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2014-04-26 01:31:54呂愛華李建剛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 2014年2期
關鍵詞:十一五氣象條件烏魯木齊市

李 軍,呂愛華,李建剛

烏魯木齊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由于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顯著增長,能源消費迅速增加,大氣污染已成為影響中國城市環(huán)境質量、居民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笆晃濉逼陂g,2010年全國SO2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14.29%[1],SO2和PM10濃度持續(xù)下降,但O3和細粒子(PM2.5)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部分地區(qū)大氣污染呈現由單一的煤煙型污染向復合型大氣污染轉型[2-3]。2010年113個環(huán)境保護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未達標(達到三級標準和劣于三級標準)城市占26.5%[1]。

烏魯木齊市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城市周邊東、西、南三面環(huán)山,北部是沖積平原,地形呈喇叭口形,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城市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晝夜溫差大,寒暑變化劇烈,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4]。冬季常出現靜風、穩(wěn)定高壓、大霧、逆溫等天氣現象[5-6]。特殊的地形和氣象條件對于污染物擴散、傳輸、沉降和去除非常不利,對冬季重污染天氣形成有重要影響。2004年1月1—11日連續(xù)11 d空氣質量維持在4級或5級,出現中、重度污染[7]。2007 年[8]、2009 年[9]冬 季 PM2.5濃 度 分 別 為0.187、0.233 mg/m3,遠高于西安、蘭州等西北城市冬季濃度水平[10-11]。機動車排放和采暖燃煤產生的黑碳是烏魯木齊市冬季顆粒物重要組成部分,對PM2.5的貢獻可達8.2%。冬季PM10峰值往往對應近地面風場風向轉變和低風速情況[12]。以原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長達半年的采暖期,致使冬季PM10、SO2和NO2等主要污染物濃度遠大于夏季[13]。

“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經濟社會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建成區(qū)面積、機動車保有量比2006年分別增加95.8%、45.4%和78.7%,萬元GDP能耗下降9.57%[14]。在此背景下,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狀況出現了哪些變化,大氣污染治理與污染物減排對空氣質量有何影響,這些問題的科學回答將為今后烏魯木齊市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提供重要借鑒和參考。筆者分析了“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變化特征,從源排放和氣象條件兩方面深入討論空氣質量變化的原因,對2006—2010年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實施效果進行了評估。

1 數據來源和方法

1.1 主要空氣污染物自動監(jiān)測數據

選取烏魯木齊市3個空氣自動監(jiān)測站的數據,從北向南依次為鐵路局(城北)、監(jiān)測站(城中)和收費所(城南),3個站點之間相距大約7 km(圖1)。

1.2 氣象觀測與經濟發(fā)展數據

烏魯木齊市2006—2010年地面氣象日值數據從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下載,具體氣象要素包括平均本站氣壓、日最高本站氣壓、日最低本站氣壓、平均風速、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平均相對濕度、日降水量和日照時數等。

能源消費、機動車數量、工業(yè)產品產量等統計數據從烏魯木齊市統計年鑒[14]獲得。

圖1 烏魯木齊市空氣自動監(jiān)測站點

1.3 數據分析方法

污染物濃度時間變化趨勢采用Daniel趨勢檢驗方法[15]。對不同污染物濃度年際間波動(離散系數,Cv)差異顯著性的檢驗利用非參數的Siegel-Turkey秩離散性檢驗[16]完成。

采暖季為每年的1月1日—4月15日、10月15日—12月31日,非采暖季為每年的4月16日—10月14日。大氣污染物濃度超標情況比對參照《國家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17]。

統計分析采用Excel2007軟件和Origin8.0軟件。

2 結果與討論

2.1 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時間變化特征

2.1.1 SO2、PM10、NO2濃度變化趨勢

“十五”與“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濃度變化趨勢及其比較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十五”與“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比較

與“十五”比較,“十一五”時期 PM10和 SO2年均濃度分別下降1.7%和10.3%,采暖季下降尤為明顯,分別達到2.2%和21.9%,而非采暖季PM10和SO2濃度均值都與“十五”同期相當。出現這一變化的最重要原因是“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全面實施和完成了SO2減排工程,減排的主要對象是電力生產、集中供熱企業(yè)和分散燃煤鍋爐,并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供熱,有效減少了燃煤污染物排放量。

