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萍
內容摘要:《肩水金關漢簡(壹)》于2011年8月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所收2351枚漢代簡牘中有紀年信息的簡牘約497枚。以此為據,我們對其中一些年朔矛盾、紀年待考的紀年簡進行???,以期有助于這批簡牘的分期斷代。
關鍵詞:肩水金關;漢簡;紀年;???/p>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2-0116-06
A Revision of the Dated Slips in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Vol.I)
HUANG Yanping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Vol.I), which was published by Zhongxi Book Company in Shanghai in 2011, includes 2351 wooden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mong them, 497 wooden slips were inscribed with a calendar, and some of them were wrong or unclear about the specific year, month or date. This paper corrects and researches some slips, hoping this sample is useful for dating all the slips.
Keywords: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Calendar;Textual research
《肩水金關漢簡(壹)》于2011年8月由中西書局出版面世,收錄了1972—1976年額濟納河流域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10個探方(T1到T10)的2351枚簡牘,其中有完整紀年的簡147枚,含紀年內容的簡約350枚,共計約497枚紀年簡。在這些紀年簡中,紀年最早的為漢武帝太初五年(即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見73EJT4:107簡“大初五年”);最晚的為新莽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見73EJT7:50簡“始建國亖年正月癸亥),紀年跨度約112年。其中以漢宣帝時期的紀年簡最多,整體而言,以西漢中晚期為主,新莽時期簡牘相對較少。
目前學界關于《肩水金關漢簡(壹)》紀年簡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羅見今、關守義《〈肩水金關漢簡(壹)〉八枚歷譜簡年代考釋》考釋了73EJT5:56、73EJT5:58、73EJT6:70、73EJT9:115、73EJT9:282、73EJT10:272、73EJT10:272、73EJT10:274等八枚歷譜簡所屬紀年[1]。程少軒《〈肩水金關漢簡(壹)〉歷譜初探》亦考釋了上述八枚歷譜簡,此外還增考了73EJT5:57、73EJT9:169、73EJT10:275、73EJT10:276等四枚殘簡,并對這12枚歷譜簡進行了復原分析[2]。肖從禮《金關漢簡所見新舊年號并用現象舉隅》分析了其中新舊年號并用的現象,認為此現象系改元詔書未能及時到達當地所致[3]。羅見今、關守義《〈肩水金關漢簡(壹)〉紀年簡考釋》根據農歷月朔干支的周期性和出土紀年簡的上下時限,考釋了26枚問題紀年簡[4]。除上述研究外,《肩水金關漢簡(壹)》中還有一部分月朔矛盾、以及日期可考的簡需要進行考校。
