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最好的時代,或許又是最壞的時代——書法藝術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發(fā)展機遇,書法教育開展的如火如荼,書法藝術市場空前繁榮;但有些所謂的書家根本未曾用心臨習古代經典碑帖或淺嘗輒止,便隨心所欲,亂涂亂抹,不識文野。
這是堅定信仰的時期,或許又是令人疑惑的時期——君子立身,務修其本。許多書法家仍在堅持通過長期努力提高書藝,但有些人已經走捷徑自封為“書法大師”,或自稱“某書第一”,在各路媒體上屢屢出境,表演欲望強烈,讓不知就里者不由得心生敬佩,卻不知在那過度炒作、筆走龍蛇的背后,是否有著能夠匹配的文化素質?
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或許又是暗流涌動的季節(jié)——對于部分能夠進入“體制內”,甚至在書法家協會謀得一官半職的書家來說,意味著有了一張按職務大小確定潤筆費用的“資格證明”,可謂前途光明,“錢”程似錦;對于那些仍在體制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的書法家來說,謀得溫飽似乎都并非易事,不得不用盡各種辦法向“組織”靠攏。
人們面前有著各樣的“創(chuàng)新”,或許又是一無所有——書法創(chuàng)新不斷地被人提起,流行書風卻似乎并未真正流行。質以代興,妍因俗易,變革本身是時代的需要,但當前放在我們面前讓人眼花繚亂的諸多廉價創(chuàng)新,又有多少能真正讓人眼前一亮,成為像二王書風那樣流傳后世的經典?
這是書法界存在不少問題的時代,但又是希望之春——如今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書寫者惑于金錢名利,鉆研書法之心日益淡薄。甚至有人斷言:書法的靈魂已經走遠了。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是期望大家能夠運用充分的智慧,思考書法的現狀與未來,促進中國書法藝術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
在當今中國藝術舞臺上,書法藝術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發(fā)展機遇。伴隨著改革開放,師范類院校的書法專業(yè)、美術院校的書法專業(yè)蓬勃發(fā)展,在校學生不斷增多,學歷教育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研究生再到博士后。2013年,教育部對在中小學校開設書法課和書法教學也提出了具體要求。
書法從書寫中來,書寫誰都會,書法看上去似乎簡單易學,于是許多老年朋友退休后開始學書法,一些美院、畫院也紛紛開辦名師書法班,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報名踴躍。這些都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基礎。可是要想真正掌握書法藝術卻并非易事,當今的書壇更存在著臨摹功底不夠扎實、急于創(chuàng)新而忽視法度、擅長“表演”而文化修養(yǎng)不足等問題。
一、臨摹是書法的基礎
臨摹前人經典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書法的章法、筆法、結體、意境等只能通過不斷臨習碑帖才能獲得。當代有些所謂的書家未曾臨習或淺嘗輒止,便隨心所欲,亂涂亂抹,不識文野,誤以為就是創(chuàng)新,或自稱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和面貌,其實并未理解中國書法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之博大,僅僅是將其簡單化、粗俗化!
中國畫學習,入門首先要師古人,師古人的筆墨,師古人的結構。書法學習也是如此。從古到今,幾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談師古人,那么學書法則要從楷書開始,學楷書又要從顏柳歐趙開始,顏柳歐趙被大家公認是臨習書法的最佳途徑。向顏柳歐趙學習什么?學的是楷書的用筆,楷書的結構。掌握了楷書的用筆方式,就為學習其他書體的用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明代,科舉考試要求使用館閣體,帶動了楷書的廣泛流行。字寫得好壞直接影響判卷考官打出的分數,董其昌的楷書既漂亮又實用,遂成為當時千萬考生競相摹仿的書體。
為什么要臨習古人的墨跡?古人在書法領域已經有幾千年的研究探索。臨習古人的經典書法,仍然是今天研習書法的重要途徑。在中國書法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能夠沉淀下來并進入書法經典寶庫的,都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結晶。孫過庭在《書譜》里說:“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彼v的是古人的經典用筆方式。漢字歷經漫長的歷史演化所形成的書法藝術確實是一個充滿了生命的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也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抽象藝術,值得我們在汲取前人的智慧基礎上賦予書法新的時代審美意義。
