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內篇的“齊物”、“逍遙”和“養(yǎng)生”

2014-04-10 13:18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老子莊子萬物

李 開

(澳門科技大學;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蒙,即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一說安徽省蒙城縣)。宋地近楚,后為齊所滅。莊周受楚文化影響極大。《莊子》與《楚辭》通用楚地語,多處可證[1]110?!肚f子》內篇的“萬物”一“齊”、“逍遙”圣人和“大宗師”真人、生命信息之“道”和知識名相之“虛”是其內容要點。也可謂本體論的齊萬物、人生論的逍遙即圣人、宗師大道的“道論”的真人、知識論的生命信息和名實論的名虛實藏,是內篇五論及其體現(xiàn)?;騿?南方楚系文化熏陶下的莊子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思想?尋繹其背景,莊周生活在戰(zhàn)國中后期,這時,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強大楚國已日見衰敗,而宋被齊國所滅是公元前286年的事,六十余年后(前223)楚被秦滅。春秋時代的楚、宋,常為史家言說之事是:宋楚爭霸,宋在泓水之戰(zhàn)(前638)后即一蹶不振,宋襄公的戰(zhàn)術給國家?guī)淼臑碾y,備受詬罵。從此,宋國備受楚國的欺凌達三百五十多年,文化上逐漸失去自主性,原本殷商貴族微子啟后裔的宋人的高貴自信變得無影無蹤。隨著楚國的南擴,原本屬楚系文化的宋文化越來越楚人化,而楚人好禨祥、求時應、多祭祀、善巫術,充滿神秘性和神話意識。莊子將現(xiàn)實文化中的神秘荒誕和神話意識,不經意地嫁接到學術上去,結出浪漫想象、超越現(xiàn)實的瑰麗奇葩。老子、莊子皆楚人,皆道家,皆超越現(xiàn)實,皆靈動激蕩。莊子言說世界的初始、初始之前始、前始之前始,是要從現(xiàn)實此岸中尋找初始大象的描摹、理據、神話形象、美趣看點,鑄成內篇“齊物”無限相對、“逍遙”絕對自由和“養(yǎng)生”信息之“天道”的核心思想。

一、“齊萬物”的言語同類與否之辯

《莊子》內篇的代表作是《齊物論》。客觀世界充滿矛盾,尤其是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zhàn)國時代。面對矛盾,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齊一殊”而入“吾喪我”,都有某種以主觀世界消解客觀世界,或者說都有某種放大主體心性的唯心傾向。

從言語是否同類的分辨,進入世界初始的不同看法是否也同類,或世界初始是否有分辨的探討,這本身就是語言哲學的做法。內篇《齊物論》先涉及言語是否同類之辯:“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睙o論同類還是不同類,既然把話說出來了,就是同類無別的。緊接著,論宇宙初始是否有分辨:“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老子》的“道”,也只說到形上自然無為之“道”,《老子》第4 章“象帝之先”,是說道象征大自然之初始;第21 章“道之為物”,“其中有象”,陳鼓應引元代吳澄《道德真經注》:“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保?]105可見,《老子》的“道”指自然無為之始。書中更多地講德、樸、萬物,顯然《老子》由道往下講,而非由道繼續(xù)往上,往更高遠處講。《老子》充其量一個“有始也者”就夠了,《莊子》繼承《老子》往更高遠處講了一個又一個。在宇宙生成論問題上,《莊子》比《老子》分析得更深透,看得更遠,這種分析性的認識來自于語言分析,《莊子》書中這一段本身就是由語言進入宇宙的。緊接上文,仍然沒有離開萬物和語言相結合之分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已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乎!無適焉,因是已。”意思是說,天地萬物與我合為一體了,還要有別的言論嗎?既已說了“合為一體”的話,還能說沒說過什么話嗎?萬物一體之“一”道,加上我說的“合為一體”的話,就成了“二”,“二”再加上個別的什么就成了“三”。從此,最善數者也算不出來了,何況普通人?從“無”到“有”產生了“三”,不必要再做什么了,任其自然就可以了。“巧歷”善數者之說,見于《老子》第27 章。從文義看,這段文字是《老子》第42 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脫胎而來。但《老子》的“二”是陰、陽,這里的“二”是客體世界之“道”和主體世界之言語,更具體化了一點,不如《老子》的“二”空靈,語言參與了世界的生成。確切地說,不是生成,而是合成。《老子》的“一生二”猶言“道生陰陽”,《莊子》是“自然之道加上語言”合成為“二”?!肚f子》中語言在客觀世界面前的作用極大。緊接上文,《齊物論》說:“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卑说?,即八種性質,八種區(qū)別性標準,八種界說范疇。有的學者說它是八種名相[3]54。這里是說道之初始,語言之初始,都是無界而混沌一片的,后來的邏輯設定是為了區(qū)分客觀世界之道和主體語言世界之言,客體界道和主體界言的區(qū)分同為“八德”。緊接著,又講了若干論、議、辯、分之道,既是語言界的,也是客體界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圣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钡篮脱援a生了某種同一性,都是不可分,不可辯,甚至是不可見的。又說,“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周”,道和辯的同一性在于“不言語”、“不言及”。并說:“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若要對這自然靈動之府進行相似性的描述,則為“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即裝不滿,舀不完;“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即那“裝不滿,舀不完”的“天府”里是永遠潛藏光明的。尋求大道和言語的同一性,又作相似性的說明,是語言哲學的做法。

