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鈞,彭勛楷
(1.湖南省天騎醫(yī)學新技術(shù)有限公司,湖南 懷化418000;2.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410000)
地球生命起源問題一直是全世界最關(guān)注的熱點,自達爾文發(fā)表生物進化論150多年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雖然實驗室模擬自然條件合成了簡單的生命所需要有機物甚至蛋白質(zhì),但是與地球上最早出現(xiàn)的第一條古細菌基因鏈比較還只是“土壤”和“種子”的關(guān)系,它們之間存在本質(zhì)的差異,究竟真正意義的生命(第一條古細菌基因鏈)從何而來?
古細菌中的代表詹氏甲烷球菌共有1 738個基因,其基因所具備的功能與現(xiàn)存物種基因功能并無二樣,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37億年前就來到地球,現(xiàn)在還生活在大洋底部熱溢口處的、習性古怪的微生物,在遺傳信息傳遞方面竟有著與人類相似的基因。還有面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人類大腦“火箭般速度”形成、生物擬態(tài)、物種的社會屬性等等自然界現(xiàn)實存在的無法解釋的生命現(xiàn)象,目前用“生物進化論”指導我們的研究好像都走進了死胡同。我們是不是應該離開“達爾文主義”思想,換換思路來重新考慮這些問題呢?
“宇宙胚種論”是由瑞典化學家、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列紐斯于1907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宇宙中存在著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作為物種的孢子,在太陽光壓力的推動下,被送到遙遠的宇宙彼方,如果遇到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就把生命傳播到那里[1]。遺憾的是這個理論提出100多年這個理論卻很少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
我們的新思路是:假設“宇宙胚種”論是正確的,雖然找不到這個“種子”實物證據(jù),但我們可以從千千萬萬物種存在的客觀現(xiàn)象反過來證明這個“種子”確實存在,并且,我們可以用分子生物學工具在基因水平上反過來找到“種子”存在的確切可靠證據(jù),也就是拋棄“生物進化論”的思想禁錮,以“宇宙胚種論”為基礎(chǔ)進行生命科學研究,地球生命是“宇宙文明”的一部分,“宇宙文明”通過“宇宙胚種”一級一級分化產(chǎn)生了千千萬萬個物種,這就是我們提出“生物分化論”最核心的思想。
肯定馬上有人要提出質(zhì)疑:所謂“生物分化論”還是沒有解決物種起源問題,只是換了一個場所(其它星球)。我們的回答是:假設“宇宙胚種論”成立,我們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起源還有意義嗎?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也嚴重影響了生命科學研究的進展,物種起源、古生物學等相關(guān)學科被嚴重邊緣化,最近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yè)出現(xiàn)“一個人的畢業(yè)照”的報道就是最好的例證。
人類出現(xiàn)在地球不是神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地球環(huán)境自己偶然產(chǎn)生的,而是來自宇宙深空更高層次的文明星球所制造的“生命種子”,“生命種子”在37億年前隨著彗星來到了地球,這些“種子”包含了過去和今天地球所有生命的信息。37億年前的地球大氣因為極其活躍的火山活動和頻繁的閃電已經(jīng)充滿了含有甲烷、氨、水蒸氣、氫氣、硫化氫、氨基酸以及簡單蛋白質(zhì)的“原生湯”[2]?!胺N子”在“原生湯”“發(fā)芽”分化出包含古細菌、藍藻等在內(nèi)的第一批單細胞地球生命,他們都在遠古海洋中繁殖,到今天這些最早來到地球的生物依然活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
古細菌吞噬有毒的硫化物,藍藻開始接受陽光制造氧氣,因為古地球大氣和地表都呈現(xiàn)出顯著的還原性,持續(xù)大量消耗氧氣,藍藻等原始生物產(chǎn)生的氧氣無法積累和穩(wěn)定。這是一個歷經(jīng)30幾億年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地球表面留下了厚厚的化石地層見證了它們的功勞,時光來到了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還原性地層終于趨向平衡,地球大氣中的氧氣終于得到積累并穩(wěn)定在較高濃度上,遠古地球已經(jīng)從充滿毒氣和高溫的荒涼之地變成了一顆富含氧氣的美麗的藍色星球。
完成了使命的第一批地球生命在較高濃度的氧氣環(huán)境的誘導下打開了保存在DNA 信息庫中的第二層“程序包”,在距今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各種多細胞生物從單細胞生物物種中分化出來,在距今約5.42億年的劃武紀,眾多門類的賴以氧氣生存動物和水生植物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都出現(xiàn)在海洋里,它們必須同時間出現(xiàn),他們是地球第一個原始生態(tài)的整體,它們組成了地球第一個生物圈,這個著名的事件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從此地球成了生命的樂園,各種生命按照生死法則、生存技能平衡法則、種群純潔法則、物種可分化法則有序運作,生機勃勃。生命DNA 程序不斷打開并激活,這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分化的過程。
2億多年前哺乳動物出現(xiàn)了,因為與地球霸主恐龍時代重疊,哺乳動物處在四處躲避狹縫求生的境地,環(huán)境有效地制約了這個物種更高層次的分化。
6500萬年前,一顆撞地行星毀滅了恐龍,哺乳動物開始空前繁盛,由于環(huán)境的誘導哺乳動物分化出靈長類,其中最成功的一支就是古猿,250 萬年前,熱帶非洲的氣候開始惡化,冰期從北半球襲來。隨著氣候越來越干旱,稀樹大草原開始逐漸變?yōu)楣嗄敬蟛菰?,大多?shù)南方古猿消失。一些古猿不得不改變樹棲習慣,開始兩足行走,這樣可以更早發(fā)現(xiàn)危險也可以獲得更多食物,大約50萬年前,古猿的這種直立行走的行為直接誘導打開并激活了地球生命最高級也是最偉大的基因組,一組改變大腦容量的蛋白質(zhì)產(chǎn)生了,直立古猿大腦容量成倍增加,極其復雜的大腦有了思維和意識,這就是早期的現(xiàn)代人類。
人類是地球生命逐級分化出的最高級層次的物種,隨著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特別是現(xiàn)代分子生物科學的發(fā)展,人類正在快速破解生命的秘密,筆者大膽預測100年內(nèi),人類一定會徹底認識生命的秘密,200年內(nèi)科學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設計制作出鮮活的物種,500年內(nèi)會將完整的生命體系即地球生命的種子播向其它星球,而且比最早來到地球的宇宙生命種子更加完美,當然人類絕對不會忘記把自己以最高層次生命形式放進種子里,因為“宇宙文明”的繼承者、發(fā)揚者、傳播者一定只是人類。
任何物種的基因庫里都只有一部分基因表現(xiàn)出活性,更多基因是處在等待和休眠狀態(tài)的“無用基因”(在人類基因中占98.5%),其實這些看似無用的基因里存在精密的控制系統(tǒng),它們可以把壓縮儲存于“無用基因”組里的信息編譯成新的基因組,并且激活,同時控制系統(tǒng)關(guān)閉一部分原物種的特征基因,關(guān)閉的基因繼續(xù)保留,原物種的其它基因繼續(xù)運行,由此在原物種的基礎(chǔ)上一個新的物種就產(chǎn)生了。每一個種群分化出來后,有多種環(huán)境適應方案,在不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會形成不同的特征群類,新的種群一旦穩(wěn)定下來就不會出現(xiàn)顯著地改變,“突變”只會改變個體的性質(zhì),被改變的性質(zhì)不被遺傳或在遺傳過程中被逐步稀釋,不會波及整個種群。物種按照各自的分化途徑由低一級向高一級分化組成類似于“進化樹”一樣的“分化樹”,能否分化出新的物種要看物種的基因庫里有沒有“預案”。
