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敏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中心醫(yī)院,山東 沂水 276400)
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后患者行膀胱功能訓練對尿流動力學的影響及臨床意義
袁 敏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中心醫(yī)院,山東 沂水 276400)
目的探討系統(tǒng)新膀胱功能訓練對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后患者尿流動力學的影響及臨床意義。方法將32例膀胱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18例)和對照組(14例),實驗組進行系統(tǒng)新膀胱功能訓練,對照組行普通膀胱功能訓練,于術后3、9個月行尿流動力學檢查,術后9個月進行生活質(zhì)量評價。結果2組患者3、9個月的尿動力學檢查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9個月生活質(zhì)量評價統(tǒng)計學意義顯著(P<0.05)。結論系統(tǒng)新膀胱功能訓練是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后患者掌握和適應新排尿方式的有效途徑,患者尿流動力學指標明顯改善,可以有效提高控尿和排尿能力,生活質(zhì)量得到顯著提高。
人工膀胱;尿動力學;排尿訓練;護理
膀胱腫瘤在泌尿系統(tǒng)腫瘤中的發(fā)病率占第一位[1],好發(fā)年齡為50~70歲,手術是其主要的治療方式。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后,排尿主要依靠增加腹壓來完成,所以必須進行貯尿、排尿功能的訓練。而尿動力學是借助于流體力學和電生理學方法,進行尿流率、膀胱壓力容積、排尿時壓力流率等的測定,以了解尿路輸送、貯尿、排尿的功能.為此,我們嘗試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后患者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新膀胱功能訓練,用以觀察對患者尿流動力學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實施膀胱全切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的32例膀胱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選擇: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60歲。實驗組選擇:男性l5例,女性3例,年齡38~82歲,平均年齡61歲。兩組資料在年齡、性別、病理類型差異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膀胱功能訓練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盆底肌肉訓練、恥骨尾骨肌、提肛肌訓練等常規(guī)的膀胱功能訓練。其具體方法參見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
表1 術后3、9個月兩組患者術后尿動力學參數(shù)對比()
表1 術后3、9個月兩組患者術后尿動力學參數(shù)對比()
時間 組別數(shù) 尿流率(mL/s) 新膀胱容量(mL) 儲尿期最大膀胱壓力(kPa) 排尿期最大膀胱壓力(kPa) 殘尿量(mL) 3個月對照組 12.64±2.71 324.14±37.13 3.12±0.74 4.06±0.65 45.38±23.69實驗組 14.73±1.94 362.06±48.46 2.87±0.32 3.89±0.48 34.53±16.40P0.016 0.022 0.031 0.01 0.034 9個月對照組 14.86±2.70 371.29±35.76 2.65±0.35 3.73±0.46 22.67±10.52實驗組 17.42±2.34 404.28±35.92 2.24±0.21 3.42±0.27 13.28±7.34P0.008 0.015 0.003 0.006 0.012
1.2.2 實驗組:進行系統(tǒng)新膀胱功能訓練。①功能訓練前的準備工作:由于患者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身體尚未恢復,對訓練排尿有一定的顧慮[3],在進行功能訓練前,安撫、鼓勵患者,列舉術后功能訓練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的信心和毅力,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功能訓練。②功能訓練方法:代膀胱術后膀胱功能訓練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分為以下4個階段:儲尿功能訓練、尿意訓練、控尿功能訓練、排尿功能訓練。a.儲尿功能訓練:膀胱的儲尿功能是建立在膀胱有充盈感覺的基礎上,由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共同協(xié)調(diào)控制的,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缺乏這一感覺,患者須通過循序漸進的感受代膀胱儲存尿液的感覺來訓練其儲尿功能[4]。訓練要點為:一是留置尿管期間的訓練方法,在拔除輸尿管支架管及明確代膀胱吻合口無漏尿的情況下開始訓練,一般在術后第2周開始。第1天每小時開放尿管1次并記錄尿量,每天遞增延長半小時開放尿管,逐步過渡到每2~3 h開放尿管1次,計算出單次尿量在250 mL左右所需的最適時間間隔。二是拔除尿管后的訓練,術后第3周,拔除尿管后應告知患者排尿間隔時間盡量大于或等于確定的最適間隔時間,睡前2 h減少飲水量,夜間使用鬧鐘叫醒,每4 h排尿1次,通過訓練逐步增加代膀胱容量,防止膀胱儲尿功能喪失。b.尿意訓練:留置尿管早期,實行想象排尿訓練[5]。運動想象的理論模式是心理神經(jīng)肌肉理論[6]。放尿前5 min,指導患者平靜呼吸,全身放松,想象在一個安靜、清潔的衛(wèi)生間里,聽著嘩嘩的流水聲,在開放尿管放尿的同時指導患者做排尿動作。訓練應根據(jù)最適時間間隔定時進行,加快培養(yǎng)患者的尿意習慣[7]。c.控尿功能訓練:膀胱全切后,患者部分尿道橫紋括約肌被破壞,而且膀胱內(nèi)壓升高引起的反射性神經(jīng)控尿也消失,患者的控尿功能差。可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即Kegel盆底肌訓練方法,一般在術后2周拔除尿管后開始,指導患者收縮骨盆肌15 s,然后放松l5 s,可將兩手置下腹部感受腹肌收縮力量。此訓練需要堅持至少6個月[8],隨著訓練時間延長,控尿功能會得到進一步改善。d.排尿功能訓練:在重建正常排尿功能的過程中,腹肌收縮產(chǎn)生的腹壓對促進排尿非常重要。腹肌訓練[9]方法:呼氣時收縮腹肌,吸氣時放松腹肌,每日練習4~6次,每次堅持10~20下。目的是當代膀胱脹滿時利用橫膈和腹肌的收縮,使代膀胱內(nèi)壓力增高而引起排尿。擠壓膀胱排尿法:患者排尿時用單手或雙手四指壓迫恥骨上區(qū)或恥骨后區(qū),壓迫膀胱體并隨其下降,使膀胱內(nèi)壓持續(xù)升高到一定壓力后外括約肌開放,即出現(xiàn)排尿。
1.3 觀察指標
1.3.1 尿動力學檢查方法:術后3、9個月常規(guī)行尿動力學檢查,測新膀胱容量、殘余尿、儲尿期及排尿期最大膀胱壓力、最大尿流率;同時記錄患者晝夜控尿及排尿情況。
1.3.2 生活質(zhì)量評價:術后9個月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量量表簡表”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術后尿動力學情況
