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米族是一個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如今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蘭坪縣和寧蒗縣。普米族民間音樂種類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文章通過對蘭坪縣民間藝人的深入田野考察,意在了解普米族民間音樂的發(fā)展現(xiàn)狀。
【關鍵詞】普米族;民間音樂;口述史;發(fā)展現(xiàn)狀
普米族是云南省七個特少民族之一,他們一般生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境內。普米族民間音樂是以民歌、器樂、舞蹈、祭祀音樂為主,每一種類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音樂文化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中以哩哩、西番調、嗩吶、羊頭琴、口弦、阿蹉蹉等最具代表性。由于蘭坪縣地處“三江并流”的南部地區(qū),是西南川、滇、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結合地,普米族受到了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影響。所以普米族音樂在保留原始傳統(tǒng)的狀態(tài)下,也呈現(xiàn)出多樣的態(tài)勢。
一、生存現(xiàn)狀
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蘭坪縣大羊村位于河西鄉(xiāng)東南邊,東鄰通甸村,南鄰三界村,西鄰箐花村,北臨得勝村,距離鄉(xiāng)政府和縣城各約10公里、70公里,交通較便利。大羊村管轄大古梅一二組、陰山、堂山4個小組,地處海拔約2600米,年平均氣溫11℃,降水量適中,生產方式以農牧結合為主,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
大羊村地處大山深處,在此居住的普米族都離不開高山和茂密的樹林,其中大古梅一二小組是蘭坪縣內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最深的所在地,他們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本民族的文化習俗。
二、田野調查——民間藝人口述實況
通過多次的田野調查,對蘭坪縣民間藝人的走訪,已對現(xiàn)存的普米族音樂現(xiàn)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以下采訪記錄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
采訪藝人(民歌):和生開;性別:女;出生年份:1955;職業(yè):婦女主任、計生員;采訪地點:蘭坪縣大羊村普米族民間文化傳承研究室;她有三個孩子(一女兩男)。
采訪內容:進入傳承研究室,首先她唱了《放羊小調》和《離娘小調》,手中的筆記本里面記錄有許多的普米族民歌。接下來唱了兩首山歌,這些山歌都是為我唱的,歌詞的大意是我來到這里,她們很高興。隨后又唱了一首哩哩,這些歌曲都是在她十六七歲時和母親學會的。在山上放羊、放牛的時候唱這些歌曲。還有多人對唱情歌的形式,一般是一問一答,即對歌。原來她參加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婦女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人員唱了一天一夜的歌曲,她有民間藝人的證書。在唱對歌的時候,男歌者站一旁,女歌者站另一旁,對歌的句式可以是兩句或者四句,人數(shù)可以是兩個人或者是七八個人,對唱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人唱不出來,就要離開場地。對唱的歌曲調子是不一樣的,她又唱了四句哭情調(普米語稱“xu zhong re”)。然后又演唱一首情調,歌詞大意是愛你、愛你、真愛你,請個畫師來畫你,它可以用漢語和普米語演唱。接下來演唱的小調是《耍錢調》,主要的含義是賭博,在七八月份的田間地頭的時候,一些人在地里休閑娛樂賭錢,其中一個人賭輸以后就去鄰居家借米等東西,等之后贏了再奉還這些東西。她唱了一首送郎調,意思是我的郎君出門的時候,要唱這首小調,這首歌有十二個月份。許多普米族小調的音調是一樣的,只是歌詞的內容不一樣。她又唱了一首哩哩,哩哩是普米族傳統(tǒng)的民歌,男人和女人唱的音調是不一樣的。原來在山間兩人對歌的時候,如果兩個人對答得很好就可以一直唱,如果兩個人對答得不好,只唱幾句就結束了。每一年的“吾昔節(jié)”在鑼鼓慶的地方舉辦,舉辦幾天就能唱幾天,由于路途遠,所以很多老人就不能參加這個節(jié)日。
采訪藝人(口弦):和三妹;采訪地點:家中;出生年份:1944;性別:女;職業(yè):農民。
采訪內容:老人彈了一段口弦是《祭鬼調》,即普米語“cao fie”。現(xiàn)在很多曲調都忘記了,她都是聽原來的老人彈口弦,后來慢慢才學會的??谙矣袃煞N類型,一種是女性彈的,另一種是男性彈的。女性彈的口弦是由三個竹片組成的,左手握住三根竹片,把它夾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右手食指和中指撥動竹片的最尖端,最下面的竹片是經常用到的,上面兩個竹片作為配合和輔助。男性彈的口弦只有一根竹片,竹片上面有一根線,在彈口弦的時候是用手來拉的?,F(xiàn)在這種一根竹片的口弦在這個村子里已經沒有了,也沒有人會彈。第二首曲調是《鳥上天》,彈奏口弦的時候,把口弦放到嘴邊,然后嘴要往外面吹氣,右手彈撥口弦,這樣就出來不同的音調了。從上到下的竹片分別代表公的、母的、小姑娘,三根竹片有軟硬之分,中間的是最低音,它的竹片是最軟的。
