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畢飛宇小說中的自傳性

2014-04-09 09:31:21
關鍵詞:畢飛宇自傳作家

宋 雯

(華中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0)

在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作家個人經(jīng)驗與其作品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他們往往將個人經(jīng)驗有意無意地在作品中或暗或明地展示出來。在有的小說中,我們只能看到作者模糊的影子或真實經(jīng)歷的片段;而在有的小說中,我們卻能看到作者較為清晰的自我形象和較為完整的人生經(jīng)歷,這就成了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如郁達夫的《沉淪》、張愛玲的《小團圓》、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等。英國作家本涅特說過:“第一流的小說,說到底必須是帶有作者本人的生活故事的,而不是其他什么的”,“小說必然帶有作者自傳的性質(zhì)?!保?]“不同作品的自傳性因作家的藝術(shù)觀念、生活影響、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而表現(xiàn)程度各異?!保?]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自傳性可以追溯到“五四”時期,“像郁達夫這樣偏愛自傳性寫作的在‘五四’并不鮮見,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贊同‘自我表現(xiàn)’說的這路作家熱衷于在創(chuàng)作中訴說身世、敘談經(jīng)歷、抒發(fā)感受,廬隱、冰心、許地山以及葉紹鈞等主張文學反映社會人生的作家,也同樣擅長利用自傳性的素材?!?923年,朱自清在《文藝的真實性》里談到了自傳性寫作得以風行的原因:“一個人知道自己,總比知道別人多些,敘述自己的經(jīng)驗,總?cè)菀浊袑嵍斆苄??!雹俎D(zhuǎn)引自倪婷婷《寫實的執(zhí)著與想象的偏枯》,《文學評論》2007年第5 期。

在當代文學中,也有不少作家表示出對自傳性寫作的偏好或重視。除了風靡20 世紀90年代的女性自傳體小說,一些當代男作家的作品也帶有較強的自傳性,畢飛宇就是一例。有人曾問過畢飛宇對自傳性的看法,他這么回答的:“從本質(zhì)上說,作家的一生都在寫自傳。你不能把作家虛擬的世界從現(xiàn)世中淘汰出去。”[3]他肯定了人生經(jīng)歷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我寫作的經(jīng)驗來看……小說是在什么時候生成的呢?是在一個印象,一個記憶被另一個印象、另一個記憶激活的時候。我的小說大多來自于這樣的激活。”[4]這種生活與藝術(shù)的對應關系正如蘇珊·格巴所言:“是生活被體驗為一種藝術(shù)或是說藝術(shù)被體驗為一種生活的結(jié)果。”②見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 頁。畢飛宇在一次訪談中曾提到《孤島》是他的處女作,他說:“從《孤島》開始,我把自己的生活和寫作捆在了一起,它使我確認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我的寫作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又不僅僅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部分,我指的是理想。”[5]這就使得畢飛宇小說中的自傳性呈現(xiàn)出獨特的色彩。

談到自傳性,首先要探討的是作者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與小說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畢飛宇的自述及其自傳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再通過對其小說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小說中存在諸多自傳性因素。

第一,畢飛宇經(jīng)歷過的時代、居住過和去過的許多地方都成為他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地理背景。如畢飛宇的“王家莊“系列小說講述的就都是發(fā)生在“文革”時期的故事,他曾在訪談里面談到:“有關‘文革’的部分更能體現(xiàn)我的寫作,我生于1964年,其實,對‘文革’我有切膚的認識,也就是說,不只是記憶?!保?]

