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燈 陳龍梅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對小學生來說,習作難寫,不喜歡寫;對老師來說,習作難批,成績難提。教師怕教習作,學生怵寫作文仍是目前小學習作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和問題。如何擺脫這一困境,讓習作教學之花綻放異彩呢?
一、留心觀察,擷取素材之花
學會觀察,養(yǎng)成留心周圍生活的習慣,是積累素材的前提。觀察對于兒童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樣。教會學生觀察,就是送給學生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一個勤于思考的頭腦,一顆樂于體會的心靈。留心觀察,就是充實學生習作的源頭,開發(fā)習作的素材,這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還能對學生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要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
1.巧選看點。用眼看,看什么呢?可以看人,可以看物;可以看大小,可以看高矮;可以看形狀,也可以看顏色,還可以看顏色的變化……在習作時,教師提示學生不需要把看到的都寫下來,但至少要明白看的路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來觀察。
2.充分調(diào)動感覺器官。觀察時,除了眼睛看,還可以用鼻子聞、耳朵聽、舌頭舔、雙手摸,可以張嘴問一問,書上翻一翻,還可以上網(wǎng)查一查。
3.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觀察是聯(lián)想、想象的基礎(chǔ),沒有對事物過細的觀察、深刻的體驗,就難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反過來,聯(lián)想、想象又是觀察的延伸和發(fā)展,能使觀察得以深化、升華。觀察一旦與聯(lián)想、想象結(jié)合,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更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4.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寫觀察日記就是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發(fā)現(xiàn)記下來,但不能把觀察日記當成習作,要如實寫,看到什么,就寫什么;聽到什么,就寫什么;要及時寫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而且可以從片斷入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二、廣泛閱讀,遍植語言之花
留心觀察是積累素材的前提,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當然,閱讀畢竟不像看電視、玩電腦,不像做其他游戲那么輕松、隨意,閱讀是一個眼到、腦到、心到的智力過程。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愛讀書,愛上課外閱讀,形成閱讀的好習慣。
1.教師推薦。教師要向?qū)W生推薦一些符合學生年齡和班級學情的書籍。除了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屋”和課標里介紹的書籍外,還可以向?qū)W生推薦感恩系列叢書、科普類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書籍,如《格林童話全集》、《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么》、《伊索寓言》、《少兒百科全書》等。
2.激發(fā)學生讀書的激情。如組織學生賽讀,看誰每天讀書多;讀書課上,請學生朗讀自己欣賞的美文,講自己喜歡的故事,演繹書中的情節(jié),向同學推薦好書;制作名言書簽,舉行“書香伴我成長,閱讀豐富人生”讀書主題活動等。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積累的習慣。利用班隊會或讀書課經(jīng)常開展一些成語大比拼、詩詞游樂園、名人知多少、文學知識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只有廣泛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上摘錄、批注、概括、寫讀后感等方法,才能積累語言,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隨文練筆,巧摘方法之花
教師要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教材資源,以閱讀課作為主渠道,轉(zhuǎn)變閱讀與習作脫節(jié)的做法,做到讀寫緊密結(jié)合,找準切入點,有效設(shè)計隨文練筆,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1.模仿文本,練在讀寫遷移處。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結(jié)構(gòu)等承載了豐富的語言訓練信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典范語言進行揣摩、賞析、借鑒,巧設(shè)小練筆,引導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如《山中訪友》一文的第4自然段,作者把山中的一切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和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內(nèi)容一致、結(jié)構(gòu)一致,構(gòu)成了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想象:作者還會和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怎么打招呼呢?并以此寫一個片段。學生在這樣的仿寫中,將儲備的寫作經(jīng)驗和語言轉(zhuǎn)化成積極的動態(tài)的語言文字,有效地提高了習作能力。
2.發(fā)展思維,練在文章插圖處。小學語文課文中一般都配有生動鮮明的插圖,色彩明快的插圖不但能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還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如《和田的維吾爾》一文中有一幅關(guān)于維吾爾姑娘的插圖,課文沒有做過多的描述,教學中可讓學生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語言介紹維吾爾姑娘。于是,通過觀察插圖和閱讀課文,學生充分發(fā)揮了想象,進行了小練筆。有的學生從姑娘的衣著介紹;有的學生從姑娘的笑容介紹……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介紹維吾爾姑娘,說明他們不僅學會了觀察,還在觀察中學會了思考。
3.升華主題,練在情感共鳴處。文本中能撥動學生心弦、引起學生強烈共鳴的地方,往往是學生與文本語言的“撞擊點”。教師應(yīng)加以巧妙引導,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生發(fā)“有效對話”。如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在學生學完這個感人的故事后,教師激情小結(jié):“同學們,這座用愛心、用生命、用感動共筑的生命之橋永在。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橋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接著,通過播放相關(guān)畫面,讓同學們有感情地讀出畫面上的文字:橋是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小錢的見證;橋是雪災(zāi)之中伸出的援助之手;橋是雅安地震后的傾囊捐助……然后對學生說:“我想同學們心中也有自己對橋的理解,請你們繼續(xù)把這首詩寫下去吧!”學生在震撼與感動中寫著自己對橋的理解、認識和感悟。在師生交流對橋的理解時,師問:“橋是什么?”學生一個接著一個地說:“橋是冰天雪地里的一縷陽光?!薄皹蚴茄籽紫娜绽锏囊唤z涼風?!薄皹蚴鞘『蠊膭畹哪抗狻!薄皹蚴抢蠋熣Z重心長的叮嚀?!薄皹蚴菙v扶你走路的那雙溫暖的手?!薄皹蚴歉改改抗庵猩钋榈臓繏臁!薄媸乔榈缴钐幦俗砸?。此時,學生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句詩,因為他們已領(lǐng)悟了橋的靈魂。此處的練筆,讓學生對橋有了更深的理解,愛的火花在文字與交流中綻放。
4.合理創(chuàng)造,練在多元表述處。在閱讀教學中,變換敘述角度,進行讀寫訓練,可充分挖掘課文的語言因素,活化課文內(nèi)容,引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加深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使課文內(nèi)容變?yōu)閷W生的語言。如教學古詩《牧童》時,可將“感知詩詞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的教學目標具體化、難度化、書面化,要求學生將詩中描述的景致、故事的情節(jié)等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寫一寫,力爭具體、形象、生動。學生根據(jù)古詩改寫成的習作不僅有意象,而且有故事。
四、修改講評,廣播信心之花
批改習作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作指導的繼續(xù)和深化。在批改習作時,教師要明確批改習作的目的,激發(fā)、調(diào)動學生習作的興趣和積極性,珍惜和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斯霞老師主張少改多保留,她告誡教師應(yīng)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用孩子的眼光去讀孩子的習作,我們就會變得寬容、有度。教師要努力尋找習作的閃光點,放大,放大,再放大。在習作講評時,要大力提倡全班分組互相評閱,既把自己當讀者,又把自己當作者。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他們對下一次習作的期待和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激起了興趣、打開了思路、拓寬了源頭,就能使‘詩人發(fā)出美妙的音節(jié)?!弊鳛檎Z文教師,要積極地踐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在習作教學中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用心靈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激揚的文字表述出來,讓習作之花綻放異彩!
◇責任編輯: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