以上的學說也許會受到嚴重質(zhì)疑,因為徹底違背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這里暫且把與“生物進化論”完全矛盾的學說稱作“生物分化論”,根據(jù)這個理論地球生命不是進化來的而是來自宇宙深空更高層次的文明星球所制造的“生命種子”,這些種子在環(huán)境誘導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級打開形成千千萬萬個物種,每一個物種都是“宇宙文明”完美的作品,物種的形成不是通過進化而來,每一個新誕生的物種只有適應環(huán)境時會做出適應性改變,如個體大小、皮毛顏色、獵食方式等等,一旦形成穩(wěn)定的個體其本質(zhì)特征就不會再改變,只要其生存的環(huán)境基礎(chǔ)還在就會永遠存在下去并保持其基本特性,例如:今天仍然存在的鱟蟲、立方水母、鸚鵡螺等等與5億年前它們祖先的化石幾乎一模一樣。
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物種是可以分化的,例如:古猿可以分化出人類,鯽魚可以分化出金魚,分化過程并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因為只是新物種的基因組合完全被激活和穩(wěn)定的過程,當然也包括同時發(fā)生的原物種特征基因被抑制的過程。
地球生命因為來自同一種“宇宙文明”,千千萬萬個物種必須遵守統(tǒng)一的法則才可能在地球上共同生存各展風采,這個法則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生死法則、生存技能平衡法則、種群純正法則、物種可分化法則。
生死法則:任何物種必須遵循由生到死的法則,假如某一個物種違背了這個法則只生不死,整個地球所有生命系統(tǒng)將不復存在,因為這種不死的物種
(那怕是一種個體微小的細菌)會占領(lǐng)地球全部空間,其它物種將無法生存,最后這個物種因為耗盡所需的生存資源而滅亡。從純基因角度分析,要做到生物個體不死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宇宙文明”將地球生命無一例外的設計了死亡程序。如果自然界按照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物種依靠無序的自然選擇進化,也就是什么事都可能發(fā)生,那么進化出不死的生物是競爭的最佳方式,然而這樣的事永遠不會發(fā)生發(fā)生,因為每一種生物都不是無序進化來的,必須遵循“宇宙文明”制定的法則,生與死都是必然的。
生存技能平衡法則:“宇宙文明”在設計每一個物種時,必須賦予這個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技能,同時還要通過某種機制進行限制,以免造成這個物種的過度存在而打破生態(tài)平衡,就像百獸之王老虎具有在森林強大的捕食能力,但是老虎只能捕殺地面的種類有限的獵物,并且通過對老虎苛刻繁殖難度控制其在自然界的數(shù)量。自然界的昆蟲往往是脆弱的被捕食者,于是通過擬態(tài)躲避或恐嚇捕食者獲得生存機會,還可以通過大量繁殖以數(shù)量確保物種的存在。自然界物種幾乎都有天敵,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相互制約,相互平衡是實現(xiàn)地球村有序發(fā)展的最基本法則,一種蟲子只能夠消化幾種植物,各種植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保持距離,以免這些蟲子在小范圍內(nèi)過度繁殖而最終吃光這種植物,只有在這種植物在大范圍過度茂盛時,蟲子就可以爆發(fā)繁殖吃光他們,這種自然界物種之間的制約貫穿于每一個門類,包括細菌病毒,噬菌體之間也是一樣。
那么人類在自然界又扮演怎樣的角色呢?人類相對于很多其他物種從身體結(jié)構(gòu)上賦予的技能是極其有限的,我們沒有尖牙利爪,也沒用飛翔的翅膀和獵豹的速度,卻賦予了唯一的智慧大腦,為什么只給人類這一特權(quán)呢?道理很簡單,這種特權(quán)對于這個世界的平衡足夠構(gòu)成嚴重威脅,到今天人類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這個平衡,好在人類已經(jīng)看到了這種危險,正在努力找回這個平衡。這些都是生存技能平衡法則的體現(xiàn),目的就是確保物種的多樣性,也就是確保生態(tài)及物種的平衡。
種群純正法則:“宇宙文明”通過嚴格、精確而科學的設計實現(xiàn)了千千萬萬種生物在統(tǒng)一的自然環(huán)境里自由生存,這些物種通過基因組合原則限制確保其血統(tǒng)的純正,因此遠親物種之間不能實現(xiàn)繁衍,親緣關(guān)系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chǎn)生后代或不能產(chǎn)生可育性后代,形成隔離機制,也稱為生殖隔離。同一物種之間繁衍同一物種才是有益的方式,同一物種通過基因重組獲得健康而且優(yōu)化的后代。為了確保物種的純正而又避免單一化基因的危害,“宇宙文明”設計了拒絕嫡親繁殖的機制,這種機制在基因結(jié)構(gòu)上已經(jīng)沒有辦法,于是通過行為方式進行拒絕,動物界普遍存在的雄性幼崽性成熟前必須被逐出家門的行為就是最好的例證。“宇宙文明”的偉大不僅是設計出完美的形形色色的物種,還要讓這些物種適應不同的地理與氣候環(huán)境,于是把北極熊的皮毛設計成為可以防寒和偽裝的純白色,把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的熊賦予不同的皮毛特征和生活習性,因此各種環(huán)境下就都有了熊的存在。但是一個物種一旦穩(wěn)定就會億年不變,存在的環(huán)境沒有了也就滅絕了。
“宇宙文明”在生物的種類特別是亞種設計方案一定多種多樣的,只有環(huán)境適應的部分種群信息被激活,還有更多美麗的生物作品沒有來到這個世界。
物種可分化法則:地球生命不是進化來的而是來自宇宙深空更高層次的文明星球所制造的“生命種子”,這些種子已經(jīng)包含了所有地球生命的全部信息,就像是一組組壓縮的程序包,在環(huán)境誘導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級打開形成千千萬萬個物種,每一個物種都是宇宙文明完美的作品,每一個物種只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可以做出適當?shù)母淖?。一個物種在一定條件的誘導下可以打開相近的更高層次的物種基因程序包(這個基因程序包必須存在),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幾代或幾十代)更高層次的物種基因組完全展開后原物種特征基因失去活性而關(guān)閉,共同的非特征基因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新物種由此產(chǎn)生。
研究表明基因是可以關(guān)閉和激活的,就像生物通報道那樣:甲基化實際上能強制關(guān)閉基因表達,而最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型非編碼RNA 能特異性抑制DNA 甲基化,從而控制某些腫瘤抑制因子的表達[3]。人體的30億個堿基對所有的DNA 中,只有1%至1.5%的DNA 能編碼蛋白,約有98.5%的序列都是所謂的“無用DNA”,也稱“垃圾基因”。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之前被認為是無用的DNA(junk DNA)在我們的基因組進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無用DNA 的不穩(wěn)定片段可以幫助打開基因活性和讓生物體快速地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4]。這個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
以上的四個法則貫穿在每一個物種的基因之中,億萬年來地球生命才如此豐富與精彩,但是掌握現(xiàn)代科技的人類出現(xiàn)將打破這些法則的約束,如果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這些研究所導致的后果,還沒有嚴格的法律機制對研究后果進行清晰判斷和限制時就大刀闊斧地拼接出新的物種,這些新的物種還能夠遵循“宇宙文明”四大基本法則嗎?如果不能其后果不堪設想,轉(zhuǎn)基因作物就存在巨大隱患。
