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光 劉刈青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從2013年國內(nèi)公開發(fā)表的文獻學論文來看,熱點集中在文獻學理論研究、文獻學分支研究、??莆墨I學研究、文獻學專題研究和文獻學家研究等幾個方面。文獻學理論研究方面集中在對古典文獻學、文獻學教育與學科發(fā)展的探討。文獻學分支研究仍以目錄學研究成果最為突出。??莆墨I學和文獻學專題研究是當年文獻學研究的重點。??莆墨I學中包括歷史文獻學、中醫(yī)文獻學、少數(shù)民族文獻學、地方文獻學和藝術文獻學等。文獻學專題研究包括古籍整理與數(shù)字化、出土文獻、書籍刊刻以及藏書文化,成為當年文獻學研究的亮點。對于文獻學家的研究,既保持了對傳統(tǒng)文獻學家生平學術的論述,也繼續(xù)關注歷代史學家、文學家的文獻學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獻學成就。2013年度出版的文獻學著作主要涉及文獻學理論、??莆墨I學和文獻學專題研究等方面。
由項楚和羅鷺主編的《中國古典文獻學》[1]是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之一,分入門篇、提高篇、博覽篇、深化篇、拓展篇五個單元介紹了目錄學、版本學、??睂W、注釋學、編纂學、輯佚學、考證學、辨?zhèn)螌W、??莆墨I學和古籍電子文獻,兼顧學科傳統(tǒng)及最新發(fā)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獻的方法為核心,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基本理論。該書簡明實用,例證豐富,配圖精美,并附有每章的拓展閱讀書目和練習題,編者都為國內(nèi)高校青年學者,是古典文獻學入門與教學的優(yōu)良選擇。
學者們就文獻學的學科地位以及新環(huán)境背景下文獻學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賀忠[2]指出網(wǎng)絡時代文獻學在教學中位處邊緣,應借助網(wǎng)絡多媒體手段有機結合傳統(tǒng)文本教學模式,凸顯該課程的文史研究工具學科性質(zhì)。周生杰[3]則提出通過對鄉(xiāng)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的實踐來促進古典文獻學教學,同時也促進地域文化研究與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
郭育艷[4]整理了20世紀西方文獻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辨析了基本術語的含義與發(fā)展,介紹了西方文獻學學科體系與著名文獻學家,為我國文獻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參照對象。王余光、熊靜、范凡[5]從文獻學理論、文獻學史、??莆墨I學、文獻學家、藏書史、古籍數(shù)字化等方面對2012年我國文獻學研究的進展進行梳理總結。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組織了百年中國古文獻學研究的反思與前瞻專題,邀請三位教授進行了探討:周少川[6]闡明了梳理百年中國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研究的意義,指出要從縱橫兩個方面對百年中國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研究進行總結,縱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獻學科建設兩條主線進行考察,橫向按照基本史實、方法論、基本理論和學科理論四個層面進行剖析,以期探尋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明確古文獻學研究的方向。王記錄[7]討論了21世紀古文獻學研究亟待深化的五個問題,即古文獻學科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國古代文獻學思想遺產(chǎn)需要發(fā)掘、少數(shù)民族文獻學在中國古文獻學中的地位需要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中西文獻學的比較研究亟待加強、古籍數(shù)字化理論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張升[8]論述了興起于西方的新書籍史研究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認為新書籍史擴大了古文獻學研究的視野,拓展了古文獻學的研究范圍,其引進社會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獻研究所具有的社會史和文化史意義,古文獻學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鑒多學科交叉的方法,豐富自身的研究內(nèi)容。
著作方面,徐永明、趙素文[9]所著《明人別集經(jīng)眼敘錄》,著錄體例包括書名卷數(shù)、撰者時代、版本情況、收藏單位、作者小傳、正文編次、序跋摘錄、他人評價等項,并附有《作者生卒年考證》《作者小傳》《明前期詩歌一詩兩作者偶錄》和《卓敬進士登科及賜謚時間考辨》,由敘錄進而考訂,可見其學術價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度相繼出版了《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晚清民國間新教傳教士中文譯著目錄》《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國舊方志目錄》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
