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宋四明地區(qū)教育述論

2014-04-17 06:27:42孫旭紅
教育文化論壇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四明慶歷王安石

孫旭紅

(江蘇大學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

北宋四明地區(qū)教育述論

孫旭紅

(江蘇大學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宋代四明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北宋前期基本沿襲唐代的教育規(guī)模,慶歷興學才是明州教育走向繁榮的轉(zhuǎn)折點。在朝廷政策的鼓舞下,特別是在王安石的直接推動下,“慶歷五先生”相繼執(zhí)教鄉(xiāng)里,四明地區(qū)的教育迅速發(fā)展起來。四明地區(qū)通過教育及士人的交游,逐漸激蕩成為一個文風鼎盛的地區(qū)。

宋代;慶歷五先生;四明;教育

宋代自慶歷興學以后,宋廷努力于地方教育、興修學校,受惠于學校教育而崛起科場的四明士人家族,逐漸積極興修辦學以回饋鄉(xiāng)里,他們廣籌經(jīng)費,協(xié)助地方官興建教室,楊適、杜醇、王說、王致、樓郁等五先生講明儒學、教育鄉(xiāng)人子弟,從此開啟四明地區(qū)的學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了四明士族關(guān)懷鄉(xiāng)土、熱心教育、提振文化的胸懷。

一、慶歷興學前的四明教育狀況

四明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唐初“武德七年(624)詔諸州縣并令置學”。*趙宏恩等.乾隆江南通志[Z].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八七.安史之亂后,兩浙雖不似中原等地陷于戰(zhàn)火,但于“所在學校廢絕”的大環(huán)境下,學校發(fā)展亦只能處于停滯狀態(tài),僅部分州縣學校因守臣重視文教而得以維持。此時四明地區(qū)學風未起,儒林闕如,據(jù)《寶慶四明志》載,明州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始建學,廣德(763-764)時毀,貞元四年(788)重建孔廟。幸而浙東地區(qū)于五代及宋初太祖時期,割據(jù)兩浙大部分地區(qū)的吳越國錢氏為保境守土,注意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故其疆域雖頗狹仄,但經(jīng)濟相對較豐裕,為宋代兩浙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打下了很好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北宋建立伊始,雖然太宗時宋朝已基本控制中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區(qū),但對北方的異族勢力始終不敢稍怠,因此,宋初兩朝尚無更多精力和財力兼及于學校教育。如《燕翼詒謀錄》卷五所云:“國初凡事草創(chuàng),學校教養(yǎng)未甚加意。”此時的地方州、縣學很少,州、縣也不能隨便立學。即便是中央的國子監(jiān),至開寶八年(975)年學生亦僅有70人,且有“系籍不至者”。國子監(jiān)尚且如此,地方官學數(shù)量更少,且多為前代遺留。淳化元年(990),朝廷頒賜九經(jīng)于新附各郡,這被看作是宋廷在四明地區(qū)推行儒家教化的肇始。紹興十八年鄞縣高閌所撰的《重建九經(jīng)堂記》曰:“逮太宗朝,諸所僭偽造悉歸輿地,車書既同,乃改元淳化,詔頒國子監(jiān)九經(jīng)于新附諸郡?!笨な仃惓錇橹亟ň沤?jīng)堂,“自時厥后,襲衣裳,吟典籍,少而習之,長而安之,自謂性稟固然,殆不知帝力之所自也?!?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九.此后,一些四明地方官員開始著手推行州縣學以推行教化,鼓勵士子學習儒家經(jīng)典、參加科舉考試從而邁入仕途。淳熙二年(991),朝廷頒賜國子監(jiān)本九經(jīng),以示崇儒教化之意。

