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博
(本文為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的功能定位和路徑選擇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2400410199)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持續(xù)發(fā)展至今沒有中斷的語言文字系統(tǒng),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jīng)五千年生生不息,并不斷煥發(fā)出旺盛生機和活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漢字一直保持了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在世界范圍內(nèi),把一種文字的書寫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唯有中國的書法。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的書法藝術更被西方文明接受和推崇,被認為是極度抽象又高度抒情的藝術。漢字不僅承擔著語言溝通、交流、交際的功能和作用,是中華文明的載體,而且在世界文化歷史中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文化聯(lián)系,時至今日,特別是在國際交往中,書法成為中華文明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象征和符號。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漢字書寫和書法教育呈現(xiàn)出一系列的困境和問題。
一、書寫環(huán)境的變遷使當今書法藝術正失去深厚的土壤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現(xiàn)代電子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的交流方式和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電子屏幕代替了紙張,手指和鍵盤代替了筆墨,漢字實用書寫的頻率越來越少,那種從容優(yōu)雅的書寫環(huán)境和情懷離我們越來越遠。國人的漢字書寫水平不斷下降,不僅寫不好,而且還提筆忘字,這種現(xiàn)狀令人擔憂。根據(jù)一項調(diào)查,在高校學生中,經(jīng)常有提筆忘字情形的占到了80%,而每年能手寫書信的僅有5%,而且這種趨勢還在發(fā)展。筆者所在學校,現(xiàn)今學生收寄書信的越來越少,那種打開信封,展讀間的期待和驚喜已無跡可尋,而回望歷史,在書法藝術覺醒和生命力飛揚的魏晉時期,人們更是達到了為之著迷癡狂的地步,書寫者的手上、臉上常常會不經(jīng)意地涂滿著墨跡。那些穿越歷史風采如故讓我們心旌搖蕩的書法名品、圣品無不是風夕雨夕閑情偶寄的產(chǎn)物。往昔,春聯(lián)這一最具年味標志的帶著酒熏的書寫而今在鄉(xiāng)村幾乎隱形遁跡。而傳統(tǒng)書法史上, 絕大多數(shù)的書寫行為都是以實用為目的的,由于毛筆書寫技能的普及,能很熟練地掌握“筆法”的人非常多,古人的大量實用之作,在今天看起來都有著并不低俗的藝術水平,這正是書法藝術歷代都能開出絢麗花朵的豐厚“土壤”。
值得欣幸的是國家已開始重視并在基礎教育乃至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中逐步恢復漢字規(guī)范書寫書法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2011年8月,教育部下發(fā)《在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又頒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這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和復興。
二、規(guī)范書寫和書法教育中的幾個誤區(qū)
(一)關于手寫體與印刷體
在實際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受到漢字是“方塊字”說法的影響,認為書寫中應該把每一個字都寫得方方正正,這其實是一個認識的誤區(qū)。因為書寫的主體是人,書寫的環(huán)境具有現(xiàn)場性、應用性和藝術性。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漢字的書寫嚴格拘泥于方塊內(nèi)。再者,書法藝術起自于實用的書寫,如果一開始就囿于消弭個性的方方正正,書法藝術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想讓每個人寫好字,首先需要把印刷體和手寫體從書寫意識上加以區(qū)別。漢字同其他拼音文字相比,固然在形體上趨于方正,這種印刷體固然達到了使人們清晰、舒適地辨認、閱讀的效果,但是卻失去了或灑脫、飄逸,或剛健、峻拔,或溫婉、清秀的個性。