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烽 霍文剛
面對塔林雄姿
——謹以此文獻給吉化開工建設60周年
文//潘 烽 霍文剛
1
連天的炮火聲終于在吉林古船廠停了下來。
1948年初春,在吉林市解放第七天,一個叫林華的人受黨組織委派,從延邊天寶山銅礦調來,接管滿目瘡痍的吉林化工廠,當時只有35歲。
到吉林土城子天已經黑透了,找一個簡陋的宿舍安頓下自己。第二天一早就來到現場。他個子不高,帶一身朝氣。這個季節(jié)并沒給他視覺帶來應有的生機。凄愴的荒野上,廠房倒塌,設備散失,煉焦爐報廢了,大煙囪冷冰冰地挺立著在荒野上。滿目瘡痍。殘垣斷壁。
這就是滿洲人造石油會社舊址,幾棵老榆樹被冷酷的風搖著,低矮破舊的廠房上有飛鳥作窩,烏鴉鼓噪,枯草中時常有老鼠和兔子出沒。
土城子地區(qū)像一個小屯子,多為泥土堆砌的草房,四周除了莊稼地就是荒草甸子,一條土路延伸向寂寞的遠方……
從日偽和國民黨手里接過電化廠和油化廠這個爛攤子,那真是一片廢墟。組織修復設備,恢復生產。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用半年時間讓小電石、制磷車間首先投產,再后來是電極、石灰石礦和3000噸苯胺投產,從而為吉化的發(fā)展打下了一個基礎。
工友們歡呼雀躍。卸去了塞滿心中的怨憤,身上還帶有傷痛的工友們,突然有了理想和精神的遠方。從來沒有過的力量從他們身上迸發(fā)出來。
國家把建設新中國第一個化工基地作為重中之重。派來了一批批干部,他們告別家鄉(xiāng),行囊里裝的是對新生活全新的猜想與渴望。專列穿過黑夜,隆隆的響聲以沖刺的方式,向著吉林江北撲來。國家的需要就是每個人的志愿。火車在東北大平原上劃出一條好看的弧線,心已經飛向了遠方,在更遠的遠方安營扎寨。下了火車,他們擺渡過江。水從船的縫隙涌進船艙,船上濕濕的淹透了鞋子,劃船人的頭發(fā)花白,身上穿的衣裳打著不少的補丁,寒風一個勁地在那補丁上打旋。
林華他們成為吉化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人。1951年隨姚依林同志到國外談項目,并編制完成了染料廠、氮肥廠、電石廠、熱電廠的設計任務書。就在他離開吉化以后,還帶領50多位吉化技術人員去國外對口學習,那是吉化最早的生產骨干。
2
李銘益作為特派員,從北京來到吉林,實際的角色是對投資督察。
整天在現場跑來跑去,他既是上級派來的“監(jiān)察員”,也是吉林“三大化”建設的“義務兵”。每天都要把工程進展情況報告給北京。
馬國治召開黨委會,出于禮貌,讓他到會給說上幾句。剛剛大學畢業(yè),一頭扎進大建設的工地。來來往往,所見所聞,特別是關于工程方面,有感慨,也有想法。他不客氣地參加了會議。板著臉也說上點什么。
事隔很長時間他才醒悟,當初真不該參加那個黨委會,因為自己連黨員還不是……羞赧個沒法。
他太年輕了,盡管沒有官銜,可國家三億多的投資攥在他手里。這些資金要通過他去平衡?;蕪S廠長楊浚曾笑著向化工部部長彭濤告狀:你們那個小李子真是個“吝嗇鬼”。1956年,籌備處上報計劃書中需要7臺小汽車。李銘益說啥給減了1臺。楊浚找到他:
“這車不能減呀,那是給外國專家用的……”
“用錢的地方太多了?!?/p>
“工作需要,不能不買?!?/p>
“工程更需要錢……”
搞這么大的建設,哪都需要錢。李銘益說不出更多的理由,反正他就是不批。楊浚也拿他沒招兒。
冬天的一個晚上,下了很大的雪。李銘益下班回去,突然發(fā)現一臺轎車在勝利橋上停下。下來一個人,把抱小孩的兩位女工讓了上去,然后打發(fā)那車走了。他很佩服那個人。走到跟前一看竟是楊浚。
倆人邊走邊嘮著工地上的事情。李銘益有些內疚,楊浚工作如此辛苦,今天卻走著回去。他心里想著,那時多批一臺車該有多好。
3
運載大型設備,更多的時候靠的就是人拉肩扛。從太陽剛剛升起到晚上紅霞鋪天,勞動的號子聲此起彼伏。
吆嘿——吆嘿——吆嘿——吆嘿吆嘿。
向前走哇……嘿沙!鉚足勁啊……嘿沙!