“十一五”時期NO2年均濃度比“十五”時期升高8.9%,與PM10和SO2降低的趨勢相反,非采暖季較“十五”時期增幅最大,達到11.7%,采暖季增幅為7.5%。NO2的濃度不降反升的原因與2006—2010年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以及燃煤設施(特別是電力行業(yè))尚未啟動脫氮治理有關?!笆晃濉睍r期烏魯木齊共新增機動車16.7萬余輛,2010年機動車保有量是2005年的2.1倍。新增燃煤發(fā)電總量268×104kw/h,是“十五”發(fā)電總量的 1.66 倍[14]。

2.1.2 SO2、PM10、NO2年均濃度變化

“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的年均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十一五”期間烏魯木齊市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

SO2是形成酸雨和PM2.5的重要一次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燃煤排放。由于煤燃燒產生的SO2要遠高于其他燃料[18],通過對單一的燃煤源進行重點治理,城市SO2濃度明顯下降[19]。由圖3可以看出,“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大氣中SO2濃度呈下降趨勢,2010年SO2年均濃度較2006年低21.2%,但2006—2010年的SO2年均濃度仍超過《環(huán)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GB 3095—1996)二級標準(0.06 mg/m)的0.47~0.88倍,大于同期PM10的超標倍數,說明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屬于典型的煤煙型污染。

對SO2、PM10、NO2等污染物濃度年際間波動情況進行非參數的Siegel-Turkey秩離散性檢驗發(fā)現,2006—2010年間SO2的Cv值為0.11,年際間波動明顯大于 PM10(Cv為0.053,P<0.01)和NO2(Cv為0.025,P<0.05)。在同一時期的氣象條件下,SO2和PM10濃度年際間波動的顯著差異可能說明這2種污染物的排放強度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造成年際間濃度水平波動差異。“十一五”期間,SO2排放量有明顯降低,減排量大于6×104t,但脫硫工程投用時間存在年度差異;PM10由于來源廣泛,治理連續(xù),其排放量變化相對平緩。

城市大氣環(huán)境中PM10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機動車排放、工業(yè)活動、建筑施工、道路揚塵、土壤風沙塵、生物質燃燒及二次氣溶膠粒子等[20-21]。2006—2010年 PM10濃度呈下降趨勢,2010年濃度比2006年下降12.5%,年際間波動明顯小于SO2。5年間PM10年均濃度為0.133~0.152 mg/m3,超過二級標準(0.10 mg/m3)33%~52%,也明顯高于全國大部分重點城市2006、2007年的濃度水平[22],是影響烏魯木齊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

城市中火力發(fā)電、汽車尾氣等排放源對NO2濃度有很大貢獻,使得中心城區(qū)NO2濃度顯著高于郊區(qū)[23-24]。“十一五”時期NO2年均濃度有升高趨勢,2010年NO2濃度比2006年增加4.7%,但年際間變化較小,Cv為0.025。2006—2010年NO2年均濃度比二級標準(0.08 mg/m3)低20% ~15%,是唯一達標的主要空氣污染物。

2.1.3 SO2、PM10、NO2濃度季節(jié)變化

“十一五”時期烏魯木齊市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季節(jié)變化趨勢如表1和圖4所示。

表1 “十一五”期間烏魯木齊市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秩相關系數)

圖4 采暖季與非采暖季空氣污染物濃度

“十一五”時期SO2濃度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均呈下降趨勢,這與“十一五”時期實施SO2減排密切相關。2006—2010年采暖季SO2濃度在0.150~0.195 mg/m3,超過國家二級標準1.5~2.3倍;非采暖季 SO2濃度均達標,為0.021~0.031 mg/m3。采暖燃煤的大量消費是造成烏魯木齊市采暖季高濃度SO2出現的重要原因,也突顯了冬季特殊氣象條件下的煤煙型大氣污染特征。