而他筆下的“王家莊”正是以他小時候生活過的蘇北農(nóng)村為原型的,“故鄉(xiāng)與童年是那么強大,不管他小說的風箏飛得多高多遠,那根線總是系在蘇北的那塊洼地上。我們不難從飛宇的回憶中尋找到他小說的蛛絲馬跡?!保?]302《平原》中每章開篇對土地和莊稼人的細致描寫和介紹都來自于畢飛宇對自小生活的地方的觀察和認識?!班l(xiāng)土系列始終是他知識譜系中的強項。他說如果沒有少年時代的經(jīng)驗和父輩的傳授,連他自己都難以想象會寫出像《平原》《玉米》這樣的作品。”[6]302除了“王家莊”,畢飛宇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地理背景還有江南的水鄉(xiāng)小鎮(zhèn),如《上海往事》《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斷橋鎮(zhèn)”,《充滿瓷器的時代》中的“秣陵鎮(zhèn)”等。畢飛宇對這些水鄉(xiāng)小鎮(zhèn)的景物、風土人情都描寫得細致入微,這是因為他在少年時代曾隨父母搬到一座水鄉(xiāng)小鎮(zhèn)居住過。鎮(zhèn)上的又深又窄的石板小巷,又灰又暗的小閣樓都是他親眼見過的,小鎮(zhèn)給畢飛宇帶來了和村莊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因為他是在鄉(xiāng)下成長起來的,習慣了在平坦與遼闊中自由自在,但小鎮(zhèn)使他的張望有了阻隔。畢飛宇曾說,鎮(zhèn)上巷子的“彎彎曲曲帶來了視覺的難度,帶來了觀察障礙,所以小鎮(zhèn)在我的記憶里永遠有一種神秘,有一種隔霧看花的恍如夢寐”。[7]因此畢飛宇筆下那些發(fā)生在小鎮(zhèn)上的故事總是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此外,畢飛宇的小說中還多次出現(xiàn)“孤島”的地貌?!豆聧u》《敘事》等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地貌都是水中之地式的“孤島”,不過“更多的,是通過對物理空間的格式塔變形,抽象出一種存在于城市空間的‘孤島’地貌”。“在畢飛宇的小說中,從傳統(tǒng)鄉(xiāng)土到現(xiàn)代都市,物理空間的置換與變形從未逸出孤島結(jié)構(gòu)的建筑模式?!保?]這可以追溯到作家的經(jīng)驗世界,畢飛宇曾談過童年居住地的地貌:“在村莊的四周,是大地。某種程度上說,村莊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島。”[9]194他自小隨父母“從一個鄉(xiāng)村漂到另一個鄉(xiāng)村”,[10]55而這些大村小鎮(zhèn)皆屬興化,興化正是一個水網(wǎng)地區(qū)?!叭绻皇枪枢l(xiāng)特殊的地理地貌——那一望無際的大水,也許少年時對空間的想象不會那么強烈和深刻。”[6]302法國文論家斯達爾夫人認為,氣候不同以及地理地貌的差異會影響到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畢飛宇小說中的“孤島”情結(jié)以及美學風格的形成與他的成長環(huán)境和親身經(jīng)歷密不可分。這些地理背景的展示,有助于揭示畢飛宇小說的文化底蘊。

第二,畢飛宇親身經(jīng)歷過或聽說過的許多事件,都成為他作品的素材。畢飛宇小說中的很多情節(jié)取材于自己童年時代感同身受的真實體驗,這些體驗強烈沖擊了他的心靈,留給他很深的印象,也成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這些取材于作者童年經(jīng)歷的故事多采用第一人稱的兒童視角,這給“內(nèi)心獨白”打開了一個廣闊天地,呈現(xiàn)了主人公“我”(一個兒童)的奇異而豐富的心理感受,給故事打上了心理經(jīng)驗的強烈印記。如小說《寫字》中“我”在暴雨后的操場上寫字的情節(jié)就是畢飛宇親身經(jīng)歷過的,在其自傳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中他記錄了這段童年回憶。他在操場上寫的是他父親的名字,原因是“我害怕我的父親——因為忌諱,因為害怕,我決定寫父親的名字。”[9]258《寫字》中“我”和“父親”的關系和真實的情況一樣,“父親”是權(quán)威和專制的代表,當父親命令“我”在暑假里學寫字的時候,“我”感到“當頭一棒”,不管“我”多么不情愿,不管有多少更好玩的游戲,“我”都必須“服從”,“我”的弱勢地位決定了“我”只敢用隱蔽的方式來反抗父親的“權(quán)威”,比如偷偷在操場上寫“我是爸爸”“壞”“狗屁”之類的瘋話發(fā)泄自己的不滿。獲得假想中“痛苦的喜悅”。在這篇小說里,我們窺見了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對立,以“父親”和“王國強”為代表的成人世界代表了專制、權(quán)威、虛偽、爾虞我詐,充滿“鄉(xiāng)村故事和鄉(xiāng)村傳說”的南瓜則象征了理想中的童年生活。南瓜們最終“受到蠻橫的扭掐和拉扯”后不翼而飛,暗示了“我”的童年被冷酷的成人世界強行中斷。一般說來,“孩童探觸人生的能力遠超過成人的預期,他們往往在體驗一件重大的事件后,快速成長,體會到人生的復雜與多變?!保?1]這種促使成長的事件,往往給少兒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畢飛宇在使用這些素材的時候進行了很多藝術(shù)加工,使得小說中的自傳性不是體現(xiàn)在每個情節(jié)和每個細節(jié)上,而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體驗上,那些童年時代的孤獨感受、對專制的不滿以及青春的覺醒都通過小說被傳達了出來,是作者內(nèi)心生活的“自傳”。郁達夫曾談到:“作家的個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里頭保留著的。作家既有了這一種強的個性,他只要能夠修養(yǎng),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力的作家。修養(yǎng)是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體驗?!保?2]郁達夫在這里所說的“經(jīng)驗”,并不是單指個人經(jīng)歷的“事件”,而是更強調(diào)對“事件”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畢飛宇的自傳性小說即是如此。