抬設備啊……嘿沙!不怕凍啊……嘿沙!
粗獷的聲音在天邊震蕩,像繞了很大的一個圈兒又返回了原地。黝黑的臉膛上,一串串珍珠般的汗水,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堅強不屈,執(zhí)著果敢,男子漢身上融進了更多鐵的元素。
吆嘿——吆嘿——吆嘿——吆嘿吆嘿。
紅旗飄啊……嘿沙!再鼓勁啊……嘿沙!
扛到底啊……嘿沙!別怕累啊……嘿沙!
到終點啊……嘿沙!喝口水啊……嘿沙!
挺直腰啊……嘿沙!頂天地啊……嘿沙!
打內心里迸發(fā)的音符,像鴿子一樣滿天飛舞。
相互的感動,相互的支撐,相互的激勵組成一個和弦。大地的舞臺這般遼闊,雄渾的大合唱,起起伏伏。太陽、云朵、朝霞、夕陽,是最好的觀眾。
時令很快進入冬季,化肥廠整體吊裝白鋼排氣筒的日子臨近了。
龐大的排氣筒像一位巨人般臥在地上,身長100米,體重100噸。要把它從地面安安穩(wěn)穩(wěn)地立起,這在中國是第一次。因此,已經準備了兩個月之久。人們顯得格外慎重、緊張……
整個施工要在年底之前做最后一次沖刺,很多要吊的物件都在急切地等待吊裝器械。
1955年12月3日下午,“八機裝”副經理王炳臣來到工棚,給工區(qū)的百十號人開會。這是位典型的東北漢子,高高的個子,黝黑的臉膛。性格火爆得像曬干的柴火,不用點都能自燃。任務重、壓力大,今天他往前面一站就火氣十足:“排氣筒能不能豎起來。就看我們的了。整個工地上萬雙眼睛看著,反正不能丟人現眼……”
“按現在的進度不行,必須要提前,提前到10號,10號……”他故意把10號加重說了兩遍。
“看著!”他的目光死死地盯著工區(qū)主任初世燦:“10號這天排氣筒吊不起來,我撤你的職!”坐在下面的初世燦,手拄著下巴,眼睛緊緊地盯著王炳臣。他很冷靜,更理解王炳臣的火氣。
“好,散會?!?/p>
初世燦帶領工友們沒黑沒白地干?,F場上連起碼的10噸卷揚機都沒有,起重工具都是邊研究邊湊合的。準備工作需要時間,否則就沒法保證萬無一失!
沒有卷揚機,就用4臺斯大林800號拖拉機代替。
用土辦法來吊這個龐然大物,必須打破常規(guī),光靠旗語不行。為此,初世燦苦心研究,設計了一套吊裝指揮系統(tǒng)。把指揮臺設在“753”號廠房頂上,指揮臺上有信號盤,十幾個崗位和指揮臺相連,用紅綠燈說話。
到了8號,準備工作仍然不充足。10號起吊無法進行。初世燦知道光著急上火沒有用。他費了好大的勁在工地找到了王炳臣:“10號不能起吊,你撤了我吧?!蓖醣枷肓讼?,他對進度心中有數,這么大的事切不可操之過急。隨后,眼睛快速地眨了幾下:
“回去繼續(xù)準備,要撤也得吊完了再撤……”
一切準備就緒,起吊定在15號這天。
明天就要起吊了。初世燦比平常早些回到宿舍,為打贏明天這一仗養(yǎng)好精神,想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個好覺??梢驗樾睦镉惺聝壕褪撬恢?/p>
接近8點,他來到工地。風大,氣溫接近零下30度。趕上這么個鬼天氣,吊裝成功有多大把握,他心里有些擔心。化肥廠廠長楊浚拍拍他的肩膀;“開始吧,我們在你身后……”
初世燦頓時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大步地走了。
片刻,登上“753”廠房的頂端,他那算不得高大的身軀變得高大了。一尊鋼鐵鑄就的剪影鑲嵌在天空之中。飄舞的雪直往他的脖子里灌。喘口氣,穩(wěn)穩(wěn)神兒??拷笓]臺,把麥克風握在手里。
兩排紅綠指示燈在眼前閃爍。各崗位事先都編好了號。操作者銘記在心。
開始起吊!