論文方面,探討了古代文獻整理活動對社會秩序和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王記錄[10]認為中國傳統(tǒng)目錄學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認知思想和具有損益舊制、另開新篇的批判創(chuàng)新意識,文獻分類具有道德勸戒和倫理教化的功能,觸及了文獻背后的文化意蘊,展示了文獻背后所蘊含的政治觀、倫理觀和學術觀。蔣永福[11]認為中國古代文獻整理活動通過“以經(jīng)為首”的思想秩序來構建文獻秩序,再通過這種文獻秩序和思想秩序來為建構統(tǒng)治秩序服務。
宋麗娟[12]闡述了西人所編中國古典小說目錄不僅可以補充中國傳統(tǒng)目錄學對說部著錄的缺失,而且連結中國傳統(tǒng)文獻學和西方漢學,促進中國小說目錄學的學術構建,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全根先和陳荔京[13]以年代為次著錄了民國時期圖書館集體或館員個人的目錄學論著。馬春暉[14]分析了我國傳統(tǒng)方志藝文志的目錄學本性,并在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方志藝文志的目錄學成就和學術價值。
2013年受到關注的目錄學家有劉向、劉昕、馬端臨、馬一浮、鄭樵、趙琦美、繆荃孫、姚際恒、黃虞稷、黃永年、傅惜華、趙萬里等。除了對傳統(tǒng)目錄學家生平與學術思想的研究之外,還出現(xiàn)了對一地斷代目錄學家的群體研究,如吳興毛[15]對清代皖籍目錄學家的成就和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和分析。
這兩方面的研究多為針對某一本書的考察,延續(xù)了以往對實踐的重視,理論方面的研究進展稍顯欠缺。
??睂W方面,石祥[16]從題跋書志中勾稽史料,結合善本實物,重建了“勾勒行款”典范的形成、普及、嬗變的歷史場景,理清其學理脈絡,指出古籍物質(zhì)形態(tài)與文本錯訛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張富林[17]討論了章學誠的校讎學思想。張海峰[18]考證景祜本《漢書》的手寫校語并非出自劉元起本,避宋諱,當是北宋人所寫。金相圭[19]則以韓國所藏《太平廣記詳節(jié)》對明高承埏稽古堂刻本《玄怪錄》進行了重新??薄?/p>
版本學方面,江曦[20]所著《清代版本學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深入研究,闡述清代版本學發(fā)展的學術和社會背景、發(fā)展狀況,總結了清人的版本學思想與方法。葉守法[21]所著《書的版本命名》首次提出了書的版本命名的概念與命名的產(chǎn)生、意義、分類、方法;第一次從理論和實例上,說明了書的版本命名是一種文化、一門科學,并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fā)展。論文方面,倪小勇[22]考述了《漢書》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間的承繼關系,較為客觀地揭示了《漢書》的版本體系。劉剛、李德山[23]考證了清初東北流放詩人苗君稷詩集孤本《焦冥集》的版本和文獻價值。此外,還有肖偉韜[24]考證了《白居易集》的版本流傳,江增華[25]闡述了元末明初徽州唐元祖孫三人別集的輯集與版本的源流及承傳關系,陳枚香[26]梳理了北宋思想家蔡襄文集四大系列版本的刊刻經(jīng)過和傳承脈絡,陳功文[27]討論了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各版本與釋禮方法的學術價值,等等。
注釋、輯佚與辨?zhèn)问莻鹘y(tǒng)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作為整理文獻的方法,這些方面延續(xù)著對實踐應用的重視,理論研究略顯不足。
周錄祥[28]介紹了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孫武子直解》一萬余字的天頭佚名補注。崔金濤[29]從訓詁學角度分析了陳奐《詩毛氏傳疏》的不足,以期把握乾嘉學派對于注釋書訓詁的總體認識。
種方[30]通過分析《校讎略》中相關論述,認為鄭樵雖然意識到通過征引關系輯佚和通過總集與叢書輯佚,但對輯佚學界定模糊,認識仍十分有限。孫德華[31]梳理了戰(zhàn)國時期儒家重要派別代表作《子思》的流傳情況和亡佚過程,提出重輯《子思》的建議。陳翀[32]通過梳理日本古典籍《江談抄》傳本,從該書中輯出全唐佚詩整理成稿,逐句加以考證,以期為輯佚校勘全唐詩文參考。
王啟才[33]梳理了目前所見的《呂氏春秋》辨?zhèn)尾牧稀j惛?担?4]則指出《四庫提要》和《續(xù)文獻通考》判定明末出自井中的宋鄭思肖《心史》為偽書是誣陷和謊言,《四庫全書》中有大量記述表明《心史》為真。
2013年6月29日至30日“典籍·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34屆年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全國60多所高校、20余家科研單位和文化單位參與。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周少川提出四點建議:加強中國歷史文獻學的理論研究、歷史文獻學的研究與教學要多與古籍整理實踐密切結合、開拓歷史文獻學的新領域和新方法、不斷推進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建設。會議就文獻學綜合研究、先秦至隋唐文獻研究、宋元明文獻研究、“四庫學”與清代目錄學研究、清代文獻研究、清史研究等方面進行討論,收到140余篇學術論文,主題涉及歷史文獻學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專門領域、各種形態(tài)的歷史典籍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該會議顯示出歷史文獻學研究與社會學、思想史和學術文化史研究的交叉和互動,充分顯示了中國歷史文獻學的生命力和凝聚力[35]。
論文方面,錢高麗[36]認為根據(jù)學科屬性與研究對象,應將歷史文獻學從大文獻學中獨立出來并區(qū)分于其它??莆墨I學。黃愛平[37]探討了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基礎理論與教材編寫的問題。滕蘭花[38]提出在歷史文獻學教學中應用生成式教學法。
