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彥
現狀1:從高考數學試卷的變化趨勢來看,題目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轉化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要求學生能對已給的條件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整合.但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讀不懂題目,更不能把應用性問題抽象轉化成數學問題.
現狀2: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講授占用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只是扮演聽眾的角色.教師雖然知道要盡量留些時間給學生,但高中數學內容多,難度大,難于取舍,學生大多時候只能接受由語言所傳達的數學知識,而不能經歷對數學知識的自我感受和體驗.
現狀3: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不愿回答問題,即使是老師指名回答,也是吞吞吐吐,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想要說的,不能正確合理地使用數學語言,缺乏條理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雖然主要受推理能力的制約,但數學語言發(fā)展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數學思維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口頭表述,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來源,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氣氛、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述能力的意識.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表達,提供給學生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思考過程的機會,不斷爭取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習的主體,真正地主宰課堂.
本人在新課程實施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嘗試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述能力,具體做法和體會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與空間,使學生“想說”
語言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老師有意識地滲透到每天的教學行為中,在課堂上讓每名學生都有話想說,讓學生在“說”數學的過程中享受到交流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要在數學課中激發(fā)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 教師要故意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與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暢所欲言.
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是從興趣開始的.在課堂上,老師的話題如果非常符合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自然會集中精力,與老師共同來探討這些問題.比如在學習橢圓的定義時,我先將圓定義中的“一個定點”改變成“兩個定點”,“動點到定點的距離為定長”改變?yōu)椤皠狱c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定長”,在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下,再與學生去探究運動軌跡是什么曲線.教學過程通過學生所熟知的圓進行變式,誘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表達的欲望.我再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一塊干凈的白紙板,一根沒有彈性的軟細繩和兩粒圖釘,讓學生照課本的要求親手操作,慢速移動筆尖,細心觀察筆尖在移動過程中所滿足的條件.使學生有了操作的經歷,那學生想說的積極性就會很高,橢圓的定義就會在不斷地爭辯、討論中進一步完善,進而得到橢圓的標準定義.學生有了通過自己探究、討論得到的成果,掌握的效果要比教師死板地講給學生的要好很多.
二、營造輕松民主氛圍,使學生“敢說”
在課堂中,學生常會有話要說,有自己的分析結果想說給老師與同學聽,但迫于課堂氣氛不敢說,久而久之就會不想說.所以教師要能為學生設計一種“意境”,“迫使學生的口頭表達愿望合理且豐富地產生并得以實現”.高中數學課堂一般都比較枯燥,氣氛都比較緊張,隨著課堂氣氛的緊張學生也會緊張,當遇到教師提問時,本來會做的題目都會想不起來,或者結結巴巴說不出來.所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不敢說的心理障礙是讓學生暢所欲言的第一步.教師的表情、動作都要自然,要有一定親和力.課堂中要盡可能把自己放在弱勢的位置,盡量突出學生的強勢地位,給學生一個輕松的心態(tài),激發(fā)他們語言表述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敢說愿說.我在課堂教學中堅定地貫徹以“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并在積極的評價中,使全體學生說的熱情得到激發(fā),說的能力得到提高.課堂提問一般從學困生開始,逐步向優(yōu)生,這樣做既可以使學困生不斷增強對所學內容的掌握,又能使優(yōu)等生對知識達到全面掌握,使每名學生都感受到課堂是平等的,就會少出現諸如“我和他一樣”“不會”“不知道”……的回答.
三、注重課堂提問,使學生“能說”
學生在課堂中的語言表述是教師課堂提問的后續(xù)動作,學生能不能正確回答,往往與問題的設置有很大關系.課堂問題的設置如果不夠精細、準確,就會造成學生不知道回答什么、怎樣回答.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述的能力,必須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上下一番工夫.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愿思、愿說.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說的素材
要讓學生表達什么,首先要使學生明白要表達什么.如果用簡單的設問“是什么” “為什么”,學生往往會不知如何表述,不知從何說起.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問題情境,使學生先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這樣要說的話就會脫口而出,非常自然.例如,在講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時,我不是直接問:什么叫二面角的平面角?而是通過一張對折后的紙片,隨著紙片的不斷張開,讓學生體會這一過程中二面角的變化,進而設置問題:①變化過程中二面角是否一樣?②如何區(qū)分這些二面角?③用怎樣的平面角來表示這些二面角?這樣學生就有表述的方向并積極去表述,我再適當加以引導、說明,進而引出概念,學生同時又牢牢記住這一實驗的場景,有助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留有思維空間,讓學生有說的機會
課堂中的一問一答,會使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于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問題提出后,首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如果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就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tài).其次,教師要有耐心聆聽學生的回答,不要一發(fā)現學生的回答與自己要的結果有差別就叫停.這樣會挫傷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認為自己回答不正確就不敢說,不想說,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再次,即便學生的回答不是非常正確,教師也要給學生留有糾正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補充、修正他們的回答,也可以讓學生在相互爭辯、討論中完善.
(三)關注認知水平,讓學生有說的能力
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提問方法.提出的問題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把問題提得太難,學生就會不知如何回答、回答什么.在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對象之間,有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設計問題要尋找這個“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像疏通河道一樣,理順學生思路.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問在疑處,點在惑時,以達到引發(fā)認知興趣,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對函數的定義的認識,教師如不注意學生對函數定義的理解程度,就直接問“函數的定義是什么?”不少學生會忘記定義回答不出,要么就會死記硬背出來,不知道如何用.我會先給出函數的定義,然后設置問題:“你是如何理解定義的?”或“你覺得定義強調了哪些條件?” 這樣的問題就在學生的最近認知區(qū)內,學生就會有說的內容、說的能力.可能回答會各式各樣,也可能會有些偏離主題,但這是學生真實的理解水平,是很好的課堂再生成資源.
四、提供思維模式,使學生“會說”
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學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熟知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使學生會表述自己要說的.
比如學習等差數列的定義時,我就注重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如:1,3,5,6,12是等差數列,讓學生觀察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這樣的數列是等差數列嗎?讓學生直觀地表述定義,這樣對等差數列的定義有了初步了解,繼續(xù)觀察,如:1,3,4,5,6,7是等差數列嗎?這樣對前面的定義反思,重新表述,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作等差數列,體會語言表達的精確性.繼續(xù)引導,把文字語言用符號語言表述:有的學生會用an-an-1=d來表示,再思考,這樣表述能說明此數列是等差數列嗎?其實忽略了語言轉化的等價性,應該表示為:an-an-1=d(d是常數,n≥2,n∈N*).以上層層引導,使學生真正“會說”.
總之, 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層次、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在教學中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暴露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求異思維的習慣.同時語言表述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的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fā)展同語言的發(fā)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述表述能力,當語言表述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也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任勇.數學學習指導與教學藝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慶彪.高中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3]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