_2337374.htm。
[1]熊澄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發(fā)言.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蔣虹,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4]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5]唐輝,周海明.新媒體研究述評及心理學研究取向[J].社會心理科學.
[6]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Z].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7]莊美燕,李卓.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分析[J].特別關注.
[8]劉宗粵,楊志清.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青年心理問題及其干預[J].前沿,2012,(11).
[9]黃進.強化新媒體時代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教育報,2007-06-04.
[10]吳凱.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群體心理環(huán)境 [J].中國傳媒科技,2012-11.
[1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12-06.
[12]徐尚青,顧雨霏.移動新媒體對當代人格心理的負面影響[J].當代傳播,2013,(4).
[13]社會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