在古代,書法家一樣很重視臨摹,甚至用臨摹的相像與否來裁定書法家的能力與才華。趙孟長期臨習王羲之的《蘭亭序》,以至于他臨習的作品與原作摞在一起,幾近重合。書法愛好者也將傳承視為圭臬,對臨摹孜孜不倦,津津樂道。臨摹經典碑帖的用筆、字型,臨摹大家的氣質、精神。在任何一個時代,臨得像的都會得到一片贊揚。這如同在電視節(jié)目中,模仿某人的唱法很像,也會得到聽眾的歡呼一樣。
當然,我們現在臨摹的目的也并非單純?yōu)榱丝崴疲菑呐R習到意臨,為形成自己的風格打下基礎。初學者臨摹主要是掌握書寫方法和技術,而書家臨摹,則主要是掌握字帖的特點、風格形成的原因、藝術特點等。王鐸作書,據說“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正說明這個道理。臨帖是對古代法帖的追摹;而“應請索”則是創(chuàng)作,或書寫古代詩文,或自作詩文。
二、創(chuàng)新是書法的升華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書法藝術。書法之所以稱之為藝術,是因為它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作樣式。所謂的書法,我以為,是前人經歷了創(chuàng)造、研磨,經過時間考驗形成共識的經典審美。法,是規(guī)則,孟子曰:“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睍ň褪怯幸?guī)則的書寫。這里有兩點需要強調:
其一,創(chuàng)新是藝術發(fā)展的動力和生命力,書法亦然。書法在歷史長河中發(fā)展,不斷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新的格局,新的理念,不斷形成多元化的法則。后人崇尚古典,更有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精神,才得以讓我們看到不僅有石鼓文,有漢碑,也有唐楷;不僅有王羲之、王獻之,也有蘇東坡、黃庭堅;不僅有古人留下的書法經典,也有今人對書法的貢獻。黃庭堅認為《蘭亭序》并非無懈筆,要善學之。又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通真”。這是前人對書法藝術理論的貢獻?!白猿梢患摇眲t是對書法藝術的貢獻?;牛龉?。這是幾千年傳統書法的創(chuàng)新之路。我以為,今天,仍然適用。
其二,不論如何創(chuàng)新,需要符合法度。當代有些書家曾經想尋找捷徑,自1985年的“北京現代書法首展”到今日美術館的三屆“流行書風展”,書法界刮起了一場“流行風”。其實,說是“流行風”,至少在當時并不流行,因為絕大多數的書法愛好者并不買賬。但這種極端的“流行風”有它存在的合理原因,因為它符合人們求變求新的心態(tài)。由于傳統意義上的書法遭到破壞和割裂,當代書法發(fā)展陷入困境。許多所謂的創(chuàng)新僅僅是急于與傳統書風拉開差距,對西方文化進行簡單移植,或者對傳統書法形式進行破壞與重構?!傲餍酗L”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也形成兩個趨勢,一個是從極端的“新”之后,重新回頭汲取傳統書法的精華;另一個是仍然保持當初的狂野。
“流行風”帶來的問題至今也沒有徹底解決。一些年輕人喜新,渴望成功,又不愿下苦功,希望走捷徑。我以為,在走極端的探索中,能夠攀登藝術高峰的只是極少數人,比之一心臨古的人,相對人數恐怕會更少。創(chuàng)新不僅要有激情,還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不少創(chuàng)新的追隨者走入險境而不自覺,如果沒有深厚的修養(yǎng)支撐其創(chuàng)新,那么,他們無法成為書法藝術的先驅,只能算是探索失敗的“先烈”。
齊白石老人與毛澤東、郭沫若之間曾有個小故事。白石老人為毛澤東主席刻了一枚印章,用一張廢畫包裹送上。毛澤東主席將此畫裱好。齊白石看見大驚,想要回廢畫。毛澤東風趣地說:“這畫不是為我畫的嗎?”與白石老人同去的郭沫若先生也說:“這畫是為我畫的!”于是,齊白石老人請二位在畫上題字。毛澤東主席化蘇東坡詩“我書意造本無法”為“丹青意造本無法”,郭沫若先生化陸游詩“此老胸中常有詩”為“畫家胸中常有詩”。我認為,沒有這個“詩”,沒有這深厚的文化內涵,“無法”就是無法無天。
三、書法藝術如何創(chuàng)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毛筆已經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這與古代書法家所處的環(huán)境完全不同。即使有些書法家每日保持書寫毛筆字的習慣,也與古人的書寫環(huán)境無法相提并論。那么,在今天毛筆字對于我們的意義是什么?它對我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意味,不僅是感情,也因為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筆墨要繼承,用筆要有訓練,這主要是傳承的部分。筆法是難以創(chuàng)新的。從科學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創(chuàng)新的,但創(chuàng)新的空間多大,有多大的可能性?比如上文提到的書法“流行風”,許多用筆的方式與傳統不同,古人強調用大筆寫小字,而流行風改用小筆寫大字。也有人專門制作粗糙的筆,模仿先人最原始的筆,也有在筆頭上做文章的,但我認為,筆法古人研究得很透了,創(chuàng)新的空間較小。
