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義 李濟仁 朱峰 趙存昌
蘭 圃 爭 鳴
關(guān)于莊子故里的考察與論證
王守義 李濟仁 朱峰 趙存昌
編者按:有關(guān)莊子故里的爭論,有“東明說”、“安徽蒙城說”、“商丘說”等諸說。持“東明說”者雖不乏其人,但其考證的多為莊子為官、垂釣、隱居之地等,難以確認為莊子故里。比如,王守義、李濟仁等人的《關(guān)于莊子故里的考察與論證》就是通過對莊子為吏、垂釣、隱居之地等的考察,認定莊子故里為山東東明的。比較而言,持“商丘說”的學(xué)者,不僅人數(shù)居多,且都緊扣“故里”之意,考證嚴謹,言之有據(jù)。比如,崔大華先生的《莊子故里的國屬問題》詳細考證了莊子故里的國屬,認為莊子故里應(yīng)該以“漢代學(xué)者之言為是:蒙為戰(zhàn)國時宋國之地;莊子為戰(zhàn)國時宋之蒙人”。李民先生的《莊子故里覓蹤》則進一步論證了,莊周的里籍在戰(zhàn)國時代屬宋國,他的故里降至漢代屬梁國的蒙縣,他出生的具體地點當(dāng)為蒙縣之蒙澤。李可亭教授的《莊子故里考辯》,爬梳剔抉、細心考辯,同樣得出了莊子故里在商丘的結(jié)論。為了讓人們了解專家、學(xué)者對莊子故里所在地的看法,促進對莊子故里問題的研討,現(xiàn)將以上列舉的這幾篇論文轉(zhuǎn)載于此,供讀者品評。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莊子的故里在何處?史學(xué)界一直沒有定論,成為千古之謎。長期以來,由于工作,我們不斷接觸到一些與莊子生平活動有關(guān)的文獻資料,看到莊子為吏、退隱著述、終老墓葬遺址的史料,不斷聽到莊子的嫡系后裔講述莊子的傳說故事。因此,引起了我們研究莊子故里這一疑案的興趣。十幾年來,我們搜集了大量資料,多次做過實地考察,并向有關(guān)專家多方求教。經(jīng)過最近的綜合分析,我們認定莊子故里在山東東明縣。
莊子生平活動中,較著名的當(dāng)是漆園為吏?!妒酚洝だ锨f韓非列傳》記載“周嘗為漆園吏”。漆園在什么地方?《水經(jīng)注》卷八“濟水”條載:“淮渠之側(cè),有漆城?!卑础吨袊鴼v史地圖集》標(biāo)注,濮渠流經(jīng)東明縣北部,濮渠之側(cè)的漆城,當(dāng)是在東明境內(nèi)。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說:‘漆園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嗽魄f周為漆園吏,即此。”這里講的冤句即是1218年之后的東明?!短藉居钣洝肪硎d:“冤句縣本漢舊縣也,……漆園城在縣北五十里,莊周為吏之所,舊置監(jiān),今漆園城北有莊周釣臺。”明《一統(tǒng)志》載:“曹縣西北五十里有漆城。”杜佑《通典·州郡》中載:“冤句:有漆園莊周為吏之所。”《山東通志》卷九“古跡”條載:“(曹州)有漆園城:在古冤句縣北七十里,莊周為蒙漆園吏,城北有釣臺?!边@里講的五十里、七十里,按《中國歷史地圖集》標(biāo)注的方位均系今東明縣城東的裕州屯村,《括地志》中的“十七里”,清徐繼儒編著的《曹南文獻錄》疑系“七十里”之誤。《東明縣志》記載更加清楚,乾隆二十一年版、民國二十二年版《東明縣志》載:“漆園城,址在縣東十里裕州屯前,即莊叟為吏之故地也,原有逍遙園,明清間頹廢無存,知縣楊公日升擬葺之,未果也,乃查園之四至,立石記之,迄今猶存?!边€說:“漆園吏隱,跡在縣東十里裕州屯,乃莊子為吏處也。今之東明之別名為漆園。”“東明古冤句縣,城東裕州屯即漆園也,莊子,蒙人,嘗為漆園吏,故其祠墓在今縣東北東臺里?!薄皷|明,古漆園,莊子吏隱處也?!薄皷|明又為漆園莊周為吏處(冤句有漆園,東明后徙冤句故云)。”漆園為什么又稱裕州屯。據(jù)載,明初這里住居的村民有于、周兩大姓,他們就將漆園改稱為“于周屯”,以后又演變?yōu)椤霸V萃汀?。盡管如此,這里的民眾并沒忘記祭祀在此為吏的先賢莊子,修建和不斷重建莊子觀。從最近出土的清咸豐元年重修莊子觀感德碑中可以看到,東明縣知縣鄒培經(jīng)對裕州屯等村蠲徭免役和董其祀,并批準照舊章蠲免裕州屯三地方差徭以重修莊子觀。碑中還刻有稱頌莊子為“前有仙吏”的詩文。這些記載更是說明莊子在漆園為吏,裕州屯即是古漆園的有力佐證。