事實上,《齊物論》論述的幾個大問題,都是從言語分析入手的。開頭提出“今者吾喪我”,即拋棄我執(zhí)、成見?!皢饰摇钡耐緩绞琼毬劦鼗[、天籟,僅聽人籟是做不到這一步的。文中南郭子綦批評顏成子“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天籟,接下來文中介紹的就是地籟、天籟如何如何,它們是大自然的妙音。人籟主要是指語言,且其可“比竹”,充其量不過是竹簫發(fā)出的音樂聲,那也是語言呀!哪里能比得上地籟(風聲),更比不上“吹萬不同”的天籟。第二題揭示主觀心理現(xiàn)象中大知、小知之別和語言世界中的大言、小言之別,但它們都不能自主,迷失自我,“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文中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边@些不安分的人“不死,奚益”?進而考問這個世界:“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在莊子看來,世界實行無差別的道,言語無辯,就不會有人生的昏昧。第三題是說如以非道家的自我之見的“成心”(成見)為標準,那就會顛倒是非。言辯紛紛,無是非就如同鳥叫聲,論道處處,無真?zhèn)尉蜁诒我磺?。故儒墨之辯,不如以道家空明的心境蒞萬物。進而提出用“道樞”來應對無窮之是與非。文中言辯與論道緊密結合在一起。第四題分析語言的能指,并由能指形式的相對性,夸大地將現(xiàn)實世界推至相對主義。文中探討了一般類名和個別名之間互解的可行性?!耙择R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意思是用一般的馬來說明一般馬中間的非一般馬,猶言用馬類來說明馬類中的白馬,不如用非一般馬來說明一般馬中的非一般馬,猶言不如用白馬來說明馬中的具體的馬。這強調具體的馬:白馬、黑馬、具體的、個別的馬的解釋作用大,大大超過一般類名的抽象的馬。具體高于抽象,具象勝過名理。同樣的道理,“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意即“以共名符號來說明共名之非共名,不如以非共名來說明共名之個別的名”。猶言以手指概念說明大拇指,不如以大拇指來說明具體的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等。個別事物的解釋作用遠超于一般概念。公孫龍說的是“白馬非馬”,莊子這里說的是“馬非白馬”?!洱R物論》又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從大共名即大類名的角度看,“天地”不過是一個大類名的符號,“萬物”也不過是大類名的“馬”概念的符號。從符號學的觀點看,并無不可,但進而說天地萬物、小木和大木、丑女和美女并沒有差別、“道通為一”,這就錯了。第五題正是前述言語同類之辯進入世界初始階段論,最后引入“無言無辯”的認知境界“天府”和“葆光”。第六題舜以十日并出、普照萬物的寓言故事喻說道德光芒勝太陽;繼而又以寓言故事“嚙缺問乎王倪”喻萬物無定準說,以“瞿鵲子問乎長梧”喻體道者生死為一,以“罔兩問影”喻無操守的“無待”之旨,以“莊周夢蝴蝶”喻物我界限消解的“物化”,但總題目是貶抑認知,知與不知、知的真與假、是與非、對與錯,卻無定準,無可把捉?!坝鳌?,本身就是語言哲學的做法。

