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忠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及早對學生進行詩教,進行詩詞誦讀訓練,采用知人論世教學法,分析詩詞意象,講解格律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使他們領略詩詞意境之高妙,音韻之諧美。潛移默化,錘煉語言;日積月累,涵養(yǎng)氣質;養(yǎng)成文化人格,提升文學素養(yǎng)。如此不但能奠定學生一生精神之根基,對中考亦有直接助益。
【關鍵詞】詩教 誦讀 知人論世 意象 格律 文采 豐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31-01
吾國詩教,源遠流長??鬃釉疲翰粚W詩,無以言。自周秦至清末,一脈承之。古時童子入學,即習對句聯(lián)語,及其長成,出口成章,援筆為翰,。自五四白話文興,此傳統(tǒng)遂漸廢焉。近年以來,國勢昌盛,民族自信之心高漲,遂有復興傳統(tǒng)文化之呼聲。其中,大國學家范曾、詩詞名家葉嘉瑩以卓絕之才,身體力行,作賦吟詩,使今日國人,再睹文言風華,復領詩詞魅力。詩詞為古典文化之精華,經(jīng)數(shù)千年文學宗匠之創(chuàng)造,已達語言文學之化境,世界文壇上獨領風騷。我于少時即誦毛主席詩詞,熟背如流,受益匪淺。后又習唐詩宋詞,轉益多師,深感詩詞之教,不獨于學生之文采,即對于學生文化人格之養(yǎng)成,氣質之陶冶,亦功莫大焉。初中學生,年齡尚小,智識已開,倘能教法得當,引領有術,必使其獲益無窮,奠定一生根基。語文教師,其責尤大。今整理我?guī)啄陙斫虒W實踐,撰成一文,冀專家同仁之指正。
一、注重誦讀,于瑯瑯誦讀中讓學生體味古詩詞語言的曼妙
我在教學古詩詞時,首重誦讀。六七年級時下力尤甚。我以為古詩詞教學不止是讓學生背會寫對而已,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美感尤為重要。因此,我不僅注重教材中詩詞的學習,而且選擇一定數(shù)量的唐詩宋詞,自編教材。例如我曾選李白的《把酒問月》《上李邕》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蘇軾的《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或印發(fā),或抄寫,讓學生熟讀背誦。這些經(jīng)典詩詞,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為此,我曾在教學隨筆中以詩記其事: 晨曦一抹映明窗,課堂書聲已瑯瑯。莫看童子年齡小,其實肚內(nèi)有文章。在我執(zhí)教2008—2012這屆學生時,曾以極大精力,抄寫輯印多首古詩詞作為補充教材,拓展學生的知識空間,豐富了他們的文學底蘊,為他們以后的寫作夯實了基礎。
二、知人論世,激發(fā)學生深入研習古詩詞的興趣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一向講究知人論世,其影響至于今天。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因此,知人論世學習法一向受國人之重視。我在教學古詩詞時,注重作家身世的介紹對于學生的感染力量。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柳永名篇《雨霖鈴》時,曾這樣介紹柳永:“‘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由此可知柳永在當時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柳永,字耆卿,號三變。青年時因作詞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在參加科舉考試時,被宋仁宗批到:‘何要浮名,且去填詞。因此更名為‘奉旨填詞柳三變。后又更名參加科舉,終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一生落拓潦倒,以詞著稱于世。柳詞內(nèi)容多寫羈旅行役和離情別緒,音律諧婉,雅俗共賞,據(jù)說他死時一貧如洗,謝玉英、陳詩詩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與癡情,集資將他埋葬。出殯時,東京滿城名妓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每年的清明節(jié),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相沿成習,稱之‘吊柳會亦稱為‘群妓合金吊柳七。”這樣的介紹學生不僅愛聽,而且引發(fā)了他們對這些詩詞名家的無限敬仰。我曾以小詩一首記其事:知人論世談詞章,自古教學有定方。趣說詩人平生事,能使學生興味長。
三、注重分析詩詞意象,使學生通過意象的分析領悟詩情意境和哲理
古詩詞尤重詩歌意象的選擇,意境的營造,經(jīng)千余年詩人的研習實踐,其藝術水平臻于化境。我在教學古典詩詞時,注重引領學生通過詩詞意象的分析,進而探究詩詞的情韻主旨。
例如,在教學范仲淹《漁家傲》一詞時,我抓住南歸的大雁,四面的邊聲,千嶂,落日孤城這些意象,分析上片詞濃重的悲愴氛圍,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光畫面,而孤城閉又依稀透露出宋朝守軍力量的薄弱,因而不等到傍晚就緊閉城門的嚴峻形勢。分析下片時,我抓住悠悠的羌管,滿地的白霜這些意象來分析。深夜里傳來悲涼抑揚的羌笛聲,大地鋪滿白霜,如此凄冷寒夜,更令滿腔愛國激情和濃重相思的詞人思潮翻滾,怎堪入眠。最后總括主題:由于這首詞能抓住這些典型景物,摹邊塞風光,寫親身經(jīng)歷,抒愛國熱情,因而情調(diào)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郁,一掃花間詞柔弱無骨之詞風,開豪放詞派之先河。
我在教學隨筆中記有詩云:論詩必將意象談,非此千篇亦枉然。抓住意象析詩旨,提綱挈領解佳篇。
參考文獻:
《詩詞曲格律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