本文借鑒前輩學者的相關研究,以“朔日考證紀年”的方法,參考陳垣《二十史朔閏表》[5](簡稱《陳表》)、饒尚寬《春秋戰(zhàn)國秦漢朔閏表》[6](簡稱《饒表》)、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歷譜》[7](簡稱《徐表》)等歷表,嘗試著對《肩水金關漢簡(壹)》[8]中的這部分紀年簡、日期簡進行???。
文中“□”代表一個字殘缺不清楚,“◇”代表殘缺字數不能確定者,整理者一般使用……或 ?!癆”代表簡牘正面,“B”代表簡牘背面?!?3EJT”為《肩水金關漢簡》編號,“E”為額濟納河流域、“J”為肩水金關、“T”為探方?!癊PT”為《居延新簡》[9]簡牘的編號,其中的“E”和“T”同前,“P”為破城子。
一 紀年簡校釋
1. 73EJT1:125A:
本始二年八月辛卯朔戊申居延戶曹佐◇
按:“八月辛卯朔”有誤。據陳饒徐三家朔閏表,本始二年八月皆為甲申朔。73EJT21:235簡“本始二年五月乙酉朔庚”①,與三表中本始二年(前72)五月乙酉朔相合。斯琴畢力格等《太初歷特殊置閏問題》指出本始二年五月屬特殊置閏[10]。依五月乙酉朔類推,閏五月到八月的朔日干支分別為:閏五月乙卯、六月甲申、七月甲寅、八月甲申。故本簡“八月辛卯朔”有誤,當為“甲申朔”,本始二年八月甲申朔戊申,即本始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此為原簡之誤。
2. 73EJT3:58A:
綏和六年三月己巳朔癸酉肩水候憲□◇
按:“綏和六年”有誤。根據原簡圖版“”字形特征,應該為“二”字。此處系整理誤釋。綏和年號中無第六年,查其他漢簡數據庫亦無綏和六年。73EJT3:118B簡“綏和二年三月己卯”,據陳饒徐三家朔閏表綏和二年(前72)三月為己巳朔,己卯日為第十六日,故綏和二年三月朔日確為己巳,與本簡正合。綏和二年三月己巳朔癸酉,即綏和二年三月初五。
3. 73EJT4:113A:
河平三年十月丙戌朔丙肩水守候◇ 73EJT4:113B:
河平三年十月丙子朔丙戌肩水守候 塞 塞尉寫移過所河◇
按:A、B為同一木牘正反兩面上的文字。從A、B兩面上的文字對比來看,筆跡和行文風格極近,兩面文字均有殘損,內容應屬符傳性質的文書,所記錄的時間可能相同。EPT51.207簡“河平三年十月丙戌朔癸丑”,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河平三年(前26)十月丙戌朔相合。故該年十月為丙戌朔無疑。73EJT4:113B與73EJT4:113A,可互證,73EJT4:113A簡“丙戌朔丙”的第二個丙字后疑脫戌字,73EJT4:113B中丙子乃丙戌之誤。
4. 73EJT4:179:
◇初元年十月甲午朔庚午尉卿◇◇
按:“初元年”脫“元”字,當為“初元元年”。張小峰《漢簡與〈二十史朔閏表〉所記互異月日對校》[11] 中分析指出“初元年”確為“初元元年”(引何雙全的觀點)。查《居延新簡》和《肩水金關漢簡(壹、貳)》,“初元元年”均寫作“初元年”,如:EPT56.360“初元年三”、EPT53.109B“初元年五月” 73EJT9:333簡“初元年,霸從追”、73EJT10:376簡“初元年八月乙丑”等,無“初元元年”的寫法。疑當時口語省讀為“初元年”,受口語影響而致此。EPT51.193簡“初元年三月乙卯”,據陳饒徐三家朔閏表,初元元年三月丁酉朔,乙卯為三月十九日,故初元元年三月丁酉朔,無誤。依次類推每月的朔日干支,到初元元年十月當為甲子朔,而非甲午朔。又據原簡圖版,字形雖模糊,但從基本輪廓看,應為子字而非午字,午系整理者誤釋。初元元年(前48)十月甲子朔庚午,即初元元年十月初七。
5. 73EJT5:22:
神爵四年二月己未朔丁□□□ ◇
衣用謹踈年長物色謁移
按:“神爵四年二月己未”有誤。EPT53.38簡“神爵四年二月丙申”,據陳饒徐三家朔閏表神爵四年(前58)二月朔為乙未,丙申日為二月初二,故神爵四年二月乙未朔無誤。又EPT52.452簡“神爵四年八月壬辰朔丁酉”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的神爵四年八月壬辰朔相合,以此月朔日干支往前類推神爵四年二月朔亦當為乙未。由于己和乙手寫時極易混,故己未當為乙未之誤寫。