“3號起……”
“12號落……”
“5號定位…”
“8號掌握平衡……”
4臺斯大林800號拖拉機加足了馬力,拉緊鋼絲繩同時發(fā)出震天的吼叫……
51米高的抱桿漸漸地帶起了排氣筒。當與地面形成15度角時,初世燦命令停吊。當抱桿與地面形成45度角時又稍作停頓。接著,三段起吊開始,終于把這個鋼鐵巨人立起來了!
圍觀的人們歡呼雀躍,現場的廣播喇叭播出雄壯的歌曲。所有的人心里仿佛都漾動著甜蜜。這時工區(qū)的一個滑小子見王炳臣樂得像個孩子似的,拽一下他的衣袖,顯得有些詭秘:“經理,還撤我們主任的職不了?”
“排氣筒都吊起來了,還撤個屁?!闭f完,把手重重地拍在那滑小子的肩上。
4
建設吉林“三大化”主力軍是“九一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吉林化建。
施工現場,掀起了競賽高潮。人均2立方米的混凝土紀錄一再被打破,紀錄一天一個樣,會戰(zhàn)現場,硝煙彌漫。
車軸漢子王友仁,本來大字不識,因進過掃盲班算是文化人。肯學、肯干、肯鉆研,又臟又累的活兒他卻干得有滋有味兒??此莻€好苗子,領導決定給他加擔子,當上了突擊隊長,他如虎添翼,渾身肌肉都在抖動。那一年的春天似乎有些短,一夜的風就把樹給吹綠了。新一輪勞動競賽開始了,現場上柳條帽頻頻閃動,三大戰(zhàn)役,群英薈萃,挑戰(zhàn)書,報捷書,鑼鼓喧天。泡子沿、鐵東、山前、土城子、密哈站,處處都在律動中。
人們不會忘記“八機裝”,隸屬重工業(yè)部大連工程公司。為支援吉林化工區(qū)建設,奔赴吉林,即吉林第八機械安裝公司,簡稱“八機裝”。他們安裝肥料廠的大型設備立下了顯赫功績。經理芮杏文后來到北京工作。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上海市委書記和中央書記處書記。
八機裝,這三個字迸發(fā)出無窮的力量。一個英雄的符號,一個說起來就讓人豎起大拇指的群體。這個集體中每一個人身上的血始終處于沸騰狀態(tài)。
八機裝是被大連海浪雕刻出來的,八機裝是應共和國的呼喚從遠道而來的;八機裝是由大工匠組成的一支鐵軍隊伍;一臺臺大設備在他們的手下老老實實地安裝就位。排氣筒一次吊裝成功創(chuàng)下了共和國的紀錄——成為這個集體的代表作。八機裝除了打勝仗打硬仗不會去做別的。他們從此就在松花江畔安身立命,娶妻生子。江北土城子和鐵東,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
為搶工期,挑燈夜戰(zhàn)在施工現場是家常便飯。
天氣寒冷,沉寂的荒原,點燃篝火取暖。這篝火照亮了工地。為建設自己的工廠,人們披星戴月,汗流浹背地干。金屬和金屬在月亮下面做著深情的對話。柳條帽,管鉗子,大頭鞋,從來沒懼怕過冬天。點燃篝火,就可以阻止黑夜的來臨,讓冬天遠些,再遠些。
在染料廠、肥料廠、電石廠的建筑工地上,篝火閃爍。燒盡了地面上的陳雜。人們圍繞著這樣一個溫暖的中心,獲取的是無窮的力量。歡快的火星像飛翔的小鳥,在夜空中舞動,也像夜來香,盡情地舒展錦簇的花團。寒風從遠處襲來,勢頭很猛,但無論怎樣,都襲不滅這烈烈的火焰。
5
1957年10月25日,這個被喜悅簇擁的日子注定成為吉化歷史上的一個節(jié)日。染料廠、肥料廠、電石廠,吉林“三大化”開工投產了?;氖彽耐恋刈兊萌缭娙绠?,好一幅沐浴在陽光下立體的雕塑。
新中國化學工業(yè)從這里崛起了!
