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宋詠梅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355)
淺析《癥因脈治》失眠證的證治特點
陳聰 宋詠梅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355)
明代醫(yī)家秦昌遇所著《癥因脈治》認為,外感失眠證的主要病因是風、寒、熱等外邪侵襲,或是失治、誤治使真氣損傷;內傷失眠證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調,飲食失節(jié),或素體虛弱,稟賦不足等。治病當先辨其癥,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癥、因、脈辨別證型,分證型進行治療。在《癥因脈治》中秦氏從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將失眠證分為13個證型論治。
癥因脈治 失眠 辨證論治
秦昌遇為明代著名醫(yī)家,《癥因脈治》是其代表性著作。該書所確立的癥、因、脈、治——先辨證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后確定治法的診治模式至今仍被中醫(yī)臨床所廣泛采用[1]。秦氏治病以癥為首,分析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注重從外感和內傷兩個角度對病證進行分類敘述。在《癥因脈治》中秦氏對失眠證進行了詳細系統(tǒng)的辨證,特別是從外感角度的辨證,在現代臨床并不多見,極具臨床研究和應用價值。筆者系統(tǒng)的梳理和分析了《癥因脈治》中失眠證的病因病機、證候分型及治療方法,以期對現代臨床治療失眠有所幫助[2]。
《癥因脈治》中外感失眠證的主要病因是風、寒、熱等外邪侵襲,或是失治、誤治使真氣損傷;內傷失眠證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調,飲食失節(jié),或素體虛弱,稟賦不足。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感受外邪:風寒侵襲肌表,郁而發(fā)熱,傷于太陽經,則煩熱失眠,傷于陽明經,則煩躁失眠,傷于少陽經,則懊失眠;邪熱傳里,則煩躁失眠;表邪傳里,里不受邪,則懊煩嘔失眠?;馃嶂叭胙?,血中伏火,陰分不寧而失眠。熱邪熾盛,灼傷氣分,而煩躁失眠;熱邪未除盡,邪留經絡或得谷太早,則生煩熱而失眠。(2)治療不當:發(fā)汗太過、誤用下法和妄用吐法,都會損傷真陰真陽,出現虛煩失眠。(3)情志失調:郁怒傷肝,損傷肝血,肝火偏旺擾動血室而夜臥不寧,或傷肝后膽氣上逆,熱聚于膽而失眠;思慮太過,耗傷心之氣血,則心神不寧而失眠。(4)飲食失節(jié):飲食過量,食滯于胃,或酒食不節(jié),濕熱聚于膽腑,皆可成痰成飲,停聚于中脘,導致失眠。(5)稟賦不足:真陽素乏,心氣虧虛,則心神不寧而失眠。(6)他臟傳變:心火旺盛,灼傷肺陰,肺燥熱焦?jié)M,形成肺壅而失眠。
秦氏根據古人治病先重望、聞、問,而后于切的順序,認為治病當先辨其癥,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癥、因、脈辨別證型,分證型進行治療[3]。在《癥因脈治》中秦氏從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將失眠證分為13個證型?,F對每個證候類型的癥狀、脈象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歸納。
2.1 外感失眠
