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傳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后,賦予了教師多重角色。一時之間,復雜的定位令許多教師在教學上很難把握。同時怎么看學生,把學生看做什么樣的人,對學生采取何種態(tài)度,一直是我們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就此,筆者試從教師與學生兩者入手,重新審視教學中兩者的角色,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搭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平臺。
一、把教師當成學生
課堂上一些閃光的突發(fā)事件,許多教師不能得心應手地有效利用,常被教參、學生牽著鼻子走,很是痛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習慣于搬用教參上對文本的理解,失去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悟和對教參的思辨能力。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沒有深刻思考,又拿什么去引領學生的思維?可見,“教師是文本解讀的先驗者”,教師得先把自己當成學生,拋開教參,課前先與文本對話,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學生交流。
當然,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和巧妙處理,不只是關注教師自己的精彩,而是把空間留給學生,把精彩留給學生。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以及對文本的處理就像是一位電影編劇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一樣。劇本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將來所拍電影的成功與否,因為好的劇本能最大限度地為演員提供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同樣,教師對文本應該要有獨特見解與游刃把握,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上狠下功夫,胸藏千秋腹有底蘊,用簡單而切中要害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努力搭建“教師—文本—學生”三者間對話的平臺,為學生展示個性、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提供廣闊的天地。
除此之外,教學反思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
二、把學生當成教師
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精心地呵護并極力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墩Z文課程標準》就提倡“對話”,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把學生當成教師,尊重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舞臺。
如,我在教學安徒生的《丑小鴨》時,就有學生對文中一句經典的話“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yǎng)鴨場里也沒什么關系”產生了質疑。有學生認為:“只要天鵝蛋能孵出丑小鴨,他不管生在養(yǎng)鴨場里還是流浪在外,最終都會變成白天鵝,所以丑小鴨的出走以及他的種種遭遇,跟他最終成為白天鵝的事是無關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學生的質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深有同感者不在少數(shù)。我馬上捕捉住這閃光的一瞬間,及時調整上課內容,讓學生就“丑小鴨的出走是否有意義”這一問題展開充分討論,結果學生從文本中體會到了丑小鴨出走的意義在于他獲得了一顆“好的心”。于是,我又讓學生結合文章思考:“好的心”是指一顆怎樣的心?學生又從中讀出了一顆自尊的心,一顆追求的心,一顆堅強的心,一顆謙遜的心,一顆寬厚的心,一顆善良的心……讀出了許多獨特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由此可見,“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學生式教師。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睂虒W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
三、把教師當成教師
教師為了體現(xiàn)“學生為本”這一教學理念,往往忽略了自身在課堂上所應當扮演的角色,不敢越雷池半步,結果在課堂上一無是處。試想,如果我們每一次都放任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度過,那么,語文課堂的效率體現(xiàn)在哪里呢?如果教師不能起到應該有的指點引路的導向作用,那么,課堂要教師干什么呢?其實講授和現(xiàn)在的自主探究法一樣,仍然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講授,學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再說文本,有的貼近學生生活,淺顯易懂,有的距離學生實際較遠,晦澀難讀,而且有些知識結構是約定俗成的,學生靠自主探究很難掌握。此時,教師的作用就很重要:在知識上,心理上幫助和支持學生;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彌補等。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結合學生實際,把教師當成教師,在該講處講,在該導處導。
比如,關于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等,若都讓學生自己課外收集,課內探究是不切實際的。有時教師應要講,而且要講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教學《紫藤蘿瀑布》一文時,對養(yǎng)花是一種“生活腐化”,學生無法理解,關于這段歷史,教師就有必要講,但不能詳講,講多了,學生反而一頭霧水,而且又可能上成了歷史課。教師應該刪繁就簡,舉文革時期一件荒誕小事,并結合課文,即可達到一葉知秋的效果。
正如上海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先生所說:評價老師課堂上要不要講,應該有一個標準。比如說,老師講什么?老師為什么講?老師不講行嗎?老師講得怎么樣?如果非講不可,如果講了和不講是有區(qū)別的,如果老師講得好,那么,就應該講。有此標準,教師盡可在自己的課堂上大膽放言了。
四、把學生當成學生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北R梭也曾說過:“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可見,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當成學生,當成生命的個體,而不是學習的機器。關注生命,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之核心。
如,我在教學楊絳的散文《老王》時,設計了如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關注“老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與“老王”(以一組新時代“老王”的照片為參考依據(jù))有同樣遭遇的人,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別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在往后的日子里,你將會怎么去對待這些不幸的人?
“讀書是為了明理”,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教材和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學生用生命來感悟生命,用生命來詮釋生命,用生命來撞擊生命,使學生的感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明白了人生必需學會關愛他人的道理。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惫畔ED普魯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闭Z文教學需要我們貼近學生的心靈,加強生命意識,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機。
以上拙見,或囿于水平,或一葉障目,權充引玉之磚。這也許就是新課改下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