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國醫(yī)大師張燦玾先生的《中醫(yī)古籍文獻學(修訂版)》。該書包括中醫(yī)古籍文獻的源流與流別、書名與篇名、書體結構、文體、文字、標記符號、載體、著錄、校勘、注釋、類書與叢書、聚散與輯佚、辨?zhèn)蔚扔嘘P內(nèi)容,書前還附有30頁精美的中醫(yī)古籍彩圖照片。結合一般文獻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內(nèi)容介紹中醫(yī)文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規(guī)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對中醫(yī)藥文獻教學和中醫(yī)院校學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論文方面,研究熱點在于中醫(yī)文獻學教育和學科建設,以及對中醫(yī)文獻古籍的專書研究。王明強[39]探討了中醫(yī)文獻學的內(nèi)涵,并建議重視中醫(yī)文獻學在行業(yè)繼續(xù)教育中的價值。張雷[40]認為有必要在中醫(yī)院校設置簡帛醫(yī)學文獻概論課程。朱長剛[41]建議開設中醫(yī)養(yǎng)生文獻學課程。蘭杰、李根旺[42]認為中醫(yī)文獻檢索必須從中醫(yī)古籍文獻入手。林怡、戴銘探索了在中醫(yī)文獻學教學中應用微格教學法[43]和 PBL 教學法[44]的思路。此外,趙?。?5]等運用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研究方法對方劑學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梳理與探討。楊奕望[46]等分析了日記史料對中醫(yī)藥發(fā)展的重要價值。薛飛飛[47]等探析了中醫(yī)證候文獻學的研究思路。學者們還對曹寅《楝亭書目·醫(yī)部》《甲乙經(jīng)》《針灸集書》《醫(yī)鈔類編》《醫(yī)宗寶鏡》等中醫(yī)古籍文獻進行了版本、注釋和醫(yī)理等多角度的深入考察。
黃建明、卲古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保護與發(fā)展報告(1982-2012)》(民族出版社)分為“總報告”“省情篇”和“民族篇”三部分介紹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近三十年來發(fā)展狀況。陳棣芳[48]認為民族文字文獻從形態(tài)學、目錄學、注釋學等方面豐富了古典文獻學的內(nèi)容。
2013年7月13至14日,“首屆國際滿文文獻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50余名中外學者圍繞國際滿文文獻收藏與研究史、滿文文獻挖掘整理和出版合作計劃、滿文文獻與清史研究以及滿文文獻與邊疆史、民族史、宗教史研究等主題進行了探討。會議所使用的滿文材料來自中國、蒙古、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其中不少文獻為首次公布和使用,糾正或彌補了不少傳統(tǒng)典籍中的訛誤或缺漏。這些滿文資料與漢文、蒙古文等多種文字史料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幅鮮活的清代歷史畫面,既展現(xiàn)出滿文檔案在清史研究中的重大價值,同時也顯示出滿文資料數(shù)量可觀、可供開掘利用的廣闊前景[49]。
對少數(shù)民族文獻的關注仍然保持著以藏族文獻和彝族文獻為主的狀況。莊虹[50]通過對藏彝走廊白龍江流域藏族本教文獻、岷江上游羌人釋比文書、彝族畢摩經(jīng)典、耳蘇藏族圖經(jīng)及沙巴象形文經(jīng)書、納西東巴經(jīng)書等藏、羌、彝、納西聚落原始信仰文本的梳理,勾勒出走廊六江流域原住民族原始文獻的大致樣貌。秦曉莉[51]討論了畢摩及其活動、彝文文獻典籍的產(chǎn)生、源流、載體、形制等問題。張純德[52]等以秦漢時期東北、川南、黔西北地區(qū)所用的彝文原著譯本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彝人、彝語”的嶄新視角重新審視西南邊疆檔案史料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德薩[53]探討了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藏文文獻的資源共享模式。徐麗華[54]著書介紹了藏區(qū)概況、藏文、藏文文字載體類別與版本形式、古籍目錄與分類、傳統(tǒng)分類法、歷代文獻整理和出版、藏文古籍整理研究六十年概況等內(nèi)容。浪東·多吉卓嘎[55]以藏文整理了西藏藏醫(yī)學院館藏典籍目錄。
2013年10月9日,第三屆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暨兩岸四地方志文獻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東莞市召開。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140余位地方志與歷史文獻專家學者參加,圍繞方志文獻研究與開發(fā)利用等內(nèi)容交流研討,會議收錄論文87篇[56]。
論文方面,魏國彬[57]認為地方文獻是指在文獻文化系統(tǒng)的某一個層次結構上必須具有地方性、地方權和地方化這三個文化本質(zhì)特征之一的文獻。吳浩軍[58]論述了河西文獻的形態(tài)與價值,倡議保護研究、發(fā)掘利用河西文獻,傳承并發(fā)展華夏文明。趙彥龍[59]結合黑水城出土西夏版書籍的序言、跋尾和題款等內(nèi)容,對西夏部分雕版印刷書籍的刻工進行搜集、整理、分類和歸納,分析了與刻工相關的問題。張淮智[60]對2013年6月7至9日在石家莊召開的了“黑水城民族文獻學術研討會”會議內(nèi)容進行了綜述。曾華明[61]則討論了西域文獻數(shù)字化的問題。
此外,馬珂[62]探討了萬歷《開封府志》地域史研究價值。楊芳[63]等認為《明州系年錄》開編年體地方史先河,用新的形式活化了地方志材料。周田田[64]闡述了近代樸學大師孫詒讓對浙江地方志事業(yè)的貢獻。