6. 73EJT6:38A:
露三年九月壬午朔甲申都鄉(xiāng)嗇夫充國以私印行小官事敢言之長秋里尚光自
□□□市居延謹案光年爵公乘年六十毋官獄事當得取傳謁移居延過所毋苛留止
按:露字前脫甘。據陳饒徐三表,甘露三年(前51)九月正為壬午朔,與此簡上記錄的朔日干支相合。
7. 73EJT6:39A:
□嘉二年七月丁丑朔丁丑西鄉(xiāng)嗇夫政敢言之成漢男子孫多牛自言為家私市居延傳謹案多牛毋官獄征事當得取傳謁移肩水金關居延縣索出入毋苛留止七月戊寅銆得長守丞順移肩水金關居延縣索寫移書到如律令/掾尊守□
按:“□”殘缺字為“鴻”。據陳饒徐三家朔閏表,鴻嘉二年(前19)七月朔為丁丑,與此簡正合。
8. 73EJT6:113A:
陽朔四年八月丙子◇
按:“陽朔四年八月丙子”有誤。EPT51.9B簡“陽朔四年六月壬寅”,據陳饒徐三家朔閏表陽朔四年(前21)六月己丑朔,壬寅為十四日。又EPT52.264簡“陽朔四年四月庚寅朔□”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陽朔四年四月庚寅朔相合。陽朔四年六月己丑朔、四月庚寅朔,以此二月朔日干支順序類推,陽朔四年八月當為戊子朔,丙子為第四十九日,因而該年八月不可能有丙子日。故“丙子”既不是朔日干支,亦不是日期干支,疑為原簡訛誤。
9. 73EJT7:67:
黃龍元年九月丙子朔 ◇ ◇
按:“黃龍元年九月丙子朔”有誤。73EJT11:1簡“黃龍元年十一月己亥朔辛丑”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的黃龍元年(前49)十一月己亥朔相合。以此月朔日干支順序類推,九月當為庚子朔,而非丙子朔。原簡殘損較多,但根據殘存筆劃,原簡所書確為丙子朔,此處疑為書寫時庚子誤寫作丙子。
10. 73EJT7:92:
鴻嘉二年六月丁丑
家屬俱客□□□◇
按:“鴻嘉二年六月丁丑”有誤。EPT51.410A簡“鴻嘉二年六月丁未”中的“丁未”若為朔日干支正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的鴻嘉二年(前19)六月丁未朔相合。EPT52.266簡“鴻嘉二年二月己酉朔壬申”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的鴻嘉二年二月己酉朔相合。依此二月的朔日干支類推六月亦為丁未朔。顯然,丁丑不是該月朔日干支。若為日期干支,則為第三十一日,故該月不可能有丁丑日。由于原簡殘損嚴重,根據原簡殘存的筆劃丁丑應為丁未之誤。
11. 73EJT7:208:
甘露元年七月戊□朔□◇
按:“甘露元年七月戊口朔”有誤。73EJT9:29A簡“甘露元年閏月乙未朔乙卯”(該年閏五月)、73EJT10:335簡“甘露元年正月丁卯朔己巳”、73EJT10:441簡“甘露元年九月癸巳朔癸丑”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甘露元年閏五月乙未朔、正月丁卯朔、九月癸巳朔相合。依這幾月的朔日干支順序類推到七月當為甲午朔,而不是“戊口朔”。原簡殘損嚴重,筆劃殘存甚少。根據僅有筆劃,年號為甘露,但元年疑為二年,元常寫作等,其最后一筆略向上挑,而此簡中殘存的筆劃為,不具有此特點,更似二字的第二筆?!捌咴挛炜谒贰?,根據殘存筆勢“七月戊”無誤,“口”代表的字殘存,可為子的一筆。若為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與陳饒徐三家朔潤表中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相合。因此,此簡可補釋為: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
12. 73EJT9:19:
□露二年六月已未朔辛
謹案毋官征事當
六月壬戌廚嗇夫□
□□□□□