還有的情節(jié)是畢飛宇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但卻聽別人說過的,比如《玉米》里村支書和村里女人的故事就來源于畢飛宇村里那些老太太的談話:“有一次她們說起了一個女人,說她‘同’村支書了。說得極緊張,極神秘?!@個字被她們說得古怪得要命,弄得你不能不浮想聯(lián)翩?!保?3]這些隱晦的談話給兒時的畢飛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為其日后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

第三,畢飛宇小說中很多人物有著他自己的影子,他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成為了他作品中人物的原型。“文學從本質(zhì)上說是描寫人及其情感、靈魂和精神世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積累人生閱歷與洞悉世態(tài)人情,尤其是形形色色、面目迥異的‘人’,往往是小說家最好的啟蒙老師?!保?4]

《枸杞子》《寫字》《白夜》《那個男孩是我》中的“我”,無論是在性格,還是經(jīng)歷過的事件上,都有著畢飛宇童年時代的影子。在這些小說中,作者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復原了童年時代的真實感受和體驗。畢飛宇小說中“父親”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其中很多是畢飛宇以自己的“父親”為原型的,比如《地球上的王家莊》里面那個寡言、偏執(zhí)、癡迷科學和宇宙的“父親”就和畢飛宇自己的父親如出一轍,這可以在畢飛宇的自述中得到印證:“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寡言,偏執(zhí),睿智。在他自學光學的時候,我的家里到處掛滿了光學線路圖。他在墻前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瞳孔里全是宇宙?!保?]67《雨天的棉花糖》中的“紅豆”則是以他學生的二姐夫為原型的,這個二姐夫跟“紅豆”一樣有著從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場上歸來以及被人瞧不起的經(jīng)歷。對此,他在《我如何寫出〈雨天的棉花糖〉》中有很明確的說明。小說中描寫的一些知青、殘疾人、皮匠等人物也都是他真實生活中切實接觸過的,都是些留給他很深印象的人。關于這些人物,我們都可以在他的自傳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里找到原型。正是因為有了密切的接觸和認真的觀察,畢飛宇筆下的人物形象才會塑造得如此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畢飛宇有時候還會把兒時印象深刻的詞語轉(zhuǎn)化為人物形象,比如“北京”,在畢飛宇兒時生活的地方,“北京”不是什么首都,而是“想象力的最頂端”,“一過了‘北京’,想象力只能走回頭路。”[9]63“北京”給童年畢飛宇留下的是神圣的遙不可及的印象,在《枸杞子》里,“北京”卻變成了一個“作文寫得最好的”、可望不可及的美人。這就使文本具備了象征意義,從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拓寬了文本的表現(xiàn)空間。

除此之外,作者還會把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觀、歷史觀等投射到小說主人公的身上,他有很多小說的主人公都是歷史研究者或?qū)v史有濃厚興趣的知識分子,如《駕紙飛機飛行》《敘事》《誰在深夜里說話》等,在這些作品中他都借助主人公傳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李敬澤認為:“畢飛宇獨有歷史之癖,……在他作為小說家的隱秘雄心中,必定包含著達到綜合經(jīng)驗與哲學的歷史洞見的渴望?!雹俎D(zhuǎn)引自張莉、畢飛宇《作為“記憶”生產(chǎn)者的作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2 期。這種渴望被畢飛宇化入作品,構(gòu)成了他的“精神自傳”。