二、“逍遙”圣人和“大宗師”真人的無差別語境

如以理念帶篇目,說人生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優(yōu)游自在、絕對自由、毫無掛礙的境界,《莊子》的另一代表作《逍遙游》的主題即是如此。如果說《齊物論》是講本體論、認識論的“齊一萬殊”、“道通為一”,《逍遙游》則是講人生觀的無差別境界。鯤鵬之名,借《莊子》而傳之千古;《莊子》亦借鯤鵬超絕上乘。鵬鳥振翅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鳥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更有甚者,“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無不蔚為大觀、奇觀??墒枪P鋒轉入了細小的觀察,覆杯水于堂上凹處,只能小芥草為之舟,放個杯子就被膠住了,那是水太淺,船太大。結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載大舟也無力?!边@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知道,浮力是由物體排開的水量而定,是物體容積和水比重的乘積,鐵釘要下沉,大海輪則乘風破浪,都是物體排開的水量不同,所獲得的浮力不同。要是“水之積也不厚”,就沒有足夠的水量可供作排開水量,當然就“其負載大舟也無力”。因而以下想象式的推理則近乎合理:“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鵬鳥上飛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培風即憑風、借風,與大船需要大水是一樣的道理。這是由日常的簡單觀察而明事理的例證,是先秦諸子之常事。這本身就是由“簡淺之名”到“復雜深刻之名”的道理,是語言哲學的一種認知方法。鯤鵬算是夠逍遙的了,但仍然是“有待”的,要依靠九萬里高空的氣流而“培風”。鯤鵬如此,其余如蜩與學鳩、斥鴳、知合一官、德合一君者都不在話下,都是“有待”者,都是有功利、目的性很強的利祿之徒;宋榮子“于世未數數然”,但猶有未樹;列子“御風而行”,“于世未數數然”,但仍“有待”?!叭舴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薄皭汉醮?,猶言“于何待”,即“無待”。三種人進入“無”的最高境界,是“無待”者。一系列寓言故事,展示的是從鯤鵬到三種三“無”的人,從“有待”到“無待”者?!盁o待”,是莊子人生觀的最高境界。接下來,是圍繞三“無”的舉例,也可以說是三“無”的注釋文字,注釋的方法也是借寓言明事理:借許由“讓天下”、“尸祝不越樽祝而代之”說去名、去功;借“肩吾問連叔”說姑射山神人,而明“至人無己”的境界;借堯去姑射山尋訪四道人而忘天下之尊位而知“圣人無名”;借惠施與莊子的對話,大瓠可乘之浮于海,大樹可栽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徘徊逍遙其下,而說“無用之用”。值得注意的是,據考,姑射山在山西臨汾[4]52、182-183,且以“姑”字命名的古地名并不多見,南楚有“姑蘇”,北晉有“姑射”,莊子原本立足于楚地文化,寫到北方??陀^上,固然南北文化融通在《詩經》《楚辭》的年代已達很高水平,要不然兩經不會古韻皆從二十八部或三十部,不會語氣詞“兮”字皆見,這一文化統(tǒng)一的地名鏡像被莊子的浪漫思維所攝入;主觀上,晚周莊子仍能自覺地注意到融通南北文化,誠為可貴,實為秦統(tǒng)一中國前的文化早獲統(tǒng)一的先聲。又許由去名一段,飛來許由的名句:“吾將為賓乎?名者實之賓?!泵菍嵉馁e位,是先秦有關名實關系的邏輯表達。說這句話的語境是許由棄名利而追求絕對自由,這句邏輯名句也就因語境義而擴大并獲得了追求自由的意義。清代晚期啟蒙思想家龔自珍寫下《賓賓》的名篇[5],其原始思想依據當出于這句話的語境外延義。