“十一五”時期PM10濃度在采暖季下降顯著(P<0.05),濃度為0.167~0.232 mg/m3,超過國家二級標準67% ~132%。采暖季PM10的主要來源為煤煙塵、二次轉化形成粒子[9],此外,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排放也有貢獻。“十一五”期間,烏魯木齊市通過逐年消減分散燃煤排放源,實施煙塵治理,提高燃煤使用效率,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等綜合措施,降低了采暖季燃煤煙塵排放強度;同時SO2大幅減排,減少了二次粒子硫酸鹽形成的前體物來源,燃煤對PM10濃度的貢獻率被進一步降低。非采暖季PM10濃度為0.063~0.098 mg/m3,雖未超標但逐年呈升高趨勢,且逐漸接近二級標準。在非采暖季,PM10主要來自揚塵、建筑水泥塵、燃煤塵、機動車尾氣等。2006—2010年建成區(qū)面積、城市基礎設施、機動車數量等迅速增加[14],致使非采暖季大氣中顆粒物人為排放源逐年增多。非采暖季PM10濃度逐年升高的趨勢與SO2相反,但與 NO2一致,且非采暖季 PM10與NO2顯著相關(秩相關系數為0.975,P<0.01),也說明了機動車尾氣是非采暖季PM10重要來源之一。

各年采暖季 NO2濃度為 0.075~0.085 mg/m3,其中2007、2009年超標;各年非采暖季濃度都滿足國家二級標準要求。2006—2010年采暖季與非采暖季NO2濃度都有逐年升高趨勢,其中2010年非采暖季濃度較2006年同期升高10%,明顯大于年均濃度和采暖季濃度升幅,說明2006—2010年NO2濃度的升高受非采暖季影響更突出。燃煤是采暖季NO2濃度高于非采暖季的重要因素,但NO2采暖季與非采暖季濃度比值明顯低于SO2、PM10。一方面說明除燃煤源外,機動車排放是烏魯木齊市NO2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表明,冬季采暖季氣象條件與非采暖季相比,并不利于NO轉化生成NO2。盡管反應物NO濃度增加明顯,但冬季大氣輻射減弱,低紫外輻射強度下光化學反應速率較低,從而降低了NO向NO2轉化[25-26]。

2.2 氣象條件對大氣污染變化的影響

采暖季是烏魯木齊市一年中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空氣質量最差的時段,重點分析2006—2010年采暖季氣象條件特征以及相應氣象背景下污染物濃度響應和變化。

2.2.1 氣象條件變化特征

2006—2010年采暖季烏魯木齊市氣象條件變化特征如圖5所示。

風是邊界層內影響污染物擴散的重要動力因子,對大氣污染物的水平稀釋和輸送起主要作用[27]。由圖 5可見,2006—2010年采暖季中,2007、2008、2010年平均風速較大,為 1.95~1.97 m/s,標準差 0.70 ~0.80 m/s;2006、2009 年風速最低,波動較小,平均風速分別為1.84、1.89 m/s,標準差為 0.57、0.68 m/s。各年采暖季風速頻率分布顯示,2009年出現靜風(≤0.5 m/s)和小風[28](0.5 ~1.5 m/s)的頻率最高,達到30.6%,有56 d,其余年份為42~45 d。

烏魯木齊冬季逆溫多發(fā),平均月發(fā)生頻率達到92%,地面常有穩(wěn)定積雪,雪面蒸發(fā)及降雪天氣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良好的濕度條件也有利于大霧天氣形成[29-30]。由圖 5可見,2006、2009 年采暖季平均相對濕度為2006—2010年最高,分別是71.2%和69.4%。日平均濕度超過80%的天數分別有 55、59 d,而 2007、2008、2010 年采暖季分別是 44、35、43 d。2006—2010年采暖季高濕度天數的年際分布與低風速日相似。大霧是采暖季重污染天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5],全年大霧主要出現在冬季采暖季(11月—次年3月),占全年總大霧天數的98%[30]。在烏魯木齊冬季低風速、高濕度、多逆溫和大霧的天氣條件下,大氣層結較為穩(wěn)定,限制了混合層的發(fā)展,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擴散和水平輸送,易造成污染物積聚。

降水是大氣污染物(顆粒物或氣體)去除及沉降的重要機制[31]。烏魯木齊采暖季的降水主要以降雪形式發(fā)生,也有降雨存在。研究表明降雨及小量以上的降雪對烏魯木齊主要大氣污染物均有濕清除作用[5,32]。由圖 5 可見,2006—2010年各年采暖季總降水量為71.3~173.20 mm,標準差為42.0 mm,降水年際間分布極為不均,對同時期污染物的濕沉降去除影響較為明顯。其中2006、2009年采暖季降水量及降水天數(日降水量≥0.3 mm)都較為接近,分別為 127.5、132.8 mm和39、36 d。2010年為 2006—2010年采暖季降水量最大,降水天數最多的年份(達到44 d),2007、2008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數相當,為5年中最小。

