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述壯,劉建波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玉臺新詠》中服飾意象的美學探析
唐述壯,劉建波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玉臺新詠》這部詩歌總集,作為宮體詩的代表作品,大多詩人將他們的筆墨放在了對女性的描寫之上。而作為表現(xiàn)女性之美的服飾成為一種意象頻繁出現(xiàn)在詩歌中,它不僅體現(xiàn)的是魏晉六朝詩人的一種審美觀念。而且有些意象還深深地表達了詩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著眼于服飾意象,力圖從“羅類衣物”、“帶”、“巾”等意象群來分析詩人的情感,解讀六朝詩人的美學思想。
《玉臺新詠》;服飾意象;美學觀念;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盡管時遭戰(zhàn)火侵擾,但是偏安一隅的各個王朝,對江南一帶的資源都進行了大量的開發(fā),物資相對較為豐富。但是貧富不均,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而統(tǒng)治者階級則奢靡無度,上層社會穿著打扮不僅接受了了外來民族的風格特色,而且《抱樸子》記載:自“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1]246可以說這時的服飾是變化多端。就當時貴族所著服飾的奢侈程度可以看《宋書》記載:“(謝靈運)為瑯邪王大司馬行參軍。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咸稱謝康樂也?!盵2]1153還有《世說新語·汰侈第三十》記載:“石崇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麗服藻飾”。[3]260從這兩段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是十分豪奢的,石崇家的侍婢都是麗服藻飾。而謝靈運更喜歡改革“舊制”,還得到了世人的效仿。盡管統(tǒng)治階級的享樂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但是單從美學的角度來欣賞,這些奢華的服飾體現(xiàn)的不僅是一份審美思維,而且還展現(xiàn)了一種別樣的藝術魅力。
(一)“羅”類衣物的特征
羅是一種絲織物的名稱。任繼昉在《釋名匯?!め尣什分薪忉屨f:“羅,文疏羅也。”[4]232“羅”類衣物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輕”和“薄”。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陳留襄邑就出名貴彩錦。薄質(zhì)羅、紈、綺、縞”。[5]199西漢時,技術更顯高超,長沙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件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衣長128厘米,袖長49厘米,素紗禪衣長190厘米,重僅49克”。[6]49-50由此推知,六朝時的技術肯定是有所提高的,羅織物既輕又薄就不需贅言了。吳邁遠的《擬樂府四首·陽春曲》:“妍姿艷月映,羅衣飄蟬翼”,[7]132施榮泰的《雜詩》:“羅裙數(shù)十重,猶輕一蟬翼”。[7]149都將羅衣比作蟬翼,也足見其輕薄了。
(二)“羅衣”“綺羅”“羅袂”意象群的功用
宋張俞有詩《蠶婦》云:“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由此可以推知在古代,穿羅著綺的人大都是具有身份地位的人,也或者就是處于某種特殊服務階層的女子?!傲_衣”“綺羅”“羅袂”意象群往往表現(xiàn)的是上層貴族婦女的情感,她們身穿羅綺,卻常有憂愁之苦,有時也借助羅綺的特征,表現(xiàn)歌姬舞女的輕盈姿色,歸根到底,還是在體現(xiàn)的是上層貴族的情感和奢靡。
1、綺羅暗無色,相思令人苦
詩人常常將自身的情感對應到主人公的服飾上,借以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徐干的《情詩一首》即是如此。原詩曰:
……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榮?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憂思連相屬,中心如宿酲。[7]35
古語有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在此詩中展現(xiàn)的即是一個女子在夫君遠行之后,內(nèi)心常懷戚戚,以致心灰意懶。那天黃昏,微風習習,落日的余暉為高高的閨閣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一天又即將離去,而自己期待的歸來的那個人卻久久不見蹤影。自己的裝扮已經(jīng)無人欣賞,衣熏得再香也無人來夸贊,鏡匣已經(jīng)多日不用,早已滿布塵土,連自己身上穿著的羅裳似乎也已黯然失色。梁間的燕雀尚且成雙成對,正好應證出自己的孤獨寂寞。整日被相思纏繞,早已筋疲力竭,像是昨夜醉酒初醒,昏昏沉沉。