之后分別彈奏了《祭天神》《狗叫調》《跳腳調》《雞叫舞》,老人說她原來會彈奏八九個調子。在吹奏口弦的時候,吹奏低音嘴的口型要小一些,產生較小的共鳴,吹奏高音嘴的口型要大一些,產生較大的共鳴。還有一個裝竹片的竹筒子,竹筒外面還有精美的雕刻圖案。
采訪藝人(羊頭琴):和國華;性別:男;出生年份:1989;民族:普米族;采訪地點:大羊村普米族民間文化傳承研究室。
采訪內容:他彈奏的口弦曲目是由水鳳村的一位老人教的,原來的傳習小組里面有教唱古歌的老師、教樂器的老師、舞蹈老師等,老師來自于大羊村、聯(lián)合村、水鳳村。原來在傳習小組學習的孩子們已經成長起來,由于面臨生活的問題,他們都需要外出打工,如果有什么大型活動,他們還是會積極參加的。現(xiàn)在傳習小組已經解散,傳習小組和“土風計劃”是由陳哲老師發(fā)動起來的。通甸有三十多人參加“土風計劃”的培訓項目,要比大羊村培訓的人數(shù)多。到目前為止,普米族的“土風計劃”已經在通甸村開展有十幾年,自從“土風計劃”的開始展開,通甸的年輕人都開始學習普民族的音樂文化,很多年輕人原來不經常穿普米族服裝,逐漸地喜愛穿自己民族的服裝。普米族樂器的調子一般都是有十二個調子。原來傳習小組的學習人員會唱普米族的古歌,他已經出了一張個人專輯《普米心聲》。他所學習的舞蹈、口弦、民歌、羊頭琴內容是和水鳳縣的李正帆老師學習的,他們那邊是普米族,但是不會說普米語,水鳳縣的舞蹈、四弦音樂保存得很好。
采訪藝人(嗩吶):楊求貴;性別:男;采訪地點:大羊村普米族民間文化傳承研究室;民族:普米族;出生年份:1974;職業(yè):紅白喜事吹嗩吶的民間藝人。
采訪內容:他首先吹奏嗩吶的第一首曲目《小開門》,嗩吶又稱管子,嗩吶的制作材料、形狀與漢族的嗩吶基本相似。第二首曲目《新嫁鑼》,這首曲目是在結婚那一天女方打開男方送財禮的時候,就在此刻開始吹奏,當吹奏完畢時,他隨即左手做出一個數(shù)字八字的手勢,含義為樂曲吹奏完畢。第三首曲目《一杯酒》,這首曲目是在喝酒的時候吹奏。第四首曲目《平腔》,第五首曲目《小同伙》,吹奏的內容是催促上菜的人員快點兒上菜以及贊揚上菜人員。隨后的曲目分別為《梳妝調》《出大菜》《扛四門》《背馬調》《離娘調》《過山調》《給占槍》。普米族嗩吶基本吹奏的樂曲就是這十二個調。
三、結語
通過對這些普米族民間藝人的走訪調查,運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使之獲得很多的音樂文化素材以及對普米族傳統(tǒng)音樂的生存現(xiàn)狀有了進一步認識。無論是普米族的傳統(tǒng)音樂,還是融合有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的音樂,都深深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伴隨著社會的深化改革和大力發(fā)展,如何有效地傳承保護普米族傳統(tǒng)音樂成為一個重要的口述史課題。
普米族的音樂文化是傳統(tǒng)于人民口頭和表演上的一種文化形式,它的存在依賴于普米族人民的民間表演和口頭演唱,它的流傳也要靠人民的表演和口頭傳唱,能否得到廣泛表演是普米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有無生命力的最好體現(xiàn)。所以,今后的一切傳承保護工作都要圍繞普米族人民來開展,要制定符合當?shù)貙嶋H的方案來實實在在地做一些事情,例如中小學普米族傳統(tǒng)音樂課程的開設,完善民間藝人的保護和獎勵機制、音樂研究者的全面培養(yǎng)等等。只有從這些最普通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傳承保護體系。
普米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藝術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藝術瑰寶。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普米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學習、搜集、整理、研究以及傳承發(fā)展,愿經過我們幾代音樂人的不懈努力和研究,讓普米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永遠綻放在祖國的大地上,永遠綻放在民族藝術的百花園里。
參考文獻
[1]殷海濤.普米族音樂概論[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
[2]張興榮.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音樂研究(云南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3]潘秉正.普米族民間音樂介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4]歐陽晶潔.凝固在書中的音樂記憶——讀《普米族音樂概論》有感[J].民族音樂,2011,(1).
[5]田聯(lián)韜.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音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6]趙志勇.蘭坪縣普米族自治縣(1978~2005)[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珊珊,山西省晉中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