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兵
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啟蒙主義運動的領袖,但他對英國的推崇甚至崇拜卻舉世皆知。他曾說:
上帝啊,我真的熱愛英國人。
如果我不是愛他們更甚于法國人,愿上帝懲罰我!
身為杰出的法國人,卻如此熱愛英國人,究其原因,這大約是當時許多法國知識分子的共識。英國與法國隔海相望,但它早已掌握了海上霸權(quán),工商業(yè)發(fā)達,資產(chǎn)階級已登上了政治舞臺,開始了產(chǎn)業(yè)革命。1640年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奠定了英國三權(quán)鼎立的議會民主制。面對一個黑暗、專制的歐洲大陸,人們似乎覺得英國就是自由之島?!凹幢阌F族們競相模仿法國宮廷的語言、衣著和禮儀,18世紀的英國的確是一個比法國更自由、更寬容的地方”(布魯瑪《伏爾泰的椰子:歐洲的英國文化熱》,劉雪嵐、蕭萍譯,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28頁)。伏爾泰對此可謂體驗深刻。
1694年11月22日伏爾泰生于巴黎新橋附近的一個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原名弗朗索亞-馬利·阿魯埃(Francois Marie Arouet)。伏爾泰10歲進入圣路易中學接受教育,17歲離開中學。畢業(yè)時他向父親聲明:要做一個詩人。他父親極為惱火,堅決反對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毫無益處的家伙,生累父母,死于饑餓”[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上),金發(fā)燊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282頁。譯文有所改動],堅定不移地把他送進了法科學校。據(jù)說,他的反抗方式就是很少去上課。
伏爾泰頭上或許有反骨,12歲時他就讀了啟蒙主義思想家貝爾的著作,懷疑地獄的存在。1716年伏爾泰22歲時,因?qū)懺娭S刺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腓力普和他的女兒斐利公爵夫人而被逐出巴黎,在舒雷住了八個月。當路易十四去世時,路易十五才五歲,故由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伏爾泰又寫了諷刺宮廷淫亂風氣的作品《小孩的統(tǒng)治》。當時攝政王為經(jīng)濟起見,將御廄里的馬賣出了一半,伏爾泰嘲諷道:“何不將朝廷里塞滿的驢子裁去一半,那就真的有見識得多了。”據(jù)說,有一天攝政王在公園里碰到了這位天才少年,便說:“阿魯埃先生,我跟你打賭,我能給你看你從未見過的東西。”“什么東西?”“巴士底獄的內(nèi)幕?!盵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上),第283頁]果然,阿魯埃第二天就見到了。他在那里被關(guān)了11個月。正是在巴士底獄他取了“伏爾泰”( Voltaire)這個筆名。奧爾良公爵曾這樣評價伏爾泰:“你要不是一個凡人的話,你就完滿無缺了?!?/p>
1725年12月的一個晚上,在巴黎的劇院里,當伏爾泰正在向著名的悲劇女演員阿德里安娜·勒庫夫勒大獻殷勤時,被一位名叫羅昂的年輕貴族粗暴地打斷了。當他們爭風吃醋,準備大打出手時,勒庫夫勒小姐卻暈倒在地。幾天后,伏爾泰在朋友家吃飯時又被羅昂叫到門外,被人拽入馬車里揍了一頓。羅昂還在一旁不無揶揄地告訴打手們不要打詩人的頭,因為“那腦袋瓜里可能會產(chǎn)生出什么好東西來”。伏爾泰蒙羞后決心學習擊劍,并發(fā)誓要向羅昂復仇,進行決斗。羅昂家族稍加考慮后,便告發(fā)伏爾泰,再度將他投入巴士底獄。他在那里被關(guān)了14天。隨后他被送上了駛往加萊港的馬車,被逐出法國。
1726年5月伏爾泰來到英國,他在英國住了兩年多。在這種心境下離開法國自然對法國沒有留下多少好印象。但是,伏爾泰對英國的第一印象卻是它那晴朗明媚的天氣。他日后回憶道:“那天空,晴朗無云,就像法國南部最明媚的日子。”看來,英國的天似乎都要比法國的藍。然后他看到了那些普通的英國人“生活得自由而富足”?!霸谶@里藝術(shù)被尊崇,被獎勵,人們生活的位置有所不同,但除了德行有異,人之間再無任何不同”(布魯瑪《伏爾泰的椰子:歐洲的英國文化熱》,第33頁)。伏爾泰眼中的英國,真有點像人間樂土了。因此,伏爾泰由衷地發(fā)問:為什么世界不能都像英國?也就是說,為什么能夠保障英國自由的這種法律不能被其他國家所采納?這仿佛是在問:椰子能夠在印度結(jié)果,為什么不能在羅馬成熟?