當人們僅僅為了達到閱讀目的時,漢字就只是一種載體、媒介,這時它最好是不帶任何個性的標準統(tǒng)一體,反之,文字的個性和形象還可能影響閱讀的速度和效果。然而,當人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則其中的每一個字所展現(xiàn)出的風神意蘊就成為關注的重點,而文字的意義內(nèi)容則無關宏旨了。綜上所述,標準統(tǒng)一的方塊“印刷體”是為了追求機械統(tǒng)一,因而必須拋棄人工書寫下的諸多個性;而手寫體的書法藝術的靈魂就是要呈現(xiàn)風格各異的個性特點??瑫Y體講求的是“平正”,而不是所謂的“方正”,然而,不少書寫者甚至個別書家卻把“方正”視為書寫中的一種美來體現(xiàn),要求寫得四四方方,規(guī)規(guī)矩矩,狀如算子,這是違背書法藝術追求個性這一根本審美特征的。
(二)關于書寫與書法
漢字作為語言工具,其首要的功能是用于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漢字的書寫首先要注重實用的需要,實用之上,才能生發(fā)出藝術。初學者需要理清書寫與書法的關系,書寫是生活,是應用,是溝通交際,因此,把字寫得規(guī)范、工整、清晰、美觀,這是基本要求;而書法在現(xiàn)今社會中幾乎完全成為了純粹的藝術行為,專為抒情達意、展示個性、品評賞鑒、裝飾環(huán)境。這和古代社會人們漢字書寫時實用性藝術性兩位一體無法分隔開是不同的,這是因為當今社會的書寫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筆墨書寫正在失去廣大深厚的土壤。但是無論是個體還是整個社會,書法藝術的華美大廈都是建立在精工書寫這片深厚土壤之上的。因此,理順書寫與書法的關系,即由書寫而書法,由生活而藝術。初學者就會擺正心態(tài),為自己樹立切實的、階段性的目標,拾級而上,循序漸進,最終登堂入室。
(三)關于書寫規(guī)范與書寫意識
書寫是一項蘊含著規(guī)則、技巧、技藝的活動,書寫規(guī)范和書寫意識的有無是決定從事這項活動成敗的關鍵。因此,學書者特別是在學習前期要建立起嚴格的書寫規(guī)范,牢固樹立起清醒、堅定的書寫意識,即時時處處以一種規(guī)范和標準對待一切書寫活動。首先,打破固有的、舊的書寫慣性。因為,成年人此時往往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頑固的書寫習慣,包括執(zhí)筆姿勢、運筆方法,對漢字點畫形態(tài)和結體規(guī)律的認識等。建立新的規(guī)范和習慣;其次,這種意識不僅要在正式的書寫訓練中持有,而且要延伸到所有的書寫活動,換句話講就是“提筆即練字”。無論是應用,還是應付,無論正規(guī)場合,還是閑散場合,把書寫規(guī)范貫徹到對每一個漢字的書寫中,只要拿起筆,就要喚醒書寫意識,落筆就要講求點畫形質(zhì)的塑造、用筆的節(jié)奏韻律、結體的特點和規(guī)律。力求改變以往那種課上是一種書寫狀態(tài),課下是另一種書寫狀態(tài);完成特定要求的作業(yè)時是一種書寫狀態(tài),自由書寫時是另一種書寫狀態(tài)的“兩層皮”現(xiàn)象。
三、提高漢字書寫技藝的方法和途徑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手好字,但好字的得來決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來的事,人類從事的社會活動中,任何一門熟練技藝的獲得,其背后都離不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磨練、鉆研。漢字書寫亦是如此,單是把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八九百個漢字每個都寫得規(guī)范、工整、漂亮、耐看,也絕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載就能換來的。因此,在對待寫好字這件事情上,首先端正態(tài)度,擯棄走捷徑、速成的急功近利思想,以不懈的努力、點滴的積累、扎實的進步灌注于學書之路。
(一)以興趣為引領和動力
居里夫人說過,興趣是學者的第一美德。俗話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萬世之師孔子在談到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和境界時告誡弟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有了興趣,能否持久也是一個問題,有些人剛開始對寫字興趣很濃,但只有三分鐘熱度,高興時,一寫就是幾張、十幾張,興趣一過,就十天半月不再問津。興趣引領走進門,還要不斷深入地探險進步,登堂入室,才能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收獲,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和吸引力。
