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陳毅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名重要將領(lǐng),可在他的青年時期,卻對文藝有過一段熱狂的追求。除去寫作散文、詩歌、小說,他還對法國的兩位重要詩人——繆塞、 拉馬丁,進行過一番介紹甚至翻譯。這些內(nèi)容,大都散佚在當年的報刊中間。因為偶爾的機緣,筆者在翻閱這些近百年前的發(fā)黃報紙時,陸續(xù)讀到了這些介紹文章及翻譯作品。這里試著記述出來,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證明。
一
1919年,18歲的陳毅考取了四川留法勤工儉學官費。來到巴黎后,陳毅與一同考取的胞兄陳孟熙一道,先被安排到蒙達尼公學法文補習班學習。當時同在一班學習的,還有湖南籍的蔡和森等。補習班課程有語法、會話,還講解法國文學作品。在這里,陳毅得以較廣泛地閱讀到法國近現(xiàn)代各類作品。這其中,法國浪漫派的氣息對陳毅有很大的吸引力。后來在工廠做活時,有了一些收入,陳毅下工后仍努力補習法文,大量閱讀文藝作品,甚至想以此為出路,將來去讀個文學博士……這些,為其以后的譯介文學活動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
1921年,陳毅回到國內(nèi),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23年到北京,再進中法大學文科班讀書。在這里,一個偶爾的機緣,使得陳毅有了一段譯介和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的經(jīng)歷。1924年秋天,陳毅與好友金滿城,結(jié)識了《晨報》副刊《文學旬刊》編輯,文學研究會發(fā)起人之一的王統(tǒng)照。王統(tǒng)照見二人均有留學背景,對文藝有很好的修養(yǎng),便誠懇地鼓勵他們?yōu)樽约核庉嫷母笨瘜懜澹骸拔业匿佔右磺卸家?。”(見《陳毅年譜》64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可陳毅當時忙于革命,很難有時間為王統(tǒng)照寫稿。直到后來受到一次刺激,才激發(fā)了他的寫作熱情。這年年底,陳毅好友金滿城翻譯了法國作家法郎士的一部《友人之書》,通過王統(tǒng)照等的介紹,以200元價格賣給了北新書局。這200元在當時,幾乎是一筆巨款。它不僅可以維持自己生活,還能對貧苦的家庭有所照顧,基于此,陳毅很快進入到創(chuàng)作和翻譯介紹的高潮之中。
陳毅最早翻譯的,是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繆塞的作品。1836年,繆塞發(fā)表了一部長篇小說《世紀兒懺悔錄》。在這部作品中,繆塞描寫了一個叫奧克塔夫的青年,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婦和一個摯友欺騙了他之后,在放蕩的生活里,理想和前途被惡濁、沉悶時代葬送,“過去的一切不復(fù)存在,未來的一切虛無縹緲”。這種無可名狀的苦惱,后世稱為“世紀病”。這部作品揭示、描摹了這一時段青年的共通心情,因而產(chǎn)生了很大反響。1925年1、2月間,陳毅節(jié)譯了這部作品中第二部第一章,并評價說繆塞的文學成就就在于“他那能以全靈魂在紙上顫動的詩篇”?!拔覑鬯苡每谡Z隨便地將他的情緒、痛楚和靈魂原封原樣寫出?!边@一節(jié)譯,后來陳毅以《懺悔錄:終天遺恨》在報刊上發(fā)表出來。
4月15日,陳毅又翻譯出繆塞所記敘的《德國的民間傳說·汪比克氏弟兄》一篇。雖然標明“民間傳說”,可故事內(nèi)核卻充滿著浪漫主義的青春氣息:汪比克氏弟兄,是距離萊茵河不遠一座小城的兩個精巧的雕刻匠。他們倆幾乎每天晚上都到一個正直的老銀匠家去閑坐。他們之間,話雖然不多,可脾胃相投,友誼是十分深厚的。一天,老銀匠的女兒從修道院畢業(yè)回家了。她的青春,一下子擊中了這對雕刻匠兄弟。父親只好讓女兒自己選擇能做她丈夫的人。結(jié)果,老大被選中。從此,自然的,兄弟間徹底無法相處。在一次郊游中,兩兄弟只好以刀來解決問題。經(jīng)過許久的爭斗,兩人均身負重傷,最后彼此相擁抱著“斷了氣息”。這個故事,有著德國故事的沉郁,同時又有法國文學的青春浪漫。詩人繆塞不過借傳說的外殼,充填了自己對愛情的向往心情。此時的青年陳毅,把這樣一個似乎算不上繆塞重要作品的“傳說”翻譯過來,應(yīng)該有自己對愛情的理解在其中吧。
文章發(fā)表很快。4月15日翻譯,4月21、22日便連續(xù)兩日在《晨報》副刊登了出來。譯者署名“曲秋”。這是當時陳毅使用多次的筆名??磥?,王統(tǒng)照的確是欣賞陳毅的文學能力和熱情的。當月20日,受前一篇文章被報刊接受的鼓舞,陳毅又翻譯出繆塞的兩首詩《歌》《愁》,并寫出一篇譯后“附白”。這兩首詩,是繆塞的優(yōu)秀之作,陳毅翻譯得也相當出色?!陡琛罚?/p>
當嬌媚的希望,/挈著我們的手腕經(jīng)過,/只見她展翅飛揚,/還回頭含著微笑。
人去何處?只隨著心之所向。/雖燕兒游于和風,/也不及這般輕快,/像人們追隨著他的想象。
唉,飄蕩著邪魔女呀!/你只顧你自己的路么?/難道要蒼邁的命運老人,/才配有這樣一個年輕的情侶!