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站到麥克風前是異常興奮。他的喜悅是共和國的驕傲,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三大化工廠,新中國化學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央及國務院和相關部委派人來了。黨委書記李藝林滿懷激情地表示答謝。楊浚代表化工區(qū)的建設者向蘇聯專家獻上一面錦旗。
這一天告訴世人,新中國的化學工業(yè)在曙光中起步了。鑼鼓喧天,喇叭聲聲,化肥廠的高蹺隊扭得最歡……
夜色美麗,四處燈火輝煌,鮮艷的旗幟和松枝搭起了彩門。老鉗工們又蹦又跳,像孩子一樣喜形于色,他們凝望廠區(qū)。仿佛聽到了機器的歡唱,他們親手安裝的電器設備開始運轉了。他們喝醉了,這些高聳的建筑凝結著他們多少汗水……
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化學工業(yè)部部長彭濤更是激動。為了吉化建設,幾次奔波吉林,策劃項目,為吉化派送干部。《人民日報》這天社論的標題是:我們要建設強大的化學工業(yè)。
新中國化學工業(yè)的“長子”,呱呱墜地了。
夜晚,土城子廣場焰火騰空,露天舞會的樂曲把歡騰引向高潮。吉林化工區(qū)這顆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奪目。沸騰了!美麗的化工區(qū)之夜;沸騰了!美麗的松花江之濱。
6
吉化的父輩是讓人敬重的!
他們出大力,流大汗,他們是打天下的人。他們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獎金,獎金的概念如同一個哲學名詞那樣費解。
一分錢獎金沒有,工資很低,他們無怨無悔地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其中更多的都是當年闖關東的人。一個叫劉喜貴的老人,厚厚的墊肩被一種責任磨壞了,帆布工裝也打著一層層補丁。手指因握鐵鍬而彎曲著,彎曲著再也伸不開了。沒有休息日,沒有加班費,有的是無怨無悔的奉獻。經濟凋敝的年代在人的心里留下了永遠也抹不去的印痕。
落漆搪瓷缸,老式飯盒,柳條編織的抬筐,獨輪車,柞木扁擔。手上的老繭,幾天沒刮的胡子,工裝上浸著機油的味道。
大機器隆隆地響起,如同一首最動聽的歌謠漫過心扉。從當牛做馬的舊年月走來,把一身的力量和美好的青春全部地交給了這片土地。身上的每一塊骨頭要比鋼鐵都要堅硬。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一心一意去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有時會端起藍邊碗,用純粹的老白干來解除身上的疲乏,這同樣是一種幸福!
這片土地的氣場養(yǎng)育了這樣一群可歌可泣的人們。
由此而形成了了不起的積淀,并在歷史的走向中不斷地延續(xù)。林立的高塔就是這一群人挺拔而高大的身姿。打江山,做主人,滿懷豪情,使這片土地一再升溫。他們都是英雄,都是勞動模范。他們的雙手,讓每一個角落都呈現出蓬勃的狀態(tài)。把青春的汗水全都澆到這里了。甚至直到今天腰包也裝著寒酸。他們的財富就在這片土地上。鋼鐵的大林莽總是使他們興奮不已。
吉化是培養(yǎng)大工匠的地方。大工匠懷一身絕技,讓人羨慕不已。很多難活兒都不在話下。這些人在最初的建設中立下了大功勛。在他們的悉心培育下,帶出了一批批好徒弟,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揮著生力軍的作用。
絡腮胡子里摻雜著點點花白,像刷子一樣直挺。他的本事是用焊條和管鉗子堆出來的。是在攻克一個個難關中磨礪出來的。最難的活兒都留給自己來做,奇跡就不聲不響地就出現了。大工匠抽煙斗,或抽紙煙,多是關東葉子煙。很沖很沖的辣味直往人的鼻子里鉆。甚至里面還有刺激人們感官的香。工裝上的汗咸味、機油味、辣辣的煙味混合成八級工匠。叼在嘴上的煙斗多吧嗒幾下,碰到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他愿意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后來的年輕人,讓他們個個都有吃飯的本事。大工匠之所以稱為大工匠,是因為他的多面手。車、鉗、銑、鉚、電、焊,所有的活兒都干個明明白白。對學徒工總是嚴厲有加,用目光傳授就夠用的了。目光能把他們指向很遠的地方,讓他們個個都成為英雄好漢。金屬在他手下全都沒了脾氣,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聽從他的擺布。一位大工匠的老伴是位賢惠的小腳女人,舊社會的愚昧死死地纏在她的腳上再也卸不掉了。每天晚上給他燙壺熱熱的老白干,粗糙的手端起的酒杯,像拿在他手里的一個機件。