這就是伏爾泰的椰子問題。1999年荷蘭裔英國學者伊恩·布魯瑪出版了《伏爾泰的椰子——歐洲的英國文化熱》(VOLTAIRES COCNUTS or Anglomania in Europe)一書,集中描述了歐陸人士與英國的因緣、糾葛和嫌怨。2007年該書被翻譯成中文,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伏爾泰發(fā)現(xiàn),“商業(yè)已使英國的公民富裕起來了,而且還幫助他們獲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又轉(zhuǎn)過來擴張了商業(yè);國家的威望就從這方面形成壯大了。商業(yè)漸漸地造成了海軍的力量,從而英國人也就成為海上的霸王”(伏爾泰《哲學通訊》,高達觀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頁)。商業(yè)使公民富裕,公民富裕使國家強大,國家強大保證了公民的自由。在伏爾泰看來,這就是英國的法律和政府的高明之處。在這里,個人自由、財富增長、法治精神是相輔相成的。英國的法制給予每個人以天賦的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乃是:人身和財產(chǎn)的全部自由,用筆向國家提意見的自由,宗教的自由等。數(shù)十年后,伏爾泰在《關(guān)于百科全書的問題》(1771)“政府”條目第七節(jié)說到英國法律時突然發(fā)問:“為什么別的國家不采取這些法律呢?這樣是否等于問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羅馬就不會?你可以回答:在英國,這些椰子不是老成熟的;可以回答:它們被栽培得還不久;可以回答:在瑞典曾經(jīng)學樣試種過,卻沒有成功;可以回答:你可以從別的省份運椰子來,例如運到波斯尼亞或塞爾維亞。所以試種一下罷!”(伏爾泰《哲學通訊》,第47頁)伏爾泰對這個“英國法律的椰子”的普適性雖然還有些猶豫不定,但仍然覺得全世界都不妨“試種一下”。
1729年3月,伏爾泰回到了法國。不久他就出版了批評法國封建制度和宣傳唯物主義哲學的《哲學書簡》(又譯作《英國通信集》,Letters on the English,1734)。這是一部思想旅行者的思想游記,伏爾泰關(guān)注的是英國人的思想。這部書被指責為“傷風敗俗、違背宗教道德、蔑視朝廷尊嚴”,伏爾泰自知又走到了重游巴士底獄的半路上了,于是他拔腳就跑,并乘機帶走了人家的妻子。而出版該書的書商卻沒有那么幸運,雖然留下了性命,卻進了巴士底獄。
隨后,他在女友夏德萊侯爵夫人(Mme Emilie du Chatelet,1706—1749)在香檳省的古老幽靜的西雷(Cirey)城堡里住了15年(1734—1749),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說夏德萊夫人是“一個大偉人,唯一的錯誤就是做了一個女人”?!爱敃r的道德風氣允許一個婦女在自己家里多養(yǎng)一個情人,只要事情做得適當?shù)刈鹬厝祟悅紊频拿孀泳托?;而今她選中的不但是個情人,還是個天才,全世界都會原諒她?!盵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上),第291頁]。1749年夏德萊夫人去世,伏爾泰曾一度傷痛欲絕。1750年他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請來到柏林,他本希望此行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未能如愿。
