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衡山
教師在教學中最怕吃“夾生飯”,因為“夾生”就說明對教材吃得不透、拿得不準,講解、教授起來自然也就困難重重。因此,教師在不斷的教學中熟背教材、吃透教材似乎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教學也似乎唯有“熟”方能稱為成功。但殊不知,熟可生巧,但熟也可生“懶”。由于“熟”,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容易進入一種吃老本的狀態(tài),認為內容都已經爛熟于胸了,閉著眼睛都能講,便也忽視了對教材的鉆研。而現在的社會發(fā)展迅速,新事物層出不窮,特別是語文教學內容在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下也在迅速發(fā)展,從前那種用“熟”的內容吃老本的教學方法是與教學的迅速發(fā)展相背離的。所以,“熟”的教學方式必須要被“生”的教學方式取代,也就是說語文教師一定要學會多做“夾生飯”。
一、語文教師要學會多給“生”學生教授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都不愿給陌生的學生授課,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陌生的學生教師對他們了解不多,他們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水平、學習習慣教師都不甚了解,因此授課時就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教學設計的順暢進行,因此,教師都希望授課前對學生情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掌握,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會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教授起來課堂環(huán)節(jié)也就更順暢一些。教授“熟”學生教師似乎更輕松一些,但因為“熟”,教師也在無意中違背了教育的一個原則,就是有教無類。在教學中,教師總會有意無意地回避對一些學困生的關注,認為這些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是浪費時間,影響課程,他們只是旁聽生,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離教育越來越遠了。再者,對于上課發(fā)言,教師也因為“熟”,總愿意更多關注那些喜歡表現的學生,覺得他們能活躍課堂氣氛,能創(chuàng)造課堂效果,而那些過于沉靜的學生也便不知不覺地被忽視了。這樣發(fā)展下去,教育就出現了不平衡,而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對學生太熟了。怎樣改變這種現象呢?很簡單,教師要學會多教“生”學生,當然這個“生”并不僅僅代表陌生,而是指教師要學會不斷認識學生,發(fā)現學生,同時要學會不斷改變學生。大家想想一個每天都在變化的學生不就是一個陌生人嗎?而學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教師的態(tài)度,只要教師愿意放棄對“熟”的追求,而從“生”做起,相信教師就會更多地關注不同的學生,教育效果也會更突出。
二、“夾生飯”是指教材要多加“生”
很多時候教師都會說:“這書我都教了幾十遍了,早已滾瓜爛熟了,哪還用再去備課?!钡拇_,教師的教授工作似乎就是對一本教材的重復工作,做得次數多了,就會很熟練。熟練是一個好事,至少教師在授課中更容易提高學習效率,但這種“熟”還潛伏著一個很大的危機,必須引起教師的重視,那就是因“熟”而產生的對于教材鉆研的懈怠和教學方法的因循守舊,而這一狀況的出現往往會無形中影響學生學習思考的深入性,同時從長遠看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
另外,教師在“熟”的教學中往往形成了按部就班的教學思路,先講作者,再講字詞,然后分段,接下來分析內容,最后概括中心思想等??山處煬F在會發(fā)現,分段、概括段意等都成了很可笑的教學過程,因為一篇文章的分段就有很多種方式,怎么統(tǒng)一呢?再者,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要堅決打破,而隨著學生在課堂上主角地位的凸顯,教師教授課程的方式和內容也必須創(chuàng)新,也就是要求“生”。比如教師可以發(fā)揮學生自我賞析能力,由學生自己來分析課文,自己設置問題,這樣既可活躍課堂氛圍,又可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正真處于課堂學習的主角地位,大大提高學習的質量。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就會使教師教師非常熟悉的教學內容變得無用武之地了,也就是說“生”內容的出現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教師必須要學會重新調整。但面臨這種情況,教師不應該緊張反而應該高興,越多的“生”問題的出現就證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越強了,而學生的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學生課堂主導地位的凸顯也正是教師當前教改和今后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所以說教師教師要學會放棄“熟”,主動加入“生”。
三、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學會加入課本之外的新內容,也就是“生”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改的推進,語文教學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實事。從近些年的高考和中考語文試卷作文內容來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讀書方式和教學思路都將被淘汰,倘若一味堅持,必將帶來失敗。比如2009年江西的高考作文“以圓明園銅獸首拍賣寫議論文”,這篇文章一出,讓不少學霸黯然神傷,由于他們全力以赴地備戰(zhàn)高考,爭分奪秒,書本以外的內容便很少涉獵,什么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統(tǒng)統(tǒng)回避。在埋頭苦讀的過程中,他們也遠離了生活中重要的實事內容,而這些內容恰恰是語文考試中很關鍵的一部分。其實對于參加考試的學生,他們的苦讀行為并無可厚非,但這一現象的出現對教師應是一個警示。其實,倘若教師在教學中多加入一些這樣有關實事的教學生內容,也就是教材以外的“生”內容,那么這種無奈的尷尬也許可以被有效地控制。
有關社會實事和熱點問題的“生”內容教師要學會篩選,畢竟學生的學習任務很重,富余的時間不多,再者他們的社會敏感度不如成人強,篩選閱讀起來就缺乏針對性,所以教師教師要多花時間去篩選、準備這些有用的“生”內容。另外,教師在課堂內有效的加入這些“生”內容,也可激發(fā)學生對這些有用的“生”內容的關注,進而使他們主動接觸,變被動為主動,在拓寬視野的同時也促進語文知識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