2.1.1 外感表熱失眠證風寒傷于肌表,郁而發(fā)熱所致。風寒傷于太陽經,則以發(fā)熱身痛,無汗,煩熱失眠為主要癥狀,人迎脈浮緊,治療當以辛溫解表,調和營衛(wèi)為原則,冬月北方人用麻黃湯和桂枝湯,南方人用羌活湯治之;風寒傷于陽明經,則以目痛鼻干,身大熱,煩躁失眠為主要癥狀,右關脈洪長,治療以辛涼解表,祛熱除煩為原則,用干葛升麻湯治之;風寒傷于少陽經,則以身體時寒時熱,懊憹失眠為主要癥狀,左關脈浮弦,用小柴胡湯治之。
2.1.2 外感里熱失眠證邪熱由表及里,形成里熱證。太陽經里熱,以身熱汗出,渴而引飲,小便不利,煩躁失眠為主要癥狀,左尺脈沉數,治療以利水滲濕,解表散寒為原則,冬月用五苓散或家秘木通羌活湯(木通、桔梗、羌活、荊芥)治之;陽明經里熱,以煩渴消水,口燥唇焦,大便堅結,煩躁失眠為主要癥狀,右關脈沉數,以白虎湯清熱瀉火,化生津液,若需要攻下者,用小承氣湯下之;少陽經里熱,以身體寒熱往來,口苦,脅痛干嘔,煩躁失眠為主要癥狀,左關脈弦數,以家秘黃芩湯(黃芩、山梔、柴胡、甘草)治之。
2.1.3 外感半表半里熱失眠證表邪傳里,里不受邪,邪搏于半表半里之間所致。太陽經半表半里,以心下閉結,汗、吐、下后,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失眠為主要癥狀,左關脈數大,治療過程中既要清瀉熱邪又要散寒化瘀,以羌活沖和湯治之;陽明經半表半里,以咽燥口干,發(fā)熱汗出,煩躁失眠為主要癥狀,右關脈洪大,治療以清瀉肺胃之火,滋養(yǎng)肺胃氣陰為原則,以竹葉石膏湯合知母葛根湯治之;少陽經半表半里,以身體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失眠為主要癥狀,左關脈弦,治療以宣泄胸膈郁熱為原則,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治之。
2.1.4 外感血熱失眠證陽邪入血分,血中伏火,陰分不寧所致。以夜間發(fā)熱,盜汗,心煩驚起為主要癥狀,脈象多沉數,以知柏四物湯清瀉陰中伏火;若睡中盜汗,時時驚醒嚴重者,以當歸六黃湯治之。
2.1.5 外感氣熱失眠證春溫夏熱,陽火熾盛,氣分感受火邪所致。陽氣傷陽分,以白晝身體發(fā)熱,夜間身冷失眠為主要癥狀;氣皆受邪熱,以白晝、黑夜身體皆發(fā)熱,煩躁失眠為主要癥狀。脈象多見浮數脈、洪數脈,治療以發(fā)散風熱、清瀉里熱、行氣化濕為原則,以羌活敗毒散、柴胡飲子、白虎湯治之;若上述癥狀中又有骨節(jié)煩熱,則以地骨皮散治之。
2.1.6 外感余熱失眠證熱病后,邪留經絡或熱氣未除所致。以身體不發(fā)熱,盜汗,口苦舌干,小便色黃,夜間煩躁,睡臥不安為主要癥狀,脈以細數或沉數脈居多。治療以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為原則,以五苓散合木通羌活湯、竹葉石膏湯、梔子柴胡湯治之。
2.1.7 外感虛煩失眠證發(fā)汗太過、誤用下法或妄用吐法,損傷真陰真陽所致。以口渴不欲飲,神氣懶怯,二便清利,欲睡但又易驚醒為主要癥狀,脈以虛軟或虛澀脈較為常見。治療以補益氣血、清瀉虛火為原則,以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生脈散合涼天地煎(天門冬、熟地),棗仁遠志湯治之,若見真陽不足,心神失守嚴重者則以八味腎氣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附子、肉桂)治之。
2.2 內傷失眠
2.2.1 內傷肝火失眠證惱怒傷肝或謀慮太過所致。以脅肋時脹,夜臥常驚,口渴多飲,腹大如懷,小腹季脅牽引作痛,痛連陰器為主要癥狀,脈象多見左關脈獨大,或弦數脈,或弦滑脈。治療不僅要清瀉肝火,還要補養(yǎng)肝血,養(yǎng)肝柔肝,以疏肝散,四物湯加山梔、川連,龍膽瀉肝湯等方治之;若左尺脈大,則用家秘肝腎丸(知母、黃柏、當歸、白芍藥)清瀉肝火,補益肝腎。
