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陳獨秀與蘇曼殊
張家康
陳獨秀和蘇曼殊相識于日本,正所謂風(fēng)華少年。他們意趣相投,以文相識。蘇曼殊其生也短,交友遍于國中,而知己者算來也是屈指可數(shù),陳獨秀乃當(dāng)之無愧。蘇曼殊的頹廢、浪漫、好學(xué),以及率性而為的詩人氣質(zhì),給陳獨秀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以至晚年念及,都有動情之處。
20世紀(jì)初,中國國勢貧弱,那一代熱血青年擔(dān)當(dāng)起民族的脊梁,有意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孜孜尋求民族自強的復(fù)興之路。他們漂洋過海,來到一衣帶水的日本,在這里建立各種革命團體。1902年冬,陳獨秀與蘇曼殊等在日本成立青年會,便是抱定推翻滿清的革命宗旨。這年,陳獨秀24歲,蘇曼殊19歲。他們由此相識并成為心心相印的朋友。世紀(jì)初的歷史星空上,熠熠閃爍著許多耀眼的政治明星,陳獨秀與蘇曼殊尤為璀璨奪目。
陳獨秀曾信奉康有為、梁啟超,后又成為康、梁反對派,與生俱來的懷疑與批判的精神,使之把所有激情都投之于政治,是個天生的革命家。蘇曼殊是個具有中日混血的文學(xué)家,能詩文,善繪畫,通英、法、日、梵諸文,其短暫的一生交游廣闊,孫中山、章太炎、章士釗、魯迅、柳亞子、蔣介石等人都是他的朋友。
蘇曼殊結(jié)交的眾多朋友中,唯有章太炎、章士釗、陳獨秀是他的最親密的朋友。1935年,柳亞子曾在一首七絕中寫道:“名揚畫虎惜行嚴(yán),孤憤佯犯有太炎,要憶囹圄陳仲子(時陳獨秀被關(guān)押在南京老虎橋監(jiān)獄),曼殊朋友定誰賢。”作為蘇曼殊朋友的柳亞子已經(jīng)說得十分明白,蘇曼殊的三個朋友中,陳獨秀是最賢的。
次年3月,陳獨秀因不滿清政府派來的學(xué)監(jiān)姚某的管制,和鄒容、張繼等強行將辮子剪掉,這下可捅了婁子,日本警視廳對陳獨秀等發(fā)出通緝令。躲過敵人的追捕,他由日本回到中國?;貒?,他又在安慶藏書樓發(fā)表辭情激昂的演說,倡議建立國民同盟會,旨在對外反帝、對內(nèi)鏟除國賊。他因此而聲譽鵲起,有“皖城名士”的美稱。
他應(yīng)章士釗之邀來到上海,共同創(chuàng)辦《國民日日報》,這是繼《蘇報》后又一份鼓吹革命、號召排滿的激進報紙。不久,蘇曼殊也輾轉(zhuǎn)來到上海,找到《國民日日報》,并與陳獨秀住在一起,兩人情趣相投,都以救國救民為神圣的職責(zé)。章士釗、陳獨秀都十分喜愛蘇曼殊,還在他未來上海之前,便發(fā)表了他的兩首詩:
一
踏海魯連不帝秦,
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
灑上鮫綃贈故人。
二
海天龍戰(zhàn)血玄黃,
披發(fā)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
一天明月白如霜。
這首詩突出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自我犧牲精神,他以魯連、荊軻為楷模,對清朝統(tǒng)治者深惡痛絕,自許將為人民大眾復(fù)仇雪恨。
《曼殊全集》書影
說起蘇曼殊作詩,他和陳獨秀還有一段師生之誼。蘇曼殊出生于日本橫濱,5歲回廣東原籍,12歲去上海姑母家,16歲又回日本橫濱,盡管他聰慧伶俐、洋溢詩情,但是,耳濡目染的語言環(huán)境,使他不諳韻律,作不出一首好詩。在日本時,他曾師從章太炎學(xué)詩,卻因時間短促而作罷。