這一切并不是因為女主人公變懶了,而是因為自己所思念的那個人不在身邊,做一切都不再有動力。那句“綺羅失常色”由物寫出,通過正面寫“羅綺”,實則暗寫思婦的曲筆手法,將一位飽受相思之苦的思婦形象摹刻得在情在理。讀來也使我們頗感沉重。
此外,王元長《古意》中也有一句 “ 念君凄已寒,當軒卷羅縠”。[7]140由“ 游禽暮知反”起興,直接抒發(fā)出“行人獨不歸”的感嘆。詩中的女主人公眼望“秋雁雙雙飛”,想到的便是嚴霜將至,那個游蕩的人是否已經(jīng)備上了抵御秋風的“羅縠”。詩歌通過“卷羅縠”這一意象,傳達出女主公對游子絲絲入微的關懷,表達的是她對遠在他方的丈夫的深深思念與牽掛。
2、羅衣輕飄羅袂揚,舞姿輕柔斷人腸
《玉臺新詠》里的“羅衣”“綺羅”“羅袂”意象群更多的是用來表現(xiàn)女子的舞姿飄逸的,有時候還充滿著一種性的誘惑與幻想,有一種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含蓄之美。如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7]57蕭綱《和湘東王橫吹曲三首·洛陽道 》:“金鞍照龍馬,羅袂拂春?!薄7]254表現(xiàn)的都是女子拂動羅衣羅袂的輕柔嬌媚姿態(tài)。但最讓人斷腸銷魂的還屬“解羅衣”意象。紀少瑜《詠殘燈一首》:“惟馀一兩焰,才得解羅衣”,[7]464戴暠《詠欲眠詩一首》:“拂枕熏紅帊,回燈復解衣”,[7]465謝朓《贈王主簿》:“輕歌急綺帶,含笑解羅襦”,[7]143就這幾句詩中的“解羅衣”、“解衣”、“解羅襦”意象,無不透露出一股性的誘惑,含蓄地傳達出一種朦朧之美。
(一)“帶”的種類樣式
“帶”在古代,最原始的作用是用來系在腰間捆扎衣服的。據(jù)任繼昉的《釋名匯?!め屢路氛f:“帶,蒂也,著于衣,如物之系蒂也”。[4]258《說文解字今釋》解釋:“帶,紳也。男子盤帶,婦人帶絲,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8]1048可見這根帶子不僅有系緊衣服的作用,而且可以用來懸掛飾物和絲巾。有時為了增強修飾,也將帶子加長,隨風飄颻,產(chǎn)生一種飄逸之態(tài)。曹植的《洛神賦》中洛神就是這樣一個長帶飄飄的仙女。“帶”在古代,名目也十分繁多。如“連理帶”、“趙帶”、“葡萄帶”、“茱萸帶”、“蓮花帶”等等。如此之多的帶名,說明了那時候的人們已不再簡單把它當做一根系于腰間的帶子,而是把它修飾成各種形態(tài),當做一件美化的衣物。也正因為如此,它成了六朝詩人們詩里的???,成了一類頗具審美意味的意象。
(二)“帶”意象的魅力之處
“帶”意象的美妙之處,不僅僅在于它的造型,而在于它有更深層次的審美意蘊。詩人通過對衣帶的描寫,傳達出相思,傳達出憂愁,傳達對美麗女子的由衷贊美和驚嘆。
1、衣帶日減緩,是為相思愁
北宋詞人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就有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直被后人傳頌。殊不知《漢樂府》中早已有之。如《行行重行行》中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队衽_新詠》同樣也不乏其作。南朝時蕭驎有一首《詠衵復一首》,[7]463引用楚王喜歡細腰美女,宮人爭相瘦身以博取楚王寵幸的典故。然而此處的纖腰卻并非為楚王,衣帶日寬,為的是所思之人,傳達出的是綿綿的相思。
又鮑照的《擬古》曰:“宿昔衣帶改,旦暮異容色”,[7]129在旦夕之間,容色和身段便已截然不同。讀來越加讓人感到一種沉重的思念。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還屬吳均的《去妾贈前夫》:
棄妾在河橋,相思復相遼。鳳皇簪落鬢,蓮花帶緩腰。腸從別處斷,貌在淚中消。愿君憶疇昔,片言時見饒。[7]212
詩中描寫的是一個獨立橋邊的棄婦。她心知已被拋棄的事實,可她的無盡的思念依然指向那個拋棄自己的前夫?!柏M無膏沐,誰適為容”,鳳凰簪子落了,頭發(fā)也散了。蓮花帶一天比一天松弛,已是“人比黃花瘦”。自己愁腸哭斷,容貌在淚中銷毀,但仍然渴望只要有前夫只言片語的安慰,那就已足夠。正是詩中的“蓮花帶”意象與“鳳凰簪”意象的完美組合,將棄婦的哀愁升華到了極致。吳均模擬棄婦的口吻,將一個被棄女子纖弱的內(nèi)心以及無助都細致的展現(xiàn)了出來,表達了詩人對棄婦的憐憫。
2、長帶隨風引,飄颻似仙女
“帶”的另一種審美特征是由它的長度所決定的。一旦隨風飄舞,那就很有神仙飄飛的味道了。而且看起來風度翩翩,可以與寬袍長袖名士風度相媲美。魏明帝的《樂府詩二首》有“微風沖閨闥,羅帷自飄揚。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7]62的句子,這就充分地展示出了一位身系長帶的女性,在微風中,長帶飄飛,尤其是從高臺處緩下臺階,頗有點仙女下凡的意味。蕭綱的《賦樂府得大垂手》曰:“羅衣恣風引,輕帶任情搖”。[7]267更加夸張的寫出了一位翩躚起舞的歌姬,任情揮舞羅衣、輕帶,并且讓它隨風搖擺的飄逸之姿。亦足見統(tǒng)治者的奢華,僅為大垂手,就耗費資財,擺宴賦詩相慶。
