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蘭英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也最常規(guī)化的教學。在課堂上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讀書,很難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學習課文模式化,自我體驗和感受教條化,感覺語文學習枯燥乏味。要想改變現(xiàn)狀,就必須引導學生變閱讀到悅讀。
閱讀是學生一般意義上的讀書活動,被動接受較多,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比較少,閱讀后獲得的體驗比較模糊,閱讀的興趣沒有得到積極的激發(fā)。而悅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去自發(fā)地閱讀,帶有欣賞文本的感情,閱讀后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閱讀材料對自己的影響是深刻的。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從被動意義上的閱讀到積極意義上的悅讀呢?
一、初讀時給予學生積極的情緒影響
小學生很單純,文本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最初印象首先來自于教師的影響,積極的心理暗示在學生初次接觸文本時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學生學習文本之前,教師要在備課中做充分的準備,把如何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為頭等任務。
1.可以通過介紹作者來吸引學生。比如對老舍先生的介紹,就可以突出他是“語言大師”,很多專家是怎么評價的,讓學生在心中涌起對大師的敬仰之情和閱讀文章的興趣。
2.可以通過介紹作品來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有特點的文章,或者文字優(yōu)美,或者蘊含哲理,或者寫作上獨具特色,教師要抓住最突出的一點人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閱讀興趣。
3.可以有感情地朗誦片段,以富含感情的語言吸引學生;可以以故事開頭,像那些說書的一樣在關鍵處戛然而止,調動學生閱讀的激情;當然,常用的猜謎語、背誦相關的古詩名言、看幻燈片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初讀后強調學生交流對文本的第一感覺
在人與人交往中,其重要因素的就是第一印象。學生讀書也一樣,在初步閱讀文章時,產生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關系著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后,要進一步強化積極情緒。有了初讀時的鋪墊,學生在讀書時會關注自己美的感覺,教師就要趁熱打鐵,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引導語:側重于讓學生說出對文本的感覺,而且是積極的方面,比如:“讀了這么美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有獨到的感受,那么,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吧?!边@樣學生就會積極地交流自己認為美的感覺,相互之間形成一種對文本的積極的情感,營造出一種欣賞文本的氛圍,會促使學生帶著美的情感繼續(xù)學習,為悅讀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精讀時引導學生誦出美的韻味
在初讀過后,要引導學生把對文本的印象用聲音表達出來,就需要指導學生進入文本,進行感情朗誦,很多語文專家都認為,學生學習語文,再多的講解也比不過學生的感情朗誦。對于抒情性的文章,學生很容易投入感情地朗誦,但對于一些敘事、記人或者說明性的文章,學生可能一下子找不到可以欣賞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中,感受文本中
震撼人心的重點語句,或者細節(jié)描寫,或者體會語言的嚴謹、科學,然后再以恰當的情感朗誦出來。可以這樣說,在小學階段,很少有不能朗誦出美的情感的文章。在朗誦過程中,我們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到文本的感情,把握朗讀的基調,然后通過自己的理解讀出來。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進人文本情境的氛圍,更多的學生就會受到感染。投入地朗讀出自己對文本的感受。這時候的學習,學生情緒是積極的,心理體驗也是積極的。
四、交流時注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學習課文后,我們還要把學生的悅讀進行下去,就是要讓學生繼續(xù)保持愉悅的情緒。在文本中走過一個來回后,要結合文本,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有更加愉悅的體驗。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營造出一種寬松的交流氛圍。如對主人公的認識,對文本結構的認識。對文本語言的熱愛等,讓學生自由的發(fā)言,談出對文章學習后的真實感覺,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又有利于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加上教師的積極評價,學生必然有一種一吐為快的情感需要。
五、閱讀后激發(fā)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興趣
在文本學習結束后,要及時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閱讀中去,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引導:對文本的后續(xù)介紹,對作者的介紹,對同類文章的積極評價等,讓學生充滿期待,產生閱讀的需要,從而有再次悅讀的興趣,在反復的悅讀體驗中,就會形成一種悅讀的好習慣。
總之,只要教師積極的想辦法,心中有引導學生悅讀的目標,就一定會找到可以引導學生悅讀的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悅讀的習慣,具備悅讀的能力。
(責任編校:賓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