陳獨秀是個杰出的詩人,他的詩作散見于當(dāng)時的報刊上,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胡適便說陳獨秀“對于舊文學(xué)極有根底?!妼W(xué)宋,有大膽之變化”。李大釗則稱他為詩壇之“大匠”。陳獨秀談起這段往事時說:“曼殊自幼沒有好好讀書,但他是個絕頂聰明人,是個天才。初到上海的時候,漢文的程度實在甚不高明。他忽然要學(xué)做詩,但連平仄和押韻都不懂,常常要我教他。他做了詩要我改,改了幾次,便漸漸能做了,在日本的時候,要章太炎教他做詩?!?/p>
此時,蘇曼殊的《鳴呼廣東人》和《女杰郭耳縵》等,也為《國民日日報》所發(fā)表。他的詩文很受讀者喜愛,于是,他用漢語寫作的信心便日益堅定。
蘇曼殊酷愛法國文學(xué),尤其是小仲馬的《茶花女》,可謂百讀不厭。當(dāng)時國內(nèi)已流行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他讀過后并不滿意,計劃著重新翻譯《茶花女》。這一消息傳出后,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許多人都在翹首盼望新譯本《茶花女》的問世。
陳獨秀也讀過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亦和蘇曼殊有同感。但是,他認(rèn)為在法國文學(xué)中,唯有雨果的《悲慘世界》最具有時代特征,他勸蘇曼殊與其譯小仲馬,不如譯雨果,那樣將更具有社會意義。同時,他還表示愿意助其一臂之力。蘇曼殊應(yīng)允了陳獨秀,開始翻譯《悲慘世界》,并在《國民日日報》上連載。
蘇曼殊與友人(后排左一為蘇曼殊,左四為柳亞子)
陳獨秀參與了這項工作。多少年后,他們的朋友柳亞子曾回憶,陳獨秀于蘇曼殊的“字句間為他指點、修改不少。這時曼殊的漢文根基極淺,文字亦不甚通順,仲甫隱然是他的老師。曼殊的漢文才力可講為仲甫所啟發(fā)?!撕?,仲甫與曼殊時在一起,常以文字相往來,過從極密,而曼殊受益亦不少。這樣曼殊就因仲甫的影響,而啟示了自己的天才,成為一個超絕的文人了”。所以,蘇曼殊稱“他是畏友陳仲子”。
他們所譯的《慘社會》即《悲慘世界》,曾有首譯雨果(舊譯囂俄)作品之稱,但是,譯文常常是亂添亂造,很不忠實于原著。尤其是譯文自第七回起,又憑空編造了一個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取名明白,字男德,諧音難得明白,其他一些人物如范桶(飯桶),吳齒,字小人(無恥小人),滿州茍(滿州狗)等,都明白無遺地表示了作者的愛憎情感。應(yīng)該說《慘社會》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譯作,因為它只借用了雨果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并將它們安置于晚清的社會生活實際之中,從而集中凸現(xiàn)了蘇、陳的愛憎分明的思想情緒。