第四,在道具設置上,作者兒時玩過的東西,接觸過的事物如蒲葦棒、手電筒、彈弓等都在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這些道具給畢飛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將其放在作品中,有的突出了人物的精神情感,有的蘊含了作品的主題,有的強化了作品的情調(diào),有時還成為結(jié)構(gòu)全文的意象。在畢飛宇的許多小說中都會出現(xiàn)手電筒這一物件,那是因為“它讓我的童年和少年變得非同一般”,“我喜歡遐想的習慣就是手電筒帶給我的?!保?]60~62在《枸杞子》里,手電就作為核心意象貫穿了全文。根據(jù)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早年那些印象最為深刻的體驗會影響一個人的基本的思維方式的形成。這些體驗也必將在以后的歲月里一再獲得復現(xiàn)?!坝绕鋵τ谧骷襾碚f,童年記憶不僅在情感上始終纏繞著他們,而且會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思維定勢的某種定向路標,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中取之不盡的靈感的泉眼。”[15]

彈弓對于畢飛宇也有著極為特別的意義,在他的童年時代,“彈弓是中國大地上最普及、最常見的少兒玩具?!钡窃诟嗟臅r候,“它不是玩具,而僅僅是武器?!彼麄儭罢彀褟椆г诳诖?,射擊鳥類、家禽、家畜、電線,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互相瞄準”。[10]5~7畢飛宇的彈弓技術(shù)很好,但兩個事件教訓了他,使得他從此再也沒有碰過彈弓。一次是他射中了農(nóng)民家的老母雞,遭到了雞主人的當場抓獲并被父親勒令當眾檢討。第二次更為嚴重,他失手用彈弓打壞了黑板上方人物肖像的眼睛,他被嚇得“魂飛魄散”,雖然班主任悄悄取下畫像沒有聲張,但他還是“后怕”了很久。在小說《白夜》里,他以“彈弓”為中心組織情節(jié),描寫了一幫“文革”時代頑劣的少年,他們組成“地下組織”,集體逃學,“用手里的彈弓襲擊樹上的麻雀、野鴿,麥地里的鵓鴣、花鴿以及村口的雞鴨鵝什么的?!保?6]并用彈弓襲擊老師,砸碎教室玻璃,抵制和破壞學校的正規(guī)教育,他們肆無忌憚的野蠻行徑真實地呈現(xiàn)出了那個“沒有玩具的”“人之惡易于膨脹的”“最容易被惡所威脅”的“文革”時代。

第五,畢飛宇的小說主題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密切相關。關于主題的選擇,他曾說過:“有一次我的一位批評家朋友說,你怎么老是寫父親、血緣、家族、生育?直到那一天我才恍然大悟。必須承認,在此以前我渾然不覺?!保?]這說明深刻的人生體驗對作家有著很大的影響,使得他們“在寫作中將記憶最深刻的生活場景無意間反復訴諸筆端。這種潛意識恰恰是作品自傳特色的驗證”。[17]

畢飛宇寫過很多家族小說,在介入歷史的時候也喜歡從家族入手,因為特殊的身世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要說有什么對我有影響,也許就是我的家族。在我的家族里,讓我刻骨銘心的事情有兩樣。一是種姓、我的父親是孤兒,他至今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誰。第二是土地。”[10]54~55《敘事》就具有相當?shù)臍v史真實性。畢飛宇曾經(jīng)自道:“我其實不姓畢,至少我的父親不姓畢,他的原名叫陸承淵。”《敘事》正好講述的是陸家的故事,作家還說:“我父親的養(yǎng)父是1945年槍斃的,《敘事》里寫了”,[18]“作品中所虛擬的家族史,對我來說確確實實有一種切膚之痛?!保?9]小說從“父親從沒有對我提起過奶奶”的疑惑引出了一段家族的痛史。畢飛宇還有一類作品,雖然不是家族小說,但家族依然是重頭戲,如“玉米”系列和《平原》,所有的故事都緊緊圍繞著一個家族展開,主人公性格和命運的展示在許多方面都依賴于家族這個平臺。

