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軍 陸燕婷
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
■周向軍 陸燕婷
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要求培養(yǎng)眾多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和勞動者。而對他們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技術、知識和生產力層面,還需要確保他們有健全的人格,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定義是:根據(jù)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yǎng)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許多發(fā)達國家有較長的歷史,有較健全的體系和較明確的職能。但是,在我國(不含港臺地區(q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才逐步被人們關注。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詞。1999年,《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教育部第一次為這一術語正名。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和培養(yǎng)”課題,對當前中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評估,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的初中學生比例是82.9%,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從心理健康六維度看,各階段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行為問題的依次是:自我控制、情緒狀態(tài)、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自我概念、人際關系和動機。以上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厭學、逃學、偷竊、自卑、說謊、作弊、自私、任性、逆反、耐挫力差、攻擊、敏感、退縮、焦慮、抑郁等。由此可見,學生有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者,且人數(shù)眾多;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重塑學生健康心理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各地學校紛紛采取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如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chuàng)建心理咨詢室等,以期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然而,由于目前我國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局限性,在中小學中開設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專業(yè)心理指導還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學科是中學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但如果僅僅把它作為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實用工具或應對考試的必備科目,那就低估了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基于語言文字有表情達意的特殊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以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課文《我的老師》的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具體來講,一是朗讀訓練,即通過朗讀,在感悟文章的同時,感染學生情緒,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部分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他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二是體悟情感,即通過體悟文中的情感,可以使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障礙的學生找到正確的動機強化物,抑制消極情緒。
朗讀,是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基礎部分,也是學生感悟文本必不可缺的部分。然而,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教師都放棄了這一部分,選擇讓學生默讀以加快時間。其實,朗讀既有利于感染學生情緒,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又可以給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較差的學生以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們克服自卑心理。
在《我的老師》這篇課文中,作者回憶并敘寫了與老師蔡蕓芝先生有關的七件小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平日不敢舉手的較自卑的學生各朗讀一件小事,并對其朗讀進行點評指導與鼓勵,讓他們感受到受關注、被認真對待的溫暖。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即人們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時,企圖采取新的途徑發(fā)展和表現(xiàn)自己,借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長此以往,可以使他們漸漸克服自卑心理,并且不再過度低估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而逐步做到敢于舉手、敢于發(fā)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動機是指“能引起和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而強化物則是指“能增強行為出現(xiàn)的力量和傾向性的刺激物”。一般學生在學習中以成績?yōu)閯訖C的強化物,在人際交往中則以交際愉悅為動機的強化物,而此處學習的強化物則并非膚淺的一些成功體驗,而是正確地體悟文中的情感。就《我的老師》這篇課文而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三方面情感:
體悟濃濃師生情 課文中,作者回憶了與老師之間發(fā)生的七件小事,不僅可以看出蔡老師很愛學生,還可以體會到學生也很愛蔡老師。而這七件小事,有的在日常教育中也時有發(fā)生,有的則發(fā)生的可能性較小。比如:蔡老師教學生跳舞、學生圍著蔡老師看她寫字,這些小事在平日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是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平日司空見慣的小事,由于很平常,很多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是師生之間真摯情感的交流方式。因此,在課文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很快體會到師生之間深刻的情感,并投射到日常生活中,從而和老師的關系更為親密。
對于蔡老師假裝發(fā)怒要打學生的事,要引導學生理解,很多時候要用心看問題而非用眼。首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很多老師時常會怒氣沖天,少部分老師還可能與學生產生沖突。其次,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讓他們領會這是出于老師對學生的愛,讓學生學會在人際交往中用心看問題,減少沖動、易怒、暴躁乃至攻擊的情況。
感受和諧同學情 課文中,“我”與同學產生過小糾紛,這也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要引導學生明確兩點:第一,自己開玩笑的話可能會深深傷害到他人。在由此體悟的基礎上,引發(fā)學生回憶,看自己是否有無心之失傷害到了別人,從而讓他們理解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作用,讓他們承認自己的過失,原諒自己,從而避免再犯這樣的過失。第二,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矛盾在所難免,而很多矛盾往往都是無心之過,應該放開心胸包容、接受,無需斤斤計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避免矛盾的產生,如何在矛盾產生后修復人際關系。由上述兩方面,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白寬容和換角度思考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將其用于日常人際關系的處理之中。
體會深深親情 文中的“我”十分思念父親,這是學生可以輕松把握的。然而,學生往往會忽視母親對“我”的愛。一位母親,以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家,源于她對兒子的愛。即便她再思念丈夫,再壓抑難過,她仍用盡心力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文中有一個細節(jié):孩子半夜因為思念老師、想趙老師而起來,母親可以第一時間發(fā)覺,并對孩子體貼照顧。通過文本的研讀,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的。是否有很多小事,由于過于平常,而被自己忽略了,沒有體會到父母的愛。讓他們通過自己回想,體會到平凡而深刻、雋永的親情,從而減少他們的逆反心理,并引導他們產生回饋之心。把對課文情感的深刻體悟作為動機的強化物投射到自己的人際關系中,體會他人的善意,從而愿意主動地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可以逐漸抑制學生的自私、任性、逆反、沖動、易怒、躁狂等消極情緒,讓學生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意識地滲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逐步抑制學生的消極情緒,讓他們預防及克服心理障礙,有利于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專業(yè)心理指導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但絕非過渡時期的替代品。即便學校的專業(yè)心理教學體系健全完善了,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仍應繼續(xù)進行,與學校專業(yè)心理指導相互配合,能夠事半功倍,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擁有健康心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