我們必須拋棄陳舊而且難圓其說的“生物進化論”,這個理論已經(jīng)嚴重阻礙了生命科學的探討,科學家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尋找所謂物種“進化”的證據(j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物種通過完整的化石鏈來證明是逐步進化而來的,即使找到的所謂證據(jù)也都十分牽強。一個物種保留了上一層次物種的某些特征,并不能說明是進化的殘留,恰恰相反只能證明分化后的新物種還保留了部分原物種沒用完全失去活性的基因表達。
以上闡述的是“生物分化論”的基本觀點,下面通過例證和已經(jīng)獲得的科學成果佐證我們的觀點。
1.“宇宙文明”的種子來自彗星
45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整個地球表面是巖漿的海洋,經(jīng)過數(shù)億年的冷卻,地球的表面有了巖石。在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特大彗星區(qū),那里約有1000億顆彗星,叫奧爾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響,一部分彗星進入太陽系內(nèi)部,彗星由冰和宇宙塵埃組成,遠古時期地球遭受彗星頻繁的撞擊,給地球帶了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沒日沒夜的火山活動使海洋和大氣中充滿了可以支持生命的有機分子。宇宙的歷史已經(jīng)有了150億年,銀河系的年齡也有約136億歲,2013年美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刊文說: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此前研究了4.2萬顆類似太陽的恒星,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603顆可能宜居的行星,包括10顆半徑和星際輻射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在對可能尚未發(fā)現(xiàn)的行星進行校正之后,研究者計算認為,總體上,22%的類太陽恒星可能擁有大小或獲得星際能量都類似于地球的行星,這些行星都處于所謂的宜居帶中[5]。
研究人員說,銀河系中類太陽恒星至少400億顆,因此“地球兄弟”可能超過88億個。按照地球70億人口算,每個人可以分配一個以上的“地球兄弟”。
有些科學家質(zhì)疑這種觀點,認為宇宙文明的種子在漫長而充滿射線的太空能夠存活嗎?彗星撞向地球時產(chǎn)生的高溫又如何讓“種子”存活?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很簡單,如果真有“宇宙文明”的存在他們可以制造出征服地球的生命體系,運輸“文明種子“的工具應該并不困難,以中學生的知識,把這些種子裝在金屬盒子里不就行了嗎,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至于彗星撞向地球時產(chǎn)生的高溫讓種子失去活性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美天文學家惠普爾(Fred Whipple)認為彗核就是臟雪球,是由冰及冰凍的固態(tài)氣體分子(H2O、HCN、CH3、CO2、CN等)夾雜細塵粒組成。彗核是不良導熱體,當彗星進入地球大氣時,僅僅彗核表層受熱被蒸發(fā),而內(nèi)部則受熱很慢,仍保持冰凍狀態(tài)[6]。還有水的氣化溫度只有100℃,高速運動彗核表面冰層瞬間氣化立即又被大氣冷卻了,何況最早來到地球的古細菌可以承受到高達150℃的高溫,其中的嗜熱細菌在105℃繁殖率最高,甚至在高達113℃也能增殖。
科學家們對生命通過太空來到地球的課題很感興趣,2009年11月30日,美國宇航局(NASA)發(fā)布消息稱,利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對火星隕石“艾倫—希爾斯84001”做出的最新分析顯示,這塊隕石晶體結(jié)構(gòu)中的大約25%確實是由細菌形成的。這一最新結(jié)論提供了迄今為止火星曾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證據(jù)。事實上我們這個星球生命自然發(fā)生始于源生湯是不可能的。因為只有生命才能產(chǎn)生生命,只有胚種論對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釋是最科學的[7]。
美國太空總署的天體生物學家胡佛對外宣稱,他從隕石中找到外星細菌化石,不但足以證明外星有生命,更顯示隕石帶來的外星生命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胡佛在過去10年跑遍南極洲、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搜集極罕見的“CI1碳質(zhì)球粒隕石”,并從其中的9顆隕石中找到細菌化石。胡佛以顯微鏡檢視,發(fā)現(xiàn)隕石內(nèi)殘留各種細菌化石,有些和地球細菌類似,但有的和地球生命完全不同,估計是來自外星的生命。胡佛認為,流星撞擊時將生命體散布于宇宙,而地球上的生命體也可能是隕石帶來[7]。
根據(jù)上面的事實,有一點可以肯定,外星存在生命,他們會以彗星、隕石或其它方式來到地球。也就是說“宇宙文明”的種子來到地球的道路是暢通的,并且早已經(jīng)來了。
2.物種是分化而來而不是進化而來
一個物種是由另一個物種演化而來,這一點“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與“生物分化論”的觀點從表面上看基本一致,但其本質(zhì)上看兩者的觀點就天壤之別了。
如果達爾文進化論是正確的,那么,化石記錄中應該富含能證明從一個物種逐漸變化到另一個物種的化石。事實并不是這樣,相反化石的記錄揭示出大多數(shù)生物系統(tǒng),甚至在“種”這個層次上的生物都是突然出現(xiàn)的。這是一個在國際古生物學家中被廣泛認同的事實[8]。進化論所提到的兩個車輪“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這個理論從來就沒有具體求證過任何一種生物演變的詳細過程是怎樣自然選擇和多少次變異后的結(jié)果。
進化的關(guān)鍵是“變異”和“選擇”,而遺傳學認為突變是極為稀有的,基因以極低的突變率(生物界總體平均為0.0001%)發(fā)生突變。并且突變絕大多數(shù)是有害的,只有不到1%的突變有益于物種。這個1%的有益突變表達出來的性狀還要經(jīng)過是否符合自然選擇淘汰。這樣看來一個物種演化成為另一個物種必須是系統(tǒng)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有益的基因變化,這些變化僅僅依靠自然地隨機“變異”和“選擇”是不可想象的。
1)“鯽魚變金魚”的故事
我們通過一個“鯽魚變金魚”的故事例證來說明問題更加直觀。鯽魚是金魚的祖先這一點已經(jīng)毋庸置疑。我國宋代的文人雅士們喜歡把百姓魚塘中漂亮的紅色鯽魚帶回府上喂養(yǎng),紅色鯽魚產(chǎn)卵繁殖了,既有紅色鯽魚也有普通鯽魚,于是把普通鯽魚去掉,留下紅色鯽魚繼續(xù)喂養(yǎng)繁殖,幾代以后,紅色鯽魚的比例越來越大,有的長出了長長的尾巴,有的出現(xiàn)紅、白、黑等不同花色(金鯽),于是再把相同特性的金鯽分別組合在一起繼續(xù)繁殖,奇怪的事發(fā)生了,一些色彩美麗,體態(tài)優(yōu)雅的魚兒出現(xiàn)了,它們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惹人喜愛,這就是早期的金魚,從此人們爭相喂養(yǎng),專業(yè)的金魚繁殖開始了,人們設法培養(yǎng)出各色各樣的金魚,到今天,金魚的品質(zhì)已經(jīng)達到300多種。
金魚的外部特征與鯽魚已經(jīng)發(fā)生極大的不同,幾乎沒有一個單一性狀沒有發(fā)生變化。體色的變異、體形的變異、鱗片形態(tài)的變異、背鰭的變異、頭形的變異、眼睛的變異、鼻隔膜的變異、尾鰭的變異、胸征的變異、腹鰭的變異、鰓蓋的變異等等,金魚的外部形態(tài)有如此顯著的豐富多彩的變異,這在動植物的變異中恐怕是罕見的[9]。