他們借書中主人公男德之口,說出這樣的話:“那支那國孔子的奴隸教訓(xùn),只有那班支那賤種奉作金科玉律;難道我們法蘭西貴重的國民,也要聽那些狗屁嗎?”“世界上物件,應(yīng)為世界人公用,哪注定應(yīng)該是那一個人私產(chǎn)嗎?”“我看世界上的人,除了做工的,仗著自己本領(lǐng)生活,其余不能做工的,靠著欺詐別人手段發(fā)財?shù)模且粋€不是搶奪他人財產(chǎn)的蟊賊呢?”無怪乎章士釗讀后,自然想到陳獨秀“所懷思想,盡與此相同”??梢院敛豢鋸埖卣f,男德的身上已深深地銘刻著蘇曼殊、陳獨秀的思想印記。
《慘社會》一直在《國民日日報》連載,到刊載至第十一回的大半時,《國民日日報》停刊,蘇曼殊借故離開報社,譯作也半途停了下來。鏡今書局的老板陳兢全看好這本書,很想出單行本,他對陳獨秀說:“你們的小說沒有登完,是很可惜的,倘若你們愿意出單行本,我可以擔(dān)任印行。”于是,陳獨秀便擔(dān)任起譯作的整理和潤色,并從第11回譯至14回。1904年,鏡今書局出單行本時,將書名改為《慘世界》,署名為蘇子谷(曼殊)、陳由己。陳由己乃陳獨秀筆名。后來,鏡今書局倒閉,由東大陸圖書譯印館再版。
1918年,蘇曼殊逝世,上海泰東圖書局在翻印此書時,為突出紀(jì)念蘇曼殊,竟然刪去囂俄和陳由己的名字,變成了蘇曼殊大師遺著,書名又改回《慘社會》。1925年,泰東書局再版時,又將書名恢復(fù)為《慘世界》。
蘇曼殊之所以撂下未譯完的書離開報社,究其原因,是不滿意報社的煩人事務(wù)和無聊的權(quán)利爭執(zhí)。他是個富有個性的文人,不屑于爭權(quán)奪利,不愿受人制約和管束,向來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此點與陳獨秀極為投契,既然《國民日日報》不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園,那么,他只有去重新尋覓潔凈的心靈棲息地,盡管陳獨秀一再挽留,他還是執(zhí)意要天南地北、周歷四方。臨行前,他給陳獨秀留了兩首詩,其中一首為:
契闊死生君莫問,
行云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
縱有歡暢已似冰。
蘇曼殊帶著無盡的傷感,開始新的孤獨的漫游生活。他在香港短暫停留后,又去惠州落發(fā)為僧,接著游歷暹羅、錫蘭,后又經(jīng)長沙到南京。
1906年夏,他應(yīng)劉師培之邀來蕪湖皖江中學(xué)任教,在這里又意外地遇見陳獨秀,兩人歡洽一處,并于暑假同去日本。這次日本之行,引來了一段饒有興味的故事。當(dāng)他們由日本乘船回國時,閑來無聊,便海闊天空地扯起《山海經(jīng)》。蘇曼殊津津樂道,炫耀起已在日本又結(jié)交一中意女友。陳獨秀知道他的急燥性情,有意挑逗他,故而充耳不聞,佯裝不信,他一再解說,陳獨秀還是搖頭,他真的急了,突突地跑進艙內(nèi),捧出日本女友的眾多發(fā)飾給陳獨秀看:“仲甫,這可是真的呀!”說著便失聲痛哭,并把發(fā)飾全部拋向大海。
剃度出家的蘇曼殊
30年后,陳獨秀向友人述及此事時,還忍俊不禁,訕訕發(fā)笑,并能完完整整地背誦出當(dāng)時所作《偕曼殊自日本歸國舟中》:
身隨香船朝朝遠(yuǎn),
魂附東舟夕夕還。
收拾閑情沈逝水,
惱人新月故灣灣。
這期間,陳獨秀、章太炎、劉師培和蘇曼殊等人積極籌組亞洲和親會,要把各國革命團體聯(lián)成一體,以使亞洲各國都得以獨立、享有主權(quán)。然而,對于蘇曼殊來說,他的最大的收獲是完成《梵文典》的撰述。梵文是古代印度的語言文字,很少有人能夠讀懂。蘇曼殊還是在游歷暹羅時,師從一位名叫喬悉磨的長老所學(xué),并由此進入印度古典文學(xué)和佛學(xué)的新天地。他的《梵文典》出版后,立即在學(xué)術(shù)界引起反響,朋友們紛紛致賀,章太炎、劉師培都為之作序,陳獨秀亦作詩一首志賀:
千年絕學(xué)從今起,
愿罄全功利有情。
羅典文章曾再世,
悉曇天語竟銷聲。
眾生繭縛烏難白,
人性泥涂馬不鳴。
本愿不隨春夢去,
雪山深處見先生。
1909年1月至8月,他們同住東京清壽館。此時,蘇曼殊正與樂伎百助眉史相識相愛,可是,自從他芒鞋破缽,皈依佛門后,便常常在靈與肉、佛與魔的沖突中掙扎苦斗,陷入難以言喻的矛盾之中?!拔乙嗥D難多病日,那堪重聽八云箏。”“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逼嗫酂o奈的心境,只有向老友袒露,《本事詩》十首,便是他向陳獨秀和盤托出的泣血之作。
蘇曼殊如此多愁善感,欲愛不能,欲罷不忍,心靈上的痛感,只能自己默默擔(dān)當(dāng)承受。陳獨秀和詩十首,開導(dǎo)蘇曼殊應(yīng)勇敢地面對愛情,“一拄一弦親手托,化身愿作樂中箏”,“相逢不及相思好,萬境妍于未到時?!边@是陳獨秀的勸慰,更是陳獨秀對于愛情的富有哲理的深層次的思考。
這年9、10月間,他們都從日本回國。陳獨秀因長兄病逝而去了沈陽。蘇曼殊則到上海小住幾日后,去了杭州。當(dāng)陳獨秀料理完兄長的喪事,再到杭州時,蘇曼殊又去了爪哇,兩人未得相遇。陳獨秀因此而感慨系之,懷念起昔日與自己同甘苦共患難的朋友,并為之作詩《存歿六絕句》,回憶同那些已故和健在的朋友共同經(jīng)歷的滄桑歲月,其中便有思念蘇曼殊的絕句一首:
曼殊善畫工虛寫,
循叔耽玄有異聞。
南國投荒期皓首,
東風(fēng)吹淚落孤墳。
(存為廣州曼上人,
歿為同邑葛循叔。)
陳獨秀在這首絕句中,思念健在的蘇曼殊和已故的葛循叔。上人為僧人的敬稱,所謂“廣州曼上人”即“廣州蘇曼殊和尚”?!奥馍飘嫻ぬ搶憽?,“南國投荒期皓首”,他稱贊蘇曼殊的畫虛實相生、淡濃相間,有著朦朧含蓄的藝術(shù)境界,同時又為蘇曼殊當(dāng)年雖游南亞諸國,而最終未往印度朝圣所慨嘆遺憾。他將《存歿六絕句》抄寄給蘇曼殊?!洞鏆{六絕句》曾響絕當(dāng)時,以至50年代,周恩來與章士釗相聚憶及往事時,仍能一字不誤地吟哦背誦。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在上?;疖囌敬虤⑺谓倘剩e國嘩然。孫中山當(dāng)機決定興兵討袁,并召安徽都督柏文蔚等來上海共商大計,陳獨秀時為都督府秘書長。袁世凱先發(fā)制人,繼免去李烈鈞的江西都督后,又免去柏文蔚的安徽都督,陳獨秀也隨之辭職。7月,孫中山再次興師討袁,柏文蔚積極響應(yīng),在安徽宣布獨立。二次革命爆發(fā),陳獨秀再任秘書長。此時,陳獨秀和蘇曼殊在上海相會,一個要去日本江戶省親,一個要去安慶投身討袁革命。兩人在黃浦江畔互道珍重、握手作別。蘇曼殊詩贈陳獨秀《東行別仲兄》:
江城如畫一傾杯,
乍合仍離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
排云誰與望樓臺。
去路迢迢,前程難料。陳獨秀將與摯友別離,心中滿懷依依惜別之情,當(dāng)即作詩贈蘇曼殊《曼殊赴江戶余適皖城寫此志別》:
春申浦上離歌急,
揚子江頭春色長。
此去憑君珍重看,
海中又見幾株桑。
“揚子江頭春色長”,陳獨秀對所投身的事業(yè),充滿戰(zhàn)斗的激情和必勝的信念。“此去憑君珍重看,海中又見幾株桑?!彼谔K曼殊,到了日本后,不要忽視世事風(fēng)云的變化。