興趣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提升、激發(fā)的。要保持對漢字書寫持續(xù)不斷的興趣和動力,可通過多種途徑熏陶培養(yǎng)。俗語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對于學書來說,尤其如此,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漢字書寫幾乎伴隨我們每天的生活學習,中國是書法的母國,書法藝術代代生生不息,各種樣式的書法藝術無處不在,我們所處的就是一個漢字的王國。因此,只要是個有心人,時時處處都有學習、進步的機會和條件。首先,學書不僅要向古人學習,還要向身邊一切比自己強的人學習,“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保吹綄懽趾玫娜?,或師或友,或長或幼,就要見賢思齊,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才是真正的“好之者”、“樂之者”。其次,生活中處處都有“老師”,亭臺樓館、名勝古跡、茶樓酒肆等建筑上的碑刻、匾額、對聯(lián)、廣告招牌;大都出自學有所成的名人名家。情不自禁時,就可以當場“書空”心摩,目不暇接時,也可以拍照留存,留待日后研磨。再者,參觀書展,有條件的盡可能現(xiàn)場觀摩書法家揮毫潑墨,這樣可以更真切直觀地感受領悟筆法、用墨的奧妙和對書寫中節(jié)奏、氣韻的把握。總之,只要懷著一顆向往書寫書法的心,自己總是可以處于書寫的氛圍中,這樣,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點滴積累,書寫能力和水平自然就會學如春苗,不見其長,日有其長。
(二)以勤奮打底子
書寫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技藝活動,而任何一門技藝、技能的獲得背后都離不開大量的實踐訓練??吹脑俣?,領悟再深,沒有足夠的臨池訓練做底子和保障,就只能是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古人講寫文章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才能做到文從字順。寫字更是如此,就連書圣王羲之也以“書無百日功”的箴言告誡其他學書者,他的兒子王獻之向他詢問學書的秘訣,他說沒什么捷徑和秘訣,等你把院子中研墨的十八缸水用完,書藝就自然學成了。史傳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能日書萬字,這不僅說明他的筆法是何等的嫻熟從容,而嫻熟的背后正是勤奮。由此可見,學書必須如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反之,輟學如礪石,不見其損,日有所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一曝十寒式的學書,終究不會在書法之路上走得遠。
(三)以文化修養(yǎng)為內(nèi)涵和底蘊
把字寫得好看、耐看、養(yǎng)眼,只能稱得上是一種“技”,而想要把它上升為“藝”,就不僅僅是臨池不倦的問題了,這需要賦予書寫行為更多的文化氣質(zhì)與內(nèi)涵。因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并非單純地寫“字”,而是以寫字為載體和形式,通過對字的點線形質(zhì)以及結構的塑造、對行間篇章節(jié)奏韻律的布置揮灑、對某種精神意韻境界的創(chuàng)造,從而寄托抒發(fā)一種性情。它更多地是書者內(nèi)心思想情感的外化,帶有書者的才情、個性、氣質(zhì)特點,因此,有“文如其人”、“書如其人”的說法。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說一個人博古通今,談吐氣質(zhì)自然脫俗不凡。試看歷史上許多書法家,他們本身也都能詩善文,或工于畫、或精于樂。許多傳世的書法名作在內(nèi)容形式上都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同時也是充滿雋永哲理的抒情散文。再看歷史上那些以寫字為謀生手段的人,他們抄寫詩文書稿、代為書信訴訟,固也精工整齊,蔚蔚然可觀,但終不能在書法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只能被冠之以“賣字先生”、“寫字匠”。因此,要達到較高的書法藝術境地,還要廣泛涉獵與書法藝術相通的文、史、哲、畫、樂、舞等領域,因為藝術在個性情感的表達上是相通的。眾所周知,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擘,他的思、詩、文、書、畫、樂都堪稱大家,在如何對待學書和寫文章方面,他說“退筆(用壞的筆頭)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論詩所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真知灼見用在學書上道理也是相通的,那就是功夫在“字”外。因此,學書應志存高遠,眼界開闊,不能停留在為寫字而寫字的水平,要向更高的目標追求,寫出個性,寫出靈氣,寫出風韻、寫出神采。欲達于此,則必須多讀書,特別是多吸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提高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內(nèi)涵,以濃郁的文化氣息浸潤心靈,浸潤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