2013年度其它文獻學方面的研究熱點是藝術文獻學。王玲娟和龍紅[65]分析了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后藝術文獻研究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晉征[66]通過分析音樂文獻學的界定與研究內(nèi)容來研究其學科性質(zhì)與定位。羅原[67]通過梳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研究現(xiàn)狀,在史學史發(fā)展、當前的研究特點、學科展望等方面提出了思考。靳超英與安維復[68]通過文獻學的視角對中西學者所撰寫的西方音樂史進行比較,認為完善西方音樂史學的文獻集成,對于我國西方音樂史的研究意義深遠。朱夏君[69]討論了王國維與吳梅在20世紀昆曲文獻學研究中樹立的兩種典范。楊慧[70]研究了著名曲學家傅惜華編撰的民國時期藏曲目錄。王瑜瑜[71]梳理了宋元以降戲曲目錄的編撰過程與體例,細致考辨,討論其理論價值與文化價值。姜東昭與姜春雷[72]還提出構建中國書法文獻學。
宗教文獻學方面,孫永芝[73]研究了宋代宗教文獻的刊刻狀況。王黎和朱俊波[74]討論了藏學佛經(jīng)目錄分類體系我國目錄學體系中的重大意義??茗P凱[75]分析了陶弘景在整理道教文獻《真誥》過程中的成就與局限。王彥明[76]論述了錢謙益與《嘉興藏》的深厚淵源。
朱崇先主編的《古典文獻學理論探索與古籍整理方法研究》[77]一書,收集了2010年5月舉行的以古典文獻整理論與古籍整理方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從古典文獻學理論與方法、學科建設、專業(yè)教學法、專業(yè)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古籍整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現(xiàn)代技術應用和田野調(diào)查方法,以及民族古籍文獻的開發(fā)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揭示了該領域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華書局出版了杜偉生先生所著《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一書。作者在國家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三十余年,經(jīng)驗豐富,認識深刻。該書全為銅版紙彩印,除了古籍修復的基礎知識外,還介紹了古籍修復用紙、裝幀形式、修復分解動作及敦煌遺書修復和字畫裝裱修復的常識以及技術分解動作,最后有拓片和書套(盒、囊匣)的制作,并附錄資料三種,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侯漢清主編的中國文化典籍計算機整理與開發(fā)技術研究系列叢書。包括王雅戈《古籍計算機自動索引研究:以民國農(nóng)業(yè)文獻自動索引為例》、衡中青《古籍計算機全文數(shù)據(jù)庫及內(nèi)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產(chǎn)廣東〉為例》、黃建年《古籍計算機自動斷句標點與自動分詞標引研究》、劉竟《古籍計算機信息門戶自動構建與應用:以農(nóng)史學科為例》、曹玲《農(nóng)業(yè)歷史文獻數(shù)字化建設研究》和常娥《古籍計算機自動校勘、自動編纂與自動注釋研究》等。
論文方面,林英[78]認為我國現(xiàn)有古籍從業(yè)人員總數(shù)和結構分配與古籍保護工作總量并不匹配,她以四川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例,昭示出古籍工作面臨的現(xiàn)狀和困難。進而提出古籍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下一步重點應從制度、經(jīng)費等方面入手,促進古籍保護工作更好開展。欒偉平[79]介紹了“明別集叢刊”項目工作數(shù)字化過程中的古籍保護問題。李芬林[80]介紹了《四庫全書》研究資源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狀況。毛建軍[81]論述了金石文獻的數(shù)字化問題。
2013年6月17至18日,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先秦史學會、秦漢史學會、中國文字學會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協(xié)辦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海內(nèi)外的120余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與古文獻學界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學者針對清華簡、甲骨文、金文以及其他簡帛資料展開了熱烈討論,并提交了90余篇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8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將關于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的研究釋讀論文匯編為《初識清華簡》,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清華簡是2008年夏天經(jīng)校友捐贈,自境外搶救入藏清華大學的。據(jù)整理統(tǒng)計,竹簡數(shù)量(含殘片)約2500枚,其內(nèi)容多為經(jīng)、史一類的典籍,大多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高度關注。
王小盾所著《從敦煌學到域外漢文獻研究》[83]采用比較研究和立體考察的方法,重點討論了敦煌文學諸文體的分類和起因;越南、韓國、日本的古代漢文書寫,其形態(tài)特點和文獻學意義;敦煌俗文學品種在海外流傳的情況這三個問題,書中18篇論文的順序,反映了認識上的逐步深化。