二次革命的烈焰剛剛?cè)紵?,便被袁世凱撲滅,袁的爪牙倪嗣沖任皖督民政長后,便對陳獨秀發(fā)出通緝令,陳獨秀不得不出走安慶來到上海。次年7月,他又來到日本,協(xié)助章士釗編輯《甲寅》。此時,蘇曼殊正有著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沖動,嘗試寫作短篇小說《絳紗記》。這篇小說發(fā)表在《甲寅》上,這時,《甲寅》已隨章士釗和陳獨秀遷到上海,而蘇曼殊仍在日本。章士釗和陳獨秀都為《絳紗記》作了序。
《絳紗記》敘述四對戀人的感人故事,即曇鸞和麥五姑,薛夢珠和謝秋云,羅霏玉和盧愛瑪,玉鸞和他的未婚夫。小說宣揚愛情至上的思想,并以悲劇作為小說的結(jié)局,曇鸞、秋云和玉鸞遁入空門,麥五姑病死,羅霏玉自殺,薛夢珠則坐化成佛。
章士釗和陳獨秀都認(rèn)為,蘇曼殊的小說深受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影響,不愧為一個杰出的作家。陳獨秀的序說,蘇曼殊所描寫的這個故事,合理地安排了死與生在這篇小說的位置,從而提出了死與愛,究竟什么是人生的最終結(jié)果的問題。
蘇曼殊由日本回到上海,已是疾病纏身、虛弱不堪。這時,陳獨秀正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蘇曼殊患有多種疾病,神經(jīng)衰弱、胸痛、痔瘡、痢疾和腸胃病的煎熬,已使他痛苦不堪。他疲乏至極,似有不祥的預(yù)感,在致友人的信中甚至傷感地說:“人事固多變,恐后此終無再見之日?!?/p>
他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愛心的人,生命之火便是為永恒的愛情而燃燒。他在病中完成第三篇短篇小說《碎簪記》,陳獨秀將它在《新青年》上連載三期,這依然是篇凄婉悱惻的愛情小說。陳獨秀為之作后序,認(rèn)為蘇曼殊敘述的愛情悲劇,是“人類未出黑暗野蠻時代,”“社會惡習(xí)”對于“個人意志之自由”沉重壓迫的必然結(jié)局?!敖衤庠臁端轸⒂洝?,復(fù)命余敘,余復(fù)作如是觀,不審吾友笑余穿鑿有失作者之意否邪?”陳獨秀畢竟有政治眼光,從蘇曼殊所營造的悲劇氛圍中,看出社會壓抑、摧殘個性的悲哀與反動,并以此呼喚人性的復(fù)蘇,張揚個性的解放。
蘇曼殊畫作
1917年1月,陳獨秀去北大任文科學(xué)長。蘇曼殊的朋友們也多是仆仆風(fēng)塵,或為生計、或為事業(yè)而奔波,難以關(guān)照病懨懨的他。蘇曼殊倒也悠閑自在,閑來無事,常去陳獨秀和劉半農(nóng)家走走,他們的夫人高君曼和陸靈素都知道蘇曼殊愛吃甜食,每次來時,都要精心制作八寶飯款待他。
轉(zhuǎn)眼到了5月,蘇曼殊的病情不見好轉(zhuǎn),以至臥床不起,愈發(fā)憔悴。他苦捱苦熬,不到一年,死亡之神終于降臨,1918年5月2日,蘇曼殊病逝于上海廣慈醫(yī)院,年僅35歲。蘇曼殊走了,帶著惆悵和哀怨,永遠(yuǎn)地離開這個紛雜喧囂的世界。
老友陳獨秀發(fā)出深沉悲切的哀嘆:“曼殊眼見自己向往的民國政局如此污濁,又未找到其他出路,厭世之念頓起,以求速死?!痹谇迥┟癯跄莻€風(fēng)雨如晦的歷史環(huán)境中,蘇曼殊孤傲、憂憤的個性,決然不能為社會所容納。于是,他不僧不俗,亦僧亦俗,常??裱云嫘校踔量桃獯輾堊约旱纳眢w,是社會的惡勢力逼迫他走上佯狂棄世之途,是那個時代吞噬了他才華橫溢的年輕生命。
責(zé)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