2.2.2 內傷膽火失眠證肝膽氣郁或酒食不節(jié)所致。若以膈塞不利,脅肋脹滿,甚則目黃目赤,夜不成寐為主要癥狀,則為膽火乘脾所致,左關脈弦大,治療以清熱瀉膽火、行氣化痰為原則,以清膽竹茹湯治之;若以心煩躁亂,恍惚不寧,甚則目黃目赤,夜不成寐為主要癥狀,則為膽涎沃心所致,寸關脈弦滑,治療以清瀉心膽之火、祛除熱痰為原則,以膽星湯合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治之;若有左關脈獨大者,則以龍膽瀉肝湯加膽星,以瀉肝膽火邪,除肝膽濕熱,化痰止咳。
2.2.3 內傷肺壅失眠證肺素有熱,肺家有痰,肺燥液干或肺家有寒皆可導致肺壅失眠之癥。以喘咳氣逆,時吐痰涎,右脅缺盆牽引作痛,甚則喘息倚息,臥下氣逆,睡臥不安為主要癥狀。右寸脈數大,為肺素有熱者,以家秘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山梔、川黃連)治之;脈象沉滑,則為肺內有痰,以蘇子杏子湯加半夏、瓜蔞仁化痰止咳平喘;寸口脈細數,是為肺燥液干,則以家秘潤肺飲(米仁、百合、杏仁、人參、天門冬、麥冬、知母、五味子)滋養(yǎng)化生肺陰,清瀉肺火;寸脈沉遲,為肺內寒凝,以家秘溫肺湯(款冬花、生姜、陳皮、百部、蘇子、桔梗)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2.2.4 內傷胃氣不和失眠證胃強多食,脾虛運化失健,食滯于胃,成飲成痰所致。以胸前滿悶,不思飲食,噯氣吞酸,惡心嘔吐,或頭眩眼黑,睡則氣逆,睡臥不安為主要癥狀。脈象多見滑脈、滑數脈,治療以燥濕化痰,理氣行滯,瀉胃中實火為原則,以二陳平胃散(二陳湯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浮石,二陳平胃散加梔子、黃連治之;若大便堅結,可選用導痰湯治之;若胃脘作痛,則以滾痰丸治之。
2.2.5 內傷心血虛失眠證思慮太過,耗傷心血所致。以心煩躁亂,夜臥驚起,口燥舌干,五心煩熱為主要癥狀,左寸脈細數,治療以補益心肝陰血,清瀉心肝虛火為原則,以歸芍天地煎或黃連安神丸治之;若患者素體虛弱,則以天王補心丹治之。
2.2.6 內傷心氣虛失眠證體質素虛,真陽素乏所致。以目漫神清,氣怯倦怠,心戰(zhàn)膽寒,二便時滑,喜熱惡冷,時時欲睡,睡中自醒為主要癥狀。脈象多見遲脈、浮脈、弱脈,治療以補益心脾為主,兼顧補肝益腎為原則,以人參養(yǎng)榮湯、歸脾湯、八味腎氣丸、補肝散治之。
通過對《癥因脈治》中失眠部分的論治思想及方法的探析,可以發(fā)現,秦氏對外感失眠證的治療分經絡進行,按經用藥,對現代臨床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結合病因、癥狀、脈象進行治療,臨床用藥面對癥脈不符的現象,善于變通,又有“從癥”、“從脈”治療之分,自創(chuàng)多首方劑,值得后世學習。
[1]鄭齊.《癥因脈治》燥的理論初探.中俄第二屆傳統(tǒng)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中俄第二屆傳統(tǒng)醫(yī)學學術會議,2011:132
[2]歷飛,艾華.試析《癥因脈治》論泄瀉.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0,4:31
[3]袁久林.秦昌遇學術思想探析.四川中醫(yī),2008,11:54
R256.23
A
1672-397X(2014)04-0008-03
陳聰(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yī)臨床文獻研究。
宋詠梅,songym0200@163.com
2014-01-04
編輯:傅如海
山東省優(yōu)秀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2009BSB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