《說文解字今釋》解釋“巾”說:“巾,佩巾也”。[8]1045這是東漢時許慎認識到的,說明這時的“巾”已經(jīng)開始廣泛佩戴 。但是,巾最早的意義并不是佩帶的絲巾,而是毛巾。據(jù)高承《事物紀原》載:“禮浴用二巾,上絺下绤。雖上下異用,而無異名,此三代之制也。漢王莽之斥逐王閎也,閎伏泣,元后親以手巾拭之,于是始見手巾之目。其事雖出于三代,而制名當自漢世也?!盵9]412由此可知“《禮記》中記載的‘巾’其實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沐浴擦身用的‘毛巾’,而作為手帕用的‘巾’是在東漢時才出現(xiàn),或者說在東漢時才給手上拿著用來擦汗擦淚的‘巾’才命名為‘手巾’”。[10]41“巾”意象在詩歌中的內(nèi)涵是十分豐富的。它的作用不同,場所不同,所帶有的感情色彩也是完全不同的。下面就試舉兩例來說明:
(一)相思之巾
《玉臺新詠》中的“巾”不止是指手帕,有時還指毛巾。但最多還是指絲帕。它們作用有很多,有用來包裹香料的,如張衡的《同聲歌一首》:“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7]26也有用來遮擋太陽的,如蕭綱的《率爾為詠》:“ 迎風時引袖,避日暫披巾”。[7]269但最具審美意蘊的還屬用來寄托相思的巾帕。徐干的《室思一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沈陰結(jié)愁憂,愁憂為誰興?念與君生別,各在天一方。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餐食,慊慊常饑空……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7]34
詩中描寫的是一位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飽受煎熬的思婦,她所等待的人在“天一方”,她所等待的時間是“未有期”,心中的傷痛,已經(jīng)讓她茶不思,飯不想。每次無事端坐,竟會在恍惚中見到他的容顏。但是,每次醒來才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幻想,自己等待的人仍在遠方的某個角落。想要托付鴻雁寄一封書信,卻無人可托。每夜輾轉(zhuǎn)反側(cè),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他曾經(jīng)用過的“巾櫛”。此詩讀來頗覺沉重,不知道那塊巾櫛能否承擔得起她的相思之淚。
(二)拭淚之巾
在《玉臺新詠》所有的“巾”意象中,它最多的用處就是用來擦拭眼淚。而眼淚又是人世間最真摯最富有變化的情感,它與“巾”的結(jié)合,寄托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況且女人的眼淚總是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憐香惜玉的情感,雖說是哭泣,但又總是顯得那么楚楚動人。如“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7]38掩下的便是劉蘭芝的委屈之淚,表達了詩人對蘭芝無端被棄的憐憫;“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cè)身北望涕沾巾”[7]353濡濕的是詩人的相思之淚,傳達出的是詩人思念遠人而不得的憂愁;“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7]386沾濕的是別離之淚,體現(xiàn)的則是詩人對此女子的無限愛憐。盡管眼淚總是與悲情聯(lián)系在一起,但它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卻是最有生命力,最能感動人,最具有詩意的。而拭淚之巾也因之充滿詩意之美。
(一)香料的種類
香料最原始的功用是用來驅(qū)蟲除穢的。早在《周禮·秋官·剪氏》中就有一段關于香料的記載:“(剪氏)掌除蠢物,以攻禁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蠱之事。”[11]2932在漫漫的發(fā)展中,香料不僅有其原始的作用,而且漸漸趨向于審美發(fā)展,它既可以用來作為飾物,用來盛裝香料,做香囊;又可以用來焚燒熏染衣物,使衣物也沾染香臭。香料不僅作用多,種類也多。據(jù)《玉臺新詠》詩中提到的就有“麝香”[7]301、“郁金蘇合香”[7]346、“百和香”[7]376、“雞舌香”[7]357,這些香物的出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意象,而且給詩歌也帶來了香霧梁饒的氤氳。不但給人以嗅覺的刺激,也讓人浮想聯(lián)翩,甚至還給女性增添了一份香艷之美。
(二)香物意象的神奇功用
在《玉臺新詠》中香物意象有“香衣”、“香袖”、“香囊”等等。這些意象在詩中大量出現(xiàn),表明熏衣佩帶香物在當時已經(jīng)十分普遍,而香物的作用已經(jīng)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驅(qū)蟲除穢的藥物,同時也開始漸漸成為人們審美的焦點。而香物最大的功用是它首先能夠在嗅覺上給人以享受,讓人聞之心曠神怡,倍覺清爽。有時香衣還能在遠距離接觸時就給人以震撼。如湘東王蕭繹的《登顏園故閣》“衣香知步近,釧動覺行遲”,[7]274它的效果就像《紅樓夢》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王熙鳳,首先在出場時就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又如鮑泉的《落日看還》:“衣香遙已度,衫紅遠更新”,[7]310無不是香衣所帶給人的美感。有時這種香物也會給人帶來浮想,如梁簡文帝的《艷歌曲》就有一句:“青驪暮當反,預使羅裾香”,[7]265“青驪”出自《楚辭》:“青驪結(jié)駟齊千乘”指代的是她那個久久等待的人即將回來,不禁會讓我們想象這女子預先熏好羅裾,究竟是何意?