宇宙生命,天道人生,是對象宏廓遙遠,但卻緊扣著人的哲學探討。研探萬事萬物不離人,處處賦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色,儒、道皆如此。但在大尺度范圍內賦人,萬有不離人,道家秉承之。《齊物論》追溯宇宙之前宇宙,但發(fā)端于“吾喪我”之人,且處處有“自我”。宇宙前始和自身之我統(tǒng)一在一起?!跺羞b游》將人置于宇宙空間中任逍遙,至人、神人、圣人達于“無待”?!洞笞趲煛分v述宇宙和道、宇宙和生命、宇宙和人生,似兼有《齊物論》和《逍遙游》兩方面的特色,把宇宙和人天然地融合在一起,《大宗師》就是宗宇宙大道為師。

其一,《大宗師》一開始就接連用了16 個“知”(智)字,進而提出了“真人”,引人注目?!爸熘鶠椋酥鶠檎?,至也”。為什么這兩“知”就成了“至”高無上的呢?因為“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道天的作為,是順著自然而生的人。它的意思是:循自然本身去理解自然的人才懂得自然。又因為“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知道人的作為的,是以自己的智力所能知道的,來培養(yǎng)自己的智力所不能知道的。意即以能知培養(yǎng)難知,才能懂得人,也可以說不斷求知的人才能懂得人的作為。一是循自然本身認識自然物,一是經不斷求知認識人,都是命意不錯的說法。但《莊子》并不以此為滿足,認為在前面的認識中,認識主體還要受到認識客體的限制,并沒有超越認識客體,即所謂“有待”?!坝乖n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你怎么知道我說的天就不是人,我說的人就不是天呢?即我說的是“天人合一”,因為你“有待”,糾結于認識對象要么是這個,要么是那個,無法超越,你就理解不了“天人合一”。打破認識上的“有待”,懂得“天人合一”的,就是真人。“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正是此意。文中講了四個“古之真人”如何如何,是給真人造像,但中心歸結到“知”、“無待”而“知”。象以說知,知以統(tǒng)象,“象”和“知”的關系可得而知。

其二,以泉涸魚沫、藏舟藏山(汕)等寓言故事,說明相忘于江湖、大化同流、藏天下于天下、共存于大道的道理。

其三,為道攝像:真實可信,無為無形,可心傳不可口授,可心得不可目見;生鬼神上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不算高,六合之下不算深,先天先地不算久,長于上古不算老。這是道家特有的描摹成象的方法。

其四,用說寓言故事的方法答問學道進程,大體有:持守德,忘世故,去物役,無死生,澈心境,悟大道,超時空,總命題是“攖寧”,即在萬物的生死成毀的煩亂蕪雜中保持自己的寧靜心態(tài)。以上方法來自何處,答曰:來自文字,來自誦讀,來自見解明澈,來自心得,來自實行,來自詠嘆歌吟,來自靜默,來自高邈廖曠,來自迷茫之初始……總之來自于語言文字、知行、大自然、天地初始之道。方法和來源都為語言哲學范疇所覆蓋。

其五,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為友,體驗和知取“生死存亡之一體”,形象可怖而道應彌高,交付自然而無所不可,“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此岸之象與超自然之道的關系不可名狀。似已成了道教講義。

其六,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為友,不為死生之情懸縛,遭遇子貢不可理解,孔子則在禮儀與形骸、方內與方外、生與死、氣結與氣散、先與后、原質與形體、內面肝膽與外面耳目、循環(huán)變化與分際間界、安閑無系與執(zhí)求功利、逍遙自適與促促人事、塵垢之外與世俗之內、君子與小人等直指或比喻用法的區(qū)界上,盡可能地作出度制清晰的解釋,并就儒、道應有的選擇態(tài)度作出說明。

其七,孟孫才不受儒家禮儀所拘而處喪事,孔子評之為能聽任自然,順應變化,“乃入寥天一”,進入了寥遠之處的純一境界。

其八,許由指責堯以仁義是非黥人,使人無法游于“遙蕩恣睢轉徙之途”,并告以大宗師的價值觀,雖“未可知”,但可言“大略”之象:“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這正是所謂游心的境界。理不可知,以象補之,出境界之美以申未知之理,正此語言哲學之謂,也是中國哲學的特色。