馬達的聲音是一種清唱。辣辣的關東煙始終在一個角落向著各處蔓延。那就是大工匠的味道。
7
吉林江北遵義東路,是通向各單位、各崗位的一條主要大路。人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之后,走路上班的人少了,騎自行車的人多了。早晨,東西兩側,太陽下面形成一股此起彼伏的洪流,構成化工城一道好看的風景線。
車如洪流,不斷掀涌浪潮極其壯觀的景象,成為畫家和攝影家最稱心的素材。一幅幅難忘的場景和畫面定格在許多人的記憶中保持它的永恒。永久、鳳凰、紅旗、大國防、二八、二六匯成和諧的律動。
一條街道的兩側是相互流動的河,歡快的鈴聲不時地響著。一個簡單的口袋裝著飯盒,飯盒里多是苞米面餅子和咸菜。我們的工廠,我們的高塔,每一臺機泵就是用這些粗糧喂大的呀。瓦刀、錘子躲在粗糙的口袋里,探出頭來打量路旁崛起的廠房。
今天,倒班宿舍的優(yōu)雅只是他們對美好未來的一次夢想。
今天,免費的工作餐在那時是遙不可及的根本不可想象。
今天,列隊出發(fā)的班車那時連影子都看不見。
今天,大把大把的獎金悄然入卡,那時連夢都不敢做一下。
從一幢幢低矮的毛坯房里走出來的鈴聲,打破了黎明的寂靜。冬天里,用自己的呼吸把自己染白,冰凌花加長了的睫毛。風起云涌地會合在遵義路上。每天早晨七點一刻,在太陽的指揮下,蓬勃的力量向著工廠的每一個崗位和各個細微的角落里延伸。如今,筆直的遵義路上早以失去了以往的繁雜和那種特有的喧囂。
吉化的前輩就是在苦日子熬出來的。食堂里發(fā)糕和福利湯錢給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那時錢票糧票分兩色,錢票是粉色,糧票是黃色,都是兌換來的。人們不敢吃好的,幾十元的工資要養(yǎng)活一家老小。
況且糧票是供給的,不得不精打細算。許多人都因營養(yǎng)不良而患上各種疾病。那時,吃飽肚子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吃上一頓大米飯總是給人帶來無盡的渴望與遐想,工裝的口袋里,有限的錢票和糧票決不允許肚子隨意地鋪張。后來食堂有了清湯清水的福利湯,被人們稱之為幸福湯。幾簇蔥花在上面表現很好的游姿,加一點鹽和味精把人喝個滿頭大汗。
食堂炊事員粗糧細做,做出了香噴噴的烤糕。它喂養(yǎng)現場上的大設備,發(fā)出渾然一體的歌唱。有時活兒累了,餓得胃口造反了,也難免產生慰勞自己的意念,買一個帶肉的菜,八兩大米飯,把自己送進了天堂。
車間通常有個汽鍋,其實多數是水房。有的地方甚至很簡陋。人們彎下身,嘴貼近水龍頭就可喝個夠。以這種清涼抵御夏天的燠熱已成習慣了。把從自家?guī)У娘埡性缭绲財[進汽鍋的鐵箱子里面。饑饉年月,自帶的午餐能好到哪去,但能吃出特殊的香甜。除了住獨身的青年外,幾乎沒有去食堂。省下那頓飯錢好給孩子們買點可口的糖果。苞米馇子、高粱米、土豆、蘿卜以各自的份額帶到工廠。放到汽鍋里蒸,做熟的飯菜又軟又香。每天到車間里先是淘米、洗菜,工人們習慣了這一切。滿滿的一汽鍋,決定了一個熱氣騰騰的中午。打理好這一切,然后再精神抖擻地走上崗位。車間領導對此也很得意,看到一個個飯盒里的內容,知道職工的生活在漸漸地好起來。
8
“牡丹牌”染料,吉化的驕傲!由開工時期單色的卡其藍,發(fā)展成為多種顏色染料,為中國人爭了氣。1983年,改革開放后國家評定全國質量獎,“牡丹牌”染料獲此殊榮!這里是新中國第一桶染料的誕生地。1965年5月3日,接受祖國最凝重的囑托。設計試制兩種軍裝染料,不到二個月出了總圖,五個月內拿出了合格產品。永不褪色的軍工綠——在這里問世了。
造粒塔,化肥廠標志性建筑,63米高,擎起一片廣闊的天。當年從造粒塔上往下看,飄飄灑灑的化肥,像雪悄然無聲地落下。新中國第一袋化肥——在這里誕生了。