關于斷代書籍刊刻情況的研究。翁連溪著《清代內(nèi)府刻書研究》(故宮出版社)依據(jù)大量原始資料,對清內(nèi)府刻書條分縷析,再現(xiàn)清內(nèi)府刻書的輝煌。該書分七章介紹了清內(nèi)府刻書概述、清內(nèi)府宗教圖書的刊刻、清內(nèi)府刊刻的版畫、清內(nèi)府輿圖的刊刻、清內(nèi)府書版的刊刻等。陳清慧的《明代藩府刻書研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分為明代藩府刻書總論和明代藩府刻書個案研究上下兩編,介紹了明代宗室分封制度、明代諸藩的學術文化成就、明代藩府刻書考、明代藩府刻書的地域規(guī)律等內(nèi)容。
關于區(qū)域書籍刊刻情況的研究。尋霖、劉志盛著《湖南刻書史略》(岳麓書社),介紹了湖南從宋代至民國期間的刻書情況,具體內(nèi)容包括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宋代湖南刻書、元代湖南刻書、明代湖南刻書、清代及民國間湖南刻書、湖南刻書年表。陳心蓉的《嘉興刻書史》(黃山書社)以時代為主線,介紹了上溯兩宋、下迄民國時期千余年的嘉興刻書史略,對今嘉興市境內(nèi)的刻書進行了考證和論述。王東的《浙江印刷史》(杭州出版社)對浙江古代書籍印刷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內(nèi)容包括五代時期浙江印刷出版業(yè)的興起、宋代浙江的印刷出版業(yè)、元代浙江地區(qū)印刷出版業(yè)的發(fā)展、明代套印的出現(xiàn)及民間刻書業(yè)的興盛、以木活字譜牒印刷為代表的清代刻書業(yè)、民國重要刻書家及其所刊叢書興趣要、浙江地區(qū)的活字印板、浙江古代書籍出版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對藏書史與藏書思想的研究多為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qū)的斷代或區(qū)域性研究。方建新《南宋藏書史》(人民出版社)介紹了南宋的官方藏書、私家藏書、寺觀藏書和書院藏書的情況。王蕾《清代藏書思想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書從藏書的“藏”與“用”出發(fā),綜合運用文獻調(diào)查法、史料整理與分析、歷史研究法等方法,收集、整理、梳理與分析各類相關的史料、文集、方志、目錄、題跋、記序、理論著述,系統(tǒng)地研究清代藏書收集、保存、保護與流通利用的觀念、思想與理論方法。馮曉霞《浙東藏書史》(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一書以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為背景,以浙江藏書史為參照,根據(jù)寧波、紹興、臺州、舟山的史料,以不同歷史時期為線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浙東地區(qū)自漢至民國的藏書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論文方面,王蕾[84]回顧了我國古代儒藏思想的起源與發(fā)展歷史,對丘溶之“藏書分三處”思想、陸世儀“藏書鄒魯”思想、曹學儉“儒藏”思想、周永年“儒藏說約”等代表性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和理論成就分別進行了總結、分析和評價,并對儒藏思想影響下,清代公藏實踐及儒藏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進行了總結。斷代藏書研究方面,董靜[85]討論了宋代私家藏書狀況以及書籍匯聚散佚過程中宋詞的流傳狀況。莫燕紅[86]分析了明代晚期藏書家的思想和實踐,指出其既承襲了傳統(tǒng)藏書樓的思想,又具有私人藏書思想的進步性與開放性。張守衛(wèi)[87]論述了宋元時期安徽私家藏書的特色。楊小京[88]分析了清代徽州藏書文化昌盛的原因。韓梅花[89]統(tǒng)計得出清代81.3%的私家藏書樓聚集在京杭大運河沿岸,分析其原因有清初統(tǒng)治者文化政策的貫徹實施,運河沿岸商品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藏書風尚的歷史繼承。莊青和劉志軍[90]以皇家藏書樓文淵閣為例,分析其建筑形制所反應的我國古代禮制等級制度。王安功[91]論述了近現(xiàn)代藏書家典籍捐公的現(xiàn)象,認為大批傳世經(jīng)典由此得以妥善集中庋存,呈現(xiàn)出善本多、孤本多、品種廣、研究性強等特點。此外,吳芹芳[92]分析了藏書印作偽的類型,以大量實例展現(xiàn)偽印出現(xiàn)的種種形態(tài),并列舉了可行的辨別偽印的方法。黃蓉[93]對中西方藏書票藝術進行了比較研究。
藏書家方面,范鳳書著《中國著名藏書家與藏書樓》(大象出版社)介紹中國自唐代李泌始,經(jīng)宋元、明清、民國,至當代田家英止近一千位著名私人藏書家的生平志業(yè)、藏書故實,涉及藏書規(guī)模、特色、淵源承傳、逸聞趣事以及天一閣、皕宋樓、士禮居等著名藏書樓的建設、命名原委和蘊含的文化典故。作者基于史料,鉤沉輯佚,集知識性與可讀性于一體,有助于讀者增長古籍版本和藏書文化方面的知識。王紅蕾[94]研究了藏書家錢謙益的藏書旨趣、藏書流散、《絳云樓書目》考略以及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學術思潮。劉尚恒和鄭玲在《安徽藏書家傳略》(黃山書社)一書中分安徽私家藏書述略、傳略、專論三章介紹了安徽私家藏書概括、特點和散佚等內(nèi)容。何槐昌主編的《浙江藏書家傳略》(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書收錄了藏書家各自小傳,還有其肖像、手繪以及印章,介紹了自明清以來在浙江的文人名士藏書情況,體現(xiàn)了人文薈萃、地杰人靈的江南文化傳統(tǒng)。劉金元[95]研究了曾國藩藏書活動與理念及其藏書樓富厚堂的狀況。