冷空氣入侵是烏魯木齊冬季常見的天氣現象,最強的冷空氣活動是寒潮天氣,伴隨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伴有雨、雪,對污染物擴散、沉降極為有利。2006—2010年間采暖季平均溫度最低值出現在2010年,為-4.36℃,寒潮天氣有5次;平均溫度最高年份是2007年,為-2.01℃,發(fā)生了3次寒潮天氣。2006、2009年采暖季氣溫均值較為接近,分別是-2.88和-2.86℃,標準差為8.91、8.97℃,都有2次寒潮天氣過程,且中等強度以上冷空氣活動頻率也相近。

2.2.2 污染物濃度變化原因

2006—2010年采暖季氣象條件差異較明顯。2010年風速、降水、冷空氣等氣象條件最有利于污染物擴散和沉降,而2006、2009年采暖季多出現低風速、高濕度、低空逆溫的穩(wěn)定天氣,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層積聚。進一步比較2006、2009年采暖季氣象條件發(fā)現,相對濕度、降水量、氣溫、冷空氣活動等氣象因素均值水平較為接近并且頻率分布相似,同時在風速均值水平相當的情況下,2009年靜風和小風天數比2006年還多14 d,更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在此氣象背景下,2009年采暖季SO2和PM10濃度卻比2006年同期分別下降18.5%和12.9%,說明SO2減排和燃煤煙塵治理作用較大,氣象條件的影響相對較小。與此相反,2009年采暖季NO2濃度較2006年升高9%,主要與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滯后等因素有關,且從另一角度說明SO2和PM10濃度的下降受氣象因素作用較小。

圖5 2006—2010年采暖季烏魯木齊市風速、降水、相對濕度變化

3 結論

1)“十一五”時期PM10和SO2年均濃度分別比“十五”時期下降1.67%和10.3%,采暖季下降尤為明顯,分別達到2.2%和21.9%,而非采暖季濃度與“十五”同期相當。NO2年均濃度比“十五”時期升高8.9%,變化趨勢與PM10和SO2相反,非采暖季增幅最大,達到11.7%,而采暖季為7.5%。

2)“十一五”時期PM10、SO2年均濃度整體呈下降趨勢,PM10濃度 2010年較 2006年降低12.5%;SO2濃度下降21.2%;NO2濃度有升高趨勢,2010年濃度較2006年增加4.7%。非采暖季PM10、SO2和NO2濃度均達標,空氣質量良好,但PM10和NO2濃度有升高趨勢;采暖季SO2超標1.5~2.3倍,PM10超標0.67~1.3倍,空氣污染嚴重,煤煙型污染特征典型,但SO2和PM10超標倍數在逐年減小。

3)“十一五”期間污染源管控(特別是減排工程實施)是SO2和 PM10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氣象條件對此影響相對較小。NO2濃度升高主要與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和氮氧化物治理啟動滯后有關,應強化相關環(huán)境管理工作。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部.2010年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報[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部,2011.

[2]孟曉艷,王瑞斌,杜麗,等.我國空氣污染現狀及對空氣質量日報改進的思考[J].環(huán)境工程技術學報,2011,1(3):249-254.

[3]劉偉,韓毓.灰霾天氣城市空氣污染程度判據指標體系建立的探討[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09,25(3):86-89.

[4]劉盛梅.1951—2009年烏魯木齊市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23:291-296.

[5]黃忠.烏魯木齊市重污染天氣與氣象因素變化的影響分析[J].干旱環(huán)境監(jiān)測,2005,19(3):154-157.

[6]刁平,楊秀蘭.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分析[J].新疆氣象,2000,2:1-3.

[7]郭宇宏,高利軍,呂愛華.烏魯木齊市典型的冬季環(huán)境空氣重污染過程剖析[J].環(huán)境化學,2006,25(3):379-380.

[8]Li J,Zhuang G S,Huang K,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in Urumqi China,the upstream area ofAsia dust[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8,42(2):776-787.

[9]亞力昆江·吐爾遜,迪麗努爾·塔力甫,阿布力孜·伊米提,等.烏魯木齊市可吸入顆粒物水溶性離子特征及來源解析[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2,28(1):72-76.

