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信
(四川民族學院康巴發(fā)展研究中心 四川康定 626001)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fā)展,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三語教育(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少數民族漢語教育、少數民族英語教育)成效明顯,眾多前輩時賢也圍繞三語教育進行了較為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頗豐。在這些研究中,大家都將三語教育視為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它對維護民族團結、發(fā)展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明、實現民族現代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三語教育的內容主要包含“少數民族母語教學、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少數民族英語教學”[1]。由于各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民族呈大雜居、小聚居分布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系屬眾多等特點,導致了我國三語教育及三語教育研究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三語體制不統(tǒng)一,管理欠規(guī)范;三語師資數量少,結構不合理;三語教材(輔)量少質低且缺乏特色;三語教育研究起步晚,現有成果不多;三語教育理念陳舊落后,教學方法手段不新。于是,“如何進行針對性的三語教育研究,提高三語教學效率便是未來研究的主要課題”[2]。鑒于此,本文將依托語料庫語言學,創(chuàng)造性地討論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在三語教育中的構建與運用,以期促進我國三語教育及相關研究。
語料庫(corpus)是“一個按照一定采樣標準采集而來的、能夠代表一種語言或者某語言的一種變體或文類的電子文本集”[3](P4)?!耙蜓芯磕康牡牟町?,語料庫具有多種類型,以代表各種各樣的語言、語言變體或文類。常見的分類包含:單語語料庫(monolingual corpus)、平行/雙語語料庫(parallel/bilingual corpus)和多語語料庫(multilingual corpus),或者通用語料庫(general corpus)和專用語料庫(specialized corpus)?!保?]而且語料庫語言學的相關研究已經應用到英語教育教學的多個方面,這為基于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①的三語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筆者認為:構建并使用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將成為三語教育的新途徑,其積極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近幾年,學術界一直倡導語言教學應當采用“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approach)并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其本質則是強調教學實踐中語言的真實性和情景化。而“語料庫向學習者提供的是大量真實而自然的語料”[5](P47)。再綜觀中國三語教育的討論焦點,其核心還是在于“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在解決“教什么”時,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能夠為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提供科學依據和豐富的教學材料。民族學生學習民族語以外的漢語、英語通常不是因為目的語里面有什么就學習什么,而是優(yōu)先學習那些為目的語本族語者最常用或最傾向使用的詞項(grammaticalized lexis)或慣例化的短語(conventionalized phrases)。正如英國湯姆林森(Tomlinson)教授所言:要讓學生從初始階段就知道說外語也像說母語一樣,并不是句句照著句法,而是讓學生看到真實語言使用是如何遵循規(guī)則而不屈從規(guī)則,是如何充滿著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6](P88)。因此,在三語教材、內容的選取方面,各民族學校不能盲目地追求語法系統(tǒng)的完整性而不考慮實用性和可行性。基于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的三語教學,可憑借真實的話語、豐富的例證,讓學生觀察對比三語現象,從而獨立總結、歸納并評估、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達到對語言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同時,由于多語語料庫存有多種對譯樣例并具備樣例專業(yè)性和針對性特征,在三語教學中使用語料庫既能方便教師備課和學生查詢資料,又能消除傳統(tǒng)三語教學中示例單一、缺乏真實性的弊端……將有助于學生感悟同一話語功能或類似功能在不同語言中的表達方式并提升三語教學的實效性。語料庫的“電子文本集”特性要求課堂教學必須以電子化的形式直觀呈現。這種新教學途徑必然促使三語教師采用現代教學技術,其結果將不但可以增大課堂容量,還可以增加民族學生感知世界多元文化的機會。