論文方面,張磊、楊敏軍[96]探討了近代荊州五大藏書家(楊守敬、盧靖、盧弼、甘鵬云、張繼煦)藏書始末。張明君、彭春林[97]對臨海歷史上的藏書家進行了整體分析。陳東輝[98]以清代中期古書價格及白銀、番錢之比價為切人點,探討了黃丕烈題跋的重要價值。此外,2013年度受到關注的藏書家還有張自烈、張金吾、黃裳、陸游、汪士鐘、張景栻、徐乃昌、周越然、桂林張氏、天津劉明陽、李審言、李文田、謝兆中、莫棠、汪啟淑、王欽臣、傅增湘、顧鶴逸、嚴元照、范欽、劉承幹、鮑鼎、唐弢、韋力、周叔弢、河間獻王劉德、慕湘、袁廷梼、黃紹箕以及清朝勞氏兄弟、常熟沈煦孫、沈養(yǎng)孫兄弟等。對藏書家的研究多為其生平與藏書思想、藏書活動及其藏書樓的介紹。
2013年受到關注的文獻學家有:牛弘,杜澤遜,紀曉嵐,王先謙,陳慶年,馬一浮,羅振玉,魯迅,高秋鳳,戴震,潘樹廣,王欣夫,汪克寬,張榮起,董治安,鄧顯鶴,葉德輝,袁枚,楊琳,姜亮夫,張欣毅,胡道靜,莫友芝,李慈銘,張宗祥,鮑慎由,趙逵夫,俞樾,顧炎武,鄭振鐸,傅璇琮,黃丕烈,章學誠??梢娂缺3至藢鹘y(tǒng)文獻學家生平與學術思想的論述,也繼續(xù)關注歷代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文獻學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獻學成就。
〔1〕項楚,羅鷺.中國古典文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賀忠.傳統(tǒng)文獻學教學手段優(yōu)化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68-70
〔3〕周生杰.鄉(xiāng)土文獻整理背景下的古典文獻學教學[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53-155
〔4〕郭育艷.20世紀西方文獻學基礎理論研究述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9):43-46
〔5〕王余光,熊靜,范凡.2012年我國文獻學研究進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5):1-11
〔6〕周少川.百年中國古文獻學研究的反思與前瞻專題——論百年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fā)展史的梳理與意義[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1-35
〔7〕王記錄.新世紀古文獻學研究亟待深化的若干問題[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6-40
〔8〕張升.新書籍史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40-45
〔9〕徐永明,趙素文.明人別集經(jīng)眼敘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0〕王記錄.中國傳統(tǒng)目錄學的文化品格及其價值取向[J].河北學刊,2013(2):50-59
〔11〕蔣永福.文獻秩序·思想秩序·統(tǒng)治秩序——中國古代文獻整理活動中的秩序建構邏輯[J].求是學刊,2013(2):147-156
〔12〕宋麗娟.西人所編中國古典小說書目及其學術史意義[J].文學遺產(chǎn),2013(2):122-133
〔13〕全根先,陳荔京.民國時期國家圖書館目錄學論著編年[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3):102-112
〔14〕馬春暉.方志藝文志的目錄學本性考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2):101-107
〔15〕吳興毛.清代皖籍目錄學家群體分析[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3(2):24-26
〔16〕石祥.勾勒行款:一個隱入歷史的??睂W典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2):135-145
〔17〕張富林.章學誠校讎學思想簡論[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3(6):154-156
〔18〕張海峰.《漢書》景祜本校語寫入時間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4):38-42
〔19〕金相圭.明高承埏稽古堂刻本《玄怪錄》重新??薄耘c韓國所藏《太平廣記詳節(jié)》的對照為中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8):53-56
〔20〕江曦.清代版本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1〕葉守法.書的版本命名[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22〕倪小勇.《漢書》版本史考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42-146
〔23〕劉剛,李德山.孤本《焦冥集》的版本、內(nèi)容及文獻價值[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6):12-17
〔24〕肖偉韜.《白居易集》版本流傳考敘[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2):62-66
〔25〕江增華.唐氏三先生別集敘評及其版本流變[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11):135-137
〔26〕陳枚香.蔡襄文集刊刻考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1):68-70
〔27〕陳功文.《禮經(jīng)釋例》撰著、版本及學術價值考論[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5):57-61
〔28〕周錄祥.論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抄本《孫武子直解》天頭佚名補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11):50-52
