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岳
【摘 要】喪葬儀式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青龍滿族自治縣黃土坎兒村的喪葬儀式的個案研究,在人類學儀式理論中功能學派理論基礎上分析青龍滿族自治縣農村喪葬儀式的文化內涵、儀式功能。
【關鍵詞】喪葬儀式;文化內涵;功能
一、黃土坎兒村喪葬儀式
通過訪問和實際調查,黃土坎兒村的喪葬儀式包括多個部分,所有儀式可持續(xù)兩年,下面筆者按照順序對儀式全過程進行描述并解釋其中的內涵。
1、停尸儀式
老人奄奄一息時,由子女穿好壽衣,如果斷氣后再穿,被認為是光身鬼。穿好壽衣后將人抬到用凳子和席子搭好的“拍子”上。斷氣后,先撕破窗戶上一格窗紙(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帶窗紙的房子,改為開窗子),稱“放喪氣”。給亡者嘴里放一枚銅錢,取“口里存金”之意,手里握著面餑餑,俗稱“打狗餑餑”。
2、報喪儀式
由直系親屬將消息告訴親友即“報喪”。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口不能徑自入內,等主人在大門口撒灰才能報喪以辟邪。亡者家門口懸掛“嘟嚕幡”向村人報喪?!班絿aΑ鄙厦鎽覓觳紬l,一條代表一歲,另加兩條代表天和地。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口的左側,女性相反。報喪過程中由其他人陸續(xù)搭靈棚、買棺材、扎花紙等?;埍仨毎ㄈ耍ㄒ粚ν型?,代表侍者)、馬(坐騎)、土庫(金庫)。
3、吊唁儀式
吊唁是指親友和村人接到訃告后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的過程。吊唁一般在第二天,吊唁者按照親近程度送禮金、花圈或紙錢。喪葬儀式過程中在大門設樂隊,由嗩吶手、鼓手等組成。來吊唁的人一到門口哀樂就會想起,提醒院內家人嚎哭相迎,同時會為每個客人扯白布條為孝帶,將收到的紙錢放入扎好的土庫中,客人在靈前鞠躬行禮后準備用餐。在迎客的過程中,女兒還要分別向東西南北的路上邊走邊哭,一方面是宣泄悲傷,一方面是向還不知情的村人報信兒。
4、招魂儀式
民間是說法是人去世后,靈魂先會駐足在廟里,所以要通過招魂的方式將死者的靈魂招到家里以便看到子孫滿堂、親友相送的場面,使其走的安心。由兒子抬著椅子,上面放“嘟嚕幡”,由他人抬著人、馬、土庫去村頭的廟上,繞廟行三圈,去的過程中要大聲哭,但是回來的過程中禁止哭。在最后一次招魂的過程中每個人要手持一捆點著的香,一邊走一邊扔,必須保證到靈前正好扔完。
5、“頂菜”儀式
“頂菜”是整個喪葬儀式過程中唯一具有娛樂功能的部分。首先要在靈前擺三個供桌,按中東西的方位對應靈位和紙質的女童和男童,然后每個直系晚輩按長幼次序“頂菜”?!绊敳恕本褪怯梢粋€專門的人將供菜用托盤從屋子里一邊跳舞一邊走,放到跪在靈前之人上舉的手上,再由手上放到供桌,行四扣八拜禮,再按中東西順序依次重復剛才的過程,一個人的“頂菜”儀式結束。其他子孫也按這個過程進行“頂菜”儀式。整個過程會不停的吹奏音樂,“舞菜”的人每次還會得到相應數(shù)量的賞錢。
6、“送魂”儀式
“頂菜”儀式結束后要將亡者的靈魂送到所謂的“忘鄉(xiāng)臺”,幫助亡靈找到忘掉人間瑣事前去投胎的路。兒子在前面提著兩盞燈,其他親友抬著人、馬、土庫緊跟其后,一路向西直至走到村外的野地,將所有帶來的扎紙焚燒,“送魂”儀式結束。
7、下葬儀式
下葬是最后的一環(huán),也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一刻,非常鄭重。下葬的時間必須是太陽升起之前。起靈前所有子女在靈柩前四扣八拜,然后起靈,兒子倒走一百步,再扛領花在前面引路。靈柩由八杠、十六人抬至墓地,所有男家丁送靈至墓地,女眷送至半路。當抬靈柩的人將棺木平穩(wěn)的放到已經(jīng)打好的墓穴后,由長子向棺木表面扔三鍬土,其他人陸續(xù)向墓中填土。戴孝的人當場脫下孝服,長子在墳頭插上領花,所有的下葬儀式完成。
8、做“七”儀式
下葬之后開始做“七”儀式。人們通過做“七”儀式希望亡靈能夠投胎到好的去處。這里的做“七”儀式很簡單,就是家人逢七去上墳。到了四十九天,要做“斷七”,繁雜的喪葬儀式告一段落。
9、其他儀式
有的人家為了紀念亡者會做“一年”“二年”,就是在一周年和二周年之際請親朋好友共同祭奠亡者。之后除了上墳之外就不會再有其他集體性紀念活動了。按照這里的習俗,每年上四次墳,分別是在大年三十、清明節(jié)、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
二、喪葬儀式的功能分析
1、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以黃土坎兒村為例,村子離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兒童和少數(shù)中年婦女留守,原有的多數(shù)傳統(tǒng)習俗也漸漸消失,喪葬儀式是迄今為止保存較為完整的農村文化因子。農村喪葬儀式的保存和發(fā)展是是滿漢文化的傳承,使得本地區(qū)文化更加豐富。
2、增強社區(qū)內部凝聚力
現(xiàn)代農村經(jīng)濟結構發(fā)生變化,原有的農業(yè)經(jīng)濟模式被打破,村民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疏遠。在黃土坎兒村,喪葬儀式對所有人來說是大事,整個喪葬儀式包含了各種人與人的互動。在喪葬儀式中所有親人、朋友、村人不管平時與亡者關系如何都要前來吊唁,表達哀傷或盡自己的努力與亡者家人共同辦好整個喪葬儀式。喪葬儀式活動促進了相互之間的團結,增加了社區(qū)內部的凝聚力、認同感和歸屬感。
3、教育功能
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離不開道德倫理規(guī)范對社區(qū)內部成員的約束。黃土坎兒村深處山區(qū),在過去人們很少有讀書和受教育的機會,更多的道德價值教化只能以民間的儀式來傳遞。喪葬儀式作為全村集體參與的大型儀式,是傳播傳統(tǒng)道德禮儀的良好場合。在整個儀式展演過程中,儒家的“仁”“孝”“禮”以及人倫關系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每個人在參與儀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收到教化和影響。
4、歡娛功能
在黃土坎兒村,如果亡者是壽終正寢,則是喜喪,家人會請樂隊、放節(jié)奏輕快的音樂等。在過去農村娛樂生活貧乏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的文化形式是必然的,這些需求融化在婚喪嫁娶等日常民俗中。在整個儀式過程中,一部分人以悲傷之心參與儀式,而一些鄰村人或者年輕人則以一種旁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整個儀式,在他們看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他們自然的享受喪葬儀式帶來的娛樂形式以及以看表演的心態(tài)來滿足自己的感官享受。
【參考文獻】
[1]彭文斌,郭建勛.人類學儀式研究的理論學派述論[J].民族學刊,2010(2).
[2]拉德克利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Ml.夏建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37.
[3]張有雋.邊境上的族群:中越邊民群體的人類學考察[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