按:□露所缺為甘。73EJT6:169“甘露二年(前52)六月己未朔壬□”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相合。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與此簡正合。
13. 73EJT9:162A:
黑色正福占五鳳四年七月已未◇
征事當為傳謁言廷移過所縣道敢告慰◇
□□□□□□□□□□◇
按:己未疑為己丑之誤。EPT53.229簡“五鳳四年(前62)六月庚子朔乙丑”、73EJT9:104“五鳳四年八月己亥朔己亥”,此二簡中的朔日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的五鳳四年六月庚子朔、八月己亥朔皆相合。依此二月的朔日干支順序推算到七月當為庚午朔。五鳳四年七月庚午朔,己未為第五十日,則該年七月不存在己未日。根據原簡圖版應為丑字,己丑則為七月二十日。此處,疑為釋文誤釋。
14. 73EJT10:203A:
元鳳五年十二月乙巳朔癸卯□□□□□乘敢言 ◇
謹移榖出入簿一編敢言之
73EJT10:200:
元鳳五年十二月乙巳朔癸亥通道廄佐敢言之謹移榖出入簿
一編敢言之
按:73EJT10:203A 簡“癸卯”有誤。元鳳五年(前76)十二月乙巳朔,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元鳳五年十二月乙巳朔相合,癸亥為第五十二日,該月不存在癸卯日。73EJT10:200和73EJT10:203A兩簡字體和書寫風格極近,應該是出自同一人之手。73EJT10:200簡癸亥的亥原簡圖版字形為,此為卯字,癸亥系整理者改正。癸卯應為原簡訛誤。整理者所改的癸亥暫無直接的根據,按十二月乙巳朔,癸丑、癸亥、癸酉都在這個月內。故無法判斷到底是哪一個日期。
15. 73EJT10:355A:
甘露二年□月甲辰朔戊午尉史慶敢言◇
按:“□月”原簡殘損較多,尚不能判定。但甘露二年(前52)十二個月中無甲辰朔的干支。EPT51.198A簡“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戊寅”、EPT53.25簡“甘露二年五月己丑朔戊戌”、EPT53.138簡“甘露二年八月戊午朔丙戌”、EPT56.6A簡“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辛巳”、 73EJT6:169簡“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壬□”、73EJT10:232A簡“甘露二年十月丁巳朔壬午”、73EJT10:313A簡“甘露二年十二月丙辰朔庚申”等,這些簡中的朔日干支與陳饒徐三家朔閏表中的朔日皆相合,即:二月庚申朔、四月庚申朔、五月己丑朔、六月己未朔、八月戊午朔、十月丁巳朔、十二月丙辰朔。以此干支順序類推,剩下幾個月的朔日分別為:正月辛卯朔、三月庚寅朔、七月乙亥朔、十一月壬辰朔。由此可知甘露二年十二個月中沒有甲辰朔的干支。據原簡殘存筆畫,似為“甘露二年三月”,該月庚寅朔。故甲辰朔誤。
二 紀年簡考證
1. 73EJT3:23:
五月戊子朔◇自言□父居延
◇ 年廿歲毋官獄征
按:查《陳表》,與五月戊子朔相合的紀年有后元元年,河平三年,居攝元年?!都缢痍P漢簡(壹)》有紀年簡中尚無后元元年簡,且西漢晚期居攝元年的簡在本卷中也為數不多。探方T3有紀年簡最早為本始四年,最晚為建平三年,亦無居攝年間的簡。故本簡的紀年可定為河平三年(前26)。
2. 73EJT3:114:
◇七月己卯朔己丑守令史信敢言之遣佐世辟□
◇過所金關毋留止如律令敢言之
◇忠丞安富移過所金關毋留止如律
按:查《陳表》,與七月己卯朔相合的紀年有天漢四年、地節(jié)四年、永光四年、元延四年。天漢四年不在探方T3紀年范圍內,故排除。地節(jié)四年、永光四年、元延四年在T3紀年簡中都有記錄,暫無更多的證據確定其具體年代。
3. 73EJT6:74:
□□二年十月壬午朔庚寅□□尉史世使移郡大守屬國都尉農
□□□□□□□□□□黨及胡虜第□□