“專制”和“權(quán)力”始終是畢飛宇關注的焦點之一。他曾經(jīng)說過:“權(quán)力是人類必不可少的。專制是權(quán)力最惡的方式?!保?0]他之所以對于專制和權(quán)力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是因為“文革”時代的專制給畢飛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有一句話沒有說好,……你會成為‘壞人’?!保?]22~23畢飛宇曾親自參加過對同學陳德榮的批判,在事件過去之后,畢飛宇體會到了“權(quán)力”的重要性:“從今往后,我說陳德榮是什么,他就是什么。”“我覺得自己擁有了切實、有效的權(quán)力?!保?]297“這樣的童年經(jīng)歷會讓作者成年后有了更多的清醒,特別是自省,對專制有了更自覺的批判?!保?]302所以對專制和權(quán)力的反思成了畢飛宇很多小說的主題。除了直接以“文革”為背景的“王家莊”系列小說,他的《孤島》《青衣》等作品也對權(quán)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的人物關系、人物的思維都有著“文革”的影子。他自己也說:“對文革,我們不能拘泥于所謂的‘十年’,……我們要從更為細小的地方認真細致地推敲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基礎心態(tài),我們的文化面貌?!保?]

從畢飛宇的小說中我們還經(jīng)常能看到他對尊嚴的捍衛(wèi)和表達,有的甚至成為作品的主題,比如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推拿》,就呈現(xiàn)了一個異??释饑赖拿と耸澜?。盲人因生理缺陷問題,比正常人更有自尊心,更渴望擁有尊嚴。而為了獲得尊嚴,他們必須付出比正常人更為艱辛的努力。于是,在小說中,我們便看到了盲人們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以種種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這種對尊嚴的深刻體悟與他童年少年時代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那個時代雖然貧窮,可畢飛宇的母親總是把他們拾掇得干干凈凈,“父親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受人尊敬,母親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體面。”[9]7父母親的言傳身教讓畢飛宇從小就意識到了尊嚴的重要性,而村里那個歡樂的卻從來不在本村要飯的盲乞丐更是讓他意識到尊嚴不分貴賤,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長大后畢飛宇做過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他也經(jīng)常在盲人朋友開的推拿中心進進出出,這更是讓他對尊嚴有了很深的感觸。所以《推拿》才顯得那么真實感人。

此外,畢飛宇還在很多小說中寫到了“父子關系”,除了直接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素材的《寫字》,還有同樣以“文革”為背景的《白夜》《地球上的王家莊》,以及故事發(fā)生在新時期的《馬家父子》《雨天的棉花糖》《睜大眼睛睡覺》等,《哥倆好》中的哥哥實際上也是父親。這些文本中的“父親”都試圖支配子輩的命運,讓他們的人生按照自己規(guī)定的道路前行,這就注定和逐漸具備獨立意識的子輩發(fā)生矛盾。之所以對這些“父子關系”進行反復書寫,是因為畢飛宇童年時代和父親的關系留給了他極為深刻的印象,那個身世坎坷,被打入“右派”的父親嚴肅、偏執(zhí),對待畢飛宇的態(tài)度有些專制,他從小就害怕他的父親,這種對父親的恐懼深深印刻在他的記憶里?!靶睦韺W研究表明,自傳體記憶存在‘過度概括現(xiàn)象’,即在對自我相關事件的回憶中,個體不能按要求提取特定時間內(nèi)的具體事件或情節(jié),而傾向于回憶那些類別化或重復性的事件?!保?1]這些重復的創(chuàng)傷體驗成為作家重要的創(chuàng)作資源,被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以各種形式反復書寫。

第六,在審美傾向和創(chuàng)作姿態(tài)上,畢飛宇也受到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畢飛宇筆下的故事以悲劇居多,在《青衣》《玉米》和《雨天里的棉花糖》等小說里,主人公的結(jié)局通常都不美好,作品中都滲透著濃郁的悲劇氛圍,使讀者感受到了90年代文學少有的悲劇品格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曾說過:“我的美學趣味是喜歡悲劇”,“我的所有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圍繞在‘傷害’的周圍?!保?]

作家審美感覺的生成和作家的缺失性、創(chuàng)傷性體驗密切相關,作家總是會有意無意地把其之前的痛苦體驗激活。正是畢飛宇特殊的身世和有關“文革”的種種記憶,“讓畢飛宇成就了獨特審美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機制,而且在藝術(shù)感覺的層面上構(gòu)成強大的內(nèi)驅(qū)創(chuàng)造力?!薄昂谏杏X成為他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的一個精靈,并且神神秘秘地生成其悲劇心理定勢。”[22]這些疼痛的記憶,正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心理學元素。