從遺傳學角度看鯽魚和金魚還屬于同一個種的范圍,但是300多個形態(tài)色彩各異的金魚就成了不同的亞種。它們仿佛集體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觀感。如果鯽魚變金魚也算進化的話,偶然發(fā)生的如此多的“基因突變”竟然表達出300多種完美絕倫突變結(jié)果,這與達爾文進化論邏輯及基因突變常識(極低的突變率,生物界總體平均為0.0001%,99%有害性)背道而馳。如果是鯽魚基因發(fā)生“突變”得到的應該是更多有缺陷的畸形鯽魚。
類似于金魚演化的事例還有錦鯉,同樣美麗的故事告訴我們,通過人工干預,中國人早在1000年前就成功誘導并激活了儲存在普通鯉魚體內(nèi)的錦鯉基因。
2)人類大腦“火箭般的速度”形成
人類大腦的形成是區(qū)別于古猿最重要標志,古猿大腦演化成人類大腦的過程究竟符合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還是更符合我們提出的“生物分化論”呢?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說:“倘使能證明有任何復雜器官不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連續(xù)的、輕微的變異而被形成的,那么我的學說就要完全破產(chǎn)了”[10]。人類大腦的發(fā)育已經(jīng)證實短時間實現(xiàn)的,按照達爾文自己的說法他的學說也該破產(chǎn)了。
美國芝加哥大學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結(jié)果?!暗搅巳祟愡@一階段,腦部進化的速度就不再像蝸牛般爬行了,取而代之的是火箭般的速度”,該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員布魯斯·賴恩博士激動地向外界這樣描述他的新發(fā)現(xiàn),“我們的微觀實驗表明,大量的基因突變是在很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在科學上簡直不可思議!”賴恩說:“包括進化生物學、人類學和社會學在內(nèi)的各個領(lǐng)域的專家都在討論人類大腦的進化是否是一個特殊事件。我認為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事實的確如此。”賴恩及其同事在《細胞》雜志的一篇論文上公開了他們的數(shù)據(jù)。
研究員們把他們的研究集中在與大腦相關(guān)的214個基因,也就是控制大腦發(fā)展和功能的基因。研究最令人吃驚的發(fā)現(xiàn)之一是,大量基因在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盡管這些基因的數(shù)量也只是相對而言。賴恩說:“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爭論人類大腦進化的基因支持問題。幾個基因是否會發(fā)生一些突變?幾個基因是否會發(fā)生大量突變?或者眾多基因是否會發(fā)生大量突變?答案看來是眾多基因都會發(fā)生大量突變。我們做過粗略估計,人類大腦進化可能涉及數(shù)百或數(shù)千個基因發(fā)生數(shù)百次甚至數(shù)千次突變,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11]。
在人腦形成問題上的結(jié)論是:在短時間內(nèi)眾多基因發(fā)生大量突變,并且上千次突變毫無例外地支持形成了世界上最復雜最精密最不可思議的人類大腦,用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大腦的形成也太荒唐了。
3)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千千萬萬個物種同時現(xiàn)身地球
我們再用一個古老的事實來說明“生物進化論”是荒唐的,這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Cambrian Explosion)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zhì)學上的一大懸案,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著進化論等學術(shù)界。在距今約5.3億年前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地球上突然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xiàn)。節(jié)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xiàn)代動物形態(tài)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中國云南澄江生物群、加拿大布爾吉斯生物群和貴州凱里生物群構(gòu)成世界三大頁巖型生物群,為寒武紀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生命大爆發(fā)提供證據(jù)。
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這一事實,并大感迷惑。他認為這一事實會被用做反對其進化論的有力證據(jù)。但他同時解釋到,寒武紀的動物的祖先一定是來自前寒武紀動物,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進化過程產(chǎn)生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出現(xiàn)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質(zhì)記錄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層淹沒在海洋中的緣故[10]。
很遺憾的是,從達爾文時代開始150多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時時刻刻惦記著尋找過度期化石的事情,他們兢兢業(yè)業(yè)運用各種先進手段繼續(xù)尋找,到今天想象中的化石還是毫無所獲。這就是至今仍被國際學術(shù)界列為“十大科學難題”之一。依照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的生物學理論,找不到化石證據(jù),這一學說存在的基礎(chǔ)就喪失殆盡,150多年前說“記錄不全”或“淹沒在海洋中”還可以情有可原。今天仍然找不到完整地化石證據(jù)卻還抱著這個觀點就有??茖W精神了,因為經(jīng)過150多年尋找這些想象中的化石根本就不存在。
在早期地球的大氣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沒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紀藻類植物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并逐漸積累形成的。后生動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還以臭氧的形式在大氣中吸收大量有害的紫外線,使后生動物免于有害輻射的損傷。大量的地質(zhì)學研究表明,原始地層的物質(zhì)是還原性的,后出現(xiàn)的地層則逐漸地被氧化。因此,原始生成的氧必然消耗于氧化反應而形成氧化物上。例如,在原始狀態(tài)的巖石中Fe、Mn等變價元素常以低價態(tài)存在,由于游離氧的形成使得低價氧化物氧化到高價氧化物,F(xiàn)eO→Fe2O3、MnO→Mn2O3、S、H2S→SO2→SO3、CH4→CO2→CaCO3等。這些產(chǎn)物使得大量形成的游離氧被埋藏沉積在地殼中[12]。所以盡管像藍藻一類的原始植物不斷合成氧氣,由于原始地層還原性的原因,所生產(chǎn)的氧氣是不穩(wěn)定的也是相對缺乏的,直到前寒武紀末期,原始地層的還原性才減弱或消失,氧氣得以在大氣中顯著提高,當然溶解在海洋中的氧氣也就顯著提高了。自此,儲存在單細胞中的“宇宙文明”的基因信息在氧氣的刺激下像壓縮程序包一樣一層層被打開并激活,從低一級的物種分化出相近的高一級物種,這些復雜的、完美的、多種多樣的植物和動物在這一時期幾乎同時(相對地質(zhì)年代而言)出現(xiàn)在海洋中,它們不能夠一個一個分別通過達爾文式的進化慢慢出現(xiàn),因為從化石的資料觀察物種之間存在顯著地相互依賴特征,所謂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一開始就是一個完美的海洋生物圈,當然也就存在完美的食物鏈。
3.亙古不變的物種何來進化?
