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曜
歷史上的宋朝,采用“文人治國”,“重文抑武”的社會氛圍、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追求和審美趣味影響了整個宋代的文化生活。宋代理學認為萬物本身就有天理在其中。霎那便是永恒,此生即為涅槃。引人入勝的乃是過程,而非行為;真正關(guān)鍵的是“去”完成,而不是“完成”。由此,飲茶的過程,在宋代變得無以復加的繁復雅致。宋代喝茶的方式,乃是點茶法。從采茶到制茶再到最后喝茶,每一步,都是認真細膩。
宋人將嫩茶芽采下后先分級后入蒸,蒸半熟后榨去水份,榨完水份后磨成膏,再將茶膏放在模型中制成餅,用火烘五至六天,一個茶餅從生葉至完成至少要十天。這種茶不僅生產(chǎn)制作過程極繁瑣,飲用時也極其繁瑣。
泡茶時,需先將茶餅搗碎,放在小碾子里碾成粉末,再用極細的絲籮篩過,茶粉越細越好。接著用茶瓶煮水,茶瓶又名茶注,用于注水點茶。點茶之前,先要用沸水沖洗茶盞,預熱茶盞。再將篩好的細茶葉粉挑進茶盞,先倒少許沸水,調(diào)制成膏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一邊注一邊用特制的茶筅均勻攪拌成茶湯。點泡后,如果茶湯呈乳白色,表面的“湯花”能較長時間凝注茶盞內(nèi)壁不動,才算是泡了一杯好茶。飲用時連湯帶茶,一點不漏。
宋代皇帝好茶,貴族、文人士大夫也好茶。由此擴展到社會各階層,使品茶、斗茶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宋人斗茶,是將研細了的茶末下在茶盞里,一邊以沸水沖,一邊用茶筅擊拂,直至盞中茶呈懸浮狀,泛起的沫積結(jié)于盞沿四周,最后看誰的茶“著盞無水痕”為贏家。衡量“斗茶”的勝負,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要求色澤鮮白?!安枭F白”。第二是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于碗面,湯花泛起后,一看盞的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依據(jù)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宋人斗茶喜用白茶,尤其宋徽宗特別偏愛白茶。蔡襄在《茶錄》中介紹建安斗茶,特別推崇當?shù)厮a(chǎn)的一種半發(fā)酵的白茶。將白茶餅碾細放在茶盞里,以湯注之,并茶筅攪動調(diào)膏,注水,點泡出表面若如“燦然皎月”的茶湯。斗茶茶具主要為盞,因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貴白、青——《茶錄》曰“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由于茶湯貴白,為使黑白對比分明,斗茶多用黑瓷茶盞。宋徽宗所著《大觀茶論》認為“茶盞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玉毫條達”的,指的是建窯黑釉茶盞中的兔毫盞。那光彩鮮明紋理暢達的好盞能夠使茶色煥發(fā),可襯托茶湯之色。
斗茶用盞,盞底一定要稍深、稍寬,盞底深便于茶立發(fā),而且易于取乳;底寬,則使茶筅攪拌時不妨礙用力擊拂。建窯的茶盞不但既深且寬,還有胎厚而易于保溫的長處。胎厚則茶不容易冷卻,盞內(nèi)水痕便能保持得久一些。因此,建窯黑釉茶盞成為宋代上層人士的“斗茶”首選。
中國的黑釉瓷產(chǎn)生于東漢時期,經(jīng)過近千年的發(fā)展,至宋代到鼎盛,古建州(今福建建甌、建陽、武夷山一帶)的建窯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厲史的高峰。建窯所產(chǎn)茶盞,又稱“建盞”,代表便是兔毫盞,是宋代常見的一種黑瓷茶具。其狀如倒扣的竹斗笠,敞口小圓底,小者如小碗,大者不超過中碗。
單從瓷胎來講,建盞可謂厚重粗樸。建窯黑瓷的胎質(zhì)基本特征是: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等;胎骨厚實堅硬,扣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胎土含沙粒較多,故胎質(zhì)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正因為建盞胎體厚重,胎內(nèi)蘊含細小氣孔,利于茶湯的保溫,才更適合斗茶的需求。
黑色釉面的建盞,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由于窯變,釉面有變換莫測的奇妙花紋?!案G變”非人力所能,因而更顯名貴。建窯的兔毫盞等結(jié)晶釉沉穩(wěn)樸素且雅致靈動,博得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和贊頌。
建盞根據(jù)釉色可分為兩大類:黑色釉和雜色釉。
建窯黑釉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層普遍較厚,釉汁肥潤。由于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其內(nèi)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燒窯中底部產(chǎn)生粘窯;有余釉在高溫易于流動,故有掛釉現(xiàn)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建窯黑釉大致有以下幾類:
1.烏金(紺黑)釉:“紺黑”一詞在《茶錄》中已有記載:“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紺黑”簡單來講,就是純黑,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其釉表面有的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敖ūK”中的上乘者,呈色純黑光亮,釉層較厚,“色黑而滋潤”,整體看來莊重素雅。
