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國旗法規(guī)定,一是國家主要領導人,如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全國政協(xié)主席逝世后,“下半旗志哀”;二是對中國或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人逝世后,“下半旗志哀”;三是發(fā)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志哀”。
中國首次為普通國民降半旗,是在1999年5月12日的天安門廣場,向在中國駐南使館犧牲的3名中國人致哀。此前,1998年特大洪災造成大量死難,即已有學者提出應降半旗。很可惜,在“可以”這一限定詞留出的選擇空間內,降旗志哀未能成為現實。
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5月19日至21日設立“全國哀悼日”,中國終于為自然災難中的“普通逝者”降半旗。此例一開,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后,全國和駐外使領館皆降半旗,對遇難者致哀。國旗與國民的生命之間,建立了越來越直接的關聯(lián)。
但是,面對類似重大不幸或災害造成的死難事件,究竟什么情況下必須降半旗?如何把“可以”具體化?現在的國旗法,還缺乏足夠的細則。
這兩個難題并非不可解決。比如,我們可以考慮適當修改法律,將降半旗的主動權,部分下放給地方政府。2010年,香港特區(qū)政府為菲律賓人質慘案中的死難者降半旗,是特區(qū)政府報請后接國務院通知;2012年,香港特區(qū)政府先為南丫島撞船事故死難者降區(qū)旗,后接國務院通知,國旗降半旗。特區(qū)香港為死難者降半旗的經驗,未嘗不可以供內地其他省份借鑒。此外,2010年公安部曾為在海地地震中犧牲的8名維和警察下半旗志哀。這種所屬部門為死難者致哀的形式,亦可考慮在一國之內縱向化,作為地方為死難者下半旗致哀的借鑒。
在現行框架內,“發(fā)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是否以及何時何地下半旗,是國務院來決定。地方若想主動降半旗,方案之一,是當地根據死難情況,向香港學習,向國務院報請。方案二,是由各省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將國旗法中降半旗的條件具體化,直接賦予地方決定權。由于這些地方性法規(guī)不能與國旗法抵觸,國旗法中的個別表述可能需要修訂,而這要由全國人大或常委會進行修法。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