電石爐,1949年10月29日,生產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電石。生活的溫度從開工那天起,慢慢地升高。幾代人,用手中的鐵鍬,彈出一首恢宏壯闊的曲子。全國勞動模范王亞洲驕傲的成為新中國第一爐電石的主人。
——1952年,染料廠老工人于德泉,靠撿廢物,建起了一個囊括“百寶”的利舊倉庫。剛解放那會兒,他有種翻身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把工廠的日子當自己家的日子過,別人不要的他要;別人扔掉的他撿。工友們叫他“于老倉庫”。 1977年,又一位老工人李云山,帶領10多名女工把每天回收的二三千條麻袋都抖落一遍,把麻袋毛和殘留的物料回收起來。10年的工夫,節(jié)約的價值能就能換4輛解放牌汽車。這,就是“麻袋毛精神”。
——攻關成癮的李國才,一條充滿血性的漢子。在60年代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咬緊牙關,為國爭氣,不用國家投資,自力更生,利舊利廢,成了革新迷。當時,只有國外才有的瓷磚切割機在他手里誕生了。實現189項重大技術革新,取得10項重大科研成果,成為著名技術革新能手和專家。這,就是“矛盾樂精神”。
——1966年初春,為支援農村建設,原化工部給吉化化肥廠下達了增產2萬噸合成氨的緊急任務。當時合成氨的年生產能力只有28萬噸,要生產30萬噸,必須保證日產千噸,這樣就得靠挖潛攻關。大家說,廠長這是背回了一座大山。廠長王芝牛在動員大會上堅定地說:“我們背這座大山有困難,要是不背,國家就更困難。咱絕不能讓國家作難!就是頭拱地也要背起來!”這,就是“背山精神”。
——試劑廠總工程師桂純,這位嚴謹執(zhí)著、和藹可親的大姐,這位挑戰(zhàn)艱險、連闖難關的科技帶頭人,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yè)。桂純1965年從沈陽來到吉林,她在吉化工作了幾十年,一直沒成家。吃在食堂,辦公室就是宿舍,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一直到去世。但她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全都留給了企業(yè)。這,就是“登天精神”。
9
歷史不會忘記一個老人——賈慶禮。1978年,他告別蘭煉,從黃河之濱來到松花江畔。接過共和國交給他的重擔——吉林化學工業(yè)公司經理。他挺起身子,承起了扭轉乾坤的使命。
辦公室支起了一張行軍床,可上面幾乎沒有撐起過他甜甜的鼾聲。多少個夜里他在奔忙著,從一個廠到另一個廠,從車間到工段。一次次出現在電石爐前、造粒塔下。出了名的“賈貪黑”一直處在披星戴月的勞碌中。
到大慶取經,把大慶經驗一點一點地浸透下去。
七十年代的吉化,百廢待興,從廠容廠貌到設備管理可謂千瘡百孔,到處跑、冒、滴、漏。為此掀起了創(chuàng)“無泄漏工廠”、創(chuàng)“清潔文明工廠”、創(chuàng)“六好企業(yè)”的高潮。十萬大軍夜以繼日地進行著征討“十害”的偉大戰(zhàn)爭。走出困境,必須要走出困境。即使這把老骨頭扔到這里,也要讓吉化重振雄風。整頓和提高是他肩負最沉重的兩副擔子。
“六五”期間,11.5萬噸的乙烯破土動工,賈慶禮來到現場,發(fā)現打下的42根基樁東倒西歪。他憤怒了,發(fā)令停工,這是攀登吉化第二個臺階的象征性工程!
團結、進取、實干,嚴、細、實、快,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風,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形成。他把“跑、冒、滴、漏”視同大敵。每天零點以后睡覺,四五點鐘起床是他的生物鐘?!耙黄?、二凈、三規(guī)整”,“四室兩箱規(guī)格化”,“溝見底,軸見光,物見本色”,“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已經變成了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一次電話會議,各單位主要領導都沒來。賈慶禮氣憤了,一次會議就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作風。夜深了,幾近天亮,把黨委書記從被窩里請出來,嚴肅整頓作風,干部都這樣,隊伍怎么帶?