2.兔毫釉:“兔毫”一詞在宋代文獻已出現(xiàn)。兔毫盞是建窯最典型且產(chǎn)量最大的產(chǎn)品,也是宋代最為流行的黑釉瓷茶具。所謂“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自然結(jié)晶釉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建窯兔毫盞的重要特點是毫毛顏色由深漸淺,紋理由密漸疏,用放大鏡觀察,各長條形的兔毫內(nèi)均可見到線條柔和的黑色魚鱗狀體。由于“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銀白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蔡襄《試茶》中贊道:“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梅堯臣在《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贊兔毫盞:“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蟆。”
3.油滴釉:“油滴”一詞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已出現(xiàn)在日本的文獻中。成書于日本應(yīng)永年間(1394~1472)的《禪林小歌》中載:“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天目?!薄坝偷巍币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shù)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厘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油滴也是一種結(jié)晶釉,燒成難度較大,成品率低,傳世或出土很少。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收藏的一件南宋油滴天目碗被視為國寶級文物。在日本文獻記載中,“油滴”是僅限于“曜變”的名貴瓷品。在現(xiàn)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盞中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4.“鷓鴣斑”:“鷓鴣斑”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常出現(xiàn),如陶谷《清異錄》中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薄斗捷泟倮省份d:“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秉S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鄙莺樵娭幸矊懙溃骸包c茶三味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睏钊f里也在詩文中贊道:“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笨梢姡未ǜG不僅生產(chǎn)鷓鴣斑,而且也充分得到了文人雅士們的首肯。
5.曜變:“曜變”一詞在《禪林小歌》中就有記載?!毒_觀左右?guī)び洝罚▌e名《御飾記》,成書于十六世紀前期日本室町幕府時代的中國美術(shù)史著作)中,把建盞珍品劃分為若干等級,其中將“曜變”列為“建盞之至高無上的神品,為世界所無之物?!彼^“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guī)則的圓點,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fā)出以藍色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廣布于建盞的內(nèi)壁,并隨所視的方向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
宋代建盞精品中,銀兔毫燒成機率比褐兔毫小得多;油滴、鷓鴣斑機率更小;而曜變更是鳳毛麟角了。當今,優(yōu)秀的建盞幾乎都在日本,僅存于世的三件曜變建盞均被日本人奉為國寶;油滴傳世品也僅十余件,其中有一件為日本國寶,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的曜變建盞是國際陶藝界公認的天下第一名碗。
雜色釉:由于建窯黑釉器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黑色釉面外,還有一些雜色釉,如柿紅色、赤紅色、醬釉(醬綠釉、醬黑釉、醬黃釉)等。
宋人精于生活重視精神,宋朝生產(chǎn)出珍貴傳世的茶具,不僅因為宋人喜茶。茶藝融入宋人的生活,文人將茶提升至了解自性的境界,是一種心靈寄托。許多人精妙于茶事,從煮水聽湯,碾塵點試,無一不得心應(yīng)手。在宋人繁復的飲茶過程中,從采到制茶、最后點茶,整個無一不充滿了宋人巧若天工的玲瓏心思,高雅、精致、出塵脫俗,唯一看似簡單的,就是承載茶湯的建盞。
單純從外觀上來講,大巧若拙的建盞顏色厚重、形體樸素簡潔甚至有些粗糙,甚至類似粗瓷碗。但是,若仔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建盞內(nèi)斂的五彩光華:盞上鮮明自然的根根兔毫、璀璨奪目的點點光斑,無一不透漏出宋人在建盞上花費的心血絕不少于點茶的任一步驟。尤其建盞不論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都是三分靠人力,七分靠天意,強求不得。宋人刻意追求制茶、飲茶整個流程的雅致完美,卻將茶具交付與天意。這一點恰恰切合了宋代文人去追求完美而不執(zhí)著于完美的心理,符合他們追求和諧自然、內(nèi)斂質(zhì)樸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