“漆園”是東明縣的古地名,并非如有些人說的“漆園”是“漆樹園”或別的什么園,莊周也決非是看漆樹園的小吏,而是漆園這個地方的小吏。東明的“漆園”是因東明縣境內(nèi)古有漆水(也稱漆河)而得名。東明境內(nèi)的漆水,州志、縣志中有明文記載。《淮陽縣志》引《開州志》說:“漆河自東明縣北部入境,東北流至蘭溪村入毛相河?!保ㄇ《荒臧妫稏|明縣志》載:“漆河在北門外玉帶橋下,西自漆堤,東北入洪河抵張秋入海。”“邑中有水西出而東注者,日漆河;跨漆河而通南北往來者衢者,曰玉帶橋?!薄捌岬淘诳h西十里、按縣東有漆園城,縣北門外為漆水,縣西屬民筑堤以障之故名。”“漆河距城北不數(shù)武,其流自西入東南繞城如帶?!保駠臧妫稏|明縣志》載:“漆河:河在縣北門外玉帶橋下,西自漆堤東北入洪河,抵張秋轉(zhuǎn)入于海。東明得名最古者即此水,莊叟為漆園吏是也?!薄翱h屬中有名漆園者,大抵在今之縣地,左右去漆水不遠,莊周曾作吏于是?!?/p>
《莊子·秋水篇》說:“莊子釣于濮水?!币虼耍诤翁幨桥卸ㄇf子生平活動區(qū)域的一個重要依據(jù)?!端?jīng)注?!氛f:“秦始皇徙衙君角于野王、置東郡,治濮陽縣,淮水通其南,故曰濮陽也?!卑船F(xiàn)在的實際地理位置,濮陽在東明的北面,兩縣地連地,村連村,“濮水逕其南”,當(dāng)是流經(jīng)東明境。按《中國歷史地圖集》標(biāo)注的濮水流經(jīng)與上述說法也完全相同?!端?jīng)注》卷八:“濟水:濮水之側(cè),有漆城,《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魏,取漆,富兵,城之者也。或亦謂之濮菀亭,《春秋》:寧武子與魏人盟于菀濮,杜預(yù)曰:長垣而南近濮水也。”按《東明縣志·地理篇》說:“秦時今縣之西南屬碭郡之濟陽,東及東南屬東郡之宛朐,北為東郡之濮陽,西為東郡之上垣?!边@又與《水經(jīng)注》、《水經(jīng)注?!分械恼f法相吻合。還有更確切的說法,如《濮陽縣志》引《開州志》說:“濮水自鎖城附近流入濮陽縣境,經(jīng)濮陽故城南(今故縣村)東北,從此后分為二支:一支經(jīng)山東東明縣北,至鄄城縣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經(jīng)東明縣南;東經(jīng)菏澤北;注入巨野澤。后因濟水涸竭,黃河改道,濮水逐漸淹沒?!薄掇o?!贰板痹~條說:“濮水,故水名,流經(jīng)春秋衛(wèi)地。上下游各有二支;上游一支首受濟水于今河南封丘縣西,東北流;一支首受河(黃河)于今原陽縣北,東流經(jīng)延津縣南;二支合流于長垣縣西。東流經(jīng)縣北至滑縣東南,此下又分為二:一支經(jīng)山東東明縣北,東北至鄄城縣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經(jīng)東明縣南,又東經(jīng)菏澤北注入巨野澤?!薄掇o源》“濮水”詞條說:“濮水,又名濮河、濮渠、普河、為古黃河濟水分流?!对姟ばl(wèi)風(fēng)》所云‘桑間濮上’,《左傳》哀二七年齊師救鄭及濮,莊周垂釣于濮,均指此?!本C上所述,可以確認,古濮水流經(jīng)今東明。而且莊子釣于濮水,也正如前面說過的那樣“齊師救鄭及濮,莊周垂釣于濮,均指此?!比绻偃ゲ炜茨壳暗牡乩矸轿唬湍芰钊烁有欧?。莊子觀、莊子墓、莊子隱退著述的南華山,莊子后裔住居的莊寨村,均在東明縣的北部,南華山北約一公里處,就是滾滾東去的黃河,河北岸便是濮陽縣,黃河的流向大致與古濮水相同。