見表1。從表1可見,實驗組患者3個月與9個月的新膀胱容量、儲尿期最大膀胱壓力、排尿期最大膀胱壓力、尿流率、殘余尿量等尿動力學參數(shù)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9個月生活質(zhì)量評價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9個月生活質(zhì)量評價()
表2 兩組患者術后9個月生活質(zhì)量評價()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領域 環(huán)境領域?qū)φ战M 14 7.9±1.6 8.6±2.8 9.7±1.4 9.9±1.7實驗組 18 9.3±2.1▲ 11.5±2.4▲ 11.5±2.3▲ 13.8±2.8▲
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術已成為膀胱腫瘤患者的主要手術方式。該手術將腸道儲尿囊直接與后尿道吻合,使術后患者能經(jīng)尿道自主排尿。正常的生理性膀胱其貯尿和排尿功能主要靠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約肌和膀胱的充盈感覺來協(xié)調(diào)完成,而新膀胱并不具有原膀胱的生理特性、解剖結構和充盈感覺,術后早期無法自主控尿,因此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有尿失禁、控尿不全、排尿困難等,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功能訓練以恢復新膀胱排控尿能力,提高其尿流動力學是必須和有益的。
研究證實,實驗組患者通過新膀胱功能綜合訓練,代膀胱容量逐漸增大,術后9個月獲得穩(wěn)定的儲尿功能;膀胱順應性隨訓練逐漸增加,排尿期最大壓力逐漸減低,尿流率也隨之逐漸提高,術后9個月患者排尿功能也逐漸恢復;生活質(zhì)量評價均高于對照組,達到身心康復的需求。綜上所述,乙狀結腸原位代膀胱術后患者通過進行系統(tǒng)新膀胱功能訓練,能明顯改善排控尿情況及尿動力學參數(shù),9個月基本恢復穩(wěn)定的代膀胱功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顧方六,劉玉立.50年泌尿男生殖系腫瘤發(fā)病和構成情況的變遷[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2):88-90.
[2] 那彥群,葉章群,孫光.2011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3] 狄金明,李慶文,關超,等.回腸新膀胱術后新膀胱的功能訓練[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5,34(6):496-497.
[4] 孔桃紅,張巧珍,凌冬蘭,等.21例子宮膀胱全切原位乙狀結腸代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訓練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 306-308.
[5] 蘇善英,覃楚群.“運動想象”理論在脊髓炎病變致神經(jīng)源性膀胱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9):10.
[6] 李繼剛,田寶.運動想象的理論模式生理機制與應用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5):64-67.
[7] 任寧,張麗麗.簡易視覺生物反饋裝置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自主排尿訓練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45-246.
[8] 盧惠,黃飄,李秋霞.盆底肌功能訓練防治產(chǎn)后尿失禁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9(31):2859-2860.
[9] 張驍玉.淺談膀胱腫瘤患者的護理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2, 14(1):103-104.
The Influence of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on Urine Flow Mechanics for the Patients after in Situ Sigmoid Generation Bladder Operat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YUAN Min
(Yishui Central Hospital, Yishui 2764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new system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on urine flow mechanics for the patients after bladder full cut in situ sigmoid generation bladder operat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32 patients of bladder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18 case) and control group(14 case). Test group trained by new system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methods while control group trained by general methods. Then did the urine dynamics inspection,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3 months and 9 month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 after 9 months.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result of urine flow mechanic after 3 and 9 months (P<0.05), the same to the result of quality of life (P<0.05).ConclusionBladder training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dapt to the new way of voiding for patients after bladder full cut in situ sigmoid generation bladder operation,which improve the urine flow mechanic and call increas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urine, also decrease the rate of urinate infe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Manual bladder; Urine flow mechanics; Urination training; Nursing
R737.14
B
1671-8194(2014)13-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