〔29〕崔金濤.《詩毛氏傳疏》誤解毛詩經(jīng)傳的訓詁學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5):48-52
〔30〕種方.辨鄭樵的“輯佚學”[J].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1):29-33
〔31〕孫德華.《子思》輯本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4):63-67
〔32〕陳翀.日本古文獻《江談抄》所見全唐佚詩句輯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4):96-101
〔33〕王啟才.關于《呂氏春秋》辨?zhèn)螁栴}的文獻爬梳[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43-147
〔34〕陳???論乾隆時官方判定《心史》為偽的問題[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3):53-57
〔35〕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wǎng)[EB/OL].http://www.sinoss.net/2013/0708/46497.html.[2014-03-25]
〔36〕錢高麗.歷史文獻學歸屬小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2):77-80
〔37〕黃愛平.歷史文獻學學科基礎理論與教材編寫的思考[J].文獻,2013(1):3-10
〔38〕滕蘭花.淺析生成式教學法在《中國歷史文獻學》課程、教學當中的運用研究[J].大學教育,2013(21):121-122
〔39〕王明強.中醫(yī)文獻學的內(nèi)涵及其在行業(yè)繼續(xù)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6):1339-1341
〔40〕張雷.在中醫(yī)院校設置簡帛醫(yī)學文獻概論選修課程的必要性探討[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3(5):453-454
〔41〕朱長剛.談《中醫(yī)養(yǎng)生文獻學》課程意義及教材編寫原則[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3(6):545-546
〔42〕蘭杰,李根旺.中醫(yī)古籍文獻在中醫(yī)文獻檢索課教學的探討[J].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2S):140-142
〔43〕林怡,戴銘.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科教師應用微格教學法的探索[J].中醫(yī)教育,2013(2):17-19
〔44〕林怡,戴銘.中醫(yī)文獻學課程運用PBL教學法的思路[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150-152
〔45〕趙健,嚴季瀾,李柳驥.運用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研究方法探討方劑學發(fā)展史[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77-80
〔46〕楊奕望,陳麗云,胡蓉.淺析日記史料與中醫(yī)學術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8):521-523
〔47〕薛飛飛,王利敏,陳家旭.中醫(yī)證候文獻學研究思路探析[J].中醫(yī)雜志,2013(11):918-920
〔48〕陳棣芳.少數(shù)民族文字文獻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發(fā)展[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8-72
〔49〕國學網(wǎng)[EB/OL].http://www.guoxue.com/?p=13878.[2014-03-26]
〔50〕莊虹.藏彝走廊民族民間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傳[J].圖書與情報,2013(3):135-138
〔51〕秦曉莉.彝文文獻產(chǎn)生發(fā)展與載體形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56-59
〔52〕張純德,朱琚元,白興發(fā).彝文古籍與西南邊疆歷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53〕德薩 更尕易西.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藏文文獻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國藏學,2013(2):202-206
〔54〕徐麗華.藏文古籍概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55〕浪東·多吉卓嘎.西藏藏醫(yī)學院館藏典籍目錄[藏文][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56〕廣東省情網(wǎng)[EB/OL].http://www.gd-info.gov.cn/shtml/guangdong/zjdt/sn/2013/10/09/85743.shtml.[2014-03-26]
〔57〕魏國彬.文化系統(tǒng)論視野下地方文獻的理論闡釋[J].圖書館,2013(2):22-26
〔58〕吳浩軍.河西文獻形態(tài)、內(nèi)容及價值述論[J].甘肅社會科學,2013(6):88-93
〔59〕趙彥龍.西夏版書籍刻工名表初探[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2):55-58
〔60〕張淮智.“黑水城民族文獻學術研討會”綜述[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13(5):7-9