即便如此,此時的明州只有部分廟學,州、縣學尚未建立,甚至一些州縣原有的文廟被移為衙司筦庫也無人過問。至“澶淵之盟”修訂,北宋邊境獲得了難得的安寧,宋廷對學校的教化政策才逐漸重視起來,對此,夏竦《景德五頌》的《廣文頌》明確記載了當時“益重儒術(shù),專用文章……學館漸海,儒官越境”的重大變化。*夏竦.文莊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四.故宋初以來廢頹的各地官學漸次得以興復、修善,浙東地區(qū)州縣學也因此得到較快的發(fā)展。雍熙元年(984),慈溪縣令李照文在縣西建儒學,二年(985),定海(今鎮(zhèn)海)縣主簿李齊又在縣東建儒學。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詔許曲阜先圣廟立學,又賜應天府書院額,可謂州縣立學之始。五年(1012),寧??h令蘇季成即廟建學,“修禮文而落之”。*李慶孫.寧海重修儒學記[M].光緒《寧??h志》卷四.而慶元府學于李唐時建,天禧二年(1018),知州李夷庚“崇庠序”,*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九.因此遷建于子城東北,并造明倫堂,浚泮池,合廟學為一。并撥灌頂山隸學襄助辦學經(jīng)費,以普濟寺僧租佃,歲入錢三百貫,以供州學養(yǎng)士。*羅濬.寶慶四明志[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十三).至此,州學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盡管如此,此時明州的學校教育總體上并未盡洽人意,王安石就曾對此狀況描述道:“當此之時,學稍稍立于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盵2]307由這段話可以看出,宋初雖然推行文治,但“縣之士滿二百人”才許立學的禁令,又限制了慈溪地方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唐代的廟學階段。

仁宗朝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較快,宋廷為滿足各地士子對學校教育之需求,放寬對地方興建學校之規(guī)定。景祐(1034-1038)時,“詔非藩鎮(zhèn)不立學”。*張鉉.至大金陵新志[Z].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中之中.奉化縣令于房廢石夫人廟以增學宮,“區(qū)學徒”,*羅濬.寶慶四明志[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十六).樓郁也自此開始在縣庠任教。寶元間(1038-1039),“詔許明州立學,給田五頃。”*余寅:《農(nóng)丈人文集》卷二《開府劉公新置寧波府暨五縣學田頌》.至此,明州立學終于獲得了“法定”的認可,這是明州教育走向興盛的轉(zhuǎn)折點。

即便如此,大規(guī)模的州縣興學還要從“慶歷新政”開始,這次對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改革掀起了北宋第一次興學熱潮,其引領(lǐng)人物是范仲淹。在朝廷眾多士子的支持下,仁宗于慶歷四年(1043)三月下詔天下州縣立學校:“今朕建學興善,以尊士大夫之行;更利革弊,以盡學者之材……其令州縣皆立學,本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員,不足取鄉(xiāng)里宿學有道業(yè)者。”[1]此詔意為朝廷未置教授員額的地方,由鄉(xiāng)里推擇教授。此外,還對學校規(guī)模、教師任職升遷、學生入學及學規(guī)等都作了約定,并特別規(guī)定了學校面向本地全體士人開放,沒有門第限制,只要品行方面沒有大問題即可。于是,全國范圍內(nèi)很快形成興學高潮。自此,“州郡不置學者鮮矣”,南宋李潢有“郡舊學制度甚偉”之嘆。*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九.

二、王安石對四明興學的推動

據(jù)徐松《宋會要輯稿·崇儒》載,北宋慶歷四年(1044)的縣學盡管有“如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的限制。如慈溪縣令李昭文于雍熙元年(984)建文廟,慶歷興學“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但于慶歷八年(1048)徙建孔廟于縣治東南,四旁為學舍,聚徒授學。當時的兩浙縣學卻因此而大興,于慶歷興學至英宗間創(chuàng)置的縣學達16所之多,幾占兩浙縣學總數(shù)的十分之二;總計當時已建置學校的縣已過了半數(shù),*余寅:《農(nóng)丈人文集》卷二《開府劉公新置寧波府暨五縣學田頌》,轉(zhuǎn)引自:張如安.北宋寧波文化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78.而當時州學皆早已置立,如蘇、湖兩州學,在大教育家胡瑗的主持下已經(jīng)聞名海內(nèi)。

慶歷七年(1047),王安石到鄞縣任知縣。為了緩和當?shù)厣鐣?,王安石在鄞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四明乃至浙東地區(qū)的教育才逐漸發(fā)展起來。如余姚(屬越州)令謝景初“飭學宮,化誨子弟”。嘉祐中,象山縣令顧方“建學舍,率子弟之秀敬之,親為講解”。*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六).普通群眾也積極支持地方辦學,如慶歷年間慈溪縣民就聚資作孔子廟,“為學舍,構(gòu)堂其中”[2]307。兩浙地區(qū)縣學,除部分“附郭”縣的縣學遵政令可附設于州學外全部建置,而且規(guī)模、教學成果等方面均超越前朝,并領(lǐng)先于當時其他地區(qū)。奉化縣學先于景祐中初建于石夫人廟,治平三年(1066)遷于縣東,宣和初重建,運作順利。*羅濬.寶慶四明志[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一四)..上述慈溪縣學于慶歷八年(1048)林肇移至縣治東南[18]。定海縣則于崇寧中增修先圣殿為學宮;*羅濬.寶慶四明志[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一八).州縣學校的廣泛設置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成為四明地區(qū)學術(shù)文化發(fā)展的基礎(chǔ),因此,張其昀盛贊王荊公始創(chuàng)縣學之功:“四明學風之盛自此始?!?張其昀.宋代四明之學風[C].《宋史研究集》第三輯[A].臺北:國立編譯館,1966:34.