1755年他在法國和瑞士的邊境上的費爾奈(Ferney)買了一塊不大的地產(chǎn),并在那里安度晚年。伏爾泰說:“在這個地球上,哲學家要逃避邪惡的追捕,就要有兩三個地洞?!蹦抢铿F(xiàn)在更名為費爾奈-伏爾泰,保留著伏爾泰的故居。在伏爾泰的臥室里,“墻上四處掛著他崇拜的偉人畫像:牛頓、彌爾頓和喬治·華盛頓。還有一幅更大的伏爾泰自己的畫像,畫中他正在升向一處凡塵的天堂,上有天使和繆斯們在迎接,腳下是他的批評者像地獄中的罪人一般正在痛苦掙扎?!保ú剪敩敗斗鼱柼┑囊樱簹W洲的英國文化熱》,第24頁)。伏爾泰在那里精心營造了一座花園,他自稱“完全是英國品味,一切遵從自然”?!八軇蚍Q,但有些奇異,時而有幾處顯出野趣。有一處漂亮的露臺,可以看到圓形池塘和噴泉。筆直的礫石小路兩邊種著酸橙樹和白楊樹。房子后邊長長的小徑兩邊都是筆直的角木”(布魯瑪《伏爾泰的椰子:歐洲的英國文化熱》,第25頁)。伏爾泰自以為他向法國引進了英式花園,但“花園的造型太小、太整齊、太勻稱、太裝飾”,簡而言之,它仍然太法國化。據(jù)說,伏爾泰在那里嘗試種過菠蘿,正如他希望將英國的法律移到法國一樣,但是,他種下的菠蘿沒有挨過歐洲的寒冬。
伏爾泰嘗試過在歐洲種植菠蘿,但他沒有嘗試過將英國的法律移植到世界各地?!耙苍S英國的某些法律和政治制度是可以出口的,印度、肯尼亞和孟加拉這些英聯(lián)邦國家可以以此作證,但是亞非產(chǎn)的‘英國椰子嘗起來并不香甜,而且英國的迷人之處恰恰不是她與這些國家表面上的相似之處”(陸建德《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政治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頁)。看來,并不存在一種普世的法律或者真理。法律也好,真理也罷,都是有條件的。世界上沒有從來就有的法律和真理,如此也就沒有永遠存在的法律和真理。永恒的法律和真理作為一種理想或許存在,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總是有所限制、有所變化、有所調(diào)整,以適應新的地理和環(huán)境。伏爾泰的花園或許可以作為例證。因此,作為普世的法律理想固然是美好的,但隨機應變也是必須的。
伏爾泰對此自然也是深有體會,他的機敏善變、口舌如簧也是盡人皆知的。他身上似乎存在先天的兩面性:一方面,他的容貌毫不動人:丑陋、浮夸、油滑、猥褻、無顧忌,有時甚至虛偽,總之,他那個時代和區(qū)域所具有的一切劣跡,他難得漏掉一樣去;另一方面,他又仁慈、體諒、慷慨,幫助朋友如攻擊敵人一樣熱心,筆頭一掉就能殺人,可是只要人家走上去乞和,他便馬上解除武裝了。伏爾泰是個天才,但是個善變的天才。據(jù)說,伏爾泰在旅英時,一次回家的路上因一身外國裝束受到街上幾個英國人的污辱,他們叱罵一通后還想追打他。伏爾泰討?zhàn)埖溃骸坝暮脻h們,我不生為英國人不是已經(jīng)夠可憐了嗎?”那幫“好漢”聽了齊聲叫好,把伏爾泰抬起來送回住處(陸建德《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政治論集》,第16頁)。伏爾泰以多變和善變很好地適應了英國的多面性。