在詩后“附白”中,陳毅先對詩人繆塞作了一點介紹:“米塞(按:當時譯名)為法國浪漫派有名的詩人。他的生活完全在醇酒婦人中度過。沉湎酒色的痛苦造成了他的精妙的詩歌。他的任性殉情的歷史,頗令不少人羨慕。莫泊桑年輕時曾想學他。他的詩恰可用美妙凄清四個字來形容。他的詩并不宏偉奇特,只憑著感情在紙上的幽咽,就可博得讀者的同情,他的著述都是隨意著筆,卻足見他的不朽的天才。”對于這首《歌》,陳毅認為:“他說希望是一個不易捉住的東西,是極容易消逝的。可恨的是消逝了還要回頭微笑。這一點留戀便成為我們痛苦的根源?!保ā睹兹姸住芳白g后“附白”見 《晨報》副刊《文學旬刊》1925年4月25日,譯者署名“曲秋”)
第二首《愁》亦不長,因一般讀者所見不易,茲照錄:
我失掉我的勇力和生趣了。/我失掉我的朋友和快活了。/即那使我自信有天才的驕矜,/我也將他失掉了。
我曾傾服過真理,/我以為它可以做一個朋友。/待我剛一了解它時,/我又將它厭棄了。
雖然真理能夠永存,/只從它那里回來的人們,/在世上,/依然全不覺醒。
若上帝發(fā)言,/便應(yīng)回答他:/在世上我能享的唯一的幸福,/便是能有幾回痛哭。
對此詩陳毅的評價是:“第二者詠嘆的是愁悶,便是吾國現(xiàn)在青年朋友們經(jīng)常感受到的愁悶。比如做事無勇,活著無趣,仿佛天地之大竟無一處可以立足。往年自負的雄心失掉了,而前途的希望更是渺若云煙。這時上帝的威權(quán)不能為力,哲學的理智也格格不能相入。米塞說,在這時的唯一幸福便是能有幾回痛哭,可以盡一盡傷悲情懷?!闭f到這里,陳毅由詩生發(fā)開去:“但是我們的青年朋友呢?我們的青年朋友大半是:
血已枯了!/淚已干了!/心弦已斷,連話也說不出了!
這樣悲哀的程度,比米塞還勝十分,這是什么原因呢?”(見譯后“附白”)
陳毅當時周圍也是一群如他一樣的熱血青年,他當然能理會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他翻譯繆塞的詩歌來發(fā)抒感嘆,質(zhì)疑時代的原因吧。
通過“附白”,我們可以看出,陳毅對繆塞的詩,閱讀是較為全面,領(lǐng)略也頗為深摯,所以他能夠?qū)@兩首詩作出公允評價:“上面兩首詩是他的名作,略略可以代表他一生憂郁頹廢的氣質(zhì)?!边@當然也是陳毅翻譯、介紹它們的理由。
二
繆塞之外,另一個引起陳毅較多注意的是拉馬丁。拉馬丁也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不過介紹的時候,人們往往在前面加上“消極”的字眼。1820年,拉馬丁出版了自己的詩集《沉思集》(陳毅等當時譯為《默想集》,似乎更符合作品的本來面貌)。這部作品,常常從自然景致或人物入手,悲嘆時光和生命的轉(zhuǎn)瞬即逝;描寫人們無法與命運抗爭,尋找不到幸福的永恒孤獨感……這些,與許多中國青年此時的感受彼此相應(yīng),所以引起了陳毅的關(guān)注。
當然,引起陳毅關(guān)注拉馬丁,還有一個緣由。陳毅當時的朋友金滿城,對拉馬丁十分喜愛。早在當年3月,金滿城就寫出《默想的拉馬丁》一文,對這位法國詩人作了全面介紹。此文分三期發(fā)表于《晨報》副刊。拉馬丁的詩作,由此引起了陳毅的注意。大約在5月份,陳毅在閱讀這部《沉思集》時,隨手翻譯出其中一首短詩:《在母親舊屋的門前》:
在舊屋的周圍,/老葡萄的枝兒密布,/它那金色的顆粒,/引飛鳥窗前來去,/我母親伸出她的素手,/去折取甘蜜的葡萄,/孩兒們將啜后的剩枝/擲送給在天的飛鳥,鳥飛何處,阿母亡故!/門前的冬草迷路,/老葡萄也凋悴了,/我阿!我在這兒落淚回顧!/這便是葡萄藤,交織著/我幼年的回憶,/給我靈魂以深思,/還得要牽掛人一直到死!