王安石在鄞縣的改革和他后來執(zhí)政后的改革思路基本一致,即先選拔廉潔奉公、精明干練的能吏到職能部門任職,然后才能實施改革措施。而當時的官吏多“不才茍簡貪鄙之人”,因此,他積極主張通過興辦學校教育來培養(yǎng)人才,他認為教學須學以致用,“所學必皆盡其材”[2]307。在此觀念指導下,王安石在鄞縣任上積極籌辦縣學,于慶歷八年(1048)在夫子廟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辦供本縣子弟讀書的縣學宮,學子逾二百人。他還十分重視縣學教師,認為“君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君;臣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臣。”[2]51杜醇、樓郁等人便因為在地方享有盛名而受到王安石的禮遇。他對當時的隱士杜醇更是多次延請,曾對他說:“愿先生留聽而賜臨之以為之師,某與有聞焉。伏惟先生不與古之君子異意也,幸甚!”[2]34杜淳先是婉拒了王安石的邀請,于是,王安石在第二封信的一開始就說:“惠書何推褒之隆,而辭讓之過也”,勉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家鄉(xiāng)縣學任教?!杜R川文集》中也有兩篇文章涉及到王安石和王致的交往,王安石在《答王致先生書》中說:“某頓首先生足下,久不見顏色,傾渴無量。蒙賜手筆,存獎尤過。新將頗慰民望,固幸甚足下無事于職,而愛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為仁矣。”“久不見顏色”一句可知王安石與王致早已相交,王致雖未做官,但對民間疾苦十分關(guān)心,王安石因此非常欣賞王致的人品。同樣,在王致去世后,王安石也寫《悼王致處士》詩予以悼念。

對于以“儒學師表鄉(xiāng)里”的樓郁,王安石更是贊嘆有加:“足下學行篤美,信于士友,窮居海瀕,學行篤美,自樂于屢空之內(nèi),此某所仰嘆也?!盵2]45這封信當是王安石在收到樓郁信后的回復,不難發(fā)現(xiàn)樓郁此時的影響力已遠非僅“以財雄于鄉(xiāng)”的祖輩可比。他擁有“學行篤美,信于士友”的聲名,具備“教誨”縣宰的能力,門下士人輩出。樓郁成了樓氏身份轉(zhuǎn)變的起始點。因此,鄞縣于慶歷八年(1048)建縣學后,樓郁便應聘掌教縣庠數(shù)年。樓郁致仕之后,又被延請教授郡學10余年,這樣樓郁為縣、州士子師,前后凡三十余年,號稱“樓先生”。樓郁與楊適、杜醇、王說、王致一起致力于地方教育事業(yè),是甬上最早出現(xiàn)的儒學教育家群體,所提倡的儒學盡管還“不出于章句誦說”的模式, 但開始有意識地提倡以自己的主體體驗來把握、領(lǐng)悟孔孟的微旨精義,并初步開始注意對儒家經(jīng)典中義理成分的闡述與發(fā)揮。他們黜佛道、斥時文、尚道德,重言也重行,以親身的踐履樹起了崇高的人格風范。*余寅:《農(nóng)丈人文集》卷二《開府劉公新置寧波府暨五縣學田頌》.樓郁“學以窮理為先”,“病漢儒專門之見”,“其講解去取,必當于道德之意”,這都說明他們突破了漢唐以來唯守訓詁章句的經(jīng)學藩籬,致力于發(fā)明儒典精義,這與胡瑗治經(jīng)“必論其大體,其章句破碎不足道”的“以義理解經(jīng)”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宋代四明地區(qū)的教育和學術(shù)的真正發(fā)展,則是導源于北宋慶歷時期楊適、杜醇、王說、王致、樓郁等五先生教化鄉(xiāng)里的長期教學。