進化論所描述的進化是漸近的線性過程,這個觀點初看起來蠻有道理,其實是一個地地道道假象,進化一定是隨機的、普遍的現(xiàn)象,生物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誘導變異的因素而導致物種不斷進化,事實并非如此,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的一只3.2億年前的蟑螂化石標本其特征與現(xiàn)代蟑螂比較就幾乎沒有變化,蟑螂一年能夠繁殖2-3代,也就是經(jīng)過6-10億代的進化,蟑螂特性不管怎樣也應該有些變化了,面對化石與現(xiàn)在的蟑螂相比,在身體形態(tài)特征方面卻幾乎沒有發(fā)生改變,進化論無法解釋。
最近四川一帶的水田里發(fā)現(xiàn)鱟蟲的新聞在網(wǎng)上頻頻出現(xiàn),我們比較一下現(xiàn)在的鱟蟲和至少4億年前的鱟蟲化石它們的進化卻毫無痕跡。另外,新華網(wǎng)報道,南非金山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nèi)涨霸谀戏前l(fā)現(xiàn)了一塊有3.6億年歷史的七鰓鰻化石。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魚類化石。根據(jù)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刊登的研究報告,這塊化石是在南非東開普省格雷厄姆斯敦附近的沃特山巖石群發(fā)現(xiàn)的,它證實了現(xiàn)代七鰓鰻是意義不同尋常的活化石。這塊新發(fā)現(xiàn)的化石保存完好,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遠的七鰓鰻化石?;~鰭和最重要的嘴部形態(tài)特征都清晰可見。這塊化石證實了七鰓鰻是存活了3.6 億多年,其外表幾乎看不出多大變化[13]。
在海洋里還大量存在5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時期的生物種類,這些生物往往是較原始較低級的,數(shù)億年來,他們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生物滅絕事件,保持著它們剛剛分化出來的形態(tài)和生活特性,海星、海百合、鸚鵡螺、水螅等等就是代表,至于單細胞生物古細菌、藻類、原蟲等有的在海洋里生存了幾十億年,它們根本就不像達爾文描述的那樣在不斷進化和改變。我們再去看看寒武紀海星的化石與現(xiàn)存海星,進化的痕跡在哪里?數(shù)億年亙古不變的物種太多太多,特別是至今仍然存活的較為原始的物種,很多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化石。
綜上所述:我們從鯽魚變金魚的故事得知300多個美麗多姿的金魚亞種在人工介入的情況下短時間形成,并且每一個品種都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遺傳;人類大腦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以“火箭般的速度”完成所謂的“進化”;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所形成的千千萬萬個物種竟然完全沒有留下進化的痕跡突然來到這個世界;億萬年前所形成的動物化石竟然與存活至今的后代一模一樣。那些蒼白的教條如何解釋以上的現(xiàn)實存在?
自然界的物種不僅是奇特的,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這些浪漫色彩有些與生物的生存技巧有關(guān),有些好像只是一種為豐富這個世界而存在,有些更像是游戲。我們在地球生物圈里看到太多不可思議的藝術(shù)化現(xiàn)象,有句經(jīng)典名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當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美麗生物感嘆其中不可思議的視覺效果時,不禁聯(lián)想這是誰的作品?地球生命處處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例如:花朵美麗的色彩卻不只是為了吸引昆蟲傳粉,因為傳粉昆蟲大多分辨不出各種顏色,化學氣息才是昆蟲追蹤花朵的主要因素;在地球生物還沒有眼睛時,??蜕汉髟缫呀?jīng)把“海底花園”裝扮得五彩繽紛;雄性極樂鳥用艷麗的羽毛和舞蹈吸引雌鳥表現(xiàn)出來的場景,就像是一部愛情的舞臺?。粺o法在自然界生存的金魚和錦鯉每一個品種都像精美的藝術(shù)作品,好像專為人類欣賞而生;擬態(tài)花朵的蘭花螳螂連花朵細致的紋理和色彩濃淡都完全一樣;小鳥繁殖期只在春天,為何一年四季都在歌唱;自然界有太多完美藝術(shù)作品可以欣賞,色彩、造型、聲音是如此和諧。
這一切可能自然進化形成嗎?因為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物種進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通過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可戰(zhàn)勝是生存的最佳策略,隨機的變異只會導致殘酷的競爭。弱肉強食,暴力與殺戮應該是主題,絕對沒有和諧與平衡存在。如果真是這樣,地球上的生物應該是單調(diào)的、自私的、暴力的、晦暗的、不平衡的才對。然而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豐富的、和諧的、理性的、明亮的、平衡的。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生物藝術(shù)化現(xiàn)象和物種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進化論的觀點走進了死胡同。
地球生物圈其實就像“宇宙文明”的藝術(shù)博物館,因為地球上的每一個物種都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是“宇宙文明”的設計師們按照他們的文明形式設計的,也許他們還不是原創(chuàng),他們只是在進行不斷完善的接力賽,所以我們的審美觀是一樣的,因為人類就是他們的升級版,他們不一定比我們聰明,人類深入探索生命還不到100年,知識的積累還十分淺薄,也許他們的知識積累是1萬年。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他們的樣子,絕對不會像電影里那樣的大腦袋大眼睛奇怪而且丑陋,我們照照鏡子就應該看到他們的形象。
以下我們用幾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這些“宇宙文明”的作品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是成千上萬個基因毫無差錯的相互配合實現(xiàn)的,絕對不是偶然的“突變”無意中產(chǎn)生的。
1.最早來到地球的生命——藍藻
我們以魚腥藻為例,它們是“宇宙文明”種子分化出類的第一批物種,廈門大學周贊虎等研究報告描述:魚腥藻(A nabaena sp.)是一種絲狀固氮藍藻,其基因組含一個長為6 413 771bp染色體和6個質(zhì)粒,染色體上含有5 368 個蛋白編碼區(qū),4 套rRNA 基因,48 個tRNA 基因,以及4 個小結(jié)構(gòu)RNA 基因[14]。魚腥藻不僅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yǎng)釋放氧氣,還可以在固氮酶的催化下,將空氣中的N2轉(zhuǎn)變?yōu)镹H3,NH4+,進而形成氨基酸,也能制造多種毒素,這些毒素會影響水產(chǎn)業(yè)[14]。至于為什么要長成美麗的串珠形狀?也許是“宇宙文明”的設計者們送給地球的見面禮吧!作為地球生命的第一批居民,魚腥藻已經(jīng)包含了地球生命完全一樣的生命物質(zhì)DNA 和RNA,其完美程度和功能與地球上的其它物種并無區(qū)別。按照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學說,請問:藍藻是通過何種生物何種機制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緩慢逐漸實現(xiàn)的?我想這個問題足夠讓“生物進化論”學說跌進真空,因為在藍藻出現(xiàn)之前地球還沒有生命,“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豈不成了“笑柄”。
2.花朵一樣的生物美麗給誰看?
??麆游?.7億年前就來到海洋,并延續(xù)至今,化石證明其種類比今天還多,它們像花一樣的美麗。??兄鞣N各樣的顏色,綠的、紅的、白的、桔黃的、具斑點或具條紋的或多色的,這些色彩來自何處呢?一是本身組織中的色素,另外來自與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僅使??鬄樵錾?,而且也為??峁┝藸I養(yǎng)。澄江化石庫中有海葵動物就有多種[15]。
澄江寒武紀化石群是一個內(nèi)容十分豐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約5.7億年的化石群。共180余種,分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鰓曳動物、葉足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棘皮動物、脊索動物等十多個動物門以及一些分類位置不明的奇異類群[15]。
想到5億多年前這些美麗的生物我們一定會有個問題,它們身體是怎樣變得如此美麗的?長得如此好看是給誰看的?海葵是一種構(gòu)造非常簡單的動物,沒有中樞信息處理機構(gòu),也就是說海葵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長得什么樣子,當然也就更不知道為什么要長成這樣子?;ㄒ粯拥拿利惸且欢ㄊ墙o觀眾看的,可是寒武紀的海洋里還沒有能夠看清圖像的生物,“原始眼”的形成也是1億年后奧陶紀的事,海葵種類多達1 000種以上,絕大多數(shù)都具備美麗的外表,可以用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來形容,這只是巧合嗎?有誰會信呢!