這首詩發(fā)表在1925年7月7日的《晨報》副刊。署名“曲秋試譯”。該詩寫作及翻譯都相當出色,就在今天我們?nèi)阅転槠渲袕浬⒌乃寄钪榇騽?。陳毅之所以翻譯它,顯然也是勾引起他對母親的懷想和對家鄉(xiāng)的眷念。除去翻譯出這首小詩,在一個雨夜,陳毅閱讀此詩集入迷,心有所感,他忍不住以詩論詩,寫出一首《夜雨讀法國詩人拉馬丁林的默想集》來(按:拉馬丁林為當時譯名):
望不到的春雨,/今番來了。/我心靈的積塵,/仿佛被沖得干凈了。/要不是日已昏,夜正冥;/我將去在西山絕頂,/看這幅水墨畫圖里,/——落紅陣陣!
瓦角吼。/樹梢鳴。/一陣雷音,來自天庭。/綿綿的火傘扯了。/空山透明,莫不是指給我,/上天的路徑。
閱讀詩人之詩,也激活了陳毅的詩情。他的這番精彩的自然景觀描寫,顯然是給閱讀拉馬丁詩歌的深切內(nèi)涵鋪路。
一盞燈,/一卷詩。/屋小,/人靜,/我低徊幽唱,/晤對著法國詩人。/多情的拉馬丁林喲!/可憐你,苦惱一生!
我憂愛你的憂郁,/我愛你的心情,/你難忘你的慈親,/和你那早喪的愛人。/這便是你創(chuàng)作的根原,/感泫了我們后生!
夜雨呀!/請莫停。/我要借你的情調(diào),/領(lǐng)略這千古的詩心!
雖然詩中的一些字句與今天使用略有不同,可內(nèi)中包含的青春敏感的情緒,人們可以輕易地讀出。陳毅之所以翻譯出詩人的作品,是因為“你難忘你的慈親,和你那早喪的愛人……”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該詩以“曲秋”名發(fā)表于1925年7月5日《晨報》副刊《文學旬刊》。寫作的時間署著“5,22,夜于香山?!崩R丁以詩作感動了陳毅,陳毅亦將美好的詩句奉獻于詩人《默想集》之前。
三
1925年9月初,陳毅還翻譯了另外一篇文字,即19世紀后半葉法國高蹈派詩人法郎約·哥伯的《失掉了的孩子》。這大約是陳毅這個時期最后一篇譯文,所以值得加以介紹。這篇作品,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fù)雜。它寫了在圣誕節(jié)的前一天,一個有錢的財政官員、下院議員哥特華買了一大堆漂亮的玩具,準備送給自己四歲的兒子烏兒。剛剛到家,就聽見兒子丟失的消息。他趕到警察廳,亮出自己身份……還好,孩子很快找到了。兒子走丟了,一位窮人家的孩子帶他回到家里。在議員眼里,這家很窮。問清情況,窮人家孩子是一個孤兒,帶他的是一個殘疾人。生活,不用說很艱窘??墒?,這家卻盡量讓這外來的孩子吃好,睡好,還花有限的錢給這外來的孩子買糖吃,這在這個家庭是奢侈的事??墒?,他們并不愿意接受議員錢的報償。在人性上,他們是富足的。看到此,喚起了議員同情弱者的基本良心。故事僅僅如此便結(jié)束了。
故事雖然簡單,可經(jīng)過了革命理論武裝及一段革命實踐的陳毅,卻由這故事看到或者說生發(fā)出一番階級斗爭的議論,這倒可以看出革命者的不同眼光。在故事后面,陳毅寫出一篇較長的“譯后記”。他首先對作者做了一點介紹:“他的盛名,乃由他的詩歌成就。不過他的詩名,并不怎樣喧傳于富翁貴人們之口,而是永遠不沒滅于貧苦人民的腦海中?!边@是說,作者是更多為下層人寫作,所以并不討好“貴人們”的歡心。
“法朗要·哥伯(按:舊譯名)生當19世紀后葉,當著寫實主義的狂潮,遠追承雨果歌詠世紀,贊頌貧人的仁心,近則追隨功特里失提的為人類說話言愁的主張,不以自己的愁苦為意,努力宣泄貧苦人們的情感,努力發(fā)現(xiàn)下層人的才德?!?這是說作者的寫作思想來源。(該作品及“譯后記”連載發(fā)表于1925年6月15日、16日、17日的《晨報》副刊。前兩天發(fā)表原文,17日發(fā)表“譯后記”)