[10]林海鵬,武曉燕,戰(zhàn)景明,等.蘭州市某城區(qū)冬夏季大氣顆粒物及重金屬的污染特征[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2,32(5):810-815.

[11]張碧云,張承中,周變紅,等.西安采暖期PM2.5及其水溶性無機離子的時段分布特征[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2,6(5):1 643-1 646.

[12]劉新春,鐘玉婷,何清,等.2009年冬季烏魯木齊大氣中黑碳氣溶膠觀測[J].環(huán)境化學,2011,30(10):1 818-1 819.

[13]Buhalqem M,Franz X.Meixner.Air pollution and 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growing dry-land city of Urumqi(Xinjiang,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1(409):1 277-1 290.

[14]烏魯木齊市統計局.烏魯木齊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15]曲格平.中華環(huán)境保護基金會.中國環(huán)境保護工作全書[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16]陶澍.應用數理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4.

[17]GB 3095—1996 國家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S].

[18]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局.1997—2006年北京市環(huán)境狀況公報[EB/OL].Http://www.bjepb.gov.cn.

[19]徐媛婧,孫旻,游燕.2001—2008年及奧運會期間天津市大氣污染特征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0,26(2):53-57.

[20]鄒本東,徐子優(yōu),華蕾.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市大氣顆粒物 PM10的來源[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07,23(2):79-85.

[21]Sun Y L,Zhuang G S,Wang Y,et al.The air-borne particulate pollution in Beijing-concentration,composition,distribution and sourc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4,38(35):5 991-6 004.

[22]李楊.2000—2007年中國重點城市PM10的時空變化特征[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9,23(9):51-54.

[23]陳姍姍,束炯,徐建中.中國若干典型城市對流層NO2時空分布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19(12):1 484-1 490.

[24]吳曉青.我國大氣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對策[J].環(huán)境保護,2009,16:9-11.

[25]姚青,孫玫玲,蔡子穎,等.2009年天津城區(qū)地面O3和NOx的季節(jié)變化與相關性分析[J].環(huán)境化學,2011,30(9):1 650-1 656.

[26]王姣,張紅星,王效科,等.北京市三種典型區(qū)域大氣污染研究[J].環(huán)境化學,2011,30(12):2 047-2 053.

[27]劉彩霞,邊瑋瓅.天津市空氣質量與氣象因子相關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07,23(5):63-65.

[28]王麗萍,周敏,吳光前.靜風條件下煙塵擴散地面濃度模式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3,32(5):563-566.

[29]鄭玉萍,李景林,劉增強,等.烏魯木齊冬季大霧與低空逆溫的關系[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3):21-25.

[30]鄭玉萍,李景林.烏魯木齊近31年大霧天氣氣候特征分析[J].氣象,2008,34(8):22-28.

[31]李軍,孫春寶,劉咸德,等.氣象因素對北京市大氣顆粒物濃度影響的非參數分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9,22(6):663-669.

[32]李瑞,王旭.烏魯木齊市降水對大氣污染的影響[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2):13-15.

猜你喜歡
十一五氣象條件烏魯木齊市
基于氣象條件的船舶引航風險等級
中國航海(2019年2期)2019-07-24 08:26:52
烏魯木齊市園林綠化養(yǎng)護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現代園藝(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0
“十一五”至今廣西農科院產業(yè)支撐能力分析研究
近5年烏魯木齊市PM2.5變化分析
氣象條件對某新型蒸發(fā)冷卻空調的影響
烏魯木齊市土地征收與融資問題探討
烏魯木齊市將建立報廢汽車管理長效機制
“十一五”時期環(huán)保投入的宏觀經濟影響
寧夏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評價研究
科學與管理(2014年4期)2014-09-24 18:29:23
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一五”以來立項課題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泸溪县| 游戏| 瑞安市| 金溪县| 翼城县| 措勤县| 宁国市| 永仁县| 阳泉市| 济南市| 巴中市| 肃北| 左权县| 余江县| 鄄城县| 綦江县| 嘉黎县| 兴隆县| 阜平县| 中西区| 泽普县| 平果县| 上杭县| 栾城县| 天全县| 商丘市| 科技| 新密市| 安丘市| 大兴区| 胶南市| 炉霍县| 无极县| 五莲县| 贵阳市| 曲周县| 蚌埠市| 青岛市| 扶余县| 轮台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