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賢
從教多年,一直工作在語文教學一線?!罢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你的感情來”等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說“朗讀”是語文學習最為重要的學習策略與能力目標。多年來,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不斷地實踐著這樣的教學模式:初讀感知課文基礎上,圍繞一個問題或中心事件來讓孩子找到重點詞句;閱讀批注,寫下感悟;然后是課堂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
這不僅讓酷愛語文教育的我感到有些單調、寂寞。我堅信:精讀課文時,一定要讀出自己的感情來。而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悟,是語文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之重要參考標準之一。對以上所說常用教學范式的質疑,來自簡單的自我提問:有感情地朗讀,在呈現(xiàn)句子后,究竟是先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再做有感情朗讀,還是從讀正確、流利開始,引導學生讀中體會所表達情感,進而讀出感情來呢?這個拗口的問題似乎不值得爭議,而細細思量,卻是不同教學理念所衍生出來的教學行為。
我曾經(jīng)講過一節(jié)課,人教課標版五年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在課堂上,我仍是沿用了以往慣用的方法。教學活動中,我努力地傾聽學生,學生點滴的細節(jié),我都給予了關注。課堂比較順,但卻不那么“暢”。課堂的“暢”,我一直的理解是教師對課堂上及時生成的、意外的事件,巧妙處理后的心理感受。而我的這節(jié)課,孩子們盡管踴躍發(fā)表看法,且能言善辯,他們的表現(xiàn)可謂精彩得很。但細細品味,卻覺得淡了些,少了些什么。更是從中能隱隱感到,其實,教學活動仍然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對學生放手不夠,“以學生發(fā)展文本”的體現(xiàn)仍存在諸多遺憾。課堂教學“重預設,輕生成”的痕跡清晰可見。
教學案例片段:
生:“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這句話是說林海音學駱駝咀嚼草料的樣子,我想到了這時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來的樣子齜牙咧嘴的。
師:你不僅想到了她的樣子,還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其他舉手的同學是不是也劃下了這個句子?請齊讀這段。
生:齊讀
師:這段文字僅讀一遍是不夠的。大家再輕聲讀一讀,你發(fā)現(xiàn)有哪些詞語值得我們注意,用筆圈出來。
生:……
師:你圈劃了什么詞?
生:咀嚼 那樣 磨來磨去 沾 呆……
師: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體會這些詞語,你體會到什么?(相機指導“嚼”的讀音與寫法)
生:我仿佛看到了駱駝咀嚼的樣子
師:作者觀察投入、細致,表達生動,引人入勝。
生:作者看得入神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
師:看著看著,自己的牙齒都動起來了??粗粗约壕拖矚g上了它們,看的時間久了,太入神了,覺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呆了??粗粗?,她好象就忘記了什么,覺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齊答):駱駝。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假如你就是林海音,現(xiàn)在就站在駱駝面前。(老師配樂朗讀)
師:同學們,你的牙齒動起來了嗎?你們看見了什么?
生:我看見一頭傻乎乎的駱駝向我走來,它正在吃草,它有長長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來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
師:是啊,孩子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著迷。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看一樣東西看得 “發(fā)呆”?
生:我看螞蟻拖蒼蠅,一看就是好幾個鐘頭。
生:有一次我看一條毛毛蟲爬樹,爬上去掉下來,又爬,又掉下來,又爬……我看了很久很久。
……
師:林海音小時侯癡癡地看駱駝咀嚼時的感覺能體會到嗎?帶著這種感情再認真來讀一讀吧。
生:……
師:多么有趣??!林海音女士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jīng)四十二歲,可這段童年記憶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田。回想起來,她是多么留戀!多么懷念??!讀——
屏幕出示:“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p>
教學反思:
在教學之初仍然是按照自己的設計,教師在呈現(xiàn)句子后,急于讓學生說出“讀懂了什么”,特別看重文字所負載的信息意義(其實也不必太看重,信息意義也不是都需要說出來的),從而達到讀出感情來的目的。其實,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先引導學生朗讀,在求得“讀順”的同時,體會進而讀出感情來?!袄首x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情感熏陶的過程、培養(yǎng)語感的過程”。讀得情意濃濃了,再來說感受,說出來的才是自己的真情實感,此時的感情才是水到渠成,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更接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啊。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言文字不僅是反映客觀事物,負載文化的工具,也是人們表情達意的工具。因此,指導學生做到“有感情”,除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重音、停頓、速度、高低”等朗讀技巧指導外,我認為更應該側重學生自我的思、品、悟,抓好學生的情感訓練。
情感是讀出來的,我們不止一次這樣講過??稍诮虒W時,我們又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另一番天地:分析、理解后再讀出感情。這好似我們新課程實施到今天,大家對新理念并不陌生,而實實在在地落實新理念卻不容易一樣。行動的改變需要理念先行,而理念的改變更需要實踐中教師的反思、印證與智慧。教師實踐中的反思與智慧是教學理念通向教學行為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