三、“慶歷五先生”與四明興學

仁宗慶歷之際是中國儒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zhuǎn)變時期。漢唐以來饾饤錙銖的注疏之學遭到了士大夫群體的普遍抵制,直尋經(jīng)典本義,探求經(jīng)典義理的治學風氣蔚然成風。以胡瑗、孫復、石介為首的“宋初三先生”基本奠定了宋學的基石,范仲淹、歐陽修等儒林巨擘身先示范,極力崇儒重教、培育人才,并以懷疑的精神重新解釋傳統(tǒng)經(jīng)典,掀起了一股疑經(jīng)辨古思潮。在這股思潮的推動下,講求義理,注重經(jīng)世致用的宋學特征基本形成。四明地區(qū)慶歷五先生的出現(xiàn),正是與這時期的儒學風氣遙相呼應。全祖望稱:“慶歷之際,學統(tǒng)四起。齊、魯則有士建中、劉顏,夾輔泰山(孫復)而興。浙東則有明州楊、杜五子,浙西則有杭之吳存仁(師仁),皆與安定(胡瑗)湖學相應。”[3]

楊適,字安道,慈溪人,隱居大隱山?!盀槿舜己駥锰兀h論辯博平正”,袁桷.延祐四明志[M].宋元方志叢刊本.卷四鄉(xiāng)人尊稱為大隱先生。楊適治經(jīng)不事章句,反對浮屠老氏之說。仁宗時知州以其高節(jié)表奏,嘉祐年間太守錢公輔薦之于朝,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楊適辭官不受,遁去。年七十六。

杜醇,越之隱君子,居慈溪,與楊適同里,學者稱其為石臺先生,以孝友稱于鄉(xiāng)里,耕桑釣牧,以養(yǎng)其親。經(jīng)明行修,學者以為楷模。杜醇曾為國子學錄,且“篤志窮經(jīng)”,經(jīng)明行修,不求聞達,學者以為楷模。慶歷中,經(jīng)王安石延請,相繼教學于鄞縣、慈溪縣學,開啟兩縣文風之盛。

王致(?—1055),字君一,鄞縣人,人稱鄞江先生。其先睦州桐廬人,五代時仁鎬仕為明州衙推,因家于鄞之桃源鄉(xiāng)。與楊適、杜醇二先生為友,俱以道義教化鄉(xiāng)里,諸生子弟尊稱三人皆為先生。宋仁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不就。仁宗至和二年卒,年七十余,所著有《鄞江集》9卷。歿后宰臣陳執(zhí)中奏錄其文,得180篇,藏之秘閣。

王說(1010-1085),字應求,鄞縣人,王致從子。受學于楊適、王致,與弟王該皆著名,教授鄉(xiāng)里三十余年。無田以食,無桑麻以衣,怡然自得,作詩有“閑來培灌經(jīng)綸種,念起澄清賢圣基”之句。神宗熙寧九年(1076),以特恩補明州長史,辭。著有《五經(jīng)發(fā)源》五十卷,奏議、書疏、詩文二百十一篇,*宋濂.宋學士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卷二八).已佚。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六。去世后,在其家塾敕建桃源書院,神宗手書賜額,不久廢去。

五先生皆家境貧寒,楊適“衣食自給,非義之饋,一介不取,躬耕養(yǎng)親,族之貧者分賑之”,杜醇“耕桑釣牧,以養(yǎng)其親”,王致“樂道安貧,妻收遺秉,子拾墮樵,浩然無悶”,王說“無田以食,無麻桑以衣,怡然自得”,樓郁則“處窮約,屢空自樂”。*袁桷.延祐四明志[M].宋元方志叢刊本(卷四).他們長年教授后學,以道德、學問受到鄉(xiāng)人的尊重,在當時濃厚的佛教風氣中提倡儒學,講明經(jīng)術(shù),對于四明地區(qū)的儒學風氣有開創(chuàng)和培固之功[4]。