早在20世紀90年代,伯明翰大學的Tim Kohns和Chris Tribble教授便借助語料庫技術輔助語言教學,并提出“數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 learning)的教學理念,其核心觀點與當前流行的“以學習者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自主性學習模式”(autonomous learning)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轍,即課堂教學或練習活動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白灾餍詫W習模式”強調學生對語言文化信息的敏感性,要求所輸入的信息重現率高或形式特征鮮明突出。這與語料庫特有的語境共現功能不謀而合,因為它既能提供大量以檢索項居中的三語或單語實例,還能突顯位于檢索項兩側的各種語境特征,從而形成一個吸引注意力的聚焦點。結合少數民族三語教學,教師可將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材料交由學生自己觀察、假設、推斷,然后經學生相互討論,歸納總結答案。比如,在培養(yǎng)藏民族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三語教師可利用收錄有三語文化的專門語料子庫:首先,引導學生對比觀察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主題(如有關藏、漢民族的新年及英語民族圣誕節(jié)的音像、文字、圖片等材料),通過語料庫自主了解自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他文化(漢文化和英語文化)的異同來豐富學生的知識與信息,培養(yǎng)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其次,幫助學生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情感的轉變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鼓勵學生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民、漢、英三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最后,鼓勵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運用所學知識與情感并靈活處理、對待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另外,由于語料庫的語料由電子文本構成,具有自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少數民族學生還可以將學習生活中收錄、整理的民、漢、英三語語料導入“語料系統(tǒng)”,實現人機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這不僅可以豐富多語語料庫,還能促進自主性學習模式的構建。
雖然三語教育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地方政府、基層中小學等三方的共同努力,但以各民族學校為主陣地。培養(yǎng)“三文化人才”主要依靠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師資隊伍,前者是實施三語教育的具體過程,后者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保證。基于多語語料庫的三語教學既能發(fā)揮類似短期師資培訓所具備的成本低、周期短、實效高的作用,又可以培養(yǎng)教師的實證性教學科研能力。具體表現在:第一,傳統(tǒng)三語教學的教師因缺乏多語語料庫資源,只能憑借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或單語、雙語教學經驗進行感悟式講解,無法對民、漢、英三語做深入的對比分析,偶爾講解也較抽象模糊,讓學生不知所云……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三語教育的實施進度。利用語料庫豐富、真實的示例,教師和學生就能直觀考察語料,并得出雙方都信服滿意的教學結論;檢索語料庫中的話例,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檢驗自己對民、漢、英三語及三語文化的認識和猜想;教師還可以依托學校與高?;勇撁私ⅰ敖滩恼Z料子庫”,對教材進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包含詞匯量調查、內容話題分布、編排規(guī)律、語言點分布等情況;或者聯合學生,將學生的作業(yè)建庫,發(fā)現學生用語特點、作品特點,跟蹤學生三語習得過程,并以此為基礎改進三語教學。第二,“無論是在建庫(包含語料采集、整理、清潔、標注、入庫)的過程中還是數據提取、統(tǒng)計分析等各階段里,教師必須突破傳統(tǒng)語言教學理念的羈絆,將三語教學延伸至課堂外。隨著語料庫工作的深入開展,教師自身也會對三種語言系統(tǒng)規(guī)則了然于胸,這有助于實證研究能力的提升。多年之后,教師就會對現有的三語教材產生系統(tǒng)的認識、客觀的評價,進而有效地使用教材、自編教材?!保?]第三,在利用語料庫進行三語教學的同時,如果能正確處理教學與語料庫研究的“源”“流”關系,少數民族三語教育的改革與實踐一定會事半功倍。
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的建設與其他語料庫建設一樣,常分為“準備—設計—執(zhí)行—完成”等四個階段。其中,確定設計原則或建庫理念是準備階段必須進行的內容,而“語料庫的建庫理念及原則服務于建庫目標及運用目的”[6](P91)。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是為了給師生提供豐富真實的話例,讓他們觀察體悟語言系統(tǒng)特征,歸納總結民、漢、英三語特點,評估反思教學行為,促進三語教育等等。出于文章主題及篇幅,下文僅對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構建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介紹。
1.子庫劃分。根據少數民族三語教育可能涉及的各主題進行子庫劃分,“包含: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文學、宗教、醫(yī)藥、衛(wèi)生、旅游、法律等若干子庫”[4];或者根據課程標準的單元話題做子庫劃分,包括:個人情況、家庭朋友、周圍環(huán)境、日?;顒?、學校生活、興趣愛好、個人情感、人際關系、計劃愿望、交通旅游、飲食健康等各子庫,負責收錄相關主題或話題的語料樣本,二者可為三語對照、雙語對照亦可為單語語料庫。當然,筆者主張民、漢、英三語對照,雖建庫難度大,但更利于三語教學與研究中的對比分析。