而藝術是要創(chuàng)新的。如果用筆不是創(chuàng)新的主要方向,那么,字型要創(chuàng)新,布局要創(chuàng)新,應當有自己的審美。趙孟說:“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唐代虞世南《筆髓論》中說:“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云字無常定也?!庇菔滥现v的也是字型的問題。
字型經過了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家們的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研磨,早已形成各家各派的不同風格。許多人認為,今天的字型結構已經不易創(chuàng)新。實際上,隨著時代的審美變化,我以為,字型的結體創(chuàng)新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篇章結構有著更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新時代,新建筑的出現,家居的改善和變化,都與古時完全不同;張掛書法作品的地方也有很大的改變。隨著人們審美水準的提高,對書法作品在室內的擺放位置,裝幀的方式,視覺的舒適度都有新的要求。作品的大小,字的大小,行氣的安排,都是我們要面對的新問題。
拙作《以畫入書——書法發(fā)展的新途徑》,講的是如何以畫入書。我們知道,中國畫家都在強調以書入畫,學書法的線條,用書法的線條入畫。繪畫和書法都是視覺藝術,中國畫的重要特征是線條和造型,書法亦然,其重要特征也是線條和造型。以畫入書的觀點,就是說,我們要以視覺藝術的眼光看待書法字型,其創(chuàng)新的空間一目了然。
四、修養(yǎng)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如今社會上不知何時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大師”,什么“龍王”、“草書第一”等等,多數群眾并不知道這里水的深淺。這些人“表演功力”深厚,有的倒著寫,有的將紙背過來寫,甚至在電視節(jié)目上屢屢出鏡。許多這樣的所謂書法家共同的問題,是文化修養(yǎng)的極端缺乏。
劉熙載在他的《書概》談到:“一代之書,無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睍ㄋ囆g提高的背后是藝術家修為的提高。古人早已將藝術作出排序:詩書畫印。書法被排在第二位。中國古代藝術論中詩論最多,書法次之,畫論在唐代以后才漸漸多起來。古人將書法作品抬得很高,像《三希堂》《快雪堂》等,收錄的都是書法作品,并以此傳名。明朝以前都將書法作品放在繪畫作品的前面,清以后,才發(fā)生變化。這個變化也是因為大量的文人介入繪畫。而著名的書法家一直多是文學家,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方能書寫出書法佳作。
還有一些人書寫的技術不錯,但一看他寫的內容就能看出其文化程度的不足。比如,多寫現成的唐詩宋詞一類的內容,甚至還有錯別字。
古代名帖多是書法家書寫自己的思想和內容,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一篇美文,被收入《古文觀止》,是千古絕唱;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家信;黃庭堅的《研山銘》《砥柱銘》也是自己的詩文。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急就章,真可謂才華橫溢。比之古人,當今之書家能書寫自己所創(chuàng)詩文的,恐怕不多。
詩書畫印,古人將詩排在第一位,我也認為,詩永遠應當放在藝術的首要位置。詩不僅僅代表詩歌,它是思想,是你想表達的思想內容。寫詩,我認為是書法家首先要做的事。至于詩寫的好不好,能否成為經典,是每個人的悟性和能力問題。古人寫詩,講究平仄入聲,講究平水韻等。今天寫詩,應當知道古人寫詩的規(guī)則。如果寫七絕、七律,應當講究音韻。由于時代久遠,尤其是北方人發(fā)音的問題,如果習慣寫新韻,當然也可以。但不可回避的是,詩要注意內容的高度、語言的提煉,詩表達情感,崇尚境界,這都是書法家們應當認真對待的。
修養(yǎng)是多方面的,沒有修養(yǎng),沒有閱歷,很難有自己的主見,有更高深的見識,那就只有聽別人的份了。我們??磳W者的字,字寫的很不錯。他們練得不多,但字不俗,因為學者首先知道藏拙,把最不好的東西拋棄。許多練了一輩子書法的人,不明白什么是好壞,誤以為張揚就是好,誤將毛病盡可能地向人們展示。
古人講眼高手低,是有道理的。做個比喻:修養(yǎng)達到100分,是眼高,雖然技巧還不夠,比如只有85分,但隨著技巧的掌握,會不斷接近100分;而修養(yǎng)如果只有70分,眼不夠高,即使技巧上再努力,分數也只能接近70分。
繼承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動力。形成書法個人風格是每一位書法家需要傾盡一生智慧與心血攀登的藝術高峰。提高修養(yǎng)素質是書法家的必修課,是書法家未來是否能夠攀登高峰的前提條件。
(林陽/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