3.物種不可思議的生存技巧
“宇宙文明”在設計每一個物種時,必須賦予這個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技能,同時還要通過某種機制進行限制,以免造成這個物種的過度存在而打破生態(tài)平衡。下面舉一些例證,看看“宇宙文明”的設計者們是怎樣賦予生物生存“特技”的,同時也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思考一下這些“特技”是否也可以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獲得。
流星錘蜘蛛捕獵特技:當夜幕降臨,流星錘蜘蛛正在精心準備一次致命誘惑。它們使用一顆粘液珠系在蜘蛛絲線末端,這個誘餌具有某種化學物質(zhì)的香味,可模擬雌性飛蛾的氣味,吸引雄性飛蛾的到來。當獵物逐漸逼近時,流星錘蜘蛛將旋轉(zhuǎn)搖擺這個流星錘狀的“誘餌”,試著用粘液的末端粘住獵物。一旦雄性飛蛾被粘住,蜘蛛將快速收回流星錘將獵物殺死并吃掉。這種捕獵方式更像是在玩游戲,比撲上去撕咬的方式已經(jīng)多了很高的技術(shù)含量,化學誘惑、粘錘制作、甩錘技巧等等是一套完整的高科技技術(shù)方案,小蜘蛛能夠自己發(fā)明創(chuàng)造嗎?
變色龍的生存之道:變色龍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伸出來要超過它的體長,舌尖上有腺體,能分泌大量粘液粘住昆蟲。變色龍用長舌捕食是閃電式的,只需1/25秒便完成,而且它們的舌頭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2倍。它一雙眼睛十分奇特,眼簾很厚,呈環(huán)形,兩只眼球突出,左右轉(zhuǎn)動可達180度,上下左右轉(zhuǎn)動自如,并且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各自完成任務。變色龍最奇特的還是它的變色大法,變色龍皮膚有三層色素細胞,最深的一層是由載黑素細胞構(gòu)成,其中細胞帶有的黑色素可與上一層細胞相互交融;中間層是由鳥嘌呤細胞構(gòu)成,它主要調(diào)控暗藍色素;最外層細胞則主要是黃色素和紅色素?;谏窠?jīng)學調(diào)控機制,色素細胞在神經(jīng)的刺激下會使色素在各層之間交融變換,實現(xiàn)變色龍身體顏色的多種變化。變色龍慢悠悠的步伐,如果沒有特技,早就餓死了。
折射打靶的射水魚:射水魚的秘密武器藏在嘴里,它用舌頭抵住口腔頂部的一個特殊凹槽形成管道,就像水槍的槍管一樣,更確切的說是玩具水槍的槍管。當鰓蓋突然合上的時候,一道強勁的水柱就會沿著管道被推向前方,射程可達1 米。這時,舌尖起到了活閥的作用,使射水魚朝著正確的方向噴射水柱。如果第一次沒有成功,射水魚還會一試再試,它們可以連續(xù)發(fā)射幾道水柱。射水魚的眼睛更偏向前方,雙目并用可以幫助它們準確地判斷獵物的位置。
不可思議的偽裝特技:自然界擬態(tài)現(xiàn)象非常普遍,如果是簡單的顏色改變還可以想象,昆蟲可以變成綠色躲在樹葉草叢,變成樹枝模樣附在上面一動不動躲避災難。如果搜索一下百度“擬態(tài)”一詞,許多不可思議的圖片會帶給你無限遐想,仔細觀察和分析這些夸張的、逼真的、充滿誘惑和詭辯的伎倆,可以肯定其中必有奧妙。
極其頑強生命力:例:水熊蟲它是一個古老的物種,化石可以追溯到5.3億年前,在寒武紀。在干燥狀態(tài)或環(huán)境惡化時,身體會縮成圓桶形自動脫水靜靜地忍耐蟄伏,此時會展現(xiàn)驚人的耐力。生命力超強,能在冷凍、水煮、風干的狀態(tài)下存活,甚至能在真空中或者放射性射線下存活[16]。
這一切完全依靠生物個體自己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來實現(xiàn)是不可能的。
4.無數(shù)的“人工痕跡”佐證物種曾被設計
“物種分化論”的核心觀點就是地球物種都是被“宇宙文明”精心設計出來的,所有一切的秘密都隱藏在每一個物種的細胞里,當在人類科技尚處在萌芽時期,面對種種不可思議的生物界的自然現(xiàn)象,只好想象萬物生靈皆是“上帝”所造。我們堅信超自然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但是科學意義上的上帝一定存在,也就是設計我們地球生命的“宇宙文明”。今天,地球人類的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尋找可能延續(xù)生命的星球,嘗試人類成為下一個星球生命“上帝”的可能性,按照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速度,不出500年完全可能在下一個星球延續(xù)地球上的生命,既然地球人類可以改造下一個星球,我們有什么理由肯定地球生命不是來自“宇宙文明”呢?因為“宇宙文明”給每一個地球物種留下了太多的“人工痕跡”而不是進化痕跡。500V 高壓的電鰻;眼鏡蛇噴射的毒液;鴿子精確地導航裝置等等。我們再看看有袋類動物的口袋,把寶寶放在布兜里應該是只有人類才會想到的事。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地球生命的歷程有很高的起點,我們不需要從零做起,我們首先必須謙虛地學習,了解已經(jīng)隱藏在每一個物種細胞里的秘密,這樣我們走向真正的“宇宙文明”歷程就會簡單很多。
隨著人類基因和更多物種基因的測序完成,許多與人類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物種竟然在基因水平上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很多傳統(tǒng)的生物學觀點被不斷刷新。最新研究表明癌癥的發(fā)病是潛在基因被激活的結(jié)果,這一成果有力證明了生物分化論的基本原理,說明生物體內(nèi)包含有大量潛在的沒有活性基因(包括癌癥基因),他們只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被激活,而進化論者認為癌癥是基因突變的結(jié)果與研究結(jié)論顯然不相符合。
德國基爾大學(CAU)的研究人員托馬斯·博世(Thomas Bosch)教授在最新研究中這樣說:“癌癥與地球上的多細胞生命一樣古老,很可能永遠無法完全根除”;他們在水螅蟲里發(fā)現(xiàn)的大量人類原始腫瘤基因。巴黎普隆馬克斯普朗克進化生物學研究所的托米斯拉夫·多馬澤特-洛索(Tomislav Domazet-Loo)和迪特哈德·陶茨(Diethard Tautz)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和他們建立的數(shù)據(jù)庫一直在調(diào)查進化是何時開始產(chǎn)生腫瘤的問題?!霸趯ふ野┌Y基因的起源時,我們在古代動物群體上有了意外發(fā)現(xiàn)?!倍囫R澤特-洛索解釋道,他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我們的數(shù)據(jù)預測了第一批多細胞動物已經(jīng)具備了導致人類癌癥的大多數(shù)基因”[17]。水螅Hydra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元老”,經(jīng)基因組測序,水螅基因組的基因數(shù)目與人類相似,且兩者有諸多相同基因。此外令科學家們驚訝的是,水螅存在與人類的兩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亨廷頓舞蹈癥(Huntington s disease)和阿爾茨海默氏癥(Alzheimer s disease),相關(guān)的基因[17]。
據(jù)美國媒體報道,《自然》科學雜志本周登載了澳大利亞等國科學家們的一個新發(fā)現(xiàn)—海綿動物近70%的基因與人類相同。這個國際科研團隊經(jīng)過5年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澳洲世界自然遺產(chǎn)大堡礁地區(qū)的海綿動物的基因排列顯示,這種遠古的海洋生物與人類許多的基因是一樣的,其中包括大量和癌癥等疾病有關(guān)系的基因。昆士蘭大學研究團隊負責人貝爾納稱,該科研成果可以為癌癥和干細胞研究的突破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chǔ),“海綿動物擁有被認為是干細胞 ‘圣杯’的細胞”,對其干細胞基因功能的探索可以為人類干細胞生物學研究提供很大的幫助[18]。
更有趣的是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水螅致癌基因后卻無法想象水螅如何罹患“癌癥”,因為它們的身體結(jié)構(gòu)實在太簡單了,也許它們根本就不會罹患癌癥,當然它們罹患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氏癥)就更加可笑了,但是這些基因的確存在于這些簡單的原始動物體內(nèi)。