此外,畢飛宇在作品中還“通過城鄉(xiāng)間的互文表達,表現(xiàn)出一種雙向批判的立場和態(tài)度——人無論來自哪里,身處哪里,始終面臨著生存的困境”。[23]這樣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也與他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雖然他出生在蘇北農(nóng)村,但他從小就歷經(jīng)漂泊,輾轉(zhuǎn)于大村小鎮(zhèn),后又到了城市,而且因為父親的孤兒身份,使得畢飛宇總有種“無根”之感,所以他既不認為自己是鄉(xiāng)下人,也不把自己歸為城里人。畢飛宇曾說:“對土地我既不恨,又不愛,我有的只是一種說不出來路的偏執(zhí)。它是無中生有的。它曾經(jīng)縈繞著我?!彼爬ㄗ约旱膭?chuàng)作姿態(tài)是“一只腳踩在鄉(xiāng)下,一只腳踩在一座想象中的‘城里’”。[10]55這樣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使得他習慣用城市的眼光審視鄉(xiāng)村和用鄉(xiāng)村的視角審視城市。

畢飛宇那些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由自傳性獲得的真實性。小說中的自傳性來源于作家的親身體驗,所以作家能更逼真、更細膩、更生動、更自如地描寫人物,刻畫細節(jié),展示風土人情,展現(xiàn)紛繁復雜的人生。這就使得小說讀起來親切自然、真實感人。正如我國散文家秦牧所說:“在直抒胸臆和傾瀉感情的時候,如果一個作家回避表現(xiàn)自己,就不可能寫出精彩動人的文字,也不可能給人以任何親切的感受?!雹俎D(zhuǎn)引自曾文淵《文壇風景》,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5 頁。畢飛宇曾說:“我希望我的小說是可信的。”[9]153對自己豐富人生閱歷的利用使畢飛宇實現(xiàn)了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理想。

第二,畢飛宇的很多小說雖然具有自傳性,但他卻從未在某篇小說中完整地呈現(xiàn)自己的個性歷史,而是把人生經(jīng)歷和真實感悟拆解成零碎的片段,縫綴、藏匿在多個文本中,讀者必須以拼接閱讀的方法,自行組合,想象包含其人生經(jīng)歷和性情特征的個性歷史。在畢飛宇的那些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中,他往往只是截取真實經(jīng)歷中的一些片斷,而且是作家人生中相對較短的一些插曲。在自傳性最濃的小說如《寫字》《地球上的王家莊》《白夜》等都是采用兒童視角而非回顧性的視角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的故事,這樣的敘述視角更好地還原了作者當時的真實體驗,但作者沒有描寫個人的人生軌跡,沒有探索個性歷史的形成。這就和以書寫個人發(fā)展,建構(gòu)自我形象為目的的自傳體小說區(qū)別開來。

第三,在畢飛宇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里,不論是《寫字》里關于南瓜的鄉(xiāng)村傳說,還是《地球上的王家莊》里劃著小船,帶著鴨子去尋找世界邊緣的“我”,都體現(xiàn)了作者出色的想象力。這種在真實基礎上出色的藝術(shù)想象又使得其超越了“五四”時期那些只重寫實不重想象的自敘傳小說。與執(zhí)守于對現(xiàn)實的模仿不同,“有根的”想象及虛構(gòu)意味著對現(xiàn)實的升華,美國理論家魯?shù)婪颉ぐ⒍骱D氛J為:“人們有時把想象力錯誤地解釋為創(chuàng)造一種新穎的題材的能力”,而“實際上,正是在處理那些普通的對象和最為老生常談的故事時,藝術(shù)想象力才能最為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24]真實的人生體驗和超凡的藝術(shù)想象力的融合,使得畢飛宇的“自傳性”小說在真切感人的同時,還具備了強烈的故事性。

第四,畢飛宇曾說:“文學當然是個人的,……就我的習慣而言,我還是更愿意把‘個人’放到一個更闊大的背景里去?!保?]因此,畢飛宇在敘述中會根據(jù)不同的創(chuàng)作意圖對所掌握的自傳材料進行頗有意義的剪裁、虛構(gòu)、加工,使得作品超越了對于個人生活中發(fā)生的個別事件的忠實描摹,充滿了濃厚的濟世情懷和深刻的哲理意味。比如《地球上的王家莊》里的人物和情節(jié)雖同畢飛宇真實的童年經(jīng)歷密切相關,可實際上它是一篇寓言小說,真正的意圖是對那些反對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的觀點予以反駁:“使人愚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叫你閉塞——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勇敢地走出閉塞?!睘榱税严敕ㄓ涗浵聛恚咃w宇決定寫篇文章,“題目我已經(jīng)想好了:《論中國之必須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钡拔易罱K也沒有把《論中國之必須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寫出來。其實也算是寫出來了,是一個急就章。我只用一天就把它寫完了,它就是短篇小說《地球上的王家莊》”。[25]這個童話般的故事背后,蘊藏的是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強烈關注。這就使得畢飛宇的“自傳性”小說和那些雖具有強烈自傳性,但只關注自身世界和感受的女性自傳體小說區(qū)別開來。