□出驚□昭武備跡候望□守摸□□集所主羌胡為務
按:本簡文字殘蝕嚴重,字跡模糊。查《陳表》,與二年十月壬午朔相合的紀年只有永始二年。T6探方已有紀年簡的時間跨度為五鳳三年到建平元年,永始二年在此范圍內,故本簡紀年可定為永始二年(前15)。
4. 73EJT7:89A:
八月十六日壬寅到肩水府
按:據八月十六日壬寅,可知八月朔為丁亥。查《陳表》,與之相合的紀年有始元四年、五鳳元年、河平三年。T7探方已有紀年的時間跨度為元康元年到始建國三年,此探方中無五鳳和始元年間的紀年簡記錄,暫排除。因此本簡紀年暫可定為河平三年(前26)。
5. 73EJT7:175:
二月十七日癸丑
按:據二月十七日癸丑,可知二月朔為丁酉。查《陳表》,與二月丁酉朔相合的紀年有元鳳二年和甘露元年。T7探方已有紀年簡的時間跨度為元康元年到始建國三年,元鳳二年不在此范圍內。再據73EJT7:208簡字體風格與73EJT7:175極為相似,亦是甘露元年簡。故本簡年代可定為甘露元年(前53)。
6. 73EJT9:4:
三年二月己卯朔癸亥
按:“己卯”釋文有誤。若三月為己卯朔,則該月無癸亥日。據原簡字形當為乙卯。原簡字形為“乙”,“己”系釋讀有誤。己與乙形近,書寫和釋讀時常有訛誤。查《陳表》,與三年二月乙卯朔相合的紀年只有甘露三年。在T9探方中有73EJT9:92A簡“甘露三年三月甲申朔己酉”、73EJT9:34B簡“甘露三年九月壬午朔甲午”等,與《陳表》甘露三年的朔日相合,故此簡年代可定為甘露三年(前51)。
7. 73EJT9:10:
七年閏月甲辰金關塞第一至千左居官右移金
按:與七年閏月相合的紀年只有始元七年?!毒友訚h簡》三次出現“始元七年閏月甲辰”,與此處的“七年閏月甲辰”相合。陳夢家在《漢簡綴述》[12]和陳久金《敦煌居延漢簡中的歷譜》[13]在分析“始元七年閏月甲辰”時,皆指出“始元七年應閏二月癸卯朔,三月壬申朔則與《漢書·諸侯王表》‘元鳳元年三月丙子相合。”,此說甚確。而陳饒徐三家歷表中“始元七年閏三月壬申朔”為誤。始元七年閏二月癸卯朔,甲辰為第二日。故,是年為始元七年(前80)。
8. 73EJT9:17:
二年八月已未朔□觻□
按:據《陳表》,與二年八月己未朔相合的紀年只有永光二年。T9探方已有紀年簡的時間跨度為太始二年到鴻嘉四年,永光二年正在此范圍內。故此簡年代可定為永光二年(前42)。
9. 73EJT9:275:
橐佗圣宜亭長張譚符 妻大女觻得安□
□光二年◇ 弟大女◇
按:在T9探方紀年簡的太始二年到鴻嘉四年范圍內,只有永光二年(前42),故“□光”為“永光”之殘。同書中73EJT7:128簡“永光二年正月庚午,橐佗□□隧,子男□,子小女□,子男□”,與73EJT9:275都為家屬名籍,二簡可以互證。
10. 73EJT9:325:
二月廿八日辛未口
按:據“二月廿八日辛未”得二月朔為甲辰。查《陳表》,與之紀年相合的有元鳳六年和初元五年。據本探方已有的紀年情況看,暫定為初元五年(前44)。
11. 73EJT10:177A:
六月丙申朔辛丑廣地守候塞尉奉
按:據《陳表》,與六月丙申朔相合的紀年有永光元年和元延元年。T10探方已有紀年中最早的為元鳳四年,最晚為河平二年,永光元年在此范圍內,故本簡紀年暫定永光元年(前43)。
12. 73EJT10:210A:
□□四年九月己巳朔己巳佐壽敢言之遣守尉史強上計大守府案所占用馬一匹
□謁移過所河津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敢言之
□□巳居延令守丞江移過所如律令/掾安世佐壽□
按:此簡殘蝕嚴重,筆劃漶漫不清。查《陳表》,與四年九月己巳朔相合的紀年只有五鳳四年。又據73EJT9:104簡 “五鳳四年八月己亥朔己亥”有過居延過所記載,此二簡都是過居延過所的傳符,守衛(wèi)都是“安世”,且二簡字體筆跡相近,故此簡年代定為五鳳四年(前54),甚確。
13. 73EJT8:34:
受降隊卒滑便三年閏月 盡四年二月積□
按:“積□”中的“□”所代表的字,據原簡殘文為,似為八字的變異寫法。若為八月,則三年閏月盡四年二月積八月,即三年閏月為六月,與此相符合的只有河平三年(前26)。河平三年閏六月盡四年二月,正為八月。
