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維峰
【摘 要】20世紀60-80年代見證了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等學科的蓬勃發(fā)展,這是自文藝復興時期經驗主義者從外部對語言進行研究的又一次回歸,稱作語言研究的“再語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潮流。其中,認知語言學一個突出特點是以使用為基礎(CL is usage-based)。語法被當作供給語言運用(performance)的知識倉庫,語法本身也是語言運用的產物,只有在構式語法中語法詞匯化才開始體現(xiàn)。
【關鍵詞】經驗主義;再語境化;語法;構式語法
一、歷史背景
20世紀語言學發(fā)展的特征是去語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和再語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順序(Geeraerts,2008)。
索緒爾的語言、言語二分創(chuàng)造了一個內分的語法(Geeraerts,2008)。他的這種語言觀存在缺陷,如下圖所示(選自Geeraerts,2008):
Langue 被定義為一個社會系統(tǒng),即言語社團所共有的語言系統(tǒng)。而parole則強調說話人的個人行為。索緒爾把個人的主觀因素即個體語言知識踢出了語言學研究的范圍,認為語言是通過系統(tǒng)內部自治而來,這是其去語境化的標志。
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之分彌補了社會符號和個體使用之間的空缺,這就是個體語言知識(competence)。但是,喬氏從langue向competence的轉變卻帶來了三方面的遺憾,如下圖所示(選自Geeraerts,2008):
第一,語言研究遠離了言語社團這個大環(huán)境;第二,過分強調語言的遺傳屬性,卻忽視了語義出現(xiàn)的認知環(huán)境;第三,過分重視形式句法規(guī)則而忽視詞匯研究,認為語言是通過模塊形式化運算而來從而遠離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語境。
20世紀60-80年代見證了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等學科的蓬勃發(fā)展,這是自文藝復興時期經驗主義者從外部對語言進行研究的又一次回歸,稱作語言研究的“再語境化”潮流,如下圖所示(選自Geeraerts,2008):
在語法研究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四個重要的語境因素,認知語言學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印運而生,第一次將語義放在語法系統(tǒng)的中心位置。認知語言學框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原型、圖式網(wǎng)絡、概念隱轉喻、概念合成、ICM、框架和識解無不與語義和社會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不僅如此,認知語言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使用為基礎(CL is usage-based.)(Taylor, 2007:20)。語法被當作供給語言運用(performance)的知識倉庫,語法本身也是語言運用的產物。只有在構式語法中語法詞匯化才開始體現(xiàn)。在構式倉庫中,語法和詞匯得以整合并以不同的抽象化層次出現(xiàn)。語法和詞匯之間沒有截然的分界,而是形成一個自然的過渡地帶,或稱為句法-詞匯連續(xù)統(tǒng)。
二、構式語法之緣起
構式語法無異于其他的語法理論,因為它致力于尋找一條最佳的途徑來展現(xiàn)結構、意義和使用之間的關系(Mirjam & Ostman,2004:12)。構式語法這個觀念來自與生成語義學的“整體規(guī)則”(global rule)和“移轉派生規(guī)則”(trans-derivational rules)以及該學派把語法當作限制滿足系統(tǒng)(constraint satisfaction system)的思想。構式語法理論興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由于它強調功能與形式不分,這便直擊批判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基礎。 構式語法萌芽于1975年興起的認知語義學,開始于80年代。形式由句法和音系(分為音律和音調)組成;內容分為語義和語用兩部分。語法構式的語義由概念結構組成,這包括意象圖式、框架、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各種原型、心理空間、合成等等。語用僅僅是一種交際認知語義學。
喬氏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天賦的,語言能力可被看作為與其他認知能力平行而獨立出現(xiàn)的模塊。在這個總模塊中有可細分出眾多的子模塊如音位、句法、語義等。TG把各子模塊的特征置于詞庫中,認為通過子模塊自身所擁有的高度概括的規(guī)則和限制,以及子模塊之間的連接界面便可以對語言中的所有句法特征做出合理的描寫和解釋。但是有很多習語性的表達比如“What is this fly doing in my soup?”(屬WXDY構式)無法通過語義模塊和句法模塊之間的連接界面做出解釋,這宣告了TG模塊論的失敗。而構式語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起初,語言學中construction這個術語過去是與constituent相對應的,是指一個語法單位的內部構成過程以及所形成的實體,一般譯為結構或結構體。任何可以分析為由不同成分組合起來所構成的單位(如詞組、句子等),都可以稱為結構。(謝應光,2007)
Fillmore和Kay等人在1988年發(fā)表的論文《語法構式的規(guī)則性和習語性:關于let alone的分析》被看作是是構式語法研究的開端。此文把語言中的核心成分和邊緣成分視為同等地位。
三、結語
依本文看來,構式語法的一大特點是從所謂的邊緣現(xiàn)象語言結構(不規(guī)則、習語性現(xiàn)象)入手,給予其準確的解釋,再用同樣的方式解釋核心(規(guī)則的)語言結構,最終實現(xiàn)對所有語法知識的統(tǒng)一表征。這充分體現(xiàn)了Lakoff于1990年提出的“概括化承諾”。
【參考文獻】
[1]Dirk Geeraert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J].外國語,2008(3).
[2]Taylor, J.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y John Taylor[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謝應光.認知語法和構式語法:相似與差異[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
[4]陳滿華.構式語法理論對二語教學的啟示[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4).
[5]謝應光.構式語法與英語體義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