其九,顏回“坐忘”:“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奔措x棄形體由生理激起的貪欲,去了由心智作用產生的奸詐,與萬物融通為一。孔子評為:“同于萬物無偏私,參與變化少偏執(zhí),真是大賢人!”讀來或有調侃,但其中的道理卻是可取的。

其十,子桑餓病,嘆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天地無私,貧至于此是“命”,即自然之理,天地難道私恤于我讓我貧嗎?尋求貧困的成因而不得,無非是“道”。正可謂站在道家的立場上透破貧窮,“安貧樂道”。這里是以得道的情感來看待貧窮,是對貧窮另外一種自然系統(tǒng)內的詮釋[5]230。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參照系統(tǒng)內的詮釋,會有完全不同的結論,甚至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這是值得注意的。

三、生命信息和天道知識的語言邏輯表達

生命信息論與知識論相結合,是《養(yǎng)生主》的主題。全篇講護養(yǎng)生命之主:精神,但又涉及“知”、“不知”等問題。生命有限,知識無限,這是人人都會遇到的重大矛盾,怎么辦呢?《莊子》的妙法是“緣督以為經”,即循中虛之道,順自然無為之理,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性),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即可以“護養(yǎng)身體,保全本性,培養(yǎng)情趣,享盡天年”。這里,把生命信息看做知識。接下來講的《庖丁解?!罚恰娥B(yǎng)生主》的名段,主題是庖丁解牛是如何從必然進入自由,做到了“目無全?!保坝稳杏杏唷?。這已不僅僅是庖丁掌握了熟練的“必然”之技能、本領,而是進入了“自由”之“道”,全文可謂“庖丁以‘道’解?!薄o論是技能、本領,還是“自由”之“道”,都是知、知識、美。文中最后一句小結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甭犎×擞嘘P解牛的知識,懂得了如何保養(yǎng)生命之主精神。正可謂知識即生命信息。這與西方傳統(tǒng)“知識即理性”,儒家傳統(tǒng)“道德即文章”,都可形成對照。文中的其余幾處呢?公文軒見右?guī)煔埣?,右?guī)熞皂樚斓馈爸碧幖簹垼约簹垺爸涮煲病?。野雞野外覓食甚艱難,但知處籠中反性道而不自遂,而寧野處。老聃的朋友秦失去吊唁老聃,見哭泣者,知此舉為“遁天而倍(背)情”,忘記人生為天所受。并稱:夫子順時而來,順時而去,何哀樂之有?并以脂膏柴薪可燒盡,而火“不知其盡也”為比喻,說明人由生而死是自然之理,當“安時而處順”,不必悲傷。右?guī)熤姡半u所處,秦失之言,皆知生死性命為天性、天道,以生命信息為永久可求的知識對象。

《德充符》是發(fā)揮《養(yǎng)生主》右?guī)熞约簹堉斓乐f的?!兜鲁浞穼憵埣踩巳后w的道心世界,他們體現(xiàn)著宇宙人生根源性、整體性之德,這個德與《老子》“惟道是從”的德(第21 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德(第51 章)是一致的。文中寫魯有兀者王駘,有很多尚“德”的學生,孔子與他們同輩,也想拜王駘為師,甚至要引導天下人都去拜他為師。王駘“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達到“無待”境界,不受外物變遷的左右,主宰事物變化,執(zhí)著事物樞紐,可比地上松柏“受命于地”而獨正,可比人間堯舜“受命于天”而獨正,“一知所知”。也就是說,“知”就在于用天賦神智燭照萬物,徹底悟生死,“心未嘗死”,成了置生死于度外的道家典型人物。另一個兀者是鄭國賢人申徒嘉,與執(zhí)政大臣子產同為伯昏無人的門生,他的名言是以“德”與人交游于“形骸之內”,嚴肅批評了子產“形骸之外”的嘲弄態(tài)度。第三個兀者是叔山無趾,與老聃一起討論如何教訓孔子。老聃說,應使孔子知道“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不當使追求名聞令譽成為自己的“桎梏”。無趾說:“天刑之,安可解!”第四位名叫哀駘它,是個奇丑無比的人,但不論男人女人都舍不得離開他。此為何許人?一為“才全”,一為“德不形”。前者是指對“死、生、得、失、窮、達、貧、富、賢、不肖、毀、譽、饑、渴、寒、暑”十六事,當“知不能規(guī)(窺)乎其始者也”,“不可入于靈府”,不為所動,始終保持與外界的和諧感。后者是說德不著于形跡。由外界的水平靜止堪為取法,而悟知內心寧靜為守真,大德為純美成和之修,“德不形”則萬物親附不離,故人人都離不開有德之人哀駘它了。第五個人是跛腳、駝背、缺嘴的人,去游說衛(wèi)靈公,很討喜歡,從而悟知與人同類者渺小,與自然同體者偉大。最后,是莊子“人無情”和惠施“人有情”之間的爭論。無情,即指不用好惡而傷身,任其自然而保性,天給人以形體,道給人以容貌,這就夠了。由上可見,尊道、貴德、天賦、知、內守形體、外無死生、無情而有性等,是《德充符》的主題詞。

《養(yǎng)生主》是認知生命信息為主的“道”論,《德充符》是形上之“道”貴德論,《應帝王》是循人性自然之“道”作無為而治論。三者雖分屬知識論、道德論、行政論(也可說隸于人性論),但內在邏輯、名理思想是一致的。

《應帝王》一說虞舜以仁義結人心,雖得人心,但未超脫于外物牽累,而古帝王泰逍遙自適,真正進入了《逍遙游》中的至人、圣人境界,“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知見信實,德性守真,而且從未受外物的牽累。二借肩吾和狂接輿的對話,譴責統(tǒng)治者憑己意制法度以繩天下,認為圣人應正己性命而感化他人,任人各盡其能。三在天根與無名人的對話中。無名人說,只要你游心于恬淡,清靜無為,順物自然而不雜私心,天下就可治理好了。四是記老聃答陽子居問政。老聃說,“明王之治”,功蓋天下仿佛與己無關,教化施及人間而百姓不覺得要指靠于他,有貢獻不說,使萬物各得其所,自己不愛拋頭露面,好像成天無所事事似的。即《老子》第2 章說的“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等。五是講了列子邀神巫給壺子看相的故事。壺子四次變換名相,神巫莫知其實,說明名相可多變,而真實卻唯一。推之為政,用名相多變之“虛”而虛己無為,用藏唯一之實、之道而藏己意于“實”、于“道”而不容私見,則政事可安,而民無驚擾。六是說為政勿獨斷自專,“無為名尸”,勿算計老百姓,“無為謀府”。并講了鑿開“混沌”的故事,今日立一法,明日出一令,鑿之七日而自然狀態(tài)的“混沌”死。六節(jié)的主題詞是:不為物累、正己、順于自然、不居功、多名相、虛己無私、勿傷自然、勿鑿“混沌”。其中“實唯一而多名相”,名相之“虛”,實意可“藏”之說,最富語言哲學的啟發(fā)性。

由以上可知,莊周讀過《老子》,繼承《老子》?!肚f子》分內、外、雜三篇,都是研究《莊子》思想的好材料。內篇貼近莊周,但也有晚出或混入;外篇有疏離,但文字較切正;雜篇集后學,但有的又可由后來見本初[3]315-316。而言語分析、語言哲學也是解讀《莊子》的一個較好的途徑。

[1]李開.《莊子》與《楚辭》互通和用楚地語考[C]//文史研習和理論學語.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3]張恒壽.莊子新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4]楊義.莊子還原[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猜你喜歡
老子莊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萬物生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五)
侯马市| 肃南| 镇坪县| 梁河县| 阳江市| 尚义县| 清镇市| 抚远县| 洛川县| 永顺县| 河间市| 瓦房店市| 临沭县| 濮阳县| 博白县| 尼木县| 富宁县| 剑阁县| 涪陵区| 惠水县| 清远市| 永泰县| 华安县| 杭锦旗| 大方县| 大洼县| 镇巴县| 镇江市| 晋宁县| 临安市| 通江县| 克拉玛依市| 甘肃省| 黄浦区| 德令哈市| 华安县| 伊川县| 汶上县| 邵武市| 建平县|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