伏爾泰對英國作家贊譽最高的是蒲伯,而對莎士比亞則進行了激烈的攻擊。他稱莎士比亞為“鄉(xiāng)下來的丑角”、“醉醺醺的生番”、“挑水夫”、“野蠻的自然人”、“怪物”,認為他不懂規(guī)范、不懂合宜、不懂藝術(shù),混淆了卑賤與高貴、打諢與恐怖之間的關(guān)系。他在一封信中寫道:“令人驚駭?shù)氖沁@個怪物在法國有一幫響應者,為這種災難和恐怖推波助瀾的人正是我——很久以前第一個提起這位莎士比亞的人。在他那偌大的糞堆里找到幾顆瑰寶后拿給法國人看的第一個人也正是我。未曾料到有朝一日我竟會促使國人把高乃依和拉辛的桂冠踩在腳下,為的是往一個野蠻的戲子臉上抹金”[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第一卷),楊豈深、楊自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頁]。伏爾泰在政治上是法國大革命的急先鋒,在藝術(shù)上又是一位古典主義者。
伏爾泰提倡寬容,寬容幾乎等于自由的同義詞。1769年, 75歲的伏爾泰寫過一部悲劇,名為《拜火教徒,或?qū)捜荨?。伏爾泰與盧梭雖然同為啟蒙運動的領袖,但他們的主張和觀點并不相同,有時甚至針鋒相對。盧梭提倡“自然人”,伏爾泰更強調(diào)“自然人”的文明化。伏爾泰曾這樣答復盧梭:“迄今為止,沒有人有你那么聰明詼諧,竟試圖把我們變成畜生;讀你的書讓人想匍匐而行。然而,自從我放棄這種想法以來,如今差不多60年了,令人遺憾地再要我有這種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狈鼱柼┻€說:“盧梭像個哲學家,猶如猴子像人一般?!笨墒?,伏爾泰還說過:“你的話我一句也不同意,可是我將誓死保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盵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上),第348~349頁]而當盧梭四處受到攻擊,并遭到驅(qū)逐時,伏爾泰熱情地邀他來家里同住。
當然,提倡寬容的伏爾泰自己有時也器量狹小。據(jù)說,他在費爾奈的家中養(yǎng)了四只猴子,它們分別以伏爾泰的論敵的名字來命名。伏爾泰飼養(yǎng)這些猴子的目的是為了發(fā)泄他的肝火,他不斷地用針刺鼻子、擰耳朵、踩尾巴、戴高帽來戲耍、欺辱這些猴子(陸建德《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政治論集》,第17頁)。提倡寬容的伏爾泰也有不寬容的時候。
早在伏爾泰在費爾奈準備安度晚年時,他就在那里為自己修建了墓地,他希望自己死后有一個像樣的葬禮。他在一塊墓石上寫道:“聰明人會說我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事實上,他從來沒有進去過,因為他被葬在了巴黎。
1778年2月,84歲的伏爾泰回到巴黎,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芭藗冊噲D從這位至尊長老的大衣上扯下撮皮毛,以作為傳給后代的文物。當他乘坐覆蓋著金星的藍色馬車到劇院觀看演出時,整個法蘭西學院——除了神職人員——都在劇場恭候。當他拄著手杖走進劇場時,觀眾們?nèi)w起立歡呼:‘伏爾泰萬歲!世界公民萬歲!舞臺幕布拉開,現(xiàn)出伏爾泰本身雕像,男女演員們依次走過,為這尊大理石像敬獻花環(huán)。更多的人等在劇場外面,等到散場后能見到伏爾泰”(布魯瑪《伏爾泰的椰子:歐洲的英國文化熱》,第51、54頁)。伏爾泰活著的時候就見到了自己被神化。
兩個月后的1778年5月30日伏爾泰因患前列腺癌去世。教會拒絕為他下葬,但伏爾泰的朋友們趁著月色將他的遺體運出巴黎城,安葬在巴黎城外。十年后,法國大革命爆發(fā),他的遺體被運回巴黎,隆重地安放在先賢祠。人算不如天算,伏爾泰沒有如他身前所策劃地那樣葬在費爾奈,但是,安葬在先賢祠,或許是伏爾泰更想要的。而作為一個作家和思想家,伏爾泰名聲遠揚。伏爾泰在法國播種,終于在全世界都有收獲??磥恚鼱柼┑囊与m然并非普世真理,但也亦非空中樓閣。