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為平民寫作的呢?陳毅這樣介紹:“他在巴黎街上,或附近留心觀察,深深地向貧苦人們表同情,他洞察他們的內(nèi)蘊,領(lǐng)悉了他的情感,他知道他們的痛苦,也知道他們的快樂,他們痛苦誠然可以悲憫,但他們的快樂在愁苦的末世又屬難得。這一類的平凡瑣碎的事物和情感,他用他那自然的筆致,細膩的譜出,使平民讀之,便如自道一般,由此他的詩的藝術(shù)化的價值遠不如平民化的價值大?!?/p>
但是,雖然陳毅翻譯了這部作品,介紹了作者的觀念,可他對于作者的這些觀點,卻以為“不可效法”。為何?陳毅感到哥伯的思想不合中國國情:“哥伯的主張何以不合國情呢?我以為我國現(xiàn)在情勢,一切怪現(xiàn)象,皆由兩個階級所造成。一方面狠心的壓迫,一方面麻木的忍受?!边@是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看待文藝作品了。陳毅并沒有在此止步。針對這種現(xiàn)狀,他以為:“現(xiàn)在反抗的情勢略略開始,我認定我們要得到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只有被壓迫階級聯(lián)合起來打倒那壓迫階級,直切的說,便是自己起來殺敵。用不著去向仇人請愿,用不著去請仇人發(fā)惻隱之心,更不應(yīng)替強權(quán)力階級下麻醉劑?!边@幾乎是共產(chǎn)主義學說的著力宣揚。
回到作品,陳毅以為:“哥伯的主張,他只知道窮苦人們有長心,有才德,但卻不叫窮苦人們起來獨立,只叫富翁不要忘記了窮苦人們,至多只叫他們施舍?!憋@然,陳毅是大不滿這種主張的。那么,哥伯思想的缺陷何在?“而哥伯還隱隱獎勵窮苦人們廉恥自好的精神,這不對?!标愐阋詾椋骸疤熨x人權(quán),自己的人權(quán)萬不能犧牲。資本家們,權(quán)力階級們,利用自己的財力——搶來的贓品,窮人們的血汗——來壓迫窮人們。窮人們當然要起來收回權(quán)利,在這種使天下為公的目的之下,無論何種手段都可以采取?!边@是宣傳階級反抗的觀點了。用階級分析的看法如此,所以陳毅認為哥伯宣傳的“如廉潔退讓,無非受資產(chǎn)階級的愚弄而已,所以我說是不對的”。(見《失掉了的孩子》“譯后記”)
從翻譯作品說,這應(yīng)該是陳毅這段文學活動的最后一次。以翻譯、介紹法國著名詩人繆塞始,中接一位拉馬丁,最后以法郎約·哥伯作結(jié),時間雖然不長(前后不到一年),可從這幾篇翻譯的后記或附白看,陳毅為自己的革命理論及實踐影響,思想發(fā)生著顯明的變化。尤其在《失掉了的孩子》的“譯后記”里,陳毅從一篇普通的宣傳人道、仁愛的作品,看到了它缺乏革命性,抹殺階級之間斗爭的實質(zhì)。陳毅的內(nèi)在精神成熟了,他認清了自己的生命之路。他在此以一篇“譯后記”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之后,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職業(yè)革命家的艱辛而值得為之奉獻之路。這一頁雖然早已翻過,可它卻畢竟是一位革命者的文學活動,對于陳毅的精神成長,是不能缺乏的一環(huán),作用是難以忽視的。筆者通過翻閱當年文獻,將此介紹出來,對于人們認識文學和革命的聯(lián)系,或許有所幫助;對于中西文化間的交流,更提供了一個顯明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