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繼湘
教育評價是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教育活動的目的、過程、結果以及參與者所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由于評價對象是教育過程中的人與事,那么我們在關注教育評價技術是否科學規(guī)范的同時,還需要關注評價過程的倫理規(guī)約。這意味著教育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需要承擔起相應的倫理責任。
教育評價者所承擔的倫理責任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維護被評價者的利益,在評價中既要注意評價方法的科學性、評價程序的規(guī)范性,也要顧及評價方法與程序是否可能對評價對象的利益有所損害,不能為了強調方法的科學、程序的真實可靠而不顧評價對象的利益,甚至傷害到評價對象。二是尊重評價對象的人格和權利,不論是對評價對象的學業(yè)成績、道德行為還是對其心理發(fā)展、綜合素質進行評價,都需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盡可能顧及到評價對象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需要,要尊重評價對象的隱私權,當評價有可能對評價對象的自尊乃至人格造成傷害時,即使并不是有意為之,也應盡量想辦法避免。三是保障評價結果用于發(fā)展的目的,盡管教育評價可能是出自診斷、甄別、選拔、檢驗等多種需要,但最終目的是為了評價對象的發(fā)展。正如教育評價研究者斯塔弗爾比姆所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比绻^于看重發(fā)展以外的其他目的,如劃分等級、評選優(yōu)劣、淘汰選拔、便于管理等,或是評價者為了獲取某些利益,如發(fā)表論文、獲得資助、評獎等,那就很有可能使教育評價喪失其自身獨特的價值,甚至成為阻礙評價對象發(fā)展的力量。
教育評價者要擔當起上述倫理責任,需要對自己的評價行為進行道德自律,明確自己在評價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評價對象產(chǎn)生影響,也許是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卻很有可能傷害到評價對象,因而需要審慎地留意自己的言行,小心地避免給評價對象帶來困擾。教育評價者在規(guī)范、熟練地掌握評價方法和技術的同時,還需要具備深切的人文關懷,能夠設身處地地考慮到評價對象的情緒、態(tài)度和需要,在編制評價標準和方案時就需要對評價設計進行倫理評估,而不只是關注評價設計的科學性;當發(fā)現(xiàn)評價過程對評價對象產(chǎn)生不利影響時,要及時地加以調整以盡量減少不良后果;對評價結果要謹慎地辨析和使用,避免為了外在于發(fā)展的目的而誤用,更不能為了謀取某些利益去濫用。
承擔起教育評價的倫理責任,評價者的自律固然十分必要,而對評價者的他律也不可缺少。首先,要建立專業(yè)化的教育評價倫理規(guī)范標準,制定具體可行的評價行為準則,對評價者的評價行為提出倫理要求,引導并約束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堅持正確的倫理取向。這需要相關部門或機構組織專業(yè)人員對教育評價中出現(xiàn)的各種倫理問題進行調研,在對問題進行收集、分類、剖析的基礎上,提出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行為準則,以便評價者在具體的評價情境中遭遇倫理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其次,在對教育評價人員進行培訓時,既要重視評價者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幫助其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與技術,又要注重讓評價者富于人文情懷,明晰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并為評價者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提高他們對教育評價倫理問題的敏感性和識別能力。此外,還可以建立相應的評價監(jiān)督機制,對評價者的行為進行評價,從而督促評價者增強倫理責任意識,減少評價中的倫理性錯誤,使教育評價能夠真正起到促進評價對象發(fā)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