莊子自漆園隱退后,就一直住居在南華山,著書10萬余言,這是莊子生平中重要的活動。南華山就在今東明縣北部菜園集鄉(xiāng)莊寨村北莊子墓的北面。東明縣系黃河沖積平原,對稍凸出地面的高地就稱為山,南華山也不會太高。更有甚者,1875年4月,山東巡撫丁寶禎筑修黃河堤防時,負責(zé)修筑黃河大堤的工程人員,把堤標(biāo)定在莊子墓上。莊子的七十代孫莊立國,通過周旋,將堤標(biāo)北移數(shù)十米,正巧定在南華山上。當(dāng)時“壓山不壓墓”之說,一直流傳至今。這樣南華山就被削高就低壓在黃河大堤之下。南華山雖然不高,但由于是莊子隱居著述之處,名氣卻不小。唐天寶元年,唐玄宗以南華山為依據(jù),將這里的“離狐縣”詔改為“南華縣”,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將莊子在南華山的著作《莊子》封為《南華真經(jīng)》。就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也曾設(shè)立“南華縣”,南華山所在地的莊寨村,則屬南華縣的“榮華區(qū)”管轄。南華山遺址的存在,唐玄宗對莊子其人、其書、其家鄉(xiāng)的詔封、詔改,是確認南華縣(東明縣)為莊子故里的一個極有說服力的重要根據(jù)。
民國修《東明縣新志》中載:“南華縣址在縣東十里許西臺村,縣原名離狐,其城在濮水之南,城垣為狐所猾乃遷之濮水北,名曰離狐。此乃隋唐間事也,天寶元年明皇以名之不詳,又莊叟之舊治也,易之曰南華?!痹撝具€記曰:“金、元以前,東昏、東明與今同名而異地,冤(句)南(華)、黃、濟與今同地而異名?!鼻迩《荒晷蕖稏|明縣志沿革篇》載:“宋乾德元年,復(fù)即東昏鎮(zhèn)置東明縣,屬開封府,為畿內(nèi)邑。建炎三年設(shè)于金,金因之隸南京路。后以曹州屬縣淹廢(宛亭、南華、乘氏三縣皆為黃河淹廢),乃割東明隸曹州,屬河南路(時曹州領(lǐng)縣三:濟陽、定陶、東明)徙河北冤句故地,以東明故地通叟堡為僅封。”《金史·地理志》載:“東明,初隸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東明,漢離狐縣,唐南華縣,金時東明為河患所圮,移治于此?!彼未臍v史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記》中對冤句縣的地理位置記述得更加清楚:“冤句在曹州西四十七里?!碑?dāng)時的曹州治所在濟陰縣。按照《太平寰宇記》的記述對照《中國歷史地圖集》,濟陰在今定陶西,自濟陰往西延伸47里,正是冤句縣治所,地圖集標(biāo)冤句縣也恰恰是今東明縣的馬頭鄉(xiāng)和東明集鎮(zhèn)一帶地方。從上述有關(guān)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冤句、離狐、南華、東明作為縣治所轄區(qū)域大致相同,只是在不同時代名稱不同而已。
莊周墓在東明縣北菜園集鄉(xiāng)莊寨村北,菏澤地區(qū)文管部門曾于1980年對莊周墓進行實地考察,在墓周圍鉆探取樣中發(fā)現(xiàn),莊周墓的座落位置,正是處在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古文遺址之上。經(jīng)初步鉆探,遺址面積東西20米,南北80米。因遺址西部為一沼澤地帶,鉆探未能進行,估計遺址面積還會更大。通過鉆探得知,遺址地表一米以下即是文化層,文化層堆積達兩米以上,出土各種陶器殘片等標(biāo)本88件。分析認為:上層1.50米屬于商周文化層,下層0.50米屬于新時期時代晚期文化層。一般墓地選址多在高地,而高地多為早期文化遺址,此處即為莊周墓很有可能。
東明縣在歷史上曾有莊子觀兩處。一是縣東裕州屯前的莊子觀,因此處是莊子為吏處,后人為祭禮莊子而修建,號稱南觀;二是縣東北莊寨后的莊子觀,因此處是莊子隱退、著述、終老、墓葬及后裔居住之地而修建的莊子觀,因方位在裕州屯的北面,故稱北觀。兩觀南北相距不足10公里。
關(guān)于南莊子觀,清乾隆二十一年版《東明縣志》記載:“莊子觀在縣東十二里裕州屯南,久廢。知縣楊日升查出有地三十六畝,歸北觀供祭??滴跷迨晟鷨T岳克昌募眾重建,春秋致祭。知縣王積隆命原地仍歸本觀,以供香火,北觀祭典官辦?!敝h楊日升系康熙七年至康熙十四年在東明任職,當(dāng)時,南莊子觀久廢,說明修建莊子觀的年代更久遠。康熙五十年又重建莊子觀,而知縣王積隆又命原莊子觀36畝地仍歸本觀,以供香火。這說明歷任知縣對南莊子觀的修建、祭祀都極為重視,尤其是王積隆,他在任 11年(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九年),對南莊子觀的祭祀活動更加空前。直至140年后的東明縣知事鄒培經(jīng).在捐廉重修莊子觀的同時還為王積隆修建了王公祠。在裕州屯現(xiàn)存的咸豐元年“萬民感恩鄒培經(jīng)”的碑刻中還可以看出王積隆重修南莊子觀,重振莊子觀香火影響之深遠。清末至民國,由于兵連禍結(jié),南莊子觀再無人重修,逐步頹廢,就連莊子觀的碑林也毀之殆盡。