與“釵”“巾”一樣,“香袖”同樣也能表達思念之意。如劉孝綽的《賦得遺所思》“所思不可寄,惟憐盈袖香”,[7]300展現(xiàn)的正是一位苦度朝夕,看秋來春去幾遍的思婦形象。它的思念唯有寄托在滿袖的馨香之上,只希望在香袖上能得到稍許的安慰!
有人曾經(jīng)說,六朝是一個滿是脂粉氣息的時代,而《玉臺新詠》則是一部充滿淫靡色情的詩歌總集。筆者卻不以為然,在對《玉臺新詠》的研讀中,深深地感到六朝是一個能讓人自覺去發(fā)現(xiàn)美的時代,盡管那時征伐不斷,民不聊生,朝代更換頻繁,但那時的詩人都極具個性,擺脫了兩漢時儒學所治下的桎梏,紛紛追求自身的解放,無視虛偽的禮法教條,用自己不受污染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只要存在的東西都具有它自身獨特的魅力,而六朝的詩人正好充分的發(fā)揮了這一點。他們在精神上超然物外,對于性也好不避諱,反而使詩歌初具朦朧之美。
尤其是這些著眼女性服飾的詩作,他們用傳神飄渺的筆法,展現(xiàn)了當時的服飾之艷、女性之美。再加上那一層淡淡憂愁,將詩歌的朦朧之美,已然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詩歌成了一座唯美的象牙塔。
[1]葛洪.抱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
[2]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5).
[3]劉義慶.世說新語[M].沈海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4]任繼昉.釋名匯校[M].濟南:齊魯書社,2006.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6]武俊玲.流金軟玉話絲綢[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6.
[7]吳兆宜.玉臺新詠箋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8]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版,1997.
[9](宋)高承.事物紀原[M].金圓,許沛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10]彭雪琴.六朝詩歌中的服飾意象[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1](清)孫治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賀良林]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Finery Imagery in " Yu Tai Xin Yong"
TANG Shu-zhuang,LIU Jian-bo
(Arts colleg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 Yu Tai Xin Yong"is the collection of poems,as the Palace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etry,most poets will be placed on top of their pen and ink depictions of women.A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S.women's clothing has become a frequent imagery in poetry,it is not only an aesthetic ideas embodied in Six Dynasties poet.And some imagery also deeply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et Acacia feelings or sorrow.This article looks at clothing imagery,trying from "Luo class clothing","band","towel" and other imagery group to analyze the poet's feelings,interpret aesthetics Six poets.
" Yu Tai Xin Yong";the imagery of clothing;the concepts of aesthetic
I206.2
:A
:1008-9128(2014)06-0076-03
2014-01-06
唐述壯(1990—)男,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古代作品及其評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