14. 73EJT10:493A:
◇三年五月癸口◇
73EJT10:493B:
◇年七月戊申◇
按:A、B面為同一簡的正反兩面上的文字,書寫風格和字體一致,應為同一人同時書寫的簡。73EJT10:493A 簡“三年五月癸 ”中“三”字前殘損的字,根據圖版筆跡似為“露”字。若為甘露三年,則“五月癸□”,或為“癸未朔”。七月朔為壬午,戊申為二十七日,正合。故,此簡紀年暫可定為甘露三年(前51)。
三 小 結
綜合上述???,我們沿引張俊民在《居延漢簡紀年考》以朔日考證紀年的方法,以及原簡字形校對的方法,對《肩水金關漢簡(壹)》上述29枚簡牘的紀年問題進行了校考[14]。綜觀這些紀年簡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的訛誤:其一,整理釋讀錯誤。原簡殘損、字形模糊、字形混淆是造成釋讀錯誤的主要原因。形近字的手寫易混,如“己”和“乙”在書寫時極易混淆,也易造成誤釋。其二,原簡本身訛誤。原簡訛誤可能為書寫錯誤或者日期推算錯誤。
除上述可考的紀年簡外,還有大量的日期簡因簡牘殘損或字跡模糊而不可考證其紀年,如:一、只存干支,如丁卯入;二、只有月干支,無朔日,如◇六月壬寅卒吏;三、歷譜殘斷嚴重,干支只存一二者,如;丁亥,戊子;四、只有數字計日無干支,如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五日,□,十四日,十五日等;五、數字計日與干支計日雜糅的,如:七月,甲,丙戊,壬申,乙,丁巳,辛卯,丙,戊寅,凡十日,壬,毋北,戊,東南,月,八日,九日,十日,十二日,十四日,廿七日,廿八日,有比日,毋等等,這些計日雜亂或計日不詳的紀年簡目前尚無法考證其紀年,有待日后更多的新材料、新技術、新研究去補證這些簡的紀年情況。尤其是隨著簡牘綴合技術的發(fā)展,簡牘所記錄的信息會更加完整地顯示出來,這將使得這批簡牘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羅見今,關守義.《肩水金關漢簡(壹)》八枚歷譜簡年代考釋[J].敦煌研究,2012(5).
[2]程少軒.《肩水金關漢簡(壹)》歷譜初探[J].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2013.
[3]肖從禮.金關漢簡所見新舊年號并用現象舉隅[J].魯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5).
[4]羅見今,關守義.《肩水金關漢簡(壹)》紀年簡考釋[J].敦煌研究,2013(5).
[5]陳垣.二十史朔閏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饒尚寬.春秋戰(zhàn)國秦漢朔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歷譜[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8]甘肅省簡牘保護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1.
[9]甘肅省考古所,等.居延新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0]斯琴畢力格,等.太初歷特殊置閏問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6).
[11]張小鋒.漢簡與《二十史朔閏表》所記互異月日對校[J].簡牘學研究,第3輯,2002.
[12]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3]陳久金.敦煌居延漢簡中的歷譜[C]//中古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4]張俊民.居延漢簡紀年考[C]//簡牘學研究:第3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