150多年前研究物種之間的關(guān)系只能依靠化石和物種的表象進行分析。而今天建立在基因水平的物種比較方法完全是不同的理念了。隨著大量物種的基因組被完整的破解,通過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和比對,許許多多無法想象的事實擺在了人們面前,例如:老鼠和人類有共同的祖先,來自英、美、德等國的上百位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宣布,人類與老鼠共享著80%的遺傳物質(zhì)和99%的基因具有同源性[19]。采用生物信息學手段對植物基因同源性進行比對同樣獲得成功,佘朝文等對杉木的CAD 基因從基因序列、編碼蛋白的理化性質(zhì)、結(jié)構(gòu)及功能做簡要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屬種的杉木和鐵杉基因具有99.0%以上的同源性[20]。如果僅通過化石與表象進行判斷是不可想象的。
生物分化論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都認為一個物種是由另一個相關(guān)的物種演化出來的,最核心的區(qū)別在于演化的方式,分化論認為物種演化是:預設的、短期的、可以追溯的;進化論認為物種演化是:自然地、長期的、難以重復的。
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物種都具備分化出新物種的功能,具有分化功能的物種一定是極少數(shù),鯽魚和鯉魚就是其中代表,不過我們對物種分化的機理還完全不清楚。假設實驗室如果能夠重復鯽魚變金魚全部過程,并且能夠在鯽魚的基因組里找到未被激活的金魚的特征基因,同時也能夠從金魚的基因組里找到被抑制的鯽魚的基因,那么“生物分化論”也就鐵證如山了。在實驗室去做物種的分化實驗一定是安全的,因為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是可預見,既然是“宇宙文明”所預設的,那一定符合生命的“四大基本法則”,一定是絕對安全的物種。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出現(xiàn)曾經(jīng)為社會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首先把人類對自己的認知從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科學家們從此將科學與宗教進行了嚴格區(qū)分,使宗教理論與自然科學理論沿著各自的方向和軌跡運行,促進了社會進步與和諧。誰也不能否定達爾文《物種起源》所包含偉大的科學價值及其的歷史價值,我們提出“生物分化論”只是對其中“生物進化”的具體科學觀點的科學性進行商榷??茖W界對進化論基本觀點的懷疑不是今天才有的,當年他自己就提出過懷疑,當時進化論嶄新的思想和看似合理的論據(jù)迅速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因為科學家們渴望擺脫宗教的霧霾以純科學手段來進行研究,他們包容了許許多多的疑問,堅信達爾文對生命探索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因此質(zhì)疑與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加上強調(diào)唯物主義的政黨和國家的產(chǎn)生,生物進化論成了政治上的宣傳材料,聽過一百遍一千遍以后也就成了真理,根深蒂固。
分子生物學說明,來到地球的第一條DNA 鏈已經(jīng)是極其完美的生命種子,不可能在一大堆原料中自然產(chǎn)生,有一個比喻十分形象:一只猴子在鍵盤上跳舞會打出一部《百科全書》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第一條DNA 只可能來自于“宇宙文明”,起點就很高,我們對其中包含的科學信息了解還只是冰山一角。
我們必須擺脫達爾文主義的思想禁錮,這樣才能獲得對生命起源問題的全新視角,不管新的觀點是否正確,有新的嘗試總比原地踏步有意義得多。隨著近幾十年基因工程的迅猛的發(fā)展,探索生命的手段日新月異,我們已經(jīng)可以用技術(shù)手段來合成DNA 片段,我們已經(jīng)可以改造一種生物的基因結(jié)構(gòu),使后代產(chǎn)生符合目的的性質(zhì),如:轉(zhuǎn)基因作物,藥物合成等,這些領(lǐng)域看起來并不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其實不然,地球生命因為來自同一種“宇宙文明”,千千萬萬個物種必須遵守統(tǒng)一的法則才可能在地球上共同生存和諧發(fā)展,我們在生物工程領(lǐng)域的手段越多,改造生物的級別越來越高,我們必須考慮這些經(jīng)過改造的生命如果進入沒有預案的大自然是否會打破地球生命的基本法則,造成生態(tài)災難?
我們不能夠相信“自然選擇”神話,人工組合的基因,通過轉(zhuǎn)基因作物或家養(yǎng)動物擴散到其他栽培作物或自然界野生物種,并成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在環(huán)境生物學上則稱為“基因污染”。對基因工程生物來講,有一點也非常特別,就是給它們所“移植”的基因可以來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了物種原有的屏障,“移植”是“強制性”的,這個過程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極少可能發(fā)生或者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西紅柿絕對不會有魚類的基因,玉米也絕對不會有螢火蟲的基因,當“基因污染”成為問題的時候,自然根本無法“選擇”,等待的只有難以設想的災難。因此我們在進行物種改造時需要特別謹慎。應該對所有的生物物種改造活動進行嚴格的法律約束,我們研究生命科學不能急功近利,倡導“徹底了解生命,謹慎制造生命”的原則。
我們可以嘗試按照生物分化論的觀點進行科學探索,如果總是用進化論的觀點指導科學研究,我們永遠認為只有人類懂的最多。我們可以謙虛一回,假設地球生命是“宇宙文明”完美的作品,那么“宇宙文明”的工程師們絕對不會把他們的最高級作品“人類”的細胞里塞進98.5%的垃圾,恰恰相反,人類細胞中的壓縮基因應該已經(jīng)全部打開,儲存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全部過程,因此把生命科學的研究重點就應該放在人類自己,如果從人類的基因里找到物種層層分化的證據(jù),我們成為“宇宙文明”的接班人就不遠了,一切秘密都應該隱藏在98.5%的“垃圾基因”之中??茖W家們通過對10年來破譯的大約1000種物種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人類和很多其他物種擁有許多相同基因,脊椎動物體內(nèi)的蛋白質(zhì)編碼DNA 大部分非常類似,為什么?人類基因組中有相當一部分與某些蟲子有關(guān),這些類似于寄生蟲的DNA 為什么會留在人類的基因庫里呢?還有,37億年前的第一批生古細菌怎么會包含眾多與人類基因一樣的基因呢?這一切間接證明了生物分化論的科學性。
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用生物分化論的思想對人類目前認為的98.5%處于無用狀態(tài)的基因的組成進行猜測,這些基因應該包括:1)儲備基因,是一種壓縮狀態(tài)的基因,在原物種需要進行分化的時候編譯成新的基因組,參與形成新的物種。2)從單細胞時代經(jīng)過若干次分化到人類各個階段已經(jīng)失去活性的基因,這里記錄了地球生命的演化一直到人類形成的全部過程,具有重大的探索價值。3)這些基因雖然不直接參與蛋白質(zhì)表達,一定存在非常精密的控制約束有用基因的機制。4)很多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并不是可以用試驗方法來量化的,但這一切卻客觀存在,一切奧秘的物質(zhì)基礎(chǔ)都存在于我們尚未了解的遺傳物質(zhì)之中,如:動物的社會屬性,人類思維和意識這種高層次的生命現(xiàn)象等。
最重要的是,應該用主要精力探索能夠代表生命演化全過程的人類基因,應該對98.5%的無用基因展開全面探索,解開地球生命的真正奧秘,人類應該制定嚴格的法律來限制新物種的組裝和開發(fā),最大程度上避免生態(tài)災難,只有徹底掌握了“宇宙文明”賦予生命的全部規(guī)律并有手段控制可能發(fā)生的“生態(tài)災難”才能大膽設計新物種、組裝新生命。
宇宙存在文明,宇宙文明可以傳播來到地球,這一點全世界科學家的主流觀點幾乎沒有異議,但是如果說地球生命包括人類都是“宇宙文明”設計者們的作品肯定會難以接受,我們至高無上的人類,竟然只是一件別人設計出來的“作品”。不要感到沮喪,從科學角度來看待這個事件,再結(jié)合上帝制造人類的說法,“宇宙文明”的設計者們就是地球所有生命的上帝,并且這些上帝們已經(jīng)把他們自己的化身帶到了地球,這就是我們的人類。其實很多科學家都抱有與我類似的觀點,只是他們不愿意首先提出來,有些是不愿意背叛所謂正宗的達爾文主義思想怕成為眾矢之的,有的是有太多學術(shù)的“包袱”無法展開思路。世界觀的不同也是物種起源問題答案迥然不同的原因,有神論者堅信生命來自超自然的“上帝”之手,他們不會去設想是宇宙的科學文明設計了生命;無神論者篤信生命是地球自然產(chǎn)生,就像達爾文的進化論信徒,盡管這個理論矛盾重重卻別無選擇。