總的來說,畢飛宇的“自傳性”小說精心表現(xiàn)的是情緒的真實,而不是“瑣事”的真實。在這些小說中,畢飛宇更加注重現(xiàn)實事件在人物心中激起的情緒,偏重情緒和情感的宣泄,個人生活的印跡大都經(jīng)過了各種各樣的處理,超越了真實事件本身,使文本具有了更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除此之外,他還把對人生、社會、歷史的認識穿插在文本里,這就使得畢飛宇的作品又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

[1]〔英〕A·本涅特.論小說的寫作技巧[C]//王春元,錢中文.英國作家論文學.汪培基,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95~396.

[2]尹建民.論端木蕻良前期小說創(chuàng)作的自傳性特點[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3(1):64~71.

[3]畢飛宇.立言還是立功[N].文學報,2000-09-14(3).

[4]畢飛宇.我如何寫出《雨天的棉花糖》[N].中華讀書報,2010-06-22.

[5]畢飛宇,汪政.語言的宿命[J].南方文壇,2002(4).

[6]汪政.故事總是這樣開始:“從前……”——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M]//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濟南:明天出版社,2013.

[7]畢飛宇.三十以前[J].作家,1995(5):18~19.

[8]趙坤.試論畢飛宇小說中的孤島意象[J].文學評論,2012(4):203~210.

[9]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M].濟南:明天出版社,2013.

[10]畢飛宇.沿途的秘密[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

[11]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217.

[12]郁達夫.五六年來創(chuàng)作生活的回顧[C]//郁達夫文論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326.

[13]畢飛宇.睜開你的雙眼[J].啄木鳥,2005(1):1~19.

[14]錢虹.“少年的我”的殘酷青春記憶——嚴歌苓及其“文革”題材小說[J].華文文學,2012(1):64~69.

[15]方守金.童年視角與情調(diào)模式——論遲子建小說的敘事特征[J].深圳教育學院學報,2002(1):65-69.

[16]畢飛宇.白夜[M]//畢飛宇作品集:第6 卷.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223.

[17]陳富志.眷戀與回望——論劉慶邦小說的自傳色彩[J].銅仁學院學報,2011(9):18~22

[18]姜廣平,畢飛宇.“我們是一條船上的”——畢飛宇訪談錄[J].花城,2001(4):180~196.

[19]畢飛宇.歷史緬懷與城市感傷[C]//張鈞.小說的立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8.

[20]畢飛宇,周文慧.內(nèi)心的表情——畢飛宇訪談錄[J].長江文藝,2003(12):65.

[21]張鎮(zhèn),張建新.自傳體記憶過度概括化現(xiàn)象及其機制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2):157~180.

[22]吳周文,張王飛.論畢飛宇命運敘事的獨特性[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2):118~128.

[23]王越,宋喜坤.主體,立場與姿態(tài)[J].文藝評論,2013(1):51~56.

[24]〔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罚囆g(shù)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96.

[25]畢飛宇.急就章:《地球上的王家莊》[N].文匯報,2009-12-30.

猜你喜歡
畢飛宇自傳作家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畢飛宇:
金色年華(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2
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傳》
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
當代人(2015年5期)2015-05-30 20:44:47
敬一丹否認新書是自傳
畢飛宇《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6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英語學習(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
临泉县| 鄱阳县| 渝北区| 景东| 新乡市| 太仆寺旗| 三河市| 札达县| 平泉县| 石城县| 大理市| 兰溪市| 宜都市| 财经| 西乌珠穆沁旗| 玛多县| 英超| 永仁县| 玛曲县| 开江县| 武宣县| 攀枝花市| 天全县| 呈贡县| 梁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沁源县| 敦煌市| 沙洋县| 盐池县| 固安县| 新化县| 涞源县| 濮阳市| 凉山| 龙江县| 翁源县| 皋兰县| 亚东县| 彭阳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