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對一級負責。
機器、廠房、工作間,環(huán)境徹底地變了,呈現出無限生機?;謴托哉D成效顯赫。那時所有的吉化人都穿一件灰色夾克裝。曾有戲言:尖不尖傻不傻一人一身灰絳卡。正是那身灰色工裝,讓人們久久地愛慕,構成無數人的向往。
10
一個典型引起十萬人的思索。觀念的轉變是根本的轉變。1985年那場大討論在吉化歷史上也是空前的。身穿喇叭褲、又長著連鬢胡子、人稱“瓦爾特”的青年工人王鳳山。在關鍵時刻,置生死于度外,救出三名落水兒童。怎么看王鳳山,怎么看這一代人?
“你認識王鳳山嗎?”一場大討論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正是這場大討論,開啟了人們思想解放的閘門。
神秘的光環(huán)突然地罩在王鳳山的頭上。他沒有感到多么不適,依然從從容容地留著連鬢胡子。即使上臺去領命名獎狀,還是一頭卷發(fā)和喇叭褲。八十年代的中國啊,人們的觀念幾乎還處于銹蝕的狀態(tài)。
那個炭黑沉降池,差一點把3個孩子拽進懷里。三張笑臉,從塌陷的冰面突然地跌落下去。王鳳山停下車,連棉衣都沒來得及脫立即跳進冰水中。奮力搏擊,終于把3個孩子拉上岸。他就是一頭卷發(fā),喇叭褲,連鬢胡子的“瓦爾特”。在許多人的眼里是個不正經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人。他會唱歌、會畫畫、會游泳、會溜冰、會跳舞,無所不好。沒有誰能相信,孩子會在一個“不正經”人的手里脫險。一次值夜班,簡易車庫險些著火,他被扣發(fā)當月獎金。讀書時他是三好學生,下鄉(xiāng)期間,他是集體戶戶長。有人說他還能救人?還有人說他傻,自己上不來可咋辦?這就是王鳳山,人們對他的評價有褒也有貶……
當裝卸工的王鳳山從不野蠻作業(yè),當上司機后,他所服務的用戶沒有不滿意的,對工作從不挑挑揀揀。開過水罐、油罐、翻斗、大貨,不管好車壞車,開哪臺愛哪臺。一臺老掉牙的嘎斯車到他手里,精心保養(yǎng),小修最少。
陳舊的觀念更新了,思想的火花連連迸放。王鳳山還是原來的王鳳山,可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有為的好青年。
八十年代中期,是吉化發(fā)展中的鼎盛時期之一。無事故工廠,全面質量管理獎,一級計量單位,設備管理先進單位。為此,化工部和吉林省委分別做出向吉化學習的決定。全國化工行業(yè)大小企業(yè)各層面管理人員,風起云涌地來到吉化。在全國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向吉化學習,做吉化式的企業(yè)”這樣的標語。27個省市自治區(qū)300多個企業(yè)的1500多名管理干部,分期分批到吉化培訓,化工行業(yè)學吉化。成功與進步是干出來的,人們異口同聲地認定。
吉化人事跡報告團出發(fā)了,風雨兼程,奔赴到大江南北去。走遍了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qū),130多個城市。賈慶禮、于萬夫、孫守信、劉士權、高英博……
報告團成為宣傳隊和播種機,吉化經驗在全國開出絢麗的花!
11
被譽為“五朵金花”的MTBE、有機硅、苯胺、污水處理、水質穩(wěn)定構成了重大科研項目的制高點。六七十年代, 受歷史條件限制,未經治理的化工“三廢”污染嚴重,僅它的上游流域就有大小工業(yè)污染源1200多個,每天流入大量污水,占松花江枯水期流量的三分之一。喝著上游水,想著下游人。八十年代,吉化建成一座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統(tǒng)一處理全公司的工業(yè)廢水和居民區(qū)生活污水,減少第二松花江的污染。兩個沉淀池像兩個魔方,刮泥機在上面輕輕地歡唱。以《亞洲雄風》為代表作的詞作家張藜深入現場后激發(fā)靈感,饒有興致地創(chuàng)作了一首《魚兒歸》。唱著魚兒歸,魚回來了。
晾水塔,不僅是吉化標志性建筑之一,它也是由煤化工走向石油化工的一個里程碑。興建年產11.5萬噸乙烯,繼“三大化”后的又一個弟兄——有機合成廠誕生了。兩只高大的晾水塔像酒杯,擠在化工城雄偉的建筑群里。乙烯、乙醇、橡膠、苯乙烯、丁二烯裝置開車成功。充滿朝氣的土地,充滿生機勃勃的銀色塔群!