需要指出的是,五先生除了講授經(jīng)史之學外,還講授詞賦,這自然是為了服務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的需要。樓郁的幾位弟子都是以精彩的賦文而一舉及第的?!扒镔x之年……舒試于鄉(xiāng),袁試于開封,羅試于丹丘,三人皆在魁選,實為一時之盛?!?樓鑰.攻媿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七七).舒亶、袁轂、羅適三人在科場上的成功,充分顯示了五先生的教育自信和教育之功,為鄉(xiāng)里樹立了長久的膾炙人口的教育典范,也標志著四明儒士開始進入了通過“決科”而入仕的群體自覺狀態(tài)。自此之后,四明的科舉人才才成批涌現(xiàn)出來。樓郁學行篤美,信于士友,一時英俊,皆在席下,“成就一時人物甚眾豐,尚書稷舒中丞亶、俞待制充、袁知府轂等,皆其門人。又羅提刑適,自天臺來學,諸公學業(yè)既成,舒公試鄉(xiāng)里、袁公試開封、羅公試臺州,一舉三處皆魁選。其亡也,舒公為墓銘,豐公書丹,袁公篆額,羅公以仕北方不得預,后為這棟提刑,拜墓下,用闕里故事,手植數(shù)木,今有存者,祭文見《赤城先生集》中??ひ貙W中,皆立祠碑志,登載甚備?!贝送猓茏舆€有周鍔、黃東、史詔、吳矜、盛僑等。樓孝謙回顧說:“當此之時以儒衣冠游者方鶩于浮靡,而先生身化之。蓋鄞之士人知學之所以為學者,先生實有力焉?!?樓孝謙等《鄞塘樓氏宗譜》卷六舒亶傳,轉(zhuǎn)引自俞信芳:鄞縣樓氏研究中若干難點試釋——讀《宋代明州樓氏家族研究》、《鄞塘樓氏宗譜》札記[J].《鄞州文史》2007(3).由此可見,樓郁是桃李滿天下。茲簡錄樓郁諸生徒事跡如下:

俞充(1033-1081年),字公達,明州鄞縣人。嘉祐四年(1059)進士,任虞鄉(xiāng)縣令,宋神宗熙寧初,擢都水丞,升為成都路轉(zhuǎn)運使,集賢殿修撰。元豐元年(1078),王圭計劃出兵西夏,命俞充為右正言、天章閣待制、慶州知州和懷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集賢殿修撰。元豐四年(1081)卒,“有奏議五卷、邊說二卷藏于家”*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二).

豐稷(1033-1107),字相之,明州鄞縣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進士,歷任要職,清苦廉直,人頌“清如水,平如衡”,反對權(quán)臣擅改。又博學多聞,遍注經(jīng)傳。文章典雅得體,詩歌亦寓情言志,為后人所推崇。 高宗大觀元年(1107)十二月二十九日病卒,終年75歲。至高宗建炎三年(1129)追復樞密直學士,賜謚清敏,今存有《豐清敏公遺書》為后人所輯。

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試禮部第一,卒年六十三。《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舒亶的文學成就較高,由于他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與蘇軾作對,所以他的詩文多不傳?,F(xiàn)在只能在《天臺前集·續(xù)集》中見到他的詩歌八首,趙萬里輯《舒學士詞》一卷,存詞50首,直到民國時期上海光華大學校長張壽鏞才把他的詩文從古書堆里整理出來,輯成《舒懶堂詩文存》三卷。

袁轂(生卒年不詳),字容直,一字公濟,嘉祐六年(1061)中進士,受學于樓郁,曾知邵武軍,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通判,后知處州,終朝奉大夫,贈光祿大夫。轂博觀群書,擅名辭藻,*羅濬.寶慶四明志[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八).“為人磊落明白,推誠自信,急人所不足”。*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二).轂勤于著作,以文章名,有《文集》七十卷藏于家,又編纂《通題》九十卷、《韻類》一百卷行于世。今僅存《多福院記》一文,系元祐二年(1087)所撰 。*樓鑰.攻媿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七七).

羅適(1029—1101),字正之,號赤誠,溪南羅家人,宋治平二年(1065)與舒亶為同殿進士。早年從學于鄉(xiāng)先生朱絳,旋求教于知賢、禹昭兩僧。后長途跋涉,求教于奉化學者樓郁及吳中名儒胡瑗,并結(jié)識陳貽范、徐中行、蘇軾等學士名流。博學群書,尤精理學。遺憾的是他的文集已不傳。他的成就主要在經(jīng)學上,曾著述有《易解》、《赤誠集》、《傷寒救俗方》藥書。其文集《天臺集》也已失傳。

盛僑,浙江嘉興人。先求學于樓郁,后師事胡瑗。胡瑗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直講,盛僑為堂長。元祐中(1086-1094)以名儒拜為國子司業(yè)。著有《中庸講義》。

