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浩
(太倉市浮橋鎮(zhèn)九曲小學,江蘇太倉,215422)
科普說明文的教學中最難處理的是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而這部分也常常為教師所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固然很重要,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始終是它的主要目標。針對科普類說明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有以下建議:
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淡化了文本色彩的教學。例如在教學《麋鹿》一文時,有不少教師在教學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jīng)歷時,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講述麋鹿的上述特點。他們先自己練講,后在小組內(nèi)合作講述,各小組再在全班展示。這樣講故事雖然熱鬧有趣,卻淡化了說明文的文本色彩。其實在教學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看這兩段話,思考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
[原文:從此,麋鹿在國內(nèi)幾乎絕跡。至今全世界麋鹿總數(shù)估計已經(jīng)超過2000頭。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左右。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站著的時候,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改文:從此,麋鹿在國內(nèi)絕跡。至今全世界麋鹿總數(shù)已經(jīng)超過2000頭。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生:與原文相比,少了幾個詞語,“左右”“一般”“幾乎”。
師:這三個詞可以刪除嗎?為什么?
生:不可以。(學生仔細分析了“左右”“一般”“幾乎”的意思,初步體會到說明文語言表達的特點)
師:說明文的語言是準確、周密、生動的。在寫作時,我們要學會用這樣的表達。
說明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準確、周密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兩段話為例,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進行思考,讓他們切實感受說明文語言精準表達的重要性,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認識說明文。
科普說明文的使命是普及科學知識,但知識的普及只有通過說明方法的運用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而當前的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們也都能重視說明方法的介紹。可是他們往往習慣于先梳理科學知識,后介紹說明方法,再聯(lián)系生活講知識的運用。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僵化的固定模式:梳理知識—研究寫法—聯(lián)系生活。在這種模式中,知識的描述與說明方法的介紹基本被割裂開來。這樣的教學,知識是落實了,說明方法也講明白了,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其效果可想而知。為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試著把知識的傳授與說明方法的滲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恐龍》一文,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
師:雷龍給你的感覺怎樣?作者怎樣說明它?
生1:它是龐然大物。作者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師:(出示原文與改文)我們來具體體會雷龍、梁龍、翼龍的特點。
[原文:1.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轟響,好似雷鳴一般;2. 梁龍的身體很長,從頭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來,好像是一架移動的吊橋;3. 翼龍身體兩側(cè)長著翅膀,展翅高飛時,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輕型飛機。改文:1.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重;2.梁龍的身體很長;3.翼龍身體兩側(cè)長著翅膀。]
師:原文與該文哪個好?為什么?
生2:當然原文好。因為原文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讓我們仿佛親眼看到了恐龍走路、飛翔的樣子。
生3: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的寫法,課文比較有趣,讓我們想進一步了解恐龍。
師:如果我們換用別的說明方法,比如下定義、分類別,可以說明上述幾種恐龍的科學知識嗎?
生4:(小組討論后)不可以,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的寫法描述上述幾種恐龍的特點最適當。
這樣,教師在梳理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說明方法的運用做了點撥。
在當前的科普類說明文教學中,不少教師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語言理解的指導。這樣的閱讀教學課往往異化為科學課,充其量是一般意義上的課外閱讀課,學生在學習說明文時始終游離在語言文字訓練之外,他們的語文能力與語感的訓練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學中應重點突出以下兩方面:
比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時,筆者設計讓地球?qū)憽皩と藛⑹隆?,先由學生自己寫,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展示。有的同學這樣寫:“我的孿生弟弟火星與我的相似之處如下:與我同樣有南極、北極;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有白云、塵暴和龍卷風,同樣四季分明,一天的時間很接近?!庇械耐瑢W這樣寫:“我的孿生弟弟火星與我差異很明顯:火星比我個頭小很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鹦窃谔柕恼丈湎?,表面的大部分水蒸發(fā)成氣體,逃離火星?!蓖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每個學生都明白了火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以及差異之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學的是課文的語言,講述的是課文的語言,在生動活潑的講故事活動中,學生輕松地將概括、整合內(nèi)容的方法學會了。
如學習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為了引導學生模仿表達說明大自然的文字,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平時生活中,你是不是一個有心人,是否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文字呢?大自然的動植物是文字,天上的云也是文字。請你們先讀現(xiàn)代詩歌《大自然的語言》,找找其中的大自然文字。
生:白云、螞蟻、大樹等。
師:你們能模仿詩歌,描述一種大自然的文字嗎?
生:當然能!
生1:(交流)花草樹木萌芽,大自然在地面寫著春姑娘已經(jīng)來到人間。
生2:你看早晨天上有棉絮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它告訴人們,午后必有雨淋淋。
生3:魚兒浮出水面在冒泡,大自然在水面寫著出門要帶雨傘。
師:從大自然的文字,不僅可以讀出科學知識,還可以讀出人物的品質(zhì)。例如從“螞蟻運骨頭”,讀出做事要合作互助;“雪松遇到大雪,先彎曲,作
出讓步,后反彈”啟發(fā)人們在逆境和巨大的壓力面前,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
這樣的練習不僅拓寬了課程資源,還讓學生對學到的表達方法進行了訓練。
總之,科普說明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始終是它的主要目標,因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又是語感。因此,科普說明文教學應將獲取知識、領悟方法、靈活運用等要求有機地整合到語感訓練這條主線上來。
只有我們在教學科普說明文時,心中牢記一個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始終把三個基本點——獲取知識、領悟方法、運用方法整合在語感訓練這條主線上,科普說明文才會成為語文學習的金礦。
[1] 姜梅紅.如何把說明文教出語文味[J].小學語文教師,2012(2).
[2] 滕衍平.感知科普味,感悟語文味——科普類課文的特色解讀與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2011(7).
[3] 孫紅波.心中有“本” ,融合兩味——淺談小學科普說明文的教學[J].新課程:教研版,2010(6).
[4] 王小龍.讓“有趣”伴隨“有效”——淺談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