一個缺乏石油的國家是貧血的,一個缺乏鋼鐵的國家是缺鈣的,一個缺少化工的國家更是沒有希望的。為了適應技術進步,形成規(guī)模經濟效益,國家重點建設工程——30萬噸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在吉化安家落戶,吉林江北龍?zhí)渡侥_下,這片闃寂的土地上,將展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壯闊景象。
乙烯擁有量是一個國家經濟發(fā)達的標志,乙烯產量更是石化企業(yè)規(guī)模和實力的佐證。西方企業(yè)界稱乙烯工程是現代工業(yè)的“拱頂石”。中國稱乙烯工程為——“朝陽工程”。不滿足于遵義東路旁11·5萬噸乙烯的規(guī)模,因此有了“96·9”,有了30萬噸乙烯的安營扎寨。不滿足于它十年的成長速度,因此又有了70萬噸乙烯擴產改造的蓬蓬勃勃。
2009年7月17日,空中彌漫的紫氣,使夏日的陽光格外美麗。一條耀眼的紅彩綢,橫貫東西,氣氛使天空變得異常熱烈。把國家的力量、省市的力量、吉化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力量攻無不克,勢不可擋,鏗鏘的音樂響起來。踏著美妙的節(jié)拍,攜手并肩,去摘取遠方多彩的霞光。
千萬噸煉油擴建項目開工奠基儀式之前,大建設就已經掀起了高潮!
12
作為共和國化工長子,充分展現了長子的胸懷。
當太化、蘭化完成了基建項目準備開工生產之際,吉化便派出一批有經驗的化工操作工人前往太化和蘭化。一批工友聽從黨的召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太原告急,蘭州告急,當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沒有任何猶豫。是滔滔黃河的召喚,也是巍巍呂梁山的召喚。新中國化學工業(yè)的奠基者,再一次打好行裝,隆隆的列車把青春的激情載向遙遠的地方。不是軍人,但同樣擁有軍人的品格——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從此,吉化人成為一種驕傲,名字響徹在全國各地。去編織一個雄渾的鋼鐵之夢,把民族的期待牢牢地豎在大地上。吉化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會發(fā)生英雄的故事,就會出現奇跡。幾十年后,一位已經退休的老吉化人,又一次回到了松花江畔。思念凝成一個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回家看看??纯此洖⑦^汗水的土地呀,看看當年的那些頭發(fā)斑白的工友,一壺濁酒,醉了一個夜晚。
有人說在吉林省財政收入中,三元錢中有一元錢來自吉化。多少年,吉化作為支柱,承起了應有的責任。為共和國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也給地方經濟建設以巨大的支撐。大胸懷、大韜略,展現出的是化工長子的大氣魄。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吉化把大把大把的錢捐給災區(qū)。亞運會的旗幟上,飄揚著吉化人的驕傲?;らL子,敬奉偉大祖國一日千里,欣欣向榮,走向富強。
60年一個大甲子。吉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個健碩的化工長子,一個渾身隆起肌肉的美男子。新一代吉化人,意氣風發(fā)地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打造千億元產業(yè)基地的宏偉目標,可謂氣魄宏大。像東方地平線上又一次噴薄而出的太陽。揚滿天朝霞,形成特有的光芒鋪滿大地。鋼鐵的交響樂已經完成了前奏曲,掀起了——新樂章的高潮!
長子百年夢,薪火永相傳。
60年風風雨雨,吉林松花江北岸,聳起一派大工業(yè)壯闊的風景。沉在歲月縫隙里的夯聲風一樣地掠過塔林,長久地駐扎于耳畔。大機器因合奏而產生的共鳴,如蟬翼一樣在天地間盤桓,入耳悅心,聲聲不息,像一支悠揚的曲子,永恒不變。這是鋼鐵呼吸的聲音。
幾代人的心血已經融進了這幅巨大的雕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