慶歷興學以后,四明州縣學普遍得到興建,這對于促進當?shù)亟逃钠占盁o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州縣學的盛衰一般取決于朝廷的興學政策、地方官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當?shù)氐慕?jīng)濟水平、學風等,由于政策、經(jīng)費、師資方面的原因,州縣學經(jīng)常處于失修、失教的狀態(tài)。在“五先生”的經(jīng)營之后,風氣為之丕變,“為士者日眾,善人以不教子為愧,后生以無聞為恥,故負笈而從師友、執(zhí)經(jīng)而游學校者踵相接焉,舉州進士,較藝決科者又相繼而輩出”。*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Z].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九).以樓郁等為代表的慶歷五先生全力發(fā)展地方教育事業(yè),并利用講壇把自己的思想傳播開去,他們“最早主動切入中原儒學的精髓,可以說是宋代儒學地域化進程中明州新儒學的發(fā)端,他們的學術(shù)思想同樣帶有強烈的篤實品格。自此,寧波開始了新儒學的建設,而這一波的新儒學建設雖然仍然是輸入式的,但它通過教育手段植根于地域,化入地域主體的血液中,因而成為明州學術(shù)文化的全新生長點”[5],這些都影響了四明地方不止一代的學人士子。正如袁燮所說:“及慶歷興學之后,雖陋邦小邑,亦弦誦相聞。而課其績效,乃有愧于私淑諸人者,何耶?道義相根于中心之誠,而法令從事,則與有司無異,本末固不侔也。”*袁燮.絜齋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十).論及對四明后學的影響,自以慶歷五先生最為重要。全祖望亦對五先生開啟四明學風,尤為推崇:“夷考五先生皆隱約草廬,不求聞達……年望彌高,陶成倍廣,數(shù)十年以后,吾鄉(xiāng)遂稱鄒魯?!盵6]說明在五先生的努力下,四明地區(qū)透過教育及士人的交游,逐漸激蕩成為一個文風鼎盛的地區(qū)。這其中樓郁無疑是最突出的,樓鑰曾自豪地說:“吾家自高祖正議先生以儒學師表鄉(xiāng)曲?!庇终f:“先生以古道為鄉(xiāng)里師表,一時名士咸出其門,儒風蔚然?!蹦纤卧紫嗍泛圃凇端拿魇壬潯の骱枪壬芬晃闹幸操潛P說:“公以是教,作成吾鄞。逮今士子,儒學彬彬。收功貽厥,世有顯人?!?其中“公以是教,作成吾鄞”八字,包含有樓郁以儒家教育造成鄞地為儒學文化之區(qū)的極高評價。

[1]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3658-3659.

[2]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 黃宗羲等.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6.

[4] 陳曉蘭.南宋四明地區(qū)教育和學術(shù)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21.

[5] 張如安.略論北宋“慶歷五先生”對寧波的文化貢獻[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8(2).

[6] 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65-866.

(責任編輯 周感芬)

On the Education in Siming Area in North Song Dynasty

SUN Xu-hong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education in the Siming area went through a devious development, with the first period of North Song following Tang dynasty’s education scale and setting up schools in the period of Qingli as the turning point. Encouraged by the imperial policies, and directly promoted by Wang Anshi, five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Qingli successively taught in the countryside, making the education in Siming fast developed and the area becoming a place of flourished style.

Song Dynasty; five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Qingli; Siming; education

2013-12-14

孫旭紅(1982-), 男,安徽廬江人,江蘇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史

K245

A

1674-7615(2014)01-0021-05

猜你喜歡
四明慶歷王安石
論慶歷貶謫詩風
初夏即事
元日
墜落月亮
西湖(2022年9期)2022-10-28 10:14:36
漢江河口區(qū)四明灘段四明上護岸坍岸修復技術(shù)
中國水運(2022年4期)2022-04-27 21:44:09
畢昇(節(jié)選)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
初夏即事
論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閣刻書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3:57
潼南县| 中方县| 疏附县| 阜平县| 彭水| 威信县| 昆山市| 衡阳县| 大同县| 浏阳市| 凯里市| 汤原县| 南部县| 巍山| 永吉县| 林口县| 台南市| 金阳县| 文登市| 景德镇市| 勐海县| 岑巩县| 比如县| 阜阳市| 建阳市| 新和县| 安化县| 龙江县| 平南县| 瓦房店市| 清水县| 龙口市| 大关县| 文安县| 江北区| 平定县| 嘉荫县| 浙江省| 游戏| 武胜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