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人類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揭開生命的全部秘密,等到我們像“宇宙文明”的設計者那樣可以按照生命存在的基本法則設計出自己的作品,組合成“地球文明”的種子并且播向宇宙深空時,人類就成了“宇宙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也就成了下一個星球生命的真正的上帝,這是何等的榮耀!
地球生命的“上帝”那些億萬年前宇宙文明的傳播者也應該經(jīng)歷過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困惑,也許他們是第一代“上帝”,也許他們也是繼承更古老的“宇宙文明”,總之,傳播宇宙文明的接力棒已經(jīng)交給了我們,我們別無選擇必須承擔起責任。
人類出現(xiàn)似乎很久了,可是在宇宙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一瞬間,150億年前宇宙誕生,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37億年前地球生命誕生,15萬年前真正意義的人類誕生,8000年前人類開始出現(xiàn)文明,200年前現(xiàn)代科技起步,真正的知識爆炸時代是不到30年的網(wǎng)絡世界。這個網(wǎng)絡世界還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積累知識和傳播知識,我們趕上了這個時代,我們要選擇正確的指導思想來研究生命,實現(xiàn)人類成為下一個星球生命“上帝”的夢想就會快捷很多。
可以肯定人類總有一天會成為“宇宙文明”繼承者、發(fā)揚者、傳播者。不過今天的人類社會結(jié)構(gòu)及文明程度還承擔不了這個責任,因為這個世界還充滿霸權(quán)和仇恨。如果今天的實驗室就能夠制造出各種特殊功能的生命,那么肯定會首先用于軍事目的消滅敵人,后果將不堪設想,希望人類的智慧更多用于世界的和平發(fā)展,更多思考我們作為“宇宙文明”繼承者的責任,“地球文明”是“宇宙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毀了宇宙文明億萬年的成果,我們應該全力以赴把探索生命的責任與“宇宙文明”的傳播者的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用科學、用智慧把帶有地球特色的“宇宙文明”的種子播向宇宙,因為宇宙深空擁有億萬顆適合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星球在等待。
徹底了解生命,謹慎制造生命!
[1]Rhawn Joseph,Ph.D.Life on Earth Came From Other Planets[J].Journal of Cosmology,2009(1):1-56.
[2]Shapiro,Robert(1987).Origins:A Skeptic s Guide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on Earth[M].Bantam Books.p.110.ISBN 0-671-45939-2.
[3]Annalisa Di Ruscio, Alexander K.Ebralidze, Touati Benoukraf,et al.DNMT1-interacting RNAs block genespecific DNA methylation[J].Nature.2013,503,371-376doi:10.1038/nature12598.
[4]Marcelo D.Vinces, Matthieu Legendre, Marina Caldara,Masaki Hagihara,and Kevin J.Verstrepen.Unstable Tandem Repeats in Promoters Confer Transcriptional Evolvability[J].Science,2009;324(5931):1213 DOI:10.1126/science.1170097.
[5]Erik A.Petiguraa,b,1, Andrew W.Howardb,and Geoffrey W.Marcya.Prevalence of Earth-size planets orbiting Sun-like stars.PNAS,19273-19278,doi:10.1073/pnas.1319909110.
[6]Whipple,F(xiàn)red L.(1950).“A Comet Model.I.The acceleration of Comet Encke”[J].Astrophysical Journal 111:375- 394.Bibcode:1950ApJ...111..375W.doi:10.1086/145272.
[7]Rhawn Joseph,Ph.D.Life on Earth Came From Other Planets[J].Journal of Cosmology,2009(1):1-56.
[8]裴雪重.關(guān)于“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思考[J].科技導報,1997(3):5-7.
[9]王春元.金魚外部形態(tài)的變異[J]生物學通報,2008,3(9):1-6.
[10]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物種起源·第六章·學說的難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Gerald J.Wyckoff,Christine M.Malcom,et al,A highly unexpected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fixation probability of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and mutation rate[J].Cell,2005,21(7):381-385.
[12]武覲文.以生命過程的理念認識地質(zhì)年代[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21-26.
[13]Philippe Janvier.Modern look for ancient lamprey[J].2006 Nature 443,921-924doi:10.1038/443921a.
[14]周贊虎,劉仁海,樓士林.藍藻基因組研究進展[J].臺灣海峽,2004,23(3).2
[15]王妍.澄江化石庫中的??麆游铮跠].西安:西北大學,2010.
[16 ]Piper, Ross(2007 ), Extraordinary Animals: An Encyclopedia of Curious and Unusual Animals[M].Greenwood Press.
[17]Tomislav Domazet- Loo,Alexander Klimovich,Boris Anokhin,F(xiàn)riederike Anton-Erxleben,Mailin J.Hamm,Christina Lange & Thomas C.G.Bosch.Naturally occurring tumours in the basal metazoanHydra[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4222 doi: 10.1038/ncomms5222.
[18]Mansi Srivastava,Oleg Simakov,Jarrod Chapman,Bryony Fahey.et al.The Amphimedon queenslandica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complexity[J].Nature,2010,466:720-726doi:10.1038/nature09201.
[19]Asif T.Chinwalla,Lisa L.Cook,Kimberly D.Delehaunty,etc.Initial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use genome[J].Nature 420,520- 562 doi:10.1038/nature01262.
[20]佘朝文,許棟,張青樺,蔣向輝.杉木CAD 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9,28(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