2.采集比例。采集比例盡可能平衡,建議各主題或話題比例略占10%。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推動某些少數民族三語教育及其研究,還可構建一個與該民族有關的優(yōu)質課件庫,供該民族三語師生學習觀摩、分析研究。
3.語料來源。語料選自正式出版物、政府文件、白皮書、電子圖書、教材、講義、課堂用語、網絡媒體及其他材料,并采取特色優(yōu)選的原則,即充分考慮少數民族三語教育的區(qū)域特色、民族特色,突出語料的現實性、適應性、多元性。
4.設計容量。各語料子庫的設計容量均以萬詞條為采集目標;同時,為了語料的真實性,語料文本的時間跨度控制在2000-2013年之間,口語、筆語,英式、美式,民族方言(如藏族的衛(wèi)藏、安多、康方言)均可納入,但需標注說明。
5.語料加工?!敖柚鶰icrosoft Word和Power Grep等文本編輯工具的‘查找/替換’功能或者使用梁茂成教授推薦的‘文本整理器’進行文本的批量整理。"[4]根據少數民族三語教學與研究的實際情況,推薦使用“雅信Cat”的“快速建庫平臺”或“Trados(塔多思)”的“Winalign程序”進行段落或句子對齊,并對三語或雙語語料做自動對齊和人工校正。
6.語料標注??紤]少數民族三語教育的研究對象主要為中小學生,筆者建議僅對語料文本作XML的元信息標注,具體“包含外部信息和結構信息兩部分,前者又包含引用源、篇章標題、作者/譯者、專業(yè)領域、出版時間、文本序號等信息,后者包含如文本標題、段落、句子等信息”[4]。
7.語料庫管理。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應當具備開源性、可移植性、支持分布式操作并允許語料補充、更新。同時,該語料庫需同時擁有“檢索”和“維護”兩個應用平臺,前者專供少數民族三語教師、研究人員、民族學生檢索使用;后者為語料庫管理人員提供備份、維護、添加等服務。
前文論及在三語教育中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的積極作用及構建問題,而教學中的成功案例也不計其數,筆者暫舉一例以示佐證。
實例要求:學習形容詞做定語的語法位置。
具體步驟:
1.首先將班級學生分組,要求學生閱讀一篇短文并將文中所有形容詞畫線,檢測學生對形容詞的識別能力。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Tibet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a,and the Tibetan ethnic group i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big family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Tibetan ethnic group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splendid culture.Tibetan culture is a lustrous pearl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a precious part of world culture.②
2.從學生辨認出的形容詞名單中選出一部分,如“important”、“big”、“l(fā)ong”等,再分到各組要求學生到教學語料庫中去檢索,制作語境共現。
3.引導學生觀察檢索詞左右頻繁出現的詞及其詞性,然后總結出該檢索詞的語法規(guī)律。參考提示如下:
LEFT SORT:Are there any words(or word classes)that appear frequently before the keyword?Write any that you find below:_______
RIGHT SORT:Are there any words(or word classes)that appear frequently after the keyword?Write any that you find below:_______
4.各小組交換檢索結果,討論語法規(guī)律。
5.參照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或單語語料庫,檢索對比民族語言及漢語中形容詞作定語的情況。
三語教育的人才規(guī)格為“三語人才”,具體而言是將少數民族學生培養(yǎng)成能正確運用本民族語言、漢語和英語的“三文化”人才,其過程需要三語教師結合我國民族外語教育實踐與理論以及語料庫語言學的相關知識,積極構建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并在三語教育中積極嘗試、改進,以期更好地解決三語教育的難題,為發(fā)展民族文化、實現民族高度文明和現代化儲備優(yōu)秀人才。
注釋:
①基于少數民族三語教育的語言屬性,我們將民、漢、英三語語料庫(trilingual corpus)稱作少數民族多語語料庫,它具體包含民、漢、英三種語言的真實語料。
②語料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印制的白皮書《西藏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原書引言部分的第一段)。
[1]蓋興之.三語教育三題[J].大理學院學報,2003,(6):83-88.
[2]黃 健,王 慧.國內外民族地區(qū)三語教育之比較[J]. 貴州民族研究,2012,(5):191-195.
[3]梁茂成,李文中,等.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4]黃 信.特色語料庫:藏區(qū)外宣翻譯人才能力培養(yǎng)的新視角[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5):88-93.
[5]何安平.語料庫語言學與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6]Tomlinson,B.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