〔61〕曾華明.西域文化研究背景下西域文獻數(shù)字化探討[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3(1):89-92
〔62〕馬珂.明萬歷《開封府志》文獻學和史料價值初探[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10):133-135
〔63〕楊芳,錢茂偉.董沛《明州系年錄》初探[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3(6):120-125
〔64〕周田田.孫詒讓對浙江地方志事業(yè)的貢獻[J].中國地方志,2013.(5):50-56
〔65〕王玲娟,龍紅.藝術文獻研究的機遇與挑戰(zhàn)——藝術學升格為門類之后的再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56-162
〔66〕晉征.淺析音樂文獻學的學科性質(zhì)和定位[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3(4):102-105
〔67〕羅原.關于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現(xiàn)狀的若干思考[J].音樂探索,2013(4):76-79
〔68〕靳超英,安維復.回歸經(jīng)典:西方音樂思想史研究的文獻基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11):144-150
〔69〕朱夏君.論二十世紀昆曲文獻學研究的兩種典范[J].文學評論,2013(5):82-93
〔70〕楊慧.傅惜華所撰藏曲目錄探賾[J].戲曲藝術,2013(3):31-34
〔71〕王瑜瑜.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72〕姜東昭,姜春雷.論中國書法文獻學的建構[J].藝術百家,2013(2):220-222
〔73〕孫永芝.宋代宗教文獻的刊刻[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2):52-54
〔74〕王黎,朱俊波.論藏學佛經(jīng)文獻目錄的發(fā)展及其歷史意義[J].圖書館,2013(1):55-57
〔75〕寇鳳凱.陶弘景與道教文獻整理——以《真誥》為例[J].宗教學研究,2013(3):92-98
〔76〕王彥明.錢謙益與《嘉興藏》考論[J].新世紀圖書館,2013(1):61-64
〔77〕朱崇先.古典文獻學理論探索與古籍整理方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78〕林英.守護文化:古籍圖書專業(yè)人才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華文化論壇,2013(4):158-162
〔79〕欒偉平.數(shù)字化過程中的古籍保護問題——“明別集叢刊”項目的工作體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3):84-86
〔80〕李芬林.《四庫全書》研究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概況[J].甘肅科技,2013(19):105-106
〔81〕毛建軍.金石文獻數(shù)字化資源述論[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3):71-74
〔82〕中國文物信息網(wǎng).[EB/OL].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6612.[2014-03-26]
〔83〕王小盾.從敦煌學到域外漢文獻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84〕王蕾.論儒藏思想的發(fā)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97-103
〔85〕董靜.宋代藏書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對宋詞文本傳播的影響[J].蘭臺世界:中旬,.2013(4):124-125
〔86〕莫燕紅.明代晚期藏書家藏書開放思想溯源[J].圖書館學刊,2013(3):116-117
〔87〕張守衛(wèi).論宋元時期安徽私家藏書特色[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6):107-110
〔88〕楊小京.清代徽州藏書文化的昌盛與發(fā)展[J].蘭臺世界:上旬,2013(5):139-140
〔89〕韓梅花.清代京杭運河沿岸私家藏書的流轉與傳承[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5):93-95
〔90〕莊青,劉志軍.從皇家式藏書樓建筑看中國禮制等級制度[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2):103-106
〔91〕王安功.近現(xiàn)代藏書家典籍捐公簡論[J].圖書館學刊,2013(6):126-129
〔92〕吳芹芳.藏書印作偽的類型與辨別方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3):113-121
〔93〕黃蓉.中西藏書票藝術的比較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3):89-93
〔94〕王紅蕾.錢謙益藏書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95〕劉金元.悠遠的書香:富厚堂藏書樓研究[M].岳麓書社,2013
〔96〕張磊,楊敏軍.近代荊州五大藏書家探究[J].財經(jīng)政法資訊,2013(4):21-25
〔97〕張明君,彭春林.臨海歷史上的藏書家[J].圖書館雜志,2013(6):106-109
〔98〕陳東輝.黃丕烈題跋所反映的清中期古書價格諸問題探微[J].文獻,2013(5):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