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梅
(如皋市磨頭鎮(zhèn)場北幼兒園,江蘇如皋,226500)
經(jīng)過近一年的研究,筆者主持的“種植活動中大班幼兒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就要接近尾聲了?;叵脒@段時間的研究過程,筆者感覺以往教學中的許多經(jīng)驗可以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深入,進而可以升華成一種相對系統(tǒng)的理念。
為什么要研究這一課題?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說在課題申報之初選擇課題還有那么一點點偶然性的話,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卻能發(fā)現(xiàn)本課題研究給筆者帶來的更多思考與意義。
課題申報之初,筆者注意到幼兒教育中有兩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一是“活動”,這一概念在幼兒教育中是一個有待挖掘的寶藏,曾有研究者搞過更高級別的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在本園內,其可以巧妙地與“種植”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門具有園本屬性的課程,進而可以推動活動在我園的落地生根。二是“合作”,自從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推進以來,學前教育也展現(xiàn)了一股合作的新風,而合作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關鍵的在于現(xiàn)在的幼兒在家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呵護使得幼兒在生活細節(jié)中缺少合作,因而在園內的成長過程中合作能力不強,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是不利于一個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yǎng)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tài)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綜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在幼兒教育的三年內,幼兒特別需要合作的氛圍與時機。于是,筆者針對大班幼兒的種植活動,提出了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并初步明確了研究思路,即以“種植活動”為平臺。在此過程中,教師結合大班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合作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課題研究的逐步開展,筆者發(fā)現(xiàn)更多的意義也凸顯出來,比如說怎樣的活動設計才可以讓幼兒更好地合作,這對研究者而言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而其對于幼兒成長更多的意義也正蘊涵其中。
筆者所在幼兒園地處農(nóng)村,因此,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組織幼兒進行種植活動,可以借廣泛的農(nóng)村自然資源并使之成為本園特色。經(jīng)過一番努力,包括大班幼兒在內的全園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一塊種植基地,使我們的課題研究有了實實在在的研究載體。在研究過程中經(jīng)歷的細節(jié)很多,這里不一一陳述,單就其中的“體驗種植”這一重點進行闡述。
體驗種植是種植活動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在研究中分成土壤準備、幼苗準備、種植活動三個組成部分。基于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4人小組,每組可以得到一塊地,然后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去思考如何實施以上三個步驟。在此之前我們做了一個有意思的工作,即讓孩子在父母的配合之下,利用QQ農(nóng)場上的虛擬種植情境,先初步感受種植的流程——這一流程用時短且有趣,故而能夠吸引幼兒的參與,從而奠定了興趣基礎。然后在初步準備好了的種植園內的土地上,教師首先讓幼兒們在自己的小組的地上拔去野草,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了有的幼兒認真拔,有的幼兒站在旁邊玩的現(xiàn)象。此時,作為研究者的教師,沒有像以往一樣提醒這些幼兒參與,而是通過比賽的方法,給先拔好的幼兒小組獎勵一朵小紅花,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比較結果,然后再去跟落后的小組們一起聊天,問他們怎樣才能得到小紅花。應當說孩子們還是非常聰明的,都知道了應當怎么做,于是合作也就生成了。更有意義的是,這種合作意識是幼兒們自己思考得來的,因而在后面的種植活動中也就有了相應的行為。
幼苗準備主要來自幼兒家庭的幫助——這也是我園家園結合的一種方式與成效。有的父母或爺爺奶奶為幼兒準備的是一些菜秧兒,有的準備的是一棵小樹苗,還有的帶著工具從家里趕到幼兒園,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在種植活動中,我們請爺爺奶奶一同到種植地旁觀看,卻委婉地要求他們?yōu)榱私逃⒆硬灰苯訋兔?。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們在自己的小組內動腦、動手,有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之下,分工有條不紊,有的挖坑,有的放苗,有的澆水;有的小組則顯得有些亂,因為孩子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先經(jīng)過了嘰嘰喳喳的一番討論;也有的小組是各人栽下自己所帶的苗兒。對于這些,我們全不干預,只是記錄下他們的努力過程。
種植結束總是有快有慢,快的孩子當然高興,慢的孩子也著急。筆者提醒快的孩子檢查自己的工作成果,看滿不滿意;慢的小組也提醒他們不要著急,但要思考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更快。
在種植活動結束后,筆者用照相機拍下各組的勞動成果,然后回到教室內進行播放。我們還請那些參與的家長作為評委,告訴幼兒們哪些種植得好,怎樣才能更好。我們也讓那些種植得快且好的小組說說他們?yōu)槭裁茨茏龅竭@樣。不出意外地他們都會說兩個因素:一是種植的技巧,另一個就是要合作。比如說一個孩子把小樹放在小坑里,另一個孩子將土捂上。而那些只負責自己所帶樹苗的孩子就意識到:原來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成的!
研究表明,在每一次的種植活動之后,都要跟孩子一起開展類似的反思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朦朧中形成的合作意識變得更加清晰,也才能讓他們在其他活動中學會更好地合作。
研究至今,反思這段研究過程,收益頗多,擇其中感覺有意義的列舉如下:
1.對于幼兒而言,所選擇的種植活動本身只是一個平臺,因為即使是大班的幼兒也不可能將一塊地種植得有多好,而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才是我們的目標。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并不太關注幼兒的種植結果,而是關注他們在種植活動中的表現(xiàn),并根據(jù)表現(xiàn)判斷幼兒的心理活動,從而有針對性地施加基于合作的教育影響。
2.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確實是需要培養(yǎng)的,也是需要引導的。這意味著無論是課題研究,還是日常的保教行為,都不能站在高標準的角度去給幼兒提高要求,更不能因為幼兒沒有達到要求就加以責備。而應該將保教重心降低到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上去,然后對照更高要求進行引導。
3.要珍惜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心理體驗。幼兒是喜歡類似活動的,但作為研究者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幼兒心智的不斷成長,而這種成長是建立在心理體驗的基礎上的。因此課題研究所需要的觀察法、行動研究法、交流研討法都有了用武之地。教師在活動中注意觀察幼兒,注意與幼兒交流,往往就可以觸摸到幼兒的心理脈搏,從而就為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準確的依據(jù)。
總的來說,通過本研究,筆者最大的收獲是,幼兒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具體的平臺,實際體驗中形成的心智遠高于空洞的說教!
[1] 黃舒華.培養(yǎng)大班幼兒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小組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8).
[2] 張向陽.論心理表征及其規(guī)律對教學的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