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奔勝
當前,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孩子的“成長”與“成才”關系出現(xiàn)了令人擔心的錯位,必須得到有效糾正。
無論是未來國民素質的需要,還是孩子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營造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都是賦予全社會關心孩子的最根本義務。但是,這個“成長”的義務有時卻被“成才”的功利心所扭曲了。
突出表現(xiàn)在,一些家長只看孩子的試卷成績高低,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所謂的好學校只管招生多少,不管孩子班級大??;一些社會教育機構以提高考試分數(shù)來牟利,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素質來積德;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把名校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教育和教師水平的主要標準,助推了學校教育的功利性;一些教育工作者用分數(shù)高低來人為劃分“好學生”“差學生”等。
更令人焦慮的是,成才功利性還向幼兒教育蔓延,向年輕父母的心里蔓延。于是出現(xiàn)了荒唐的一幕幕鬧劇,比如孩子上幼兒園要面試,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家長爭相給孩子報名學小學一年級的漢語拼音,形體班、鋼琴班、小牛頓班等各種所謂興趣班排滿了孩子的時間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里頭有規(guī)律要遵循,有科學要講究。壓彎了腰的參天大樹,縱有百年之齡,也難成棟梁之材,同樣的道理,壓彎了腰的考試天才,縱有絕頂?shù)闹巧?,也難成社會之棟梁。
這是一個最淺顯不過的道理了。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正是處在長身體、健全心理和培育人格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寬松的學校教育、正確的社會教育形成健康的氛圍,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保證。而健康成長是孩子日后成才的基礎,也就是說健康成長是“1”,成才是“零”,沒有成長好就很難成大才。但就是這樣的道理卻被很多大人所忽視,用成才的功利來取代成長的呵護。
修正對孩子的教育偏差不是一個節(jié)日就能喚醒的,大人們需要從孩子難得的節(jié)日笑容中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行為,多做把快樂還給孩子的事,少做剝奪快樂的事,多做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的事,少做比分數(shù)、比特長的功利性的事,多做與孩子平等的事,少做為孩子包辦一切的事。
教育孩子是一個課堂,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做這個課堂的合格學生,這樣才能讓孩子不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