北莊子觀,也稱南華觀,在東明縣北10公里處莊寨村北,此觀始于唐貞觀二年,此后曾有幾次維修沒有見到文字記載。但從觀中現(xiàn)存的一塊殘碑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有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十四年、乾隆十九年重修的記載??滴跏哪曛匦尴禆|明縣知縣楊日升所為;乾隆十九年重修是東明縣知縣鐘鳳翔所為。建國初期,北莊子觀包括碑林占地10余畝,觀內(nèi)、觀外立著歷代文人名士贈刻的石碑。莊子觀門聯(lián)為:“精著南華傳萬世,漆園真人壯千秋”的對聯(lián),大廳內(nèi)懸掛著歷代文人名士題寫的匾額。有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觀月兵部尚書封光祿大夫石星題寫的“猶龍化境”,明萬歷甲寅年(1614年)仲陰月戶部侍郎穆文熙題寫的“漆園舊澤”匾額,還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陰月東明縣知縣楊日升題寫的“自樂無為”匾額。莊子觀大廳四壁懸掛著歷代文人名士稱頌莊子的詩詞名篇,大廳中央是莊子的塑像??杀氖?,在“文革”中莊子觀被毀殆盡,成為一片瓦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莊子嫡系后裔集中居住的東明縣莊寨村與分住到3省7縣29村的莊氏集資在原莊子觀的遺址上,于1988年又重建了莊子觀,只是由于財力所限,重建的北莊子觀與昔日碑石林立,殿宇金壁輝煌的景象相比,規(guī)模顯得太小了。
莊周的后裔本有族譜,原有族譜于清嘉慶十二年失傳,現(xiàn)存的《莊氏族譜》系1950年續(xù)修,始祖莊周,最末一代為莊周七十八世孫名衍波。族譜序中稱:“上自始祖子休公,下至五十八世族祖諱全,字備君,系長門后裔,住東明縣城東北十八里莊寨。五十四世族祖諱百萬字廣財,系二門后裔,住東明縣城東南七十里南莊寨。五十六世族祖諱武,字允文,系三門后裔,住菏澤縣城南十六里莊莊?!边@里不難看出,南莊寨(屬曹縣)菏澤莊莊均系自東明縣菜園集鄉(xiāng)莊寨村遷出的。目前,兩村分別有莊氏800和300余人。繼莊百萬、莊武遷出之后,東明縣莊寨村又有兩支遷居外地,一支遷至河南省源陽縣南五公里處建村,村名仍稱莊寨,目前該村有莊氏300余人;另一支遷至河南省杞縣西鐵崗村,目前該村有莊民150余人。尤為近者,1956年,又遷往黑龍江湯原縣一支。
南莊寨也有兩支相繼遷出,一支遷至河南蘭考縣李家灘。這一支人煙最為旺盛,目前,該村有莊子后裔1500余人;另一支遷到蘭考縣的次峰村,目前該村有莊子后裔400余人,另外還有蘭考的回龍寺、高辛莊、紙坊等村也居有莊子的后裔。綜上所述,至目前為止,有直接聯(lián)系的莊子嫡系后裔,分散至3省7縣29個村莊。
東明的兩處莊子觀均是春秋致祭,這是什么原因呢?據(jù)莊子后裔世代相傳,莊子生于農(nóng)歷二月初九日,卒于八月二十四日。故有二月祭生、八月祭逝之說。舊時,分官祭與民祭兩種形式。官方祭祀一般由知縣主持,率有關(guān)人員前來莊子觀供獻禮品,燃化香箔,對莊子塑像頂禮膜拜;民祭,南莊子觀由莊子為吏處裕州屯及附近的王管屯、趙官營三村組成莊子觀祭祀會,不僅負責(zé)莊子觀的修建,每到莊子的生、卒日,還要負責(zé)祭祀莊子的活動,其經(jīng)費除蠲免三村差徭以供祭祀外,還另劃出36畝田地提供祭祀費用;北莊子觀,是莊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地方,他們對莊子的生、卒日祭祀就更加虔誠。八月祭祀儀式和方法與生日祭祀大致相同。由于八月氣候宜人,因而官方祭祀活